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单纯性肥胖减肥药(单纯性肥胖减肥吃啥药效果好)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柳叶刀》:这种新减肥药可使体重减轻10%,肥胖者的福音来了?

众所周知,肥胖不利于健康,它已经被世卫组织看作一种慢性病了,是全球的一个健康问题。我国有超半数的成年人存在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情况,报告显示,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超重率为19%,18岁及以上的男女平均体重为69.6和59千克,跟以前相比都有所增加,肥胖问题日渐突出,应当引起重视。

肥胖影响的不仅是身材,它还跟多种癌症相关

欧洲肥胖大会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它跟胆囊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肝癌等十种癌症的发生率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是看BMI指标,还是腰围、臀围等指标,都跟这些癌症风险的增加有关。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的体重在逐渐上涨呢?

毋庸置疑,饮食的变化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以前能吃饱就很好了,但现在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大家的追求了,可选择的食物种类太多了,饮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动物性食品、含糖饮料等食物的消费量在显著增加,而吃太多这些食物就容易发胖。

另外,人们工作和出行方式的变化对身材也有影响,以前经常是靠两条腿出行,或者骑自行车,体力劳动也较多,但现在马路上看见的更多的是骑车,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变了,很多人每天都是长时间坐着办公,体力消耗比以前大大减少,代谢减慢了,也容易肥胖。

你知道吗?变胖也是有预兆的!体重在上升的时候,身体也是会给出信号的,比如出现乏力、便秘、口渴、睡眠质量变差等表现,有可能是你正在悄悄变胖的信号。

变胖了怎么办?减肥!很多人虽然知道管住嘴迈开腿很重要,但其中有不少人难以坚持下去,于是很多人把目光投向的药物,希望吃减肥药可以减肥。近日,有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减肥药可以让肥胖症患者的体重减轻10%以上,这是不是说明减肥药的“春天”来了呢?

《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减肥药卡格列肽可使体重减轻10%以上

研究人员发现,每周注射一次这种新减肥药的人,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可以达到10%以上,而且肥胖症患者耐受性也比较好。这个结果支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实验,扩大受试人群。

那么,肥胖是不是吃减肥药就行了?

对于部分人群来说,可能依靠饮食运动等干预方式,可以减重,但对于超重和肥胖的管理不应局限于减轻体重,对于它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也需注意,改善整体的健康状况也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肥药、减重手术也逐渐受到了欢迎。

对于上面这项研究提到的这种新减肥药,希望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它能成为肥胖症患者的福音,帮助他们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肥胖就可以吃减肥药来减重,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肥胖,在用药上其实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吃减肥药单纯地解决胖的问题。

对于想要通过这个方法达到减肥目的的朋友,提醒大家不用自行服用,先要检查一下,评估自己的肥胖是单纯性还是病理性,如需用药,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对于外面大肆宣传的一些减肥药,或者“网红”产品,不要盲目相信,不要觉得吃了之后体重确实下降了,就觉得它真的有效,其实里面可能加了促进排泄的成分,是否可以有效减重,并没有科学依据。

肥胖是需要长期干预的一个问题,即使有医学方法帮助改善这种状态,但建议大家还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管理好体重,那样才是标本兼治。其实只要做出一点改变,坚持下去,就是有利于控制体重的,比如说吃东西时慢点嚼,这样就增加饱腹感,不容易吃太多东西,不仅对于预防肥胖有好处,对于肠胃、大脑等器官的健康也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这种新减肥药可以使体重减轻10%以上,或有望成为肥胖症患者的福音,但对于减肥药,大家要理性看待,可不可以用减肥药减重,也要看自己是哪种肥胖,不宜过于依赖药物,如果是跟其他疾病有关,需要针对性治疗,不是单纯地减轻体重就行的。

吃药减肥靠谱吗

【聊健康】

7月16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孔灵芝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50%。减肥,无疑是越来越多人绕不开的话题。但怎么减肥更是问题,“没有时间”“工作一天哪还有劲儿运动”都让“管住嘴迈开腿”变得困难。于是,服用减肥药这一“快餐式”的减肥方法,越来越受青睐。然而——

吃药减肥靠谱吗

光明日报记者 黄小异

1.国家认可唯一非处方减肥药,药效几何

打开电商网站,搜索“减肥药”,其中最多的就是药名中包含“奥利司他”的减肥药。奥利司他,是罗氏制药于1998年首先在新西兰研发上市的药品,也是目前唯一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非处方类减肥药。

