中医健康网

肥胖会导致贫血吗(肥胖可能贫血吗)

羊城晚报岭南名医 0
文章目录:

别忽视!胖人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
图/受访者提供

盲目减肥、长期素食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殊不知,肥胖者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

今天(8月18日)是中国贫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为关爱贫血患者在天河院区举行了义诊活动。

该院血液内科主任刘加军教授在活动现场表示,贫血不仅影响个体体能,还影响多种疾病的治疗预后,应该引起重视。

8月18日中国贫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举行义诊活动

早期贫血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刘加军主任表示,早期贫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其危害却极大。据其介绍,对于一般人群而言,长期贫血会导致精神倦怠、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营养不良性贫血即造血原料(叶酸、维生素B12、铁元素等)缺乏所致贫血,与之相关的常见疾病为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约占65%-75%。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即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昔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症的患病率老年人群尤高,并随年龄而增加。

肥胖人群也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

与大众印象不同,肥胖人群也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我们常说的肥胖常指体内脂肪含量增高,临床上常用BMI来表示,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值大于28为肥胖。

刘加军表示,肥胖只能说明体内脂代谢异常,不能说明体内铁代谢及叶酸、维生素B12的水平。

在临床上肥胖合并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患者亦不少见,部分肥胖患者合并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可有慢性失血及铁吸收障碍导致贫血;妊娠期的肥胖女性,因其叶酸、维生素B12需求量增加而常有摄入不足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还有肥胖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因内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B12吸收减少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

营养不良性贫血喜盯五类人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的发病机制为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减少,又分为摄入减少和丢失过多。因此对应的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的人群为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及手术后患者。

刘加军教授在贫血日义诊活动现场为患者答疑

刘加军强调,其中,一老一小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3-4月大的婴幼儿,来自母体的铁已经用尽,而以乳类为主的食物中含铁较少,而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对铁的需求量较大,若不能及时补充铁,则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

而对老年人来说,一方面他们的饮食摄入量减少,饮食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年龄增加使得消化功能的减退,都是造成贫血的病因,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导致铁代谢紊乱也是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原因。

盲目减肥、长期素食易缺铁

刘加军提醒,一些盲目减肥者,过分节食,动物类食物(肉、蛋、奶)摄入过少,长期素食,因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缺铁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

同时膳食中的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壳类及蛋类,奶及奶制品中含量较少,植物性食品中基本不含维生素B12。所以长期素食,维生素B12的来源就很少。

刘加军建议,减肥和长期素食的人群尽可能改变饮食习惯。

预防:体检指标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b)

常规体检都会检测血常规,这时需要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b)。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 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 g/L,孕妇Hb<100 g/L即为贫血。

若血常规结果同时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的体积缩小,血红蛋白量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MCH<27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需怀疑缺铁性贫血;若提示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35%需怀疑巨幼细胞性贫血。如果怀疑有营养不良性贫血应及时就诊,进一步检查。

原文 「链接」

身体肥胖为啥会贫血 揭秘贫血和低血压这的饮食原则

2015年12月14日讯,出现头晕的现象,不管是蹲下或者是站起来头晕,都是让人以为是贫血惹的祸,真的是这样吗?有的人明明比较胖,还被诊断出贫血,又是因为什么呢?我们请专家解答读者关心的关于贫血、低血压的问题以及饮食上该注意些什么。

问:经常出现蹲在那里或躺在床上突然起来时眼前发黑的情况,但是检查了发现没什么病,是怎么回事?

蹲起时眼前发黑,通常是的缘故。突然站起的时候,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滞留于身体下部的静脉,输送会心脏的血液减少,血压降低,头部的血液供应随之减少,就可能造成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时身体为了保证头部血液供应,会自动收缩下肢和腹腔的肌肉和血管,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加快心率,把血液尽量向上输送,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然而,缺少运动和肌肉薄弱的人,不能在起身时做好这个全身调控,把血液更好地送回头部,就会造成暂时脑供血不足。日常低血压、血容量小和贫血的人,这种情况往往更严重。

问:稍微有点低血压,但是并不贫血。除了突然起身的时候头晕,日常也没觉得不舒服,还经常会做快走,但运动之后也没有明显改善,为什么?

