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肥胖的治疗方法(青少年肥胖治疗仪器有哪些)
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的日常食养建议
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婴幼儿期喂养不当,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中医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体弱、饮食不节、先天禀赋、缺乏运动、情志所伤,酿生痰湿,可致气机运行不畅、血行瘀滞、痰瘀内聚、留着不行,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
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提出了5 条原则和建议。
TOP 01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选择小份量的食物以实现食物多样化。每天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达到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 种以上食物。
TOP 02辨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肥胖儿童青少年食养要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遵循首重脾胃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特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应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因地制宜进行食养。比如西北地区气候多寒冷干燥,饮食上宜多选择温阳散寒的牛羊肉等食物。顺应四时,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调养原则。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应当早起,足量运动等。
TOP 03良好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
养成健康饮食行为是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途径。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合理安排,早餐、午餐、晚餐提供的能量应分别占全天总量的 25%~30%、35%~40%、30%~35%。 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
TOP 04积极身体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充足的身体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也能预防和控制肥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教练等专业人员的安全评估和指导下,结合自身运动能力制订运动方案,从每天 20 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 20~60 分钟,并养成长期运动习惯。可选择健身长拳、八段锦等。
TOP 05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
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分析动态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于肝病科专科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检测,以及人体内脏脂肪含量测定,以明确肥胖特征。
肥胖儿童青少年减重过程中,建议膳食能量应在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 20%左右。同时,膳食结构应有利于减轻饥饿感、增加饱腹感,适当增加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青少年肥胖怎样减肥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是影响体型和心理健康,以及智力发展,还会造成性发育障碍,引发疾病。
1、影响体型
青春期是人体塑造体型的良好时机,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对于一个人的高矮胖瘦都有很大的关系。然而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致使皮下脂肪过多,给人以"臃肿、疲软、懒散、笨拙"等印象,影响了青少年体型。
2、影响心理健康
由于肥胖,青少年的动作往往不够灵活,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会受到很多人的排斥,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如果学习成绩又不是很好,再加上动作的笨手笨脚,就会让他们的性格上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引起"自闭症"。
3、影响智力发展
肥胖儿童青少年体内积聚脂肪过多,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30%~40%,体内氧气"入不敷出",就会出现无精打采,容易疲劳,嗜睡,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学习效率致使成绩下降。
4、影响性发育障碍
青少年肥胖还会引起性发育障碍,男孩导致性发育滞后,女孩导致性早熟,初潮早,多伴有月经紊乱。青少年由于体重过重会增加身体负担,平足、膝内弯、下肢弯曲、脊柱和椎间软骨损害等现象时有发生。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胆固醇和脂肪酸过高,血脂也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抗病能力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还容易导致一些"成年疾病"年轻化,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等。
青少年肥胖怎样减肥
一、多吃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食堂吃饭,很少有自己做饭的机会,而且对低脂肪的食物认知度也不是很高,首先要知道那些食物属于低热量食物,例如绿豆、香菇、冬 瓜、黄瓜、鸡胸肉、土豆、木耳、扁豆、茄子等。当然这里不排除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外面吃一些垃圾食品,减肥训练营的小编想和你们说,尽快脱离这些食物,养成 一个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身体发育。
二、规律的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对减肥来说,也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容易使学生第二天上课没精神,并且容易导致人体内的荷尔蒙有所变化,容易使人体充满饥饿感,因此,学生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熬夜。
三、一定要吃早餐
早餐要吃得好,不吃早餐容易引起胃不适,或导致中午、晚上食量大增,暴饮暴食大,造成肥胖。因此,为了身体好,一定要吃早餐。
四、尽量少吃零食
学生一定要尽量少吃零食,零食容易导致身体发胖,并且容易引起上火长痘,影响面部美观。若非常想吃零食,可以在吃零食前先和一杯水或是一杯热茶,有助于减少食量,帮助学生减肥。
五、饭后吃一些吸脂食品
学生在饭后可以吃一些吸脂食品,既可以分解脂肪,又可以解解嘴馋。在吃完高蛋白的食物之后,比如吃完鱼之后可以吃一些菠萝。吃过多的时候,可以吃一些陈皮,有助于消化。
青少年肥胖困局如何破?委员们如是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余冰玥 胡春艳
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呼吁大家做好体重管理。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摄入的能量更高、运动相对缺乏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导致一些人体重异常,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近年来,青少年肥胖问题受到更多人关注。“小胖墩”变多,让家长们心忧,“肥胖困局”如何破?“管住嘴,迈开腿”怎样得到科学、专业的实现?
