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减肥的演讲稿(关于肥胖与减肥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演讲稿范文:减肥还是不减肥,这是一个问题(每日观察02786)
演讲稿范文:减肥还是不减肥,这是一个问题(每日观察02786)
文/樊荣强
今天看了一部台湾电影《大饿》,讲述的是一个肥胖姑娘减肥的辛酸故事。对于那些肥胖的姑娘来讲,要不要减肥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网络辩论节目《奇葩说》里也曾经争论过“因为太胖被人嘲笑,我们要不要减肥“。
为什么有些人尤其是那些肥胖的姑娘主张减肥呢?第一,为了赢得爱情,步入婚姻的殿堂。毫无疑问,肥胖的姑娘与苗条的姑娘比较起来,获得男人青睐的机率小很多。虽然究竟小多少我并不知道,但是小肯定是事实。第二,为了增加自信。肥胖似乎容易引来更多异样的眼光,甚至被人嘲笑,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会越来越自卑,封闭自己。第三,消除不良印象。有人说:“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身材都控制不了,还怎么掌握自己的人生?”这话的背后包含着对肥胖的人缺乏自律的鄙视。
为什么有些姑娘又主张不减肥呢?第一,可能因为基因本身,或者基因突变,喝水都要长胖,减肥又有什么办法呢?尝试过许多所谓科学的方法,但是收效甚微,只好听之任之,最多做到适当控制。第二,肥胖难道就是罪过?《大饿》中的男主角说了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别人的看法,那还不如改变自己。”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就是以肥胖为不美,那些肥胖的姑娘莫名其妙地背负着原罪。如果减肥不成,那就改变认知,坦然接受现实吧!第三,为什么我要看着别人的脸色而活着。我就肥了、胖了,又怎么了?我就喜欢做个胖子!
我的建议是:第一,努力减肥,寻找科学的方法,尤其要做到坚持。第二,如果真的减不了,也要学会控制,不能放任肥胖。第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为肥胖而烦恼,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我是樊荣强,长期致力于演讲与口才的研究与培训。我经常会以一个常见的题目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总共计划写200篇作为大家参考学习的演讲稿范文。我所遵循的基本规则是我所发明的“钻石法则”。我希望通过这些范文,更明确地告诉所有人,演讲稿就要这么写,演讲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
欢迎加入钻石法则演讲交流圈。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以瘦为美不健康,年轻人应如何走出身材焦虑
一个多月前,以只卖小码衣服著称的时装品牌BM(Brandy Melville)在北京三里屯开了新店。开张第一天,店外排起长队,店内人山人海,网友们戏称,“全北京的美女都在这儿了!”与之前火遍全网的A4腰、漫画腿、锁骨放硬币一样,BM宣扬的也是“纸片人”的审美标准——只有“瘦成一道闪电”,能把自己塞进童装一样尺码的衣服里,才有资格成为“BM女孩”。
在欧美国家,BM不仅因其单一的审美标准备受争议,更因为让众多消费者感到在店里受到“身材羞辱”而一再遭到投诉和抵制。然而,这一品牌和它所宣扬的“纤瘦才是美丽”的理念在亚洲却大受欢迎。“BM风”的流行,增加了女孩儿们的身材焦虑,甚至有女生因为达不到所谓的“BM女孩标准”而感到自卑。
以健康为代价的审美标准一定不是好标准
事实上,“瘦益求瘦”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流行病”。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王葵副研究员和她的团队,针对我国年轻人的求瘦意愿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只有12.6%的女性大学生和13.5%的男性大学生对自身的体型满意;有72.8%的受访女生希望更瘦些,这个数值在男生中为46.2%。研究者进而分析了参与者自我报告的身高和体重的数据,发现其中只有10.58%的人真正超重,其余的人不仅并不肥胖,而且在成年人群中属于偏瘦体型。