那么,奥利司他的减肥原理是什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减重代谢中心主任朱孝成介绍,‍奥利司他进入肠道,‍‍可减少油脂的吸收,当人体摄入食品‍‍包含很多油脂的时候,该药最多可减少30%的脂肪吸收,以减少脂肪吸收‍‍实现减肥。朱孝成说,网上的一些“排油丸”其原理也是一样。

“‍‍把奥利司他作为适当控制体重增长的药是可以的,‍‍比如在吃大餐之前,按照用量吃几粒,可以控制油脂摄入,避免进一步发胖,但要靠这个药减肥,‍‍效果一般。”朱孝成坦言。

朱孝成指出,通过奥利司他在饮食上控制体重,也是有限的。“如果你的饮食习惯或者饮食喜好是碳水类饮品、食物,实际上这个药是没有用的,因为它的主要效果在于控制油脂摄入。“我推荐一个人在不太胖的时候服用奥利司他,对于过于肥胖的人,奥利司他的效果很有限。”

“是药三分毒”,对于这种不需要药方就可购买的减肥药,其副作用如何?

“奥利司他作为脂肪肝酶抑制剂,用药者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但可能会出现腹胀、排气增加、排便增多、大便失禁等不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蔡晶晶说,“服用同时要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和胡萝卜素,一般可以选择吃膳食补充剂,因为食物中的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都被药物排出来了。”此外,蔡晶晶提示,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和胆汁淤积症以及对其过敏者慎用。

即使很少出现不良反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灵丽也建议在服用奥利司他前,先去医院做一下检查诊断。

“我们一般在临床上会首先评估病人的肥胖是单纯肥胖还是病理性肥胖。只有单纯肥胖才可以考虑用该种药物来减重。而甲减、皮质功能亢进都可能导致病理性的肥胖,这样的肥胖,我们就要用药有针对性地治疗,而不是单纯解决肥胖问题。”周灵丽说。

云南省医学会主办“减重·云之南”系列活动,以呼吁公众关注肥胖带来的危害,学习和了解科学防治肥胖的健康生活方式。图为活动参与者在骑单车。新华社发

“减重·云之南”系列活动上,参与者在向医生咨询减重方法。新华社发

图为周灵丽在给患者讲解检查报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2.灰色地带的“减肥药”,靠谱吗

除了国家认可的、可以以减肥药名义销售的药品,市场上还有打着“减肥药”旗号售卖的其他种类药品,这些药品药效如何?

想要减肥,多排泄似乎是一种方式。因而电商平台上的“减肥药”不乏增加排泄的药品。如利尿剂,即通过排除水分,造成体重减轻。另外,不少减肥药里也含有增加排泄的番泻叶。

“这些都没有科学依据。因为都没有做过临床试验,现在所有应用在临床上的减重的药,除了从原理上能减体重减脂外,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才能使用。”周灵丽说,“这些能不能真正减少脂肪的含量,或者说能长期减重多少,都没有数据。所以我们现在在临床上是不认可这些药的。”

朱孝成表示,在医院里,使用利尿剂进行排水减肥是有前提的,比如要进行手术的病人下肢水肿和腹部水肿很严重。这个时候医生会选择在一个月之内,给患者用利尿剂加上控制饮食的方法,短时间把水甩掉。“在医院选择使用利尿剂时,通常是将保钾利尿剂和排钾利尿剂结合在一起用的,而且使用时长最长不超过一个月。也就是说,利尿剂是为了更好地做手术,以达到短时间排水的目的。”朱孝成说。

“单纯把水排出去了,等正常代谢水又回来了,所以这不能达到真正的减肥效果。长期服用利尿剂等,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对肾脏也有不良影响,进而出现低钾血症、免疫力降低、头晕等问题。”朱孝成说。

减肥的“偏方”并不止利尿剂一种,记者发现不少网友在网上或者电商平台相关药品下询问“服用降糖药(如阿卡波糖)能否减肥”“增加甲状腺激素,提高代谢是否能够减肥”。这两种方法是“捷径”吗?

