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血小板会高吗(肥胖会引起血小板增高吗)

瑞安市人民医院 0
文章目录:

血小板增多知多少

每年鲤鱼跃龙门的季节,都会多渠道接收各种体检报告咨询,当然作为血液科医师,接收最多的咨询,在于血常规报告异常的咨询,包括: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白细胞增减;血小板增多等等。今天借此由头,聊聊血小板增多的前世今生。

一、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其中约50%的患者存在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导致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殖,而血小板平均寿命基本在7-9天,久而久之,我们体内就潴留了过多的血小板。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则常见于以下情况:

1、感染和炎症:如细菌、病毒等感染,以及某些炎症状态,如风湿性疾病,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风湿性多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均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多,一般这类患者有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情况伴行,可完善善血沉,CRP,血管炎检查,必要时风湿免疫科就诊

2、药物影响:如长期使用泼尼松等激素类药物,口服激素的患者,一般都是存在基础疾病,如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一般均存在基础病因,碰到这种情况,大家不要惊慌,随着药物剂量的 减少,血小板会逐渐恢复到我们正常的范围。

3、脾脏切除后:脾脏是血小板的重要回收场所,脾切除后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短期内快速上升,一般这类患者见于外伤后,脾脏破裂,直接手术治疗后继发,一般此类患者血小板增多可存续多年,定期随访就可。

4、其他因素:包括恶性肿瘤、创伤、应激等也是一种原因。

二、血小板增多的危害

那么血小板增多的危害在于哪里?一般而言,血小板增多,主要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反之,继发因素引起血管栓塞的风险较小,梗塞常见的部位在于脑梗塞、心肌梗塞等,临床上,经常碰到很多患者因心梗,脑梗入院,住院期间,发现血小板增多,从而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联合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一起诱发我们的心脑血管事件,因此,当发现血小板增多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如何判断血小板升高的原因

那么常规体检发现血小板升高的同时,我们自己该如何判断血小板升高的原因,从而确定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还是继发因素呢?

首先,我们要逐一排除前面所说的继发性因素,如药物因素,脾脏切除因素以及感染和炎症因素,前二者,大家依据自身情况出发,可以基本明确,重要是排除感染以及炎症因素,我们主要是完善炎症指标,如血沉以及CRP,血管炎检查,若基本正常,大体可以排除。

那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明确呢?首先我们需要深入血常规化验,包括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查等,排除急性或慢性白血病所致。若排除白血病,下一步我们我们需要完善基因检查,我们知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是体内存在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所以,如果一锤定音,我们需要完善基因检查,诸君可能会觉得,这么个体检发现的小小事情,竟然上杆子去做基因检查,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得花多少冤枉钱呢。其实我们做的也不是很多,重点筛查BCR-ABl、JAK-V617检查,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免去了骨髓穿刺的痛苦,直接抽外周血1ml就可完事了。

四、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患者都会发生血栓事件吗?

那么回归我们的主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患者都会发生血栓事件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危险风层,下图 转至公众号MPN家园,非我原创

言归正传,考一下大家,若年轻人,常规体检,发现血小板增多,数量少于1000*10^/L,完善基因检查,JAk阳性,是属于哪个级别的血栓危险级别,若是JAK 基因阴性,那么又是危险级别呢。

今天就血小板增多问题,我们暂时聊到这里,当然,里面还有各种组装方式,面临的不同的血栓风险,我们后续再聊~

作者:薛阿利

把可乐当水喝 30岁的他体检查出糖尿病

近日,一篇名为《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的稿件走红网络。稿件中的男记者在单位年度体检中查出了糖尿病,甚至出现了糖尿病足。在体检结果下来以前,男记者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扪心自问,一个健康小伙子何以在三天内成了病床上的‘宝贝’,接连让各科专家会诊?”

最近,重庆各个单位也迎来了年终体检。这位记者的经历并不是个案,通过年终体检查出糖尿病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30岁的他体检查出糖尿病

昨天下午3点,位于渝北光电园的一间办公室,30岁的苏先生拿出了办公桌柜子里的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这一个多月来,苏先生每天至少测量三次血糖,他已经能熟练地背出人体餐前餐后血糖的正常数值,“看《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的时候,还以为是我自己写的稿子。”

11月10日,苏先生拿到了自己2018年的年度体检报告。报告中显示,空腹血糖达到12毫摩尔/L,糖化血红蛋白9.2%,而人体空腹血糖的标准为3.9~6.1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正常4%~6%之间。几项数据,苏先生的检测结果都超高于正常临界值。

在苏先生的体检报告上,医生建议他重点关注进行复查。苏先生原本并不觉得是特别大的事,“我身体很好,平常连感冒都很少。”但体检报告拿回家后,苏先生的父亲翻看后却要求他立刻到医院复查,态度强硬。苏先生的两个姑父都是糖尿病患者,苏先生的爸爸对各种指标格外留意。

苏先生再次进行了血液检查,并且在医院进行了24小时的血糖监测,最终结果显示,苏先生确实已经患上了糖尿病,“我才30岁,怎么可能?”