“管住嘴”,饮食层面需要讲究平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儿童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医疗诊断系统中有很多诊断名词,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性早熟等,这些名词都可以安在‘小胖墩’身上。”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主任医师赵家军表示,青少年肥胖问题的解决需多维度施策,根本症结在于社会大众,尤其是家长对肥胖危害的认知不足。肥胖防控需“关口前移”,要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体系化健康管理机制。
赵家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部分家庭因缺乏健康意识,将肥胖归咎于“家族遗传”而忽视主动干预。“当下我们要重视肥胖的多重危害:除诱发慢性疾病外,更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学业表现”。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营养科主任徐丛剑说,甜食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诱惑,油脂和糖分摄入过多、营养不均衡等,容易带来肥胖、糖尿病等风险。
解决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如何“管住嘴”?
徐丛剑提到,“管住嘴”要注意一点:肥胖不能单纯以BMI来诊断,不能只强调体重超重,改善肥胖应当同时强调运动和饮食的均衡适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也不应将BMI作为“硬杠杠”,更应关注其体脂尤其是脂肪分布。
徐丛剑表示,孩子们在减重时,饮食层面需要讲究平衡。
“吃东西的时候,碳水、脂肪、蛋白质分别摄入多少,什么时候碳水摄入多一点,什么时候蛋白质多吃一些,维生素不能缺失,大家需要对这些规则有概念。”徐丛剑举例,人们早晨起床需要多摄入一些碳水,以应对上午学习工作的脑力和体力消耗,晚上运动后可以多摄入一些蛋白质,有助于长肌肉。“好的饮食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饮食模式可以更换,交替进行。”
“这些具体的、健康的理念和细节,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都没有深入下去。”徐丛剑参与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健康读本的审阅工作,丛书按照年级进行了具体划分,即将出版。
在徐丛剑看来,健康行为是久久为功的事情。教育不应该似是而非,而应该明确传达信息,让人们形成良好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要把营养健康理念推到中小学、推到家庭去,推动人们的观念转变。
“迈开腿”,多进行科学性运动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谈到,如今,“小胖墩”“小眼镜”特别多,让家长们很着急。他建议孩子们可以参加乒乓球运动,“对视力和减肥都有好处”。
他认为教育要注重“加减法”,减少一些考试,增加一些运动。
“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当冠军。”刘国梁说,运动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比如乒乓球球速很快,能让孩子的反应更灵敏,“0.1秒的瞬间可以迸发出很多想法,对学习、考试以及很多方面都有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李海潮说,改善“小胖墩”问题,一定要“标本兼治”。
“我们必须强调,学生课间休息一定要出去活动,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他觉得,学生不能成天应付学业,必须抽出时间加强锻炼。
2014年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开设减重门诊,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团队,每次有1-3名医生坐诊。
闫洁发现,每到寒暑假,前来减重门诊的“小胖墩”和家长就非常多;体育测试前,总会有家长来找医生,要求给孩子开免考证明。“他们有的是因为孩子太胖了体育不合格;有的是觉得时间紧课业重,想开一个慢性病证明,不练体育”。
被很多家长忽视的运动,恰恰是改善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重要途径。
闫洁表示,很多人减重时都会存在一个问题,只控制饮食,忽视科学运动。胖孩子脂肪高,肌肉少,不科学的减重会导致体重下降的同时,肌肉量也下降了,体脂率反而上升。“这类减重的反弹率几乎是百分之百。”闫洁说。
做到“家校医结合”,推动“体医融合”
在赵家军看来,肥胖问题的核心解决路径在于构建全民健康认知体系——通过持续宣教,让“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唯有形成自觉意识,才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根本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刘洪悦长期担任北京卫视健康类节目《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的主持工作,她发现,优质健康科普内容对完善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有很多代谢综合征可以靠运动预防,但运动处方大家了解得并不多。”刘洪悦建议,利用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积极推广普及运动处方,帮助大家了解运动的重要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其中包括:“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闫洁看电视新闻时,关注到刘洪悦委员提出的关于运动处方的建议,十分赞同。在闫洁看来,这也体现出“体医融合”的重要性。
“胖孩子”常常存在多病共患的问题,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血尿酸高、关节痛、扁平足、膝外翻等,心肺功能也可能有问题,还有的胖孩子一运动就崴脚。如何让运动既不伤害身体又达到减重效果?闫洁认为,科学的“体医融合”很重要。
去年,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编写“医体融合儿童青少年运动减重门诊服务标准”,并获批北京医学会团体标准。闫洁说,他们计划今年把这项标准编写完成。
“医生可以通过医疗评估,明确孩子的身体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再由专业的体育专家结合医疗评估进行运动评估,比如评估心肺功能、肢体能力,再开具针对性的运动处方。”闫洁说。
然而,目前医院虽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很多医院减重门诊的医生并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资质,“体医融合”需要进一步推动并真正落地实施。
“家校医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家长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饮食、运动、生活方式上给孩子相应支持,家、校、医、体共同努力。”闫洁说。
赵家军说,教育引导是治本之策,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
他说,对于已出现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可考虑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但这属于补救措施而非首选方案。体育中考虽具强制作用,但需创新锻炼形式,除传统跑步外,可发展增肌训练、趣味运动等多元化方案,使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