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超重的区别(肥胖和超重是一回事吗)
肥胖与超重:哪个更可怕?一文带你探索体重的奥秘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身体形态和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和超重这两个常被提及但常被混淆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健康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明确肥胖和超重的区别。超重并不等同于肥胖,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简单来说,超重是指体重略高于正常范围,而肥胖则是体重严重超标。从数字上来看,如果我们的BMI(体重指数)
,假设你的体重是70千克,身高是1.7米。要计算BMI,就只需要把70除以1.7的平方(也就是2.89)。这样算出来的数字就是你的BMI值。。位于24到27.9之间,那么我们就被认为是超重;而当BMI超过28时,则被视为肥胖。
不要小看这细微的差别,因为超重和肥胖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研究显示,无论是超重还是肥胖,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等慢性病的风险。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超重和肥胖呢?其实,这两者都是由于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不平衡所导致的。现代生活中,高糖、高脂食品泛滥,工作压力大导致缺乏运动,这些都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诱因。此外,遗传因素、荷尔蒙水平和睡眠质量等也可能影响体重。
为了改善超重和肥胖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调整饮食结构是关键。尽量减少高糖、高脂食品的摄入,增加蔬果和全谷物的比例。其次,增加运动量也至关重要。无论是散步、跑步还是游泳,都能有效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控制体重。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熬夜等。
超重和肥胖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通过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危害,采取科学合理的减肥方法,我们可以一起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对抗超重和肥胖的最好武器。
到底多胖算肥胖?达到这个数值就该减肥了
“我又胖了”、“要好好减肥了”,如今这些话无论男女老少都爱挂在嘴边。为什么大家都想要减肥?难道大家都很胖吗?
根据2022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数据显示:
当前,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
更直接地讲,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肥胖或超重,也难怪大家都嚷嚷着要减肥。
那么到底多胖算肥胖呢?
衡量肥胖或超重,记好这个公式胖瘦不仅仅关乎着个人的审美追求,还和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医学上会利用体质指数、理想体重、腰围、腰/臀比等指标进行评估,常用的体质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BMI被普遍用于判定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
计算得出来的数值,有对应的分类区间,如果这个数字≥24,就已经是超重了,为了自己的健康,真该减肥了。
(图源:小荷医典,肥胖症词条)
哪些疾病和肥胖息息相关?肥胖是一个慢性且复杂的疾病,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我们的器官和系统,出现很多的并发症。
很多人在确诊某些疾病的时候,会被告知“这个病和肥胖也有关系,减减肥对治疗有帮助”,那么有哪些疾病和肥胖相关呢?
- 高血压
在肥胖成年人中更为常见。
- 高胆固醇血症
超重的人血脂检查常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密切相关。
-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与肥胖密切相关。很多肥胖者在确诊2型糖尿病前,就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
- 关节炎
肥胖可能会导致关节负荷增加等,进而影响关节组织导致患关节炎风险增加。
- 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肥胖人群中更为常见。
- 癌症
肥胖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食管癌和结肠癌的风险。
- 怀孕并发症
肥胖可能会增加怀孕期间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肥胖妇女在怀孕期间患高血压的风险是其非怀孕期的十倍。
- 抑郁症
肥胖会影响人的出行能力,可能会影响自尊,甚至受到歧视,可能由此导致抑郁症。
- 其他
肥胖症还与心力衰竭,背痛,膀胱炎,胆结石,肾结石,肝病,痛风,术后感染以及女性的月经不调和不孕有关。
以上疾病,大多可通过减重得到改善。所以,减肥不仅是为了看起来好看,更是为了我们的健康~
有没有好的减肥方法?其实大家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是减肥成功的真谛,但很多人会选择极端的方式:盲目节食和疯狂运动。这样除了会让自己无限焦虑,还很容易因为坚持不了而复胖,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伤心又伤身”。
减肥靠的是科学,中国营养协会早已把每天“怎么吃、怎么动”,写进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图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官网)
对于长期肥胖或严重超重的人,也可以寻求营养师、医生的帮助,进行自我管理、设定目标、调整认知等,达到减重的目的。
而对于减肥药和减肥手术的选择,更应该由医院的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后给出治疗建议,千万不能自行服用减肥药或者在非医疗机构进行减肥手术。
#站在肥胖十字路口上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 等.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43(5) : 609-626.
[2] Rueda-Clausen CF, Ogunleye AA, Sharma AM. Health Benefits of Long-Term Weight-Loss Maintenance. Annu Rev Nutr 2015; 35:475.
[3] WangY, ZhaoL, GaoL, et al.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7):446-461.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 小荷医典,肥胖症词条:https://www.xiaohe.cn/medical/disease/928
内容编辑:Duffy
医学审核:陈昉
内容出品:小荷医典
关乎成长健康 少年儿童如何判断超重或肥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少年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成年人肥胖指标可以用BMI指数进行衡量,少年儿童以及更小的婴儿应该使用什么方法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近日,人民日报社旗下新媒体平台“人民好医生”客户端邀请到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以及主任医师刘子勤,针对这一问题为广大网友们答疑解惑。
陈晓波与刘子勤在访谈中表示,儿童肥胖的判断标准和成人比还是有一些复杂的,不是一个单纯的BMI指数就能够解决。少年儿童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年龄段身高体重在不断地变化。
婴幼儿期与青春期是脂肪细胞快速生长期,容易造成少年儿童的超重、肥胖。婴幼儿时期肥胖会对以后的成长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青春期肥胖则会导致成年后很难减重。因此,需要格外注意这两个时期少年儿童的肥胖指标,并及时做出干预。
2岁以内的婴幼儿,肥胖指标用体重和身高的比值随着年龄的增加率来衡量。相同性别、相同身高,孩子的体重增加率与平均增长率相比,超过10%-19%,为轻度肥胖或超重;超过20%,定为肥胖。家长朋友们为了方便衡量,可以使用目测和测量每月增长克数的简易方法。目测即与同龄孩子进行比较,及时参与学校、幼儿园的学生体检。测量每月增长克数要与标准的增长克数比较。例如,孩子出生平均体重是3公斤,到6个月大概是6-7公斤左右,到1岁为10公斤左右,这是标准的体重增长水平。前六个月,平均一个月增长700克;6个月到12个月,平均一个月增长500克。超过过多,要及时使用生长发育量表进行衡量。
青春期的少年儿童,基本上和成人一样是用BMI体重指数来评价了。但不同的是,成人24以上属于超重,28以上属于肥胖,儿科是用百分位数,超过85以上BMI的百分位为超重,超过90以上BMI的百分位就叫肥胖,超过120叫重度肥胖。也有另外的标准,对于不同孩子来说,脂肪的含量和肌肉的含量也是不一样的,运动比较多的孩子,肌肉量大。用体脂测量仪就可以观测腹部脂肪、四肢皮下脂肪含量是多少,而体重又是多少。孩子BMI大,是肥胖还是比较壮,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测量出来的。
少年儿童超重或肥胖没有及时加以干预,就有可能发生儿童糖尿病或造成其他危害。伴随到成年阶段,则会更容易患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病。家长朋友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肥胖问题,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转自 | 人民好医生
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