周灵丽表示,阿卡波糖是一个降糖药,它会延缓食物吸收,所以从机理上是可以减轻体重的,但在临床试验中没有专门做过减重试验,只不过是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发现它也有改善体重的作用。所以目前国家药监局没有批准其作为减肥药。

朱孝成说,服用甲状腺代谢的药,增强甲状腺代谢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减肥方式。这种方式有些类似于服用兴奋剂,通过人为方式促进代谢亢进。正常人服用这种药,特别是剂量把握不好的时候,对心脑血管等身体机能和器官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相比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降糖、增加代谢,朱孝成表示,当下提倡的食用全麦食品减肥控糖,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全麦食品加工粗糙,对营养平衡破坏少,这使其纤维素和在麦皮的微量元素得以保留。全麦食品的血糖指数比较低,不会像精制食品等快速升糖,‍‍很快导致胰岛抵抗,进而降低患代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一系列问题的可能性。

‍记者调查发现,除去诸多披着“减肥药”外衣的药品,近来违法禁药也有抬头的趋势。‍

不久前,安徽省铜陵市市场监管局查处了一起违法案件,网红减肥糖果中含有违禁药西布曲明;此前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通报依法对“网红”郭美美等13人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提起公诉,其中郭美美销售的减肥糖中亦含有西布曲明;而7月中旬,有媒体更是曝光了西布曲明的交易黑市。“西布曲明”何以被禁?

周灵丽介绍,西布曲明药效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来抑制食欲,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会影响基础代谢率,主要副作用有抑郁、心律不齐、代谢紊乱,使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

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显示,2010年10月30日,药监局就发布了《关于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及原料药的通知》,明确写明:根据《药品管理法》第42条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1条,现决定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已上市销售的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销毁。通知内尤其讲到西布曲明“减肥治疗的风险大于效益。”

“我个人是‍‍不太主张用减肥药的,因为减肥的根本方法还是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包括你吃什么样的食物,什么时间吃多少,这是根本。‍从大脑反应来讲,‍‍短时间内药物抑制某种营养摄入后,必然会产生一个负反馈,大脑会认为人体内缺少这种营养,之后只要摄入相关食物,‍‍正常人可能只吸收70%,但服药减肥患者可能会吸收90%,进而导致体重反弹”。‍朱孝成说。

3.相比吃减肥药瘦身,肥胖问题更应受到重视

减肥药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肥胖问题,而是源于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现今对于“瘦”的无休止追求,让人们忽略了减肥药研制的初衷,而事实上,目前我们对于肥胖问题的重视还不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改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方式以及劳动强度和体力活动强度的下降,使肥胖症的患病率在我国城乡各类人群中迅速上升,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和医学问题。

“我们国家现在遗传性肥胖越来越多。从遗传上看,单亲肥胖则孩子有40%概率肥胖,而若双亲都肥胖,遗传概率将接近80%。也就是说,父母肥胖,子女非常容易发胖,因为有肥胖基因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你吃100克的食品,你可能吸收60克,对于有肥胖基因的人,100克的食品可能他会吸收80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什么我比他吃的少,我比他还胖’的原因。”朱孝成说,“如今‘胖二代’‘胖三代’已经出来了,所以遗传因素在中国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在逐渐升高,每年大约以1%的速度在上升,这是一个很可怕的速度。”

周灵丽指出,肥胖问题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而2002年,这个数字仅为5%。

除了看到肥胖问题遗传因素增大、年轻化等趋势,国内对于肥胖问题的认知也需要进一步增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梁斌表示,任何肥胖,未必都是因为毅力不够或者饮食不节制所导致的,可能是个人的体内菌群、神经系统、代谢反应都已经出了问题,因而单纯依靠药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梁斌提示,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尽量少吃高脂高糖的快餐食品,这会影响孩子体内菌群。

此外,梁斌表示,如患有合并糖尿病,以及因为肥胖不容易怀孕等的病人,这时由于肥胖已经影响相应器官,减肥药也无法起到作用,就需要手术或者其他药物治疗。

采访中,几位医生均表示,肥胖是许多病症的“上游”,把“上游”控制好、解决好可以避免许多“下游”问题的产生。

“肥胖是百病之源,但目前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忙于治疗肥胖带来的终端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骨关节病,睡眠呼吸暂停等。事实上,肥胖对人体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都会产生严重危害,包括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胃食管返流、脂肪性肝炎、关节损伤、抑郁等。”周灵丽呼吁预防先于治疗,把治疗节点提前。

