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脾湿和肥胖有关系吗(脾湿肥胖是什么症状)

小peng的养生日记 0
文章目录:

胖从脾来?中医揭秘:脾虚湿气重才是你发胖的“罪魁祸首”!

——3个方法让你边祛湿边瘦,比节食更管用!

导语

为什么有的人“喝水都胖”,而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中医告诉你:肥胖的根源可能在于脾虚湿气重! 今天就跟着中医专家,揭开脾虚湿气与肥胖的神秘关系,教你3招边祛湿边瘦身的“中国式减肥法”!

一、中医眼中的肥胖:脾虚湿气重是“罪魁祸首”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排出湿气。若脾虚湿气重,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停滞体内,逐渐形成痰湿,最终导致肥胖。这类人群往往有:

✅ 吃得少却容易发胖

✅ 身体沉重、四肢乏力

✅ 大便黏腻不成形

✅ 舌苔厚白、有齿痕

✅ 总是感觉睡不醒

二、3个中医减肥法,边祛湿边瘦身!

1. 饮食调理:吃出“易瘦体质”

• 必吃食物:

薏米赤小豆粥:健脾祛湿,每天早餐食用

山药芡实糕:补脾止泻,适合下午茶点心

冬瓜汤:利水消肿,搭配生姜驱寒

• 禁忌食物:

冰淇淋、冷饮(伤脾阳)

油炸食品、甜食(加重湿气)

晚餐过饱(影响脾胃夜间修复)

2. 运动 穴位按摩:激活气血循环

• 推荐运动: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每天早晚各做3组,每组10次

快走 踮脚尖:饭后散步20分钟,配合踮脚尖100次,促进代谢

• 穴位按摩:

足三里(膝盖下3寸):每天按揉10分钟,健脾补气

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按揉5分钟,化痰湿、减肚子

3. 中医外治法:简单操作见效快

• 艾灸:

取穴:中脘穴(肚脐上4寸)、神阙穴(肚脐)

每周3次,每次20分钟,温阳散寒、祛湿化痰

• 中药泡脚:

配方:艾叶15g 生姜10g 茯苓20g

每晚泡脚15分钟,驱寒暖身、促进排汗

三、自测:你的肥胖属于哪种脾虚类型?

✅ 痰湿型:腹部肥满、舌苔白腻、大便黏马桶

✅ 脾虚型:吃得少却发胖、晨起乏力、大便溏稀

✅ 脾肾阳虚型:手脚冰凉、夜尿多、虚胖浮肿

中2条以上,说明脾虚湿气已严重!

四、预防肥胖,从“脾”开始!

规律作息:23点前入睡,抓住“子午觉”(23点-1点)

情绪管理:压力大时按揉太冲穴(脚背第1、2跖骨间),疏肝健脾

环境避湿:避免穿潮湿衣物,卧室保持干燥通风

结语

中医减肥不是“饿瘦”,而是通过健脾祛湿、调和气血实现健康瘦身!记住:脾好湿气少,身体自然轻! 如果长期肥胖难减,建议及时就医,辨证调理。

今日互动

你属于哪种脾虚类型?留言分享你的减肥经验

脾虚易“胖”?中医教你祛湿健脾!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嗜卧多睡,头脑不灵光,经常感觉头晕眼花,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溏稀,这些症状你都有吗?如果有,那么可能你脾虚了!

说到脾虚,首先我们应该先说说脾。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领域来了解一下脾。脾位于中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输至全身的作用。《素问•厥论》中提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且脾对水液起着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脾胃好能够有效的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也就说如果我们调理好自己的脾胃,很大程度上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痰湿体质,成为易瘦人群。

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身体健康的我们,会出现脾虚的症状呢?其实大家的先天因素都差不多,主要是后天长期没有保养好所致,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反生活习惯是否有不合理之处,比如三餐是否规律,是否大吃大喝,会不会整日忧思过多,每日无辣不欢,喜爱生冷甜品?其实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脾虚!

从开始到现在,脾虚始终是一个空旷的概念,可能你觉得离你很远,那么看看这些症状你有没有,自己来诊断一下是否脾虚?

1.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没有饥饿感,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稀,不成形,黏腻不爽,便后冲不净。

2.整日肢体倦怠,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头脑不清晰。

3.气色不佳,面色晦暗微黄,头发没有光泽,劳累后下肢肿胀。

4.女性出现白带量多,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崩漏。

5.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入睡后口角流涎,虚胖。

当然也不是说有这些症状你就一定是脾虚,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如果你觉得你真的脾虚了,由衷的建议去医院看大夫,根据自身的情况,才事半功倍。

健脾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配合饮食疗法,按摩,才能使身体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1.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增加消耗,使身体整个运转起来。生活中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最最重要是忌食生冷!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我们可以每天餐后或睡前,进行摩腹,也就是把手掌搓热,顺时针揉肚子,促进消化吸收。

3.配合食疗,首先推荐传统祛湿健脾老配方—薏苡赤小豆粥。如果有条件可以把薏苡仁炒后再煮粥。其次推荐健脾益气配方——山药薏米粥(薏米:山药:糯米=1:3:7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4.每日在家可以进行按摩,比如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白、地机等穴位。用指腹按摩,最好感受到酸麻胀痛。坚持按摩,一定有效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虎口围住膝盖,四指并拢,食指放于胫骨前缘,中指指尖所指位置就是此穴。)

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孕妇禁针。

地机: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太白: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脾健康的状态,告别脾虚。“脾主肌肉四肢,荣唇”,所以我们就定个小目标以肌肉温暖四肢有力,口唇红润有光泽,整个人生机蓬勃,对于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拥有passion为我们的步入脾健康的第一阶段。

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