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男人肥胖会导致性功能(男人肥胖会导致催乳素高吗?)

豆花营养师 0
文章目录:

【被忽视的男性肥胖危机】

走在街上咱好好观察,不少男性明明看着年纪也就30出头,但是啤酒肚却非常明显。你还在强撑说胖肚子不是胖,是健壮吗?但事实却是中心性肥胖易诱发代谢性疾病,比如高血脂、高尿酸和高血糖等。我国35岁以上男性超重率达53%,而主动减肥的男性不足女性的1/3。62%男性认为"减肥是女人的事",清淡饮食被贴上"人生无趣"标签,减肥没必要?减肥很羞耻?减肥一点都不爷们?今天抛开男性减肥的认知误区,用科学方法夺回健康主动权。

一、男性肥胖的困扰

  1. 性功能障碍:肥胖会导致睾酮水平下降,影响性腺功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同时影响睾丸温度,降低精子质量。
  2. 心血管疾病高危:肥胖导致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同时易增加心脏负荷,升高血压,长期高血压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3. 代谢综合征:肥胖增加胰岛素抵抗,易发展为高血糖糖尿病,同时脂肪堆积压迫肝脏引发肝炎甚至发展肝硬化。
  4. 骨关节疼痛:肥胖关节承受压力大,磨损加速,骨关节炎风险增加。
  5. 呼吸系统问题: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会影响气道通畅,导致夜间呼吸暂停。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6. 社会形象偏见: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大腹便便的男性求职成功率下降41%。
  7. 抑郁和焦虑:肥胖可能导致自信心下降,影响个人形象和社交活动,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影响生活质量。

二、男性特有的"致命诱惑"
应酬陷阱:高热量,低消耗,久而久之堆积脂肪。
深夜补偿心理:加班后报复性进食使夜宵摄入量超日需40%
肌肉伪装术:看似健壮的"脂包肌"群体,体脂率普遍超标8-12%

三、突破性别差异的减脂密码
基因优势:同龄男性基础代谢比女性高10%左右,肌肉合成能力强
行为劣势:食物选择更油腻,压力释放依赖烟酒,运动持续性差

【分级作战指南】
BMI=体重(kg)/身高(m)^2
▶ 一般人群(BMI 24-26)
核心战术:切断隐形热量

  • 早餐把油条、肉包、大碗粉面和各式粥等换成水煮蛋 无糖奶制品 玉米燕麦等复杂碳水
  • 每顿餐前先喝300ml温水,优先吃清蒸鱼/白灼虾/牛腱肉,每顿不少于半斤蔬菜。
  • 每天30分钟快步走

▶重点人群(BMI 26-34.9)
核心战术:打破代谢适应

  • 采用工作日5天16:8轻断食(用餐点保持在8小时内,维持16小时空腹,比如早上10点早餐,晚餐在18点结束)。周末2天5:2轻断食(热量摄入≤600大卡,突破平台期,快速减脂)
  • 重训优先:深蹲/硬拉等复合动作每周3次
  • 补充铬元素(西蓝花/牛肉)改善胰岛素抵抗

四、关键转折点监测

  1. 腰围体型变化比体重更重要(腰围男性安全线<90cm)
  2. 晨起血压稳定在130/85mmHg以下
  3. 连续3个月空腹血糖<5.6mmol/L

营养师特别提醒:男性减肥不是"去雄化",而是延长职场黄金期的最佳投资。当你的体脂率下降5%,决策反应速度将提升22%,睡眠质量提高37%。丢掉"男人就该大块头"的陈旧观念,用科学管理重塑精英体质——这才是现代男性真正的力量象征。

行动锦囊:明天起床后先做这三件事
① 测量并记录体重和腰围
② 清空冰箱里的啤酒、腊肠和各式饮料
③ 拟定采购清单,复杂碳水(玉米、红薯、钢切燕麦、糙米等)、新鲜蔬菜、低糖水果和无糖奶制品等

记住:你减掉的不只是脂肪,更是未来20年陪孩子玩耍、带妻子旅行的珍贵时光。现在开始,每一滴汗水都在为生命银行存入健康本金。

男人30岁后最大的问题,不是“不行”,而是…

在人生的长河中,30岁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于男性而言,这个年龄段不仅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稳步上升,家庭责任的日益加重,还伴随着身体机能的微妙变化。

在众多关于男性30岁后的讨论中,有一个话题尤为引人注目:男人30岁后最大的问题,真的不是性功能下降(即常言所说的“不行”),而是肥胖

男人三十,体重的分水岭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率会逐渐降低。

这意味着,即使饮食和运动习惯保持不变,30岁后的男性也更容易积累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这种“中年发福”的现象,其实是人体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做出的生理调整。

在远古时期,存储脂肪是为了应对食物短缺时的能量需求。但在现代社会,食物充足,运动量减少,这种生理机制反而成了健康的负担。

同时,肌肉量也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这进一步加剧了肥胖的趋势

肌肉是消耗热量的主要组织,肌肉量的减少意味着基础代谢率的下降,从而更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关注男士参考 成就睿智男人▲

肥胖会带来哪些健康风险?