‍朱孝成指出,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诊疗工作,但其实这些病症很多是肥胖引发的,有时候一个病人会吃7种药,包括抗尿酸的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糖尿病的药物、痛风的药物,‍‍还有治疗高血脂的药物,要重视这些问题,但更应该把引发这些问题的源头——肥胖,重视起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赵宁则认为,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的减重药物很少,这也是患者不重视减重治疗的一个因素。“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肥胖患病率正呈爆发式增长。在制度上,我们应该改变审批模式,对于国外有减重药效的药物,应该简化审批流程,让患者能够早日了解、使用相关药物。”

“加快药物审批,并不代表减肥药可以滥用、更不意味着无须担心肥胖。”赵宁提醒,药物治疗不是百分之百安全,减肥盲目用药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肝肾功能障碍等。选择正确的减肥方式,应该充分全面地评估自己的身体情况并辅以适宜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结构,这才是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2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马斯克带货的减肥药,有这么神?

以下文章来自于《中国新闻周刊》

“我今天打了0.25毫克的第一针,但胃口还是很好,能不能再补打0.25毫克?”

“我昨天早上123斤,晚上打了第四针,今天早上就121斤。”

在一个超过200人的微信群里,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这些人提到的“针”,即网红“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

去年起,司美格鲁肽在全球掀起热潮。2022年10月,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发文称,他一个月内减重9公斤,秘诀是定期禁食和Wegovy。

马斯克提到的“Wegovy”,正是丹麦药企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的商品名。2021年6月,该药物减重适应证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同年4月,这款药在中国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但迄今为止国内并未获批减重适应症。

名人效应的加持,让Wegovy销量暴增,甚至其“姐妹产品”——同属诺和诺德旗下的Ozempic(中文名诺和泰)也全球缺货。两者主要活性成分均为司美格鲁肽,后者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在抖音海外版Tiktok搜索“Wegovy”和“Ozempic”,有不计其数视频和社交账号宣传它们的减肥效果,药物相关标签已累计数亿人次的浏览量。

司美格鲁肽是一款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3月24日,诺和诺德公布了口服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试验对比了25毫克、50毫克的口服司美格鲁肽和14毫克口服版本的效果,结果显示,前者降糖和减重效果均优于后者。诺和诺德将于今年向美国和欧盟提交口服版本的上市申请。

一个多月前,美国礼来公司宣布,其开展的双靶点GLP-1类减肥药物替尔泊肽用于肥胖或超重成人患者的中国III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GLP-1类“减肥神药”,真能解决肥胖危机吗?

2022年3月31日,FDA将Wegovy列入药物短缺清单,目前该药物仍然短缺。图/IC

减肥市场火起来的糖尿病药

GLP-1是天然存在于人体内的肠促胰岛素,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降低血糖浓度。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证明GLP-1在降低2糖尿病患者血糖方面有效果,不过,GLP-1在体内释放几分钟就会被降解。为加强GLP-1的作用,于是,有了GLP-1类药物的各种临床研究。作为GLP-1类药物,司美格鲁肽作用原理也是如此,2017年获FDA批准时,被开发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周凌昀是一名药企的工作人员,长期跟进药品相关项目。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所有GLP-1类药物,最初都是朝着降糖方向研发的,并不涉及减重。研究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类药还有减重的妙用。“GLP-1类药物能减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降低食欲,这都有助于体重减轻。”周凌昀说。

2021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对“每周注射一次2.4毫克司美格鲁肽能否减重”进行临床试验验证。研究人员共招募1961名未患糖尿病受试者,这些受试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司美格鲁肽注射组和安慰剂组,开展68周的治疗,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为30或≥27,但有一种与体重相关的合并症。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注射组体重平均减轻14.9%,体重数平均减轻15.3公斤,服用安慰剂的人体重平均减轻2.4%。

身体质量指数BMI(千克/平方米),是筛查超重和肥胖的指标。大部分欧美国家将成年人BMI≥25定义为超重,BMI≥30为肥胖;国内建议将成年人BMI≥24诊断为超重,≥28为肥胖。基于显著临床试验结果,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获FDA批准上市后,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目前,Wegovy已经在美国、丹麦和挪威推出。

