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青少年肥胖挂什么科(青少年肥胖需要看医生吗)

中国网 0
文章目录:

16岁高中生体重达270斤 暑假伊始,“小胖墩”扎堆减重门诊

2023-07-12 08:47

来源:扬子晚报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近日,记者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了解到,暑假伊始,该院临床营养科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已连续接诊了十多例肥胖的青少年,最大体重达到135kg,其中合并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高脂血症、高血糖、PCOS等代谢异常的孩子不在少数。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主任医师呼吁:青少年肥胖问题应引起家长足够重视,及时帮助孩子减重,避免引发更多疾病。

暑期“小胖墩”扎堆减重门诊

丫丫今年16岁,身高173cm,体重135公斤。据丫丫妈妈描述,丫丫平时比较喜欢吃甜点、油炸类食物以及零食等,还喜欢“宅”在家中。进入高中后,丫丫学业负担增大,一天中多数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体重一下子又飙升了。丫丫妈妈也想过各种办法督促女儿减重,比如跳绳、做操、遛弯,可不论什么运动,孩子总是坚持不下来。

7月7日上午,丫丫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学营养减重门诊。经过专业的身高体重和人体成分测试后发现,丫丫的BMI指数高达45.1,已经达到重度肥胖的程度。更糟糕的是,医生在丫丫的脖子后方皮肤发现了黑棘皮样病变,这预示着她很可能合并了代谢性疾病。抽血结果验证了医生的猜测,丫丫的尿酸、甘油三酯、血胰岛素等指标全部远超正常值,可以确诊患上了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高脂血症等。

金晖主任介绍,由于丫丫长期以来的生活饮食习惯不科学,饮食以高热量食物偏多,性格内向不爱外出,加上运动量少,所以容易导致肥胖。其实,在临床上,这样的“小胖墩”还不少,今年暑期短短几天就有十多个正值花季的青少年因肥胖前来就医,同时也都因为肥胖合并了很多代谢性疾病。

“他们有一个共性,基本上都是长期运动过少,饮食不合理,过多的摄入一些高热量及含糖饮料,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金晖主任说。

网红减肥法并不可取

“青少年时期的肥胖,会导致其未来面临更高的肥胖风险。”金晖主任介绍,“青少年肥胖症与范围广泛的严重并发症相关联,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通气不良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另外,肥胖儿童的性激素分泌也时常出现异常,还可能会导致性早熟和身材矮小等问题。”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体重超标后便急于求成,还会采用五花八门的网红减肥法,结果经常事与愿违。对此,金晖主任提醒,孩子的体重控制与成人的减肥存在很大的区别,儿童青少年仍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在体重控制过程中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发育不受影响。不可盲目跟风现在网上流行的轻断食、16:8、生酮减肥法、黄瓜鸡蛋减肥法等,避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发生。

“孩子的三餐食物搭配要合理,少吃脂肪类食物,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少吃零食,用餐速度应减慢。”金晖主任建议。

儿童青少年正常情况一般每年体重增长2-3公斤。如果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较多,家长要及时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通讯员 蔡逸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小胖墩”如何科学减肥?不妨去这个专门科室试试

暑假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减重门诊挤满了来看病的“小胖墩”和家长。

10岁的祁蒙在医生的指导下脱鞋站立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手握仪器把手,仪表盘上显示出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等信息。

经过一系列检测后,一份专属于祁蒙的减重营养食谱生成,内容具体到每天吃哪些食物,每种多少克。

医生在与小朋友和家长充分沟通生活习惯后,对食谱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祁蒙便开始执行减重计划。

“暑假期间,这样的食谱我们每天都会定制数十份。”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记者。

暑假期间

减重门诊一天接诊100多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比率已达10%。

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31.8%,学龄前儿童这一比率将达15.6%。

谈及儿童肥胖的危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病(慢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米杰告诉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

近年来,许多‘成年病’开始出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肥胖是不可低估的诱因;

其次,儿童肥胖容易造成青春期提前发育、性早熟,无论男孩儿女孩儿,过度肥胖都会引起性腺发育的问题;

另外,儿童肥胖还会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骨龄提前,影响身高;

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肥胖的儿童常常不自信,极端一些的还会有社交障碍。”

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起了减重门诊。

“早年间,北京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便设有肥胖专业,2014年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闫洁说,“这几年,大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每到寒暑假,来减重门诊就诊的孩子特别多。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暑假期间可以达到100多人,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30多人。”

辗转于减重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的

“小胖墩”们

记者在医院跟诊采访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小胖墩”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门诊,同样也会有孩子从内分泌门诊转到减重门诊。

都是“小胖墩”,为什么会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呢?