低血压的人未必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的人也未必在正常坐着立着的时候发生不适。此外,日常有运动不等于肌肉力量很好,而且只做快走慢跑,不做躯干部位的肌肉运动,对蹲起时头晕眼前发黑情况的改善效果也不一定很大。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营养不良和半饥饿情况下做有氧运动,往往强身健体的效果不佳,甚至可能消减身体的肌肉总量。运动要配合改善营养供应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问:身体明明已经超重,为什么还会贫血,也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呢?

研究发现,肥胖者中的贫血比例高于体重正常者,可能是因为胖人饮食内容不合理,也可能是因为胖人经常节食,从而降低了包括蛋白质和铁在内的膳食营养素供应量。长期节食减肥的超重肥胖者更容易出现贫血、缺钙、缺B族维生素和其他营养不良问题。虽然超重肥胖的中年人往往高血压,但超重的年轻女士中有低血压问题的也并不罕见。 所以,不要以为肥胖属于“营养过剩”问题,其实只是淀粉、糖或脂肪吃多了,而很多微量营养素都没有吃够。同时,胖也不意味着肌肉充实有利。很多胖人属于肌肉松软脂肪过多的状态,虽然胖,并不壮,照样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状况。

提醒

贫血和低血压者的饮食原则

1燕麦小米等全谷杂粮并不会造成贫血,在有充足肉类的情况下,它们也并不影响血红素铁的吸收。实际上,小米、大黄米、燕麦、红小豆等全谷杂粮,铁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大米饭。例如小米和大黄米的铁含量是精白大米的5倍左右。即便因为全谷杂粮中含有纤维、植酸和单宁,铁的吸收率略低一点,毕竟总含量足够高,所以吃这些杂粮作为主食,所得到铁元素的总量也显著高于大米饭。而且大量研究证明,只要同时有充足的维生素C供应,这些植物性食品中的铁利用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2大枣、桂圆、山楂等传统认为的“补血”食品都有一定益处,但它们的铁、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不够高,利用率也不及血红素铁,不能作为补充铁的主要措施。但作为有利消化吸收的食材,它们和其他富含血红素铁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相配合,也能间接地为改善贫血做些贡献。

3牛奶和鸡蛋不会造成贫血。牛奶中铁含量非常低,鸡蛋中的铁吸收利用率低。它们本身不能补铁,但也并不是引起贫血的原因,贫血者的饮食中仍然可以正常食用它们。不过,牛奶中的钙含量很高,如果把它和富含铁的食物同时食用,有可能会降低铁的吸收率。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把奶类和富含铁的食物在食用时间上错开就行了。如果是饮用酸奶,那就更无需担心,因为酸奶往往是在两餐之间食用,而且其中的乳酸有利于包括铁在内的多种矿物质的吸收。(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范志红)

引起肥胖、让人上瘾?这些关于献血的真相你应该知道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血量连续二十年持续增长,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大约是30万,到了2018年接近1500万人次。1998年全国采血量不足500万单位,到2018年达到了2500万单位,增长超过4倍。

但一提起献血,很多人会有抗拒心理,这是由于对献血的认识有误区造成的。其实经常献血的人可以提高血管的健康,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一些心血管的疾病是对身体非常有害处的,而且也会是一些生活得到一定的混乱性,所以说经常献血的话对血管堵塞一些都会有所提高的,而且如果是经常献血的话,对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因为献血可以使身体内的铁元素达到一定的平衡,所以就会减少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且还有能够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问题,所以说献血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那么,还有哪些误区是常见的呢?

献血前不能吃东西

【真相大白】献血一定不能空腹!