据诺和诺德2022年度财报数据,去年全年收入约250亿美元,净利润约78亿美元。业绩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GLP-1类药物。GLP-1类药物全年收入约118亿美元,主要又由司美格鲁肽贡献。

2021年6月,FDA曾发文指出,Wegovy是一种处方药,获批规格2.4毫克/支,每周注射一次,适用于BMI≥30患有肥胖症,或BMI≥27的超重成年人。使用时,药物剂量要在16~20周内逐渐增加至每周的2.4毫克/次,以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在GLP-1类药物中,司美格鲁肽并非首个入局的药物。2014年和2015年,诺和诺德的另一款药物——利拉鲁肽的肥胖或超重适应症分别获FDA、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成为首个用于肥胖和超重成人慢性体重管理的GLP-1类药物。2020年12月,利拉鲁肽的减重适应范围,拓展到青少年肥胖人群。利拉鲁肽需每天注射一次,使用上并不便利。

与司美格鲁肽抗衡的同类减肥药——美国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目前已披露国内最新的III期试验进展。2022年5月,其获FDA批准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全球首个获批的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GLP-1双受体激动剂,每周注射一次,也被业内视为GLP-1类药物的二代产品。同年10月,替尔泊肽获得了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可用于治疗成年人超重、肥胖以及与体重相关的合并症。据礼来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替尔泊肽在美国上市后,7个月实现近5亿美元的销售额。

2月6日,礼来官网发文称,替尔泊肽在中国肥胖或超重成人中开展的III期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性次要终点,总体安全性与先前试验报道相似,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2022年4月,礼来发布的替尔泊肽全球Ⅲ期临床试验显示,为期72周的治疗后,受试者平均体重减轻最高达22.5%,约24公斤。这是迄今为止,通过药物减肥的最佳临床效果,超过司美格鲁肽。在周凌昀看来,现有减重药物,减重率达到15%基本算“天花板”水平。从目前已公布临床数据看,替尔泊肽比司美格鲁肽效果好一些。

周凌昀分析,一款药品在市场上的短期销量,不一定完全和疗效成正比。一方面,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市场有先发优势,随着后续口服版本药物上市,使用更方便,销量还会有所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司美格鲁肽价格会变得更低。多种因素作用下,替尔泊肽进入市场后,市场销量能否赶超司美格鲁肽,还未可知。

伴随着单靶点GLP-1产品陆续上市,国外开始布局GLP-1双靶点,甚至探索多靶点长效制剂。礼来除了现有的替尔泊肽外,还布局了三靶点的减重药,即有更加显著的降糖、减重疗效及综合代谢改善效果。诺和诺德除了研发多个适应症的司美格鲁肽,还在研制新型双靶点的减重药物,后者已获得国家药监局药物评审中心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诺和诺德和礼来的GLP-1类药物目前占据中国GLP-1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国内厂商在该靶点也积极布局,多家药企已提交多个GLP-1产品的上市申请。周凌昀分析,从糖尿病适应症来看,GLP-1类药物前景很好,且相较胰岛素,这类药在保护心血管方面效果更好。今后,随着更多同类药物进入市场,GLP-1类药物必然会逐渐蚕食国内现在的胰岛素市场。

滥用和短缺

“有没有人要司美啊?我买了两支3毫升剂量的,还有一支剩余的,因为3月底去泰国,想低价卖出。”在一个31人的“打卡剂量分享”微信群里,除了日常打卡注射多少量的司美格鲁肽,也有人想低价出售手头闲置的药物。

《中国新闻周刊》以打卡记录为由加入两个司美格鲁肽的微信打卡群。记者发现,一个超过200人的微信群里,不断有新人加入,大部分人目前体重多在100斤~130斤之间,很多人将自己群备注改成“目前体重-期望体重”。群里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基本为女性。每天活跃着的数十名网友,发出上千条信息。

在小红书、微博等国内社交平台,随手打出这款药名,便会出现不计其数的帖子和讨论内容,包括手把手教如何准确注射药物的视频。在国内,司美格鲁肽只获批2型糖尿病适应症,获批剂量规格有1.5毫升和3.0毫升两种。这意味着,微信打卡群里,尝试使用司美格鲁肽减肥的人,都在超说明书用药。