闫洁解释说:“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肥胖是一种病,他们带孩子来医院内分泌门诊看的更多是生殖器过小、生长发育过快或各项身体指标异常,这些看似是其他病症,而实际大多都由肥胖引起,要想治病就得先减重,所以会把他们从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

有些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肥胖问题,带孩子来减重门诊,一测指标,已经有糖尿病、脂肪肝,只能从减重门诊转到内分泌等专业科室进行专业诊治。”

“肥胖会引起很多病,但是家长们往往不会将肥胖看作是一种病。”闫洁感慨。

祁蒙就是由内分泌门诊转来减重门诊的。最初他的妈妈带他来治疗骨龄偏大的问题,医生判断孩子骨龄偏大、生长发育过快是由过度肥胖导致,便推荐他到减重门诊就医。

当祁蒙妈妈跟医生沟通调整食谱时,记者询问祁蒙是否有信心减重,祁蒙说没太多信心,“我不想减肥,今天跟妈妈来医院也只是‘被迫营业’”。

闫洁告诉记者,很多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爱吃爱玩,提起减重都比较抗拒。这时,家长的意识就非常重要。“一般家长重视减重的孩子几乎都能减下来”。

每年中考前夕,有很多家长会来医院开体育免考单,每当这时,闫洁都会嘱咐一句,单子可以开,但抽空一定要带孩子过来看肥胖,肥胖不容忽视。

闫洁说:“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存在认知误区,他们会觉得胖孩子更有福气。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吃胖点能长个子,等青春期自然就瘦下去了;

听到孩子是胖出来的病就不以为意,觉得瘦下去就没事了,殊不知肥胖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若不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患高血压、糖尿病及痛风等疾病。”

“儿童营养不均衡大多是因为家庭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这些家庭在饮食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不吃早餐、三餐不固定,经常过多食用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能量密度食物,饮食中食物多样性不足,很少吃蔬菜等。”闫洁说,“一些家长自己挺着啤酒肚颐指气使地让孩子减肥,不能身体力行,孩子自然很难减重。”

儿童减重不同于成人减重,儿童需要家长的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持。因此,儿童减重的重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对于肥胖以及肥胖危害的认知。

困扰家长的难题:

科学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夏露露暑假期间会不定期在减重门诊值班。

她告诉记者,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有95%都是单纯性肥胖(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肥胖,环境因素包括膳食平衡失调、运动过少、睡眠少、情感忽视)。

总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肥胖后,许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了。孩子超重肥胖的确是吃出来的,但不是吃得太好,恰恰是因为吃得不好、营养不均衡。”夏露露说。

帮助孩子减重,树立正确认知是前提,更需要有科学的减重知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困扰——科学的减重知识去哪儿学?

来自内蒙古的14岁男孩李哲宇,身高不到1.7米,体重91.6公斤。他在妈妈的陪伴下专程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肥胖。经过半年治疗,如今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81公斤。

在此之前,母子俩在减重这条路上“翻过车”。开始减肥治疗前的半年,李哲宇体检查出尿酸高、脂肪肝以及黑棘皮,母子俩决定一起在家里减肥。

在互联网减重博主的错误指导下,他们每天吃大量蔬菜,一周只吃一顿牛羊肉或鱼肉,结果不仅减重效果不理想,母子俩还双双查出贫血。

李哲宇妈妈告诉网记者,网上的减重知识五花八门,有时看得她眼花缭乱。

她也曾想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孩子做饭,但因为孩子身体的特殊性,有些推荐食物不能随便吃,而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替代。

“如何科学地帮孩子减重是我的一大难题。”李哲宇妈妈说。

听说北京儿童医院有减重门诊,李哲宇跟妈妈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闫洁根据李哲宇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专门的减重食谱并联合中医给予辅助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闫洁告诉记者:“肥胖的孩子饮食结构过于单一,所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

我们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为他定制专属食谱,比如孩子的尿酸高需要少吃大豆制品及海产品,就会将此类食品替换成能够提供同样营养的其他食品。

再配合中药控制孩子的慢性病,中药在减重方面有其独特价值,一般肥胖的孩子体内湿气都比较大,所以根据他的体质通过中药来扶脾祛湿。”

“这次减重没有之前那么难以坚持了,妈妈买了一个食品秤,每天按照食谱给我做饭吃,吃得很丰富,没饿着就瘦了。”李哲宇说。

在此后一月一次的复诊中,李哲宇的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感觉轻盈了许多。

中考前,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李哲宇的体重虽然没有反弹,部分指标还是出现了小范围的反弹。

暑假期间来北京复查,李哲宇的妈妈询问闫洁:“孩子虽然体重降了20斤,但是整个人看着还是虚,皮肤看着更松了。这是怎么回事?”

