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纹红色是胖还是瘦(肥胖纹还是红色有凹陷)
警惕!看似肥胖纹,实则暗藏静脉曲张危机,速看真相自保!
不少患者常常将静脉曲张与肥胖纹混淆,从而延误了静脉曲张的治疗。
我们该如何正确判断呢?
一、外观特征:
肥胖纹:初起时,呈现为淡红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宽窄不一,表面平滑。之后,颜色会逐渐变淡,变成银白色或白色。
这些纹路通常出现在大腿内侧、臀部、腹部、上臂等脂肪容易堆积或生长速度较快的部位。
静脉曲张:突出于皮肤表面的青筋,呈现蚯蚓状、团块状,颜色多为青色或蓝色,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明显的条索状结构。
静脉曲张常见于小腿内侧、后侧以及大腿内侧,严重时整个下肢都可能出现。
二、形成原因:生长与病变的差异
肥胖纹:主要与身体的生长发育和体重变化有关。
孕妇在孕期,也容易出现妊娠纹,这本质上也属于肥胖纹的一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增加肥胖纹出现的几率。
静脉曲张:主要与静脉本身的病变以及外部因素有关。
长期站立、久坐、重体力劳动、遗传因素、妊娠等,会阻碍血液回流,也可能诱发静脉曲张。
三、症状与危害:忽视带来的不同后果
肥胖纹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主要影响美观。部分人在肥胖纹形成初期,可能会有轻微的瘙痒感,但通常不会引起其他不适症状。
静脉曲张若不及时治疗,危害不容小觑。
可能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部,可引发肺栓塞,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肥胖纹和静脉曲张虽然在外观上有些相似,但它们的成因、症状和危害截然不同。当发现皮肤出现类似纹路时,不要自行盲目判断,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视频 | 你还在为“膨胀纹”苦恼?这个科普一定要看……
很多胖胖的人身上都有一道道“花纹”,就像皮肤“裂开”一样;一些孕妈妈也有类似的痛苦,怀胎十月好不容易“卸”了货,肚皮上却留着一道道触目惊心的“妊娠纹”;一些瘦高瘦高的年轻人,由于青春期快速生长,在大腿、臀部等位置出现了“生长纹”。这些花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膨胀纹,下面就请长沙市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黄敖为我们科普膨胀纹的那些事。
什么是膨胀纹?
膨胀纹,又称为萎缩纹,一般表现为境界清楚的波浪形条纹状萎缩,最初为淡红色或紫罗兰色轻微隆起的条纹,称为“红纹”。随后,颜色逐渐转为带有光泽的苍白色,略微凹陷,表面平滑或者有细微皱纹,称为“白纹”。膨胀纹通常无瘙痒等自觉症状,一般不会自然消退。
膨胀纹是怎么产生的?
有研究认为,当身体迅速生长时,皮肤受到拉伸,此时,如果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这些是保持皮肤紧致必需的)跟不上身体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真皮和表皮撕裂,出现膨胀纹。
正常皮肤(左)及膨胀纹皮肤(右)
此外,在膨胀纹发生的过程中,激素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体重的快速增加、身高的快速变化(如青春期生长突增)或肌肉增加都有可能产生膨胀纹,所以青少年、妊娠、肥胖者是膨胀纹的常见人群。
膨胀纹也可见于导致皮质醇增多的病理状况,如库欣综合征、长期系统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膨胀纹的分型和表现
膨胀纹根据其发病人群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青春期膨胀纹 好发于大腿内侧、手肘和膝盖上方、臀部、女性乳房部位的皮肤。
2.妊娠纹 发生于孕中晚期,主要见于腹壁皮肤,也常见于乳房、臀部和大腿等部位皮肤。
3.库欣综合征或皮质类固醇所致的膨胀纹 该型膨胀纹比较粗大,分布较广,除了青春期膨胀纹发生的部位以外,也可以累及面部等其他部位。
如何预防膨胀纹?