《中国新闻周刊》以购买者身份联系销售司美格鲁肽的张诚。来自安徽宣城的张诚体重达180斤,也在用这款药减肥。据他介绍,他用药后一周瘦了9斤,一些100~110多斤的非糖尿病患者,也从他那里买药。

张诚说,他手里的药保真,可以扫码识伪,并发送了追溯码验证通过的截图。《中国新闻周刊》询问药物来源,他含糊称,来自当地一家三乙医院,因为管得不严,未患糖尿病的人也能买到。

武汉市一名三甲医院的药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所在医院,药房基本可以保持司美格鲁肽的供应,目前没有过度缺药。基本只要挂号,患者就能开到药,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不过门诊开药时,每个患者每天最多只能开一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陈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糖尿病治疗药物被“滥用”为减肥药,一方面,说明减重需求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使用人群忽略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和适应症。

日常门诊中,陈伟经常遇到要开司美格鲁肽等药物减肥的患者。“一般先劝阻,但有很多人会说,我马上就要得糖尿病了,想自费购买。”陈伟说,规范的医疗机构中,开司美格鲁肽,医生会先告知药物不良反应,并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甲状腺结节、胰腺炎等既往病史。

巨大减肥需求下,司美格鲁肽2型糖尿病适应症的标签被逐渐模糊化,已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用药。

凌潇的母亲今年55岁,住在江西省赣州市,患有2型糖尿病,同时还伴有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由于司美格鲁肽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凌潇母亲从去年10月份开始使用这款药。对凌潇和家人而言,每次买药都很难。3月25日,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赣州市只有一家医院能开司美格鲁肽,家人每次去医院开药,都会被告知没药,只能等医院走临时采购途径进药后再买,医院一般只采购1.5毫升的小剂量版本。

凌潇回忆,去年11月,因新冠疫情严重,医生一次性给开了4支小剂量的司美格鲁肽。在凌潇印象中,最初每周一次用量0.25毫克,后来每隔一个月,医生会加药量,最后加到1毫克/次。医生曾建议母亲换能保证用药的其他类似药物。“因为药不够、买药难,母亲只能降低自己的服药剂量,从原来1毫克/次又调回0.75毫克/次。”凌潇说,今年3月中旬,她的家人连续跑医院四五天之后,为母亲开到4支小剂量司美格鲁肽,预计够用2个月。

2021年,司美格鲁肽的糖尿病适应症被纳入医保,小剂量1.5毫升/支的统一单价降至478元,大剂量3毫升/支价格为890元。凌潇母亲通过医保报销买司美格鲁肽,实际支付148元/支。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目前在医药电商平台,下单购买司美格鲁肽,价格远高于从医院购买价格。小剂量的平均售价在600元/支以上,大剂量的平均售价约1000元/支。即便如此,国内愿意购买这款药的人依然趋之若鹜。在前述200多人的打卡微信群,多数使用司美格鲁肽减肥的人,会从京东、淘宝购买,如果有认识的人在医院或药店工作,才会从这些渠道以更低价格买入。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外科主治医生朱满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医疗机构,还有很多线下灰色渠道也能买到这类药,比如小诊所,甚至资质不全的美容院等。《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前述30多人的微信打卡群里,不止一人有过买药被骗的经历。

司美格鲁肽的热销、滥用非国内独有。据诺和诺德去年年报数据,其糖尿病护理产品销售额增长56%,肥胖护理产品的销售额增长101%。在2022年的年终财报电话会议上,诺和诺德称,每周都会开出近4万份新的Wegovy处方。

2022年3月31日,FDA将Wegovy列入药物短缺清单,目前该药物仍然短缺。随着Wegovy的全球热销和短缺,许多依赖这种药物减肥的患者将注意力转向Ozempic(诺和泰),又进而导致Ozempic在全球范围短缺,Ozempic被FDA列入药物短缺清单。

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官网2月16日发文称,2022年4月以来,其已收到数百条因Ozempic短缺受影响人群的评论和问题消息。今年3月13日,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官方声明表示,Ozempic将面临较长时间短缺,预计短缺将持续整个2023年。

周凌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短缺是“一哄而抢”式的购买造成的。一款药物从生产开始,药厂一定会基于适应症预测相应市场规模,如果产能无法跟上实际需求,就会产生缺货。

