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肥胖症(新生儿肥胖症能治好吗)
宝宝胖嘟嘟就算养的好?婴儿肥胖的这些危害你都知道吗?
在这个普遍追求骨感的时代,却对一个群体格外宽容——宝宝!
奶奶们带宝宝遛弯,晒太阳一扎堆。先不说啥,就盯着你家宝宝一通夸:“看这小脸蛋,小手手,长得可壮实,你给你家孙子一天吃的啥呀?”
宝宝的体重也就成了长辈最为得意的谈资,宝宝肉肉越多,在长辈眼里就越健康。可是,长辈眼里的这个“健康”和真正意义上的宝宝“健康”,那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肥胖,我们不做任何思考,就会给它贴上笨、懒惰、没有魅力等一系列负面标签。这种既定的偏见带给宝宝的,更戳心的是心理上的灰暗影响。宝宝的自我评价也会很消极,明显不合群,幸福感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验证,成年肥胖者无论是在工作上,寻求爱情上都会较平均水平低。
其次在健康层面,肥胖会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骨关节炎等一系列疾病。无奈,这些目前还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疾病,我们都只是当做知识听一听。对宝宝来说,就更是远在天边了,不引起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小时候一直胖的人,成年后肥胖的几率也会很高,宝宝在6个月左右就有肥胖表现,成年后出现肥胖症的概率达14%;而在7岁出现肥胖的宝宝,成年后肥胖症的概率则会高达41%。
至于宝宝身体是否处于肥胖状态,就要根据这个表来衡量了。
超过2岁的宝宝,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BMI,来衡量宝宝的健康程度。
BMI(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例如,一个3岁的男宝宝,体重14kg,身高95cm,那么他的BMI=14÷(0.95)2=15.51。
具体的操作方式:1.横向对应年龄处,画垂直竖线;2.纵向找到算出的宝宝的BMI值,画线;3.检查二线相交的点,落在哪个区域。
横线代表年龄;竖线代表BMI
蓝色区域:体重过轻;
绿色区域:健康
黄色区域:即超过85%就属于超重
粉色区域:即超过95%就属于肥胖
宝妈根据以上方式,就可以判断出宝宝的健康程度。宝宝肥胖和家族遗传、内分泌疾病等也有关系,有这些原发病,我们要先积极治疗。排除了这些原发病,根本原因就是,宝宝“被吃的太多了”!
由于宝宝还不具备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对自己的饮食摄入控制能力差,这个“被吃饭”就是导致宝宝肥胖直接的元凶。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塑造宝宝正确的饮食观,预防宝宝出现肥胖。
1.尽可能地母乳喂养
建议在6个月以内,给宝宝纯母乳喂养。到宝宝添加辅食时,辅食 母乳混合喂养,逐渐至2岁。这一点很好理解,宝宝吃母乳时,饱了会自己减慢速度,或者停下来。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宝宝识别自己的饥饿信号,调节自己每顿吃母乳的量。饿了吃,饱了停的这个好习惯会影响到他的整个童年时期。
2.给他提供优质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宝宝成长活动的能量必备来源。当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时,含有丰富纤维的谷物,如小麦、大麦、全麦面包等;新鲜蔬菜,白菜、萝卜、芹菜等;水果苹果、梨、香蕉等都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
3.吃饭时,和电视绝缘
说实话,宝宝的坏习惯,源头在于家长。我说过数次的“吃饭不开电视”,仍然有宝妈为了“这次”哄宝宝吃饭,打开电视。好了,有一就有二!
4.和宝宝一起动起来
活动还得宝妈先来,带动宝宝。在宝宝还只会爬的阶段,宝妈可以躺下来,或者蹲着和宝宝的视线齐平,鼓励宝宝多爬,多动。特别是3-4月龄期间宝宝翻身,以及7-8月龄期间爬行训练。宝宝会走了,就可以带他户外散步,把花费在电子产品的时间用到运动上来,一举两得。
宝宝小时候胖嘟嘟的,我们看着是挺可爱的。可怕的是,我们把这种肉嘟嘟当做了“宝宝健康”的标准,而实则,我们早给宝宝成年后,阳光的社交、完美体型,健康生活习惯埋下了引爆线。趁着时间还来得及,从现在开始,给他养成受益终生的饮食习惯!