显然,大多数想要变瘦的年轻大学生并非是因为自己真的肥胖,那么他们究竟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身材?为此,研究者询问了他们的理想身高和理想体重,结果发现,女性理想的BMI均值是17.87kg/㎡,明显低于健康标准的下限18.5kg/㎡。事实上,有75.7%的女生希望拥有低体重的身材(BMI减肥的风险不仅仅是减不了肥那么简单
降低体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要达到并保持调查折射出的大多数女性希望的低体重水平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达到目的,一些人可能会对自己“下狠手”,严格限制自己的食物摄入量,让自己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然而,据王葵介绍,众多科学研究表明,长远来看,苛刻的节食计划对体重控制往往没有效果。从心理学来说,其中的原因可以用“白熊效应”来解释。(记者注: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当人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从而使自己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
王葵进一步解释说,当一个人制定并且参与了非常苛刻的节食计划,首先就要考虑哪些东西不能吃,而这些往往是自己非常喜欢吃的东西。“苛刻的节食计划意味着一个人将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中,于是大脑很可能想的都是与这些食物有关的内容。一旦忍受不住的时候,就可能吃掉比正常量多许多的食物。”王葵说,“就好比很饿的时候点餐,基本都吃不完;很饿的时候逛超市,会莫名其妙买比平常多得多的食物。”
王葵介绍,心理学上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想要抑制获取食物的冲动,就需要调动认知资源,而当这个人遇到压力情境时,则需要调动一些心理资源来进行应对,因此,那些负责掌控节食计划的认知资源就被调走,节食的阀门随之松开,一个大吃大喝的周期就会开始。不节食的人偶尔大快朵颐内心一般没有什么负担,而对于节食的人而言,大吃大喝之后往往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于是,在负罪感的驱使下,新一轮的、很可能是更苛刻的节食计划就会开启,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体重循环。一个循环之后,体重基数更可能上升而不是下降。一不小心,节食减肥就变成了越减越肥。接着,人们会责怪自己没有毅力,怀疑自己的自控能力,而这一切都源于大家低估了降低并且控制体重的难度。
王葵看到,为了降低体重,有些人甚至会铤而走险,采取一些非常极端的减肥方式,比如用代餐食品代替正常食物,完全不吃某类食物或者干脆禁食,此外还有过度运动、服用非医生建议的减肥药,饭后诱导呕吐、滥用食欲抑制剂、滥用代谢加速药物、滥用泻药和利尿剂等。这些方法都是进食障碍患者常常用以控制体重的,对健康的危害性极大。王葵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是最常见的进食障碍亚型。其中,神经性厌食症是所有精神障碍中致死率最高的。不少进食障碍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严苛的减肥史。因此,减肥的风险不仅仅是减不了肥那么简单。
身材/容貌焦虑背后有更深层的心理根源
那些采取苛刻和不理性的方式让自己变瘦的人,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究竟是什么?身材焦虑或容貌焦虑是否只是浅层的表象,其背后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根源?
