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腹型肥胖怎么办(腹型肥胖的主要原因)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腹型肥胖怎么办?医生:教你3招,快速燃烧腹内脂肪,远离啤酒肚

如今肥胖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腹型肥胖,又被人们称为“啤酒肚”或将军肚”,当我们在人多的地方环顾四周时,瞬间或许就能看到这样的人,当然或许包括你自己。腹型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过多的脂肪在腹部堆积而形成,它的形成一方面与家族基因遗传有关,更主要的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现代人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都是腹型肥胖形成的主要因素。

腹型肥胖的危害

大家都知道肥胖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腹型肥胖与非腹型肥胖相比危害更大,腹型肥胖者死亡风险高于非腹型肥胖者2倍。与正常人比较,腹型肥胖的男性患高血压病的几率是正常男性的8倍,患冠心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5倍,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7倍。不仅如此,腹型肥胖者患癌症的风险也更高。目前已经证实,至少有15种疾病与腹型肥胖有直接关系,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乳腺癌和肝肾功能衰竭等。

学会这几招,快速燃烧腹内脂肪,远离啤酒肚

1.“饮食”招

饮食最为关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为4个要点介绍如下:

1)规律进食,不吃零食:每日三餐定时进食,两餐之间不要进食其他食物和零食,因为每次进食,食物都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刺激体内的胰岛素释放,胰岛素的释放又会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使人肥胖。

2) 控制肉类摄入:每餐摄入肉类约2-4两为宜,肉的种类以脂肪含量少的牛肉、鸡胸肉或者鱼肉为主,过度肥胖者可进一步减少肉类摄入量,这样是为了控制脂肪的摄入。

3)保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我国膳食宝塔推荐每日摄入蔬菜300-500g和水果200-350g,特别是富含钾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苹果、菠菜、香菜、油麦菜等,这些蔬菜水果能够为我们身体提供大量的钾离子和维生素,而这些营养物质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燃烧脂肪

4)减少糖类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糖类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更容易促使胰岛素分泌,这些物质也是体内升高血糖的主要物质,而这些物质摄入过多会在体内转变为脂肪,所以要减少这些物质如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以及米饭、粉面、面包或者蛋糕等的摄入。

2. “运动”招

养成了以上这些饮食习惯以后,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运动,年轻一些的患者可适当进行高强度的减脂运动,年龄稍大的可以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如骑车、游泳、快速散步、慢跑等,这些运动都能够让腹部脂肪快速燃烧,达到减肥的目的。所谓有氧运动,是强调需要有一定的运动强度,既不能强度太低,如慢悠悠散步,也不要过于快速长久的跑步。特别需要提醒减肥者的是,欲速则不达,不要一开始就高强度锻炼,一方面容易拉伤肌肉,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身体蛋白质分解过多,甚至可能产生肾损伤。

3.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每日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出现紊乱,胰岛素分泌会增加,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所以要保证每天至少8小时的睡眠时间。研究也发现,睡眠不足的人新陈代谢速率较慢(在不同的睡眠分期,新陈代谢的速率也不一样,当睡眠进入快速动眼期时,新陈代谢速率会达到最高,如果你睡得少,快速动眼期的睡眠跟著减少,这会导致你吃太多、吃下不该吃的,以及在不对的时间吃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想要减肥成功,你得先睡个好觉的原因。

而充足睡眠有助于新陈代谢,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都在新陈代谢,不过在不同的时间段,体内代谢的模式是不同的,人在夜晚,尤其是接近凌晨时身体主要处于清除体内垃圾的过程,对人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啤酒肚快速消失,除了以上3招,还要减少味精等调味品的摄入,特别提醒,如今很多人喜欢点外卖食物,而其实外卖食物通常都会添加比较多的糖、盐和味精,这些也不利于燃烧脂肪,所以应该尽量在家里自己做饭,减少外卖或外出吃饭的频率。

#南方健康# #健康明星计划#

减不掉“将军肚”和“游泳圈”?4个方法拯救腹型肥胖!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有“啤酒肚”或“小肚腩”的人并不少,这种肥胖类型被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脂肪以心脏和腹部为中心过多堆积增加,使腹围增大,而四肢相对于腹部并不会显得胖。

然而,“腹型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界定腹型肥胖?

这要依据腰围来确定。腰围可以很好的反映内脏脂肪的含量。在我国,男性腰围≥90cm(2.7尺),女性腰围≥85cm(2.55尺),即为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腹型肥胖会引发内脏脂肪堆积,容易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诱发骨关节疾病、癌症等。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脂肪代谢紊乱是引起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并将腹型肥胖作为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必要条件。

有研究表明腰围可以反映出内脏脂肪的量,对脂肪肝人群来说比体质指数(BMI)更能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的风险。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胃肠分子医学研究部的O.Sadr-Azodi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长达12年的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腹型肥胖是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为什么出现腹型肥胖的症状?