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2月6日发文称,司美格鲁肽需要在独特的环境中才能生产出来。周凌昀分析说,Wegovy制备工艺很复杂,不是靠简单增加工人数量,就能实现药物产量大幅增长。

多个国家对这类药物的监管随之收紧。2022年5~10月,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诺和诺德,以及澳大利亚糖尿病协会等相关卫生专业组织多次组织会面,就Ozempic短缺的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建议医生开药时选择其他替代药物。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也强调,Ozempic等处方药不能在澳大利亚向公众做广告。

据欧洲新闻电视台3月3日报道,3月1日,法国药物安全机构估计,过去一年法国约2185名非糖尿病患者使用Ozempic,意味着大约1%的国家健康保险覆盖的Ozempic处方被“滥用”,这些超适应症处方正在排挤需要用药的糖尿病患者。目前,法国药物安全机构正加强监督措施。

“Ozempic face(诺和泰脸)”

国内医疗机构注意到诺和泰的短缺问题。一些医院会将超说明书用药备案纳入到医院的院内目录中,另一些医院为了优先保障糖尿病患者用药,要求仅内分泌科医生可对糖尿病人和肥胖症患者开此处方药。

去年6月28日,广东省药学会发布《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目录(2022年版)》,新增37条用药信息,降糖药物司美格鲁肽被纳入目录。目录中提到,司美格鲁肽的超说明书用药可参见FDA说明书,即治疗27≤BMI<30合并至少一项肥胖并发症的患者,或BMI≥30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可选择司美格鲁肽。

朱满生等从2016年起,开始负责医院减重代谢外科的相关工作,主要涉及肥胖和糖尿病的外科治疗。朱满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广东省药学会对这款药用于减重的超适应症进行了备案,只给那些达到临床指征,且没有禁忌症的病人开。

陈伟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也对司美格鲁肽做了超说明书用药的备案。他说,“临床药品使用中,超说明书用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为了拯救病人生命可以短期内突破使用,但不应成为非适应证人群的常规用药。”

司美格鲁肽并非人人可用的“减肥神器”,购买有限制条件,用药后也有不良反应。朱满生注意到,“即便在使用药物的人群中,也有约20%~30%人群无法实现减重效果。很多人在盲目尝试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减肥药。”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3月8日发布司美格鲁肽的最终指南,建议英国国家健康医疗服务体系(NHS)推广使用Wegovy。对于适用人群,NICE建议,包括至少患有1种体重相关的疾病且BMI至少为35的成年患者,或者BMI在30~34.9之间,有1种与体重相关的合并症且有资格转入专科体重管理服务的患者。

NICE药物评估主任海伦·奈特表示,减肥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像司美格鲁肽这样的药物广受欢迎的原因。委员会建议,司美格鲁肽最多只能连续服用两年。

据美国广播公司2023年1月报道,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肥胖医学专家及该药物的试验研究者罗伯特·库什纳曾表示,人们可能需要无限期使用Wegovy维持减肥效果,这一事实引发了人们对长期使用的担忧。

根据诺和诺德披露的临床试验数据,司美格鲁肽起到明显减重效果的时长是68周,即 1年4个月。常见副作用严重程度为轻度至中度,主要包括胃肠道疾病,如恶心、呕吐或腹泻、胃酸反流等,这些副作用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诺和诺德官网信息提示,Wegovy可能导致甲状腺肿瘤、胰腺炎、胆结石、肾衰竭、抑郁或自杀念头等严重副作用。

前述司美格鲁肽减肥打卡群里,有人表示打完针出现低血糖、胃反酸、胃胀等不良反应,也有本身患有甲状腺炎的女生打完针后去体检,发现甲状腺炎情况变严重。

“有的人用药后,副反应严重,甚至连水都喝不下去。”朱满生给患者开药前,会让患者先进行甲状腺的超声检查等多项指标查验。甲状腺结节一共分为六类,分类级别越高,结节恶性程度就越大。如果患者甲状腺结节已经达到四、五类,意味着存在癌变可能,朱满生不建议这类病人再用司美格鲁肽。

使用诺和泰用于减肥的人,可能还没想过,用药后可能出现面部老化和下垂问题。“一名50多岁的病人突然变得很瘦,甚至需要对皮肤组织进行填充。我会看着她问,‘服用’诺和泰多久了?一般都会得到肯定答复。这是现在1%的人减肥首选药。”在1月24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里,纽约一名皮肤科医生分享他的感触。这名皮肤科医生每天都能在办公室看到这样的患者,他用“Ozempic face(诺和泰脸)”来形容这种现象。