王葵认为,很多在容貌和身材上跟自己较劲的人,其实是因为生活中有一些更深层的焦虑在控制着他们,这种焦虑可能来自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或事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只是因为造成这些焦虑的根源更加难以掌控,于是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材和外貌上,不仅纠结于自己的体重,对自己的五官也百般挑剔。从前阵子被热议的“颅顶增高手术”“小腿神经阻断术”以及“玻尿酸精灵耳”就可看出,很多人的外貌焦虑已经发展到近乎失控的程度。
女孩子会对身材和容貌产生焦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来自社会对女孩子的设定,那就是“女孩子一定要好看”。王葵指出,不少女生可能在中学时代都收到过一些有关自己外貌方面的负性评价,这些负性评价可能来自自己的朋友,更多的则可能来自自己的父母。虽然他们在说这些负性评价时很可能是无心的,比如父母可能会跟朋友开玩笑说“我家胖墩儿”如何如何,但这些评价往往会让当事人很走心。无心的玩笑可能让一些人多多少少有了心理阴影,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挫折时,例如被分手,或是求职失败,就会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看。社会对女孩子外貌的过多讨论,造成了女性对人生的观察和总结有了偏差。
外貌与幸福感没有因果关系
王葵指出,其实外貌与个人的幸福感并没有因果关系。由于社会过分强调女孩子需要好看,让一些女孩子觉得好像只要自己好看,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其实当她们走入职场,或者进入婚姻后,就会意识到这个信念是错误的。每个人在职场和婚姻中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会有问题需要解决。即使是高颜值的明星也会跟平常人一样遭遇感情的背叛,也可能要面对职场中的不公平竞争以及婚姻里的鸡飞狗跳。解决矛盾需要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想当然的自以为是。
人们在择偶时的确会偏爱容貌好看、身材出众的人。在交往不深的时候,人们也的确很容易以貌取人。“但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那些真正对你有影响的人,都不会在意你的外貌。”王葵说,“真正能够维系一段关系的,绝不是容貌或身材,而是更深层的东西。”
王葵对那些会被相貌和身材困扰的中学生群体尤其感到担忧,她在调研中看到,“一些中学生真的会因为觉得自己不好看而拒绝出门见人,甚至不去上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非常深远。”她告诉记者,很多进食障碍患者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进食障碍症状。
因此,王葵建议,媒体应有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孩子们建立多元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避免对容貌和身材的过度宣扬和关注;同时,当学校从医学角度教育孩子们有关肥胖的危害时,也要注意教导他们区分肥胖和正常体重的标准,不要矫枉过正,避免他们因控制体重而危害健康;此外,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们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懂得,丰富自己的内涵比关注外貌更加重要,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比容貌和身材更有价值的地方。
“人生中有许多比追求美丽的外貌更有价值的事,过多地纠结于体重和容貌,会妨碍实现自己的价值。”王葵说,“年轻人应该放下对于身材和容貌的执念,学会爱自己,欣赏自己,接纳自己,不仅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优点,也要学会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
文/夏瑾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以健康素养促进“主动健康”
来源:人民网
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应对自身的健康问题
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缺乏健康素养,常常会做出一些违背科学常识的事情。本想得到健康,反而失去健康。这说明,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
所谓健康素养,就是指一个人有能力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主动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健康素养内容丰富,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等。2017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我国将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提升健康素养,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理解医生、增进医患信任。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疗也有风险,不可能包治百病。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加拿大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指出,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尽管现代医学突飞猛进,但仍然有很多疾病尚无法完全治愈。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提升健康素养,还应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前段时间,一位老人在银行突发心脏病,正巧路过的两名北京协和医院护士紧急施救。事实上,发病时恰巧遇见医护人员纯属小概率事件,幸运者只能是极少数。目前,我国公众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更缺少急救意识、急救设备。当有人突遇紧急情况时,最重要的是身边的人立即施救,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还应及时开展现场自救互救,才有可能救人救己。判断—打120—按压—除颤,被称为“心肺复苏四部曲”。但是,由于很多公共场所缺少自动体外除颤器,绝大部分人只能够做到“三部曲”甚至“两部曲”。从现实需要来看,急救应该成为每个人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
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识破很多保健骗局,走出很多生活误区。生吃茄子能减肥、喝绿豆汤治心梗、生吃泥鳅养气血……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养生方法,都是一些人炮制出来的“方法”。如此奇谈怪论,为何还会有人追捧?说到底,是因为缺乏健康素养,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迷惑。再比如说减肥,尝试各种方法,几度衣带渐宽,几度肥胖重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减肥方法不科学,如饥饿疗法、药物减肥、针灸减肥、手术减肥等。一个人的身体是其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只有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身体变化才是长期的。掌握健康知识、相信现代科学,才不会轻信“神医神药”;持之以恒地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才是科学减肥的唯一选择。
健康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个人的健康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涵养培育的。提升健康素养,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动是目标。当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越来越高,才能托举起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 2019年08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