01

吃得太多

当人体摄入食物过多,产生的能量消耗不了,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促使脂肪向肚子集中。

02

吃得太咸

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发现,盐是独立于能量摄入之外的肥胖风险因素,让人长胖、长肚子。

03

果糖吃太多

从进化的角度说,秋季果实成熟时,果糖非常容易获得,摄入大量的果糖有助于吸收更多的营养并转化为脂肪,顺利度过冬天。大量摄入高果糖饮食可能是肥胖和内脏脂肪蓄积的重要原因。

04

精致碳水吃太多

我们饮食的“质”和“量”都会直接影响血糖,摄入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或是大量进食都会引起短时间内血糖急速上升,造成血糖波动。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增加。常吃的精制碳水有精白米面、蛋糕、甜点、含糖饮料等。

05

久坐不动

久坐、久躺、不运动的生活习惯,能量摄入大于消耗,腹部就更容易堆积脂肪,导致肚子越来越胖。

06

压力太大

长期压力过大,会让体内的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紊乱。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增加食欲,让人偏爱那些高热量的食物,还会导致白色脂肪组织重新分布到腹部区域,导致腹型肥胖。

拯救你的 “将军肚” 和 “游泳圈”!

1

注意平衡膳食

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鼓励摄入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为基础的低能量、低脂肪、低糖、低盐且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2

合理增加身体活动量

上下班回家建议多步行,工作中可以适当走楼梯,平时在家中多做家务,晚餐后多散步,减少在家中看电视与手机的时间。

3

打破静坐少动

减少每天久坐时间,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10分钟。

4

控制饮食

不建议电视与电脑佐餐,早餐尽量吃好,晚餐不宜丰盛,饮水量充足,少喝饮料,动物内脏及油腻食物尽量减少食用,控制饮食量,尽量吃8分饱。不宜暴饮暴食,吃饭尽量细嚼慢咽。

来源: 约见名医

带你全面了解腹型肥胖!“大肚子”怎么减?

目前,中年人占据了我国绝大多数人口,这也导致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大肚子”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当然在医学上,我们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名词—腹型肥胖。

只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相比起均匀型的肥胖,单传的“大肚子”肥胖相关疾病风险更高。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测测腰围来粗略判断一下自己是不是腹型肥胖,在我国腰围≥90 cm(男) ≥85 cm(女)可以认为是腹型肥胖。

那么腹型肥胖和那些因素有关?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预防呢?

目前我们认为,腹型肥胖和年龄的增长、性别、性激素、生长激素、甚至是和种族和基因等有关【1】。

当然,上述的绝大部分因素我们都很难甚至是无法做出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普通人在预防腹型肥胖上是束手无策的,绝大部分肥胖的原因来自于我们管不住的嘴和迈不开的腿,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减少油脂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研究表明,在包括其他类型膳食脂肪的等热量设计中,将单不饱和脂肪纳入饮食(地中海饮食)可防止内脏脂肪的增加【2】。

不饱和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种类型,大多存在于一些蔬菜、水果、鱼类、粗粮、奶制品等食物中。

2. 减少含糖饮料、高糖食物的摄入:

含糖饮料的摄入与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改变有关。

有趣的是,含糖饮料中的果糖更具有促进腹型肥胖发生的风险,刺激甘油三酯在非脂肪组织(异位脂肪)的沉积【3】。

3. 改变久坐的生活方式,合理锻炼:

即便是在不改变饮食结构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减轻腹型肥胖,即便是没有达到减重的效果。因此,繁忙之中抽出宝贵的实践锻炼对于健康益处多多。

【1】 Tchernof A, Després JP. Pathophysiology of human visceral obesity: an update. Physiol Rev. 2013 Jan;93(1):359-404. doi: 10.1152/physrev.00033.2011. PMID: 23303913.

【2】 Paniagua JA, Gallego de la Sacristana A, Romero I, Vidal-Puig A, Latre JM, Sanchez E, Perez-Martinez P, Lopez-Miranda J, Perez-Jimenez F. Monounsaturated fat-rich diet prevents central 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 decreases postprandial adiponectin expression induced by a carbohydrate-rich diet in insulin-resistant subjects. Diabetes Care 30: 1717–1723, 2007.

【3】 Stanhope KL, Schwarz JM, Keim NL, Griffen SC, Bremer AA, Graham JL, Hatcher B, Cox CL, Dyachenko A, Zhang W, McGahan JP, Seibert A, Krauss RM, Chiu S, Schaefer EJ, Ai M, Otokozawa S, Nakajima K, Nakano T, Beysen C, Hellerstein MK, Berglund L, Havel PJ. Consuming fructose-sweetened, not glucose-sweetened, beverages increases visceral adiposity and lipids and de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overweight/ obese humans. J Clin Invest 119: 1322–1334,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