1.慢性代谢性疾病风险增大

高血脂:肥胖导致体内脂肪过多,血脂升高,血液黏滞度增加,容易引发高脂血症。

高血压: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升高

糖尿病:肥胖患者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作用相对不足,进而引发糖代谢异常,甚至发展为糖尿病。

2.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动脉硬化:肥胖导致血液中脂肪成分增加,血液流通不畅,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使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引发动脉硬化

心脏病和中风:肥胖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容易导致心肌肥厚、心脏功能下降,进而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3.生殖系统问题

性发育和性腺功能:肥胖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影响雌雄激素比例失衡,导致性腺功能障碍,甚至导致不育。肥胖还可能影响精子的质量和数量,降低生育能力。

性功能障碍:肥胖男性容易出现性功能障碍,如阳痿、早泄等。

4.消化系统问题

食道裂孔疝、便秘、痔疮:肥胖导致腹腔内压力增大,容易发生食道裂孔疝。同时,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和痔疮。

结肠癌、直肠癌风险增加:肥胖与结肠癌、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关。

唯有减肥,才是解决方案

男性肥胖对身体健康的伤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建议男性通过以下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带来的种种危害。

1.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

2.增加运动量: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力量训练,都能有效帮助燃烧脂肪,增强肌肉力量。

3.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合理管理压力,避免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

科普|肥胖,对女性生殖健康也有影响?

澎湃新闻记者 李晶昀 AI创意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年”成为热议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强调,将通过三年行动推进全民体重管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风险。

这一政策关乎国民整体健康,于女性而言,肥胖对于生殖系统更有深远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将超重和肥胖定义为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单位为千克/平方米)定量评估人体情况,成人BMI介于25-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和人群特点将成人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已分别达到34.3%和16.4%,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肥胖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关系到每个女性当妈妈的权利。举个例子,28岁的小美结婚3年怀不上宝宝。检查发现,身高160cm的她体重85公斤,血糖血脂偏高,月经非常不规律,3到6个月才来1次。医生告诉她:“减掉30斤,好孕自然来。”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小美成功减重后自然怀孕。这样的真实案例经常在医院上演。

国内外很多研究已经明确证实肥胖可以导致女性生殖内分泌紊乱,其对生育的影响不仅限于生理结构,更涉及分子层面的复杂调控,通过多重机制干扰女性的生殖系统,影响生殖能力。

月经异常和异常子宫出血

研究提示,肥胖可以导致性发育提前甚至性早熟。多数BMI较高的女孩的月经初潮时间早于同年龄BMI较低的女孩,这是因为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在青春期启动中发挥扳机作用,肥胖女孩的体内脂肪较多,分泌的瘦素水平较高,因此月经初潮时间也较早。

对于育龄期女性来说,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细胞过量分泌瘦素和雌激素,同时抑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合成,引发高雄激素血症。肥胖女性合并糖代谢、脂代谢的障碍,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瘦素抵抗和高瘦素血症等,都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正常功能,影响卵泡发育,造成排卵障碍或无排卵,表现为月经稀发或者闭经。

而在围绝经期,肥胖对于女性月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无排卵性的异常子宫出血。多项研究表明,肥胖可能是绝经过渡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孕和流产

研究显示,BMI≥28的女性无排卵性不孕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2.7倍。肥胖女性的卵子质量下降,其卵泡液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升高,线粒体功能受损,直接影响卵母细胞的成熟与受精能力,造成不孕。动物实验表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异常率显著增加。同时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可损害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胚胎着床率,并且肥胖女性高胰岛素血症会影响胎盘血供,诱发血栓形成,因此,胚胎发育异常,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也会增加。

肥胖也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催化剂”。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多毛、痤疮及不孕等,肥胖女性的PCOS发病率较正常体重女性高3-5倍,而大约75%的PCOS患者合并肥胖。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激素分泌失衡,加重临床症状。

自然怀孕的肥胖女性流产的风险会增加。在反复流产的女性中,与肥胖的相关性更大。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俗称试管婴儿)治疗时,肥胖会影响盆腔超声检查和取卵的安全性。同时,促排卵药物需求量更大,但反应不良的周期取消率更高,获卵数可能会减少,胚胎发育潜能偏差,临床妊娠率降低。资料显示,即使IVF治疗成功妊娠后,流产风险也较正常体重女性增加1.5倍。

子宫内膜病变

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丰富,产生大量的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细胞过度增生,另外肥胖还与其他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已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肥胖或体重增加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并且肥胖程度越重,发生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风险也越高。与正常体重女性(BMI35)者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飙升至4.7倍。在子宫内膜癌人群中,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特异性死亡率增加2倍有关。

对于女性孕期的影响

肥胖女性在妊娠期面临多重健康威胁,形成“母体-胎儿”双向风险链。肥胖女性怀孕后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并且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高血糖环境同时增加巨大儿、肩难产及新生儿低血糖风险。

因为肥胖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肥胖女性患妊娠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增加2-3倍,且这一风险随着肥胖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增加。

肥胖女性产前抑郁和早产的风险同样增加,肥胖孕妇剖宫产率增加50%,术后感染、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总之,BMI越高,产科风险越大。

肥胖女性的子代远期健康亦受波及,如儿童期肥胖、代谢综合征及神经发育障碍。母亲肥胖可能通过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代谢功能。研究发现,肥胖女性子代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成年后肥胖风险增加40%。母亲妊娠前BMI对子代成年后体重、腰围和血脂水平等指标的影响远大于妊娠期体重增长的影响。母亲妊娠前肥胖的子代认知和行为异常的风险偏高,交叉运动和阅读能力均显著受到母亲妊娠前BMI的影响。

肥胖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危害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贯穿女性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提出,不仅是对慢性病防控的顶层设计,更是对女性生育力保护的重要政策支持。值得欣慰的是,肥胖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具有可逆性。通过科学减重,如合理膳食、规律运动、代谢性疾病干预等,可显著改善内分泌环境,逐步恢复生殖健康。正如案例中的小美,减重后成功妊娠的经历印证了“体重管理是性价比最高的生育力保护方案”。

余敏/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