市面上常用的橄榄油、妊娠油、乳液等等对于膨胀纹的预防作用有限。目前预防膨胀纹最有效的方法一是控制体重和维度,增加皮肤弹性用;二是适度拉伸锻炼可延展皮肤张力;三是注意饮食,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维生素A 、C、 E的食物。
膨胀纹如何治疗?
如果膨胀纹已经产生了,现代医学对它也不是没有办法。从局部治疗再到激光治疗,虽然无法完全去除,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外观并减轻症状。目前,通过1064nm Nd:YAG 激光、585nm脉冲染料激光等可用于改善红纹,而CO2点阵激光、强脉冲光、射频技术等可以改善白纹。
指导专家:长沙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 黄敖
文案:李丽琴 张丽
通讯员:宁瑜 王希
制作:彭璐
女子手脚突现“蟒蛇纹”!冬天极易忽视,医生提醒!
近日申城天气寒冷
本周三气温还将一路俯冲
全天跌至个位数
可能触发
2025年第一个寒潮预警
最冷的是周四、周五早晨
市区最低气温仅有零下2℃
郊区更低
天气一冷
暖宝宝、电热毯、热水袋等
各种“取暖神器”出现了
但使用时注意了!
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伤害
“医生,麻烦你帮我看看身上的红斑,到底得了什么毛病?”
近日,70出头的王阿姨来到浙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诊室。就在前几天,她无意中发现自己的手和腿上多出了一大块网状黑红色的花纹,就像蟒蛇纹一般,怎么都除不掉。王阿姨怕自己得了什么大病,赶紧来到了医院。
接诊的皮肤性病科医生
在详细询问后找到了原因
原来,天冷后
王阿姨一直贴身
使用热水袋给手脚取暖
久而久之发生了“低温烫伤”
导致出现了
这种难看的网状花纹
医生说,像这种网状纹的烫伤在临床上被称为"火激红斑",这是一种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不足以引起烧伤的高温刺激,导致皮肤产生毛细血管扩张、持久性的红斑、网状色素沉着的皮肤病。
火激红斑虽然痛感不明显,但影响美观,恢复期较长,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能自动修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修复,持久病变有时可遗留永久性色素沉着。如果火激红斑长期持续不退,病情迁延,极有可能发生病变,演变为鳞状细胞癌等严重疾病,建议规范治疗,定期随访。
小心取暖设备的"温柔一刀"
医生表示
低温烫伤是冬季
极容易被忽视的烫伤
这种烫伤一开始
并不容易被注意到
但一旦形成伤害,就会比较深
"皮肤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娇贵。只要长时间接触超过体温37℃的温度,就有可能对皮肤产生伤害。"医生说,冬季用于取暖的热水袋、暖风机、暖宝宝、电热毯等,其实都超过了安全温度,不建议长时间使用。特别是棉被具有蓄热能力,如果在睡觉时使用就更容易烫伤。
医生表示,每年冬季
被低温烫伤的患者都不少
患者中有高温作业的,还有长期红外线透热疗法的病人,更多的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比如:长期使用火炉烘烤、暖宝宝、热水袋等取暖物品。
医生回忆,最夸张的是,她曾接诊过一名女性患者,大腿上出现了一片火激红斑,最后发现,她只是因为习惯性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导致,可以说低温烫伤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最近,上海不少医院
也接诊了数例低温烫伤的病例
比如,前几天小坊报道过
顾师傅在睡觉时用上了热水袋
没想到半夜突然感觉疼痛
第二天腿部
出现了红肿、起疱的症状
去金山亭林医院就诊发现
原来是低温烫伤!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障碍者、肥胖者、年老体弱者、长期卧床者等对温度感应能力相对迟钝,新生儿皮肤柔嫩,这类人群更易低温烫伤。
预防低温烫伤
做好这几点
防止低温烫伤最重要的是
与致热源保持适当距离
且避免长期反复暴露于温热环境
主要做好这几点
热水袋的水温不要太高,最好套上套子;
要避免长时间使用取暖物品;
电热毯上床后应及时关掉电源;
用暖风机时,避免直吹。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
天气虽然冷
但保暖物品要控制温度
不然一旦发现烫伤就来不及了!
来源: 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