【原因解释】平时去医院体检,抽血检查时常常被要求空腹,所以大家误以为献血也应该是空腹,其实不然。因为空腹时体内血液葡萄糖含量相对降低,献血后血容量下降,较容易使献血者出现轻度或重度献血反应。而进食可提高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血容量,可大大减少献血反应特别是重症献血反应的发生。

【温馨提示】如果您忘记吃早餐了,我们的各大献血车(屋)都是给您准备了饼干和糖果的哟。

献血前后不能喝水

【真相大白】献血前后要适当多喝水!

【原因解释】献血前半个小时可以喝一些糖水,因为糖水更容易进入血液,另外,喝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管充盈,对献血者来说也有安全、舒适的感觉,从而使得采血过程顺利进行。献血后,需要对血容量进行补充,而补充血容量最快的方法是补充水分。通过大量补充水分,可使血容量在1-2小时内恢复正常。

【温馨提示】献血前一定不要喝浓盐水,这样会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对变少,而血浆变多,这对由于贫血而需要输血的病人来说,血液质量就打了折扣。对于献血者本人来说,也会增加胃肠负担。

献血后会引起肥胖

【真相大白】肥胖的原因一定是摄入过多!

【原因解释】正常情况下,献血是不会直接导致人体发胖的,因为造血并不是造脂肪,不能简单将二者对等起来。献血后,人体会在120天内完成全身所有血液的一个循环和补充,在此期间,如无特殊情况,人体会加大对营养的需求。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会经常感觉到饥饿,食量也会变大,如果不加以控制,是很容造成肥胖问题的。

【温馨提示】献完血后,补充营养要讲究方式方法哟,不要食用高热量、高油分的食物,清淡饮食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呢。

献血可能感染疾病

【真相大白】无偿献血一定不会感染疾病!

【原因解释】无偿献血采血工作人员均为经过采血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采供血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国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对采血过程使用的关键物料:如血袋、试剂、消毒液、辅料等有严格的进货质控环节,对采血过程中的消毒有严格的时间及范围要求,献血者所用的采血物料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后销毁,没有任何获得感染的机会。因此,参加无偿献血是非常安全的。

献血会让人上瘾

【真相大白】无稽之谈!

【原因解释】献血不是吸烟,更不是吸毒,当然不会“上瘾”。献血后人体会以正常的速度再生血液,不会因血液“产生过多”而迫使献血者不停地献血。或许还是有人会问,那些献血多次的献血者,他们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来献血呢?小编回答你,因为爱。

献血会造成气血虚弱

【真相大白】你小看了人体的调节机能!

【原因解释】献血不会使人“虚亏”、“伤元气”。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60公斤重的人总血量约为4800毫升,其中80%的血液参与外周循环,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脏和脾脏中。一个人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存储在肝脏、脾脏的血液会被动员出来,保证参与循环的血量不会减少。科学证明,健康人一次失血10%,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不适。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人体对血量的调节机能也十分健全,献完血后绝不会产生气血虚等情况。事实上,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现场时,机体已经开始对献出的血液进行补充。数小时后,血容量即可达到正常水平,不会感到不适。献血者当天仍可从事非强体力性日常工作。

【温馨提示】献血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是不宜做剧烈运动的哟,请您好好休息。

献血会贫血晕倒

【真相大白】血液会新生。

【原因解释】不少人以为,献血后需要补血,否则容易贫血。其实,献血者按规定间隔日期献血,不会引起贫血。每次献出的少量血液通过机体调节,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并不影响血液再生功能。

【温馨提示】贫血是种疾病,贫血的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

献血会导致血压异常

【真相大白】正常人的血压异常多为紧张所致!

【原因解释】献血不会引起高血压或低血压。有些献血者献血后,可能会出现暂时血压偏高或偏低的症状,这是由于献血时精神紧张所致。健康人献血是不会出现血压浮动的现象,更不会使人患上高血压或低血压疾病。一些人看到血液流动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或者本身有晕血现象的人都有可能出现昏厥的情况。专家指出,有这样情况的人不适合献血。

献血会影响生育功能

【真相大白】献血和生殖系统关系不大!

【原因解释】民间素有“一滴精,十滴血"的传言,然而,生育能力取决于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是否正常,取决于受精卵生长发育的条件与否,而与是否献血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