闫洁解释:“这是很多人减重时都会存在的问题——只强调控制饮食,忽视科学运动。随着体重下降,脂肪和肌肉的分布改变,肌肉量下降,体脂率反而上升。”

据夏露露介绍,儿童肥胖在判断时至少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BMI(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与身高的比值、体脂率。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

若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属于肥胖(如果将100个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BMI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前5名便属于肥胖)。

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理想的腰围(cm)/身高(cm)值应小于0.46。

男孩和12岁以下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0%,12岁以上女孩体脂率应小于25%,超出以上范围属于肥胖。

闫洁说:“减重的目标应当是身体指标全面恢复正常,而不是只关注体重的下降。因此当减重到达一定阶段,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科学运动(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这也正是我们减重门诊的痛点所在。”

儿童减重门诊

还缺一份“运动处方”

提起减重,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在“管住嘴”方面,减重门诊为患儿制定的食谱非常详细,具体到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量,什么时候吃。

但涉及到“迈开腿”,减重门诊的医生却只能给患儿和家长非常模糊的建议,“建议连续性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闫洁无奈地表示:“身体指标的全面下降离不开运动,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减重门诊的医生并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

什么是运动处方呢?

通俗来说就是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依据参加体育活动者的体质测试结果,比如年龄、性别、个人健康信息、医学检查结果、体育活动的经历以及心肺耐力等信息,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系统化、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方案。

可以说,运动处方是改变人们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人体主动修复能力的错误习惯,养成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损伤及很多亚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记者了解到,202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多名专家反复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发布,专家共识将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

健身运动处方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医疗运动处方以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明确运动处方制定者须为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执行者为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运动健康师或健身教练等。

闫洁介绍:“肥胖引起的慢性病不同,减重应当遵循不同的运动处方。

比如高血压人群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运动,不能看别人去练哑铃自己也跟着去练,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一使劲,血压瞬间升高就很可能出现心血管问题。

又比如糖尿病人比较适合做有氧运动,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人容易低血糖,因此餐后1小时内避免运动,而早晨起来的空腹运动也是禁忌,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运动时段的选择。”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在培训有运动处方资质的人员,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医院与医生共同服务慢病患者。而大多数医生只能给患者提出运动的‘建议’,而非科学的‘运动处方’。”

闫洁告诉记者,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工作者、体育健身机构人员又不具备慢性病的医学知识。

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去运动,却因为缺乏运动处方专业知识及科学健身的技能和体验,无法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运动处方;健身教练教你如何跑步,却不知道有健康问题的你真正适合什么运动。

闫洁说:“孩子减重需要家、校、医、体的共同协作。

当前,‘体医融合’作为一项国策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

‘体医融合’代表了健康促进新趋势的理念,江苏省已经开展体卫融合在社区医院服务慢性病患者,效果显著。

但就减重门诊来说,要想将其充分融合发挥1 1>2的作用,还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而这也是闫洁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联合业内多名专家正在申请行业标准——体医融合儿童青少年减重门诊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闫洁说,希望未来跟体育部门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那时,“小胖墩”走进减重门诊,就会拿到专属、定制的减重食谱与运动处方,一步到位实现“管住嘴、迈开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其中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方面,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

到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少于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及以上。

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方面,到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于5%。

临近开学,孩子们的生活作息逐渐规律起来,这对于减重很重要。闫洁嘱咐家长与孩子,减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暑期减重效果好的孩子需要家长持续监管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课后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保证每天有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

暑期减重效果不好的孩子不要气馁,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制定减重计划,规律三餐,餐食定量,不吃零食、不喝饮料,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早睡早起;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定期监测体重、腰围和身高变化,提升减重计划的执行力。