医生详细询问了苏先生的生活习惯,发现苏先生的糖尿病,可能和他的一个特殊习惯有关——喜欢喝可乐。苏先生对可乐的喜爱超过一般人,“我不喝白水,要是夏天,一天可以喝三四瓶可乐。”苏先生回忆,自己从小学开始,就已经用可乐代替白水了,“我也不喝酒,就爱喝可乐。”

医生告诉苏先生,长期高糖的摄入,是他患上糖尿病的一大重要原因。目前,经过前期的一系列治疗,苏先生的血糖逐步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也是因为突然发现的糖尿病,苏先生戒掉喝了20多年的可乐,“因为我这个实例,老婆现在连奶茶都喝得少了。”除了不喝可乐,苏先生现在成了一个素食者,家里做饭开始用橄榄油,“虽然刚开始觉得很难过,但想想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

中青年发病率10多年间增加8倍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青年糖尿病人正在迅速增加。重庆市肿瘤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学组委员吴绮楠说,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1.21亿,其中40岁以下患病率高达5.9%,“与1994年相比,中青年的发病率在十几年间增加了8倍。新增的住院患者中,4个糖尿病中就有3个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

吴绮楠介绍,城市中的糖尿病人口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以前2型糖尿病是属于老年人的“专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肥胖人群踏入了这个行列。

“我们所说的年轻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通常与那些钟爱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又不爱运动的‘懒人一族’密切相关。”吴绮楠说,人的体重或腰围的增加,都可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这正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此外,与单纯肥胖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减肥更加困难,这也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控制糖尿病,不是不吃荤不吃糖

很多年轻人在确诊糖尿病以后,会像苏先生一样,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吴绮楠提醒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调控要适当,过犹不及。

像苏先生一样,得了糖尿病以后就完全不吃荤菜是不对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饮食均衡,每天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25%—30%左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荤素搭配。在选择肉类食物时,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瘦畜或禽肉,鱼类可以提供优质蛋白,可适当多吃一些,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确实不宜过多食用。

另外,尽量选择炖、清蒸、烩、凉拌、煮、煲等烹饪方法,不要使用炸、煎、红烧的烹饪方法,“只要注意日常饮食的平衡,注意好量,肉、菜和水果都可以吃。”

还有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主要是控制血糖,其他的可以不管,这也是错误观念。糖尿病除了高血糖外,有的还会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代谢紊乱,这叫“代谢综合征”。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降压、调脂、抗血小板、减轻肥胖、控制血糖,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的变化,还要关注血压、血脂、体重的变化,做到管理面面俱到。

本报记者 石亨

体检季来了

又到了岁末年初,一年一度的体检季到来。一份小小的体检报告,不仅能看出一个人的体重、身高,还能体现出你这一年身体内的各种变化,你真的发现了吗?

在这个体检季,重庆晨报将通过一系列体检季的报道,告诉你这份小小的体检报告中,哪些是你忽略的,哪些是你误读的,哪些是对你尤为重要的。

血小板增多 会衍变成白血病吗?中医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在现代医学中,血小板增多症与白血病常常被提及,许多患者不禁担心:血小板增多是否会衍变成白血病?中医又有哪些方法能够应对这一病症呢?

血小板增多与白血病的关联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血液疾病,特征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而白血病则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特征是骨髓中白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尽管血小板增多症本身并不等同于白血病,但研究表明,约有10%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最终会发展成白血病。这一风险主要源于骨髓中可能出现的异常造血干细胞,这些细胞有可能分化为白血病细胞。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患上白血病的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增多并不一定会导致白血病。大多数情况下,血小板增多只是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肥胖人群、有遗传倾向或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更为显著。因此,对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来说,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评估,以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是预防潜在健康风险的关键。

中医如何应对血小板增多症

中医在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中医认为,血小板增多症往往与血瘀、积聚或血证等范畴相关,治疗时应注重活血化瘀、填精生髓等治法。

解毒化瘀:针对气滞血瘀、阴虚血瘀或邪热蕴毒血瘀等类型,中医常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血府逐瘀胶囊或活血通脉胶囊等中药进行活血化瘀,降低血小板数量。这些药物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

填精生髓:中医认为,血小板升高往往与骨髓的异常增生有关,这与肝肾两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可使用二至丸或犀角地黄汤等药物进行调理,以降低血小板的数量。这些药物有助于滋养肝肾,填精生髓,从而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针灸、气功养生和饮食疗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针灸治疗可选择足三里、曲池穴等穴位,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缓解因血小板增多引起的不适。

气功养生方面,患者可在专业指导下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功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饮食疗法则建议调整日常膳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比例,如燕麦片、芹菜等,以维持血脂水平正常,减轻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中医在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方法,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也是预防血小板增多症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