常见“婴幼儿肥胖症”及管理措施
小宝宝一般都是有婴儿肥的,但是有些宝宝小时候会特别胖。宝宝比较胖,家长会觉得特别可爱。其实宝宝胖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有些肥胖是不健康的,需要及早控制才行。那么,婴幼儿肥胖症的危害有哪些?如果宝宝患有肥胖症,长大以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几率是比较大的。而且肥胖还会影响到宝宝的心肺发育、性功能发育等。宝宝如果太胖,那么骨骼因为受压大,也容易发生变形的,尤其是下肢发育影响比较大,很容易出现腿弯曲、平足等状况。宝宝肥胖症胸部和肚子部位的脂肪会比较多,这样容易导致肺部不通气,心功能会受很大的影响。而且宝宝患有脂肪肝、关节炎等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肥胖的宝宝肢体不灵活,反应能力也会比较差,记忆力也会受其影响,所以家长必须要重视起来。▶图片来源:360图片
科学成分检验证明,母乳是高能量密度的食物,能满足婴儿快速生长的体脂积累,并且有相对高的乳糖供能,低聚糖诱导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和抗原库的形成,促进免疫的成熟。母乳喂养能建立起有效的能量摄入自我调节机制,控制食欲和饱腹感。据研究证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超重发病率越低。所以六个月内的宝宝应当以母乳喂养。
▶图片来源:360图片
肥胖儿童管理措施有很多,如:均衡膳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锻炼等。
1.均衡膳食:在满足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均衡膳食,指导儿童先喝汤后进食,细嚼慢咽。控制能量摄入,避免过度喂养。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吃糖果、蜜饯、巧克力、冷饮、甜点心、膨化食品、西式快餐、肥肉、黄油、油炸食品以及各种含糖饮料。选择正确的进餐顺序是应该按照汤、蔬菜、荤菜、主食的顺序进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后,家长尽量不再添加主食和荤菜,可少许添加一些汤或者蔬菜。
2.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时长。减少静坐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3.加强运动锻炼:适当锻炼,加强体质。推荐一些居家亲子游戏,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亲子开合跳、萝卜蹲游戏等。
婴幼儿肥胖是常见症,家长无需过多担心,按照科学的方法喂养孩子非常重要。家长的陪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运动锻炼的时候家长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不仅可以锻炼出健康的身体,同时家长的陪伴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拥有开朗乐观的性格。
▶图片来源:360来源
危害下一代!最新研究:全球变暖令新生儿体重快速增长,面临肥胖等问题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气候变化危害下一代!最新一期的《儿科和围产期流行病学》杂志一连刊登6篇学术论文,这组由多国科研人员牵头进行的医学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胚胎、新生儿以及幼童有可能造成的各类健康危害,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据英国《卫报》16日报道,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其中一篇论文中提出,全球变暖令一些新生儿体重快速增长,并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肥胖等问题。通过对20万新生儿进行调研,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最高夜间气温”环境下的孩子,体重快速增长的风险比其他孩子高5%。研究人员解释称,新生儿依靠燃烧脂肪保持体温,而环境温度的上升会降低脂肪的燃烧速率。不仅如此,气温上升还导致儿童就医率飙升:一项围绕美国纽约市的研究显示,气温每上升7℃,该市5岁以下儿童就医比率就会增加2.4%。科研人员表示,幼童身体调节能力不及成年人,气温上升更容易导致他们出现脱水症状。
近两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多国出现罕见酷热天气,更有一些国家出现难以扑灭的森林大火,不仅危及生命、更造成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一项研究对200万名新生儿进行调研,研究发现毗邻火灾现场的新生儿先天畸形风险要高出28%;其中,腹裂畸形(腹壁发育缺陷)风险要高出一倍。牵头进行这项研究的学者表示,未来数十年间,山火现象只会有增无减,彻底搞清楚这类自然灾害对人体的伤害至关重要。
另两项研究均围绕着气温升高与孕妇早产之间的关联展开。在其中一项研究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对该国新南威尔士州100万名已生育女性进行一场调研,她们在2005年至2014年之间生过孩子,该群体整体的早产率为3%。研究发现,居住在该州“最热地区”的女性早产的风险比其他女性高出16%。另一项以美国得克萨斯州哈里斯县为样本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研究发现酷热会导致孕妇28周即生产(28周到36周出生的婴儿为早产)的风险比其他女性高3倍。
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韦勒尼乌斯警告称,这一系列研究充分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俨然已经成为一场影响全人类的危机,人人无处遁逃。他表示,极端气候事件在可预见的未来只会更加严重,人类需要从现在就开始予以重视。(刘皓然)
作者:刘皓然
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