在凌潇印象中,她母亲从开始用这款药到现在有大半年时间,体重从开始用药时的150斤降到128斤。快速消瘦给她母亲带来了脸部、颈部皮肤松垮,食欲下降,甚至饮食困难等问题。

除了副作用,使用减肥药不得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停药后的体重反弹。朱满生接诊过的患者中,有人用药后减重二三十斤,也有人用药后一斤也没减。陈伟在临床中接触过一些患者,用了这一类药物后,甚至会出现停药后体重反弹的现象。

据路透社3月30日报道,诺和诺德公司的一位官员3月29日表示,停止使用 Wegovy 等减肥药的患者可能会在大约五年内恢复原来的体重。去年4月发表的诺和诺德资助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患者在停止使用该药物一年后,体重恢复了三分之二。

“神药”能扭转肥胖危机吗?

“仅靠药物,无法终结肥胖危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主委王友发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以高血压为例进行类比,“高血压控制药物很多,效果也好,价格不贵,但这么多年,高血压依然是一座大山”。

减肥药方面,人们探索的脚步未暂停过。曾风靡一时的“网红”减肥药西布曲明于2000年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减肥辅助治疗药物,用于BMI≥30的患者,或BMI≥27,且有2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等其他肥胖相关风险的患者。之后,有研究发现,西布曲明会增加非致死性心梗等严重心脑血管风险。2010年起,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国内的生产、销售被叫停。同年,FDA要求药品制造商自动将这款药撤出美国市场。

目前,国内唯一获批可用于减肥的药物只有奥利司他,这款药是FDA、欧洲药品管理局和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唯一非处方减肥药。但奥利司他也有不容忽视的副作用。2015年,发表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糖尿病天地(临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据FDA统计,1999~2009年10年间,约有4000万人用这种药物,期间有13人发生严重肝损害,其中2人因肝衰竭死亡、3人需要肝移植。FDA遂于2010年5月发布警告称“使用奥利司他可能引起罕见但严重的肝损害风险”。

“药物有应用人群和适应证。看待减肥药,不能一味只看药物当前的效果,要看药物的长期作用。”陈伟分析,一些新批准的药物往往一开始效果很好,但随着使用时间和范围的扩大,逐渐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安全事故。通过上市后评估,也许会发现药物本身不良反应的危害程度大于其减肥作用,也有可能因此退出市场,“神药”会跌落神坛。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发现,在司美格鲁肽减肥适应症获批上市前,从1997年至2020年,已有至少7款减肥药因导致心脏瓣膜严重受损、引起出血性中风、引发抑郁症或自杀观念、增高癌症风险等安全隐患而退市。

“基于现有的临床数据,替尔泊肽和司美格鲁肽看起来比较安全,没有太大副作用,但用5年、10年之后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还无从知晓。”周凌昀分析。

“肥胖是一种流行病。”据美国知名文娱杂志《Variety》2022年9月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临床营养学主任李兆平警告,这些注射剂是治疗盒子里的工具之一,并非万能药。截至去年9月份,对这些注射剂的最长研究只有不到两年时间,“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

在朱满生看来,现在的减肥之风有点舍本逐末,大家都想躺平减肥。国内目前关于肥胖的所有专家共识和指南,对减重的建议都是以饮食和运动为基础。GLP-1类药物停药后,如果没有对饮食和运动有效管理,很有可能导致食欲反扑,比以前吃得更多,导致比减重前更胖。

陈伟认为,一直以来,国内医疗体系没有为肥胖买过单,肥胖是否算是疾病尚无定论。此外,现有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引导有需求的人群如何管理自身体重。

在他看来,肥胖归根结底是摄入过多能量,又消耗过少能量的结果,所有药物只是辅助实现减少能量摄入或加强能量消耗,这也是这类药物存在的重要价值。未来,随着药物市场不断扩大化,人们获得GLP-1类药物可能会变得更容易。到那一阶段,如何更合理应用、规范使用药物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研发。“不怕有减肥药的‘炮弹’,就怕乱打‘炮弹’,关键在于加强医生和患者的用药规范意识。”陈伟说。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