相信在家、校、医、体的共同努力下,减重将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来源: 央视网

孩子上课易打瞌睡可能是因为肥胖 中山三院开通减重联合门诊

9月17日下午,“第四届羊城糖尿病与肥胖论坛暨减重联合团队系列学术活动”在广州举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联合团队正式揭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陈燕铭介绍了联合减重团队采用的“三 N”诊疗模式,并强调,青少年肥胖危害大,“肥胖要从娃娃抓起”。

9月17日,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联合团队正式揭牌。通讯员供图

多学科组成减重联合团队 为肥胖患者量身定制减重方案

该活动由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内分泌代谢科管理分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管理分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采取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活动现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联合团队进行了正式揭牌。该团队由中山三院内分泌科牵头,整合了该院营养科、康复科、精神心理科、中医针灸科及胃肠外科多学科优势资源,中西医结合,为患者联合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减重方案。

“我们开通了一个联合门诊,每周一上午,我们多个专科的专家在中山三院天河院区9楼的门诊部进行联合接诊,为肥胖患者量身定制减重方案”,陈燕铭介绍,联合减重团队自去年6月份以来成立以来,已接诊了约250名患者,有80%的患者能够实现在3至6个月内减重5%至15%的目标。

联合团队都采用哪些方法帮助患者减重?陈燕铭介绍,主要采用“三 N”的诊疗模式综合防治,“‘三’即是采用营养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这三种基本模式,先由护士测量一些基本的素质指标,营养师开出营养处方,同时医院的运动治疗师要教授患者怎样循序渐进的运动,依据患者的年龄、兴趣爱好及工作强度等度身定做一个运动处方;心理治疗师会根据病人情况,开出心理处方。在饮食、运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才为病患开出药物。‘N’指,在采用传统西药治疗方式的同时,也可以结合使用中医、中药或者是针灸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陈燕铭介绍联合减重团队的“三 N”诊疗模式。通讯员供图

孩子上课易打瞌睡 也可能因为肥胖

“肥胖对于少年儿童的危害性非常大,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我们也强调,肥胖要从娃娃抓起”,陈燕铭说,青少年肥胖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不孕不育等疾病的发生概率,是该院联合减重团队特别侧重的一个领域。

她注意到,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胖一点不以为然,一些患者是因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才发现胖出了问题,比如,孩子上课时总是容易瞌睡,有些其实是因为肥胖合并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导致睡眠不好、上课打瞌睡的;还有的孩子会因肥胖出现皮肤黑棘皮样病变,父母以为是孩子洗澡没洗干净,实际上是肥胖导致的皮肤出现胰岛素抵抗,另外还有女孩子可能出现因肥胖导致的月经紊乱。

实际上,孩子的肥胖判定标准也和成人一样,要看BMI指数,正常健康的成年人BMI应该在18.5-23.9之间;如果BMI大于24,但小于28,属于偏胖体形,可能只是看到小肚腩;如果BMI突破28,就是肥胖症了,这是一种世卫组织确认的疾病。

另外一方面,也有些青少年特别追求“骨感”身材,会“过分”减肥,她提醒,其实决定人体重的有60%的因素还是遗传原因,“外因、生活方式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如果过分地节食、体重短期内急剧降低,反而是对身体有不利影响”。

第四届羊城糖尿病与肥胖论坛暨减重联合团队系列学术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减肥不能单纯靠节食 还要重视睡眠、运动

陈燕铭也指出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减肥误区。比如,减重不能单纯依靠节食,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可能导致厌食症、抑郁症等一些心理障碍的出现。减重的过程中也要讲究减重的幅度,体重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每周降低0.5至1公斤的速度是比较合适的。

另外,减重不能忽视睡眠。临床调查发现,肥胖的很多病人是由于睡眠不足,或者晚上工作白天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体重的明显增加,而正常的睡眠要求保障每天至少6~8个小时的睡眠。晚上最佳的入睡时间应该是9:00~11:00,尽量不要超过12:00睡觉。

对于网络上流行的代餐食品,陈燕铭表示,代餐食品在他们减重门诊中基本很少推荐使用,单纯用代餐食品并不能达到非常好的减重效果,但可以作为一个减肥的辅助方法,减重最重要的还是综合治疗,包括充足的睡眠、运动,以及规律饮食和保证良好心态。

对于主张零碳水的“生酮饮食”法,她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仍存在争议,对中老年人不提倡生酮饮食,因为生酮饮食本身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年轻人可以尝试生酮饮食,但不能过度。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实习生张坤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