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小女孩肥胖怎么办(女孩肥胖怎么调理)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健康微课·甩肉行动|儿童肥胖危害多 国家教你给孩子减肥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编者按: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肥”冲上热搜。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近年来,肥胖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议题,有人盲目节食伤身,有人迷信偏方无效,如何让减重从口号变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这场关乎全民健康的“体重管理”行动,不仅是数字的博弈,更是生活方式的觉醒。

即日起,上游新闻推出《健康微课》特别报道——“甩肉行动”,并联动社区邀请专家线下授课,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一起让“迈开腿、管住嘴”从口号化为日常。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超重肥胖MDT(多学科)门诊,专家正在会诊。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近年来,儿童肥胖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根据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及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已达29%,《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

更重要的是,肥胖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的,远不止外形上的烦恼。

肥胖是儿童糖尿病和多种疾病的重要元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重肥胖MDT(多学科)门诊,从2024年3月开诊以来,已经为200多名超重或肥胖儿童进行针对性诊疗。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朱高慧介绍,来到该门诊的孩子,多数都因为肥胖的原因导致了不同的其他疾病。

女孩曦曦(化名)今年13岁,11岁时体重就已经有62公斤,BMI26.49 kg/㎡,达到肥胖标准。医生当时让曦曦父母带孩子回家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但曦曦并没有坚持,2年期间体重依然不停上涨。

2024年,曦曦长高了,体重也达到了150斤,BMI升至28.93 kg/㎡。更严重的是,医生查体发现女孩的颈背部、大腿内侧等处出现黑棘皮加重。“这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胰岛素抵抗是黑棘皮的罪魁祸首,严重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患儿的空腹胰岛素已经显示升高。”朱高说,女孩还存在月经不规律,超声提示卵巢囊肿。

随后,曦曦在该院超重肥胖多学科门诊就诊,多学科专家为欣欣制定全面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临床营养科制定饮食方案,康复科进行运动指导,内分泌科定期监测评估代谢指标、适时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

终于在三个多月的努力减重后,曦曦的体重从75kg减到64.5kg,腰围从85cm降到74.5cm,BMI也降到25.2 kg/㎡。同时她的月经也更规律,脂肪肝、黑棘皮有所好转,复查超声没有提示卵巢囊肿,肝功能和空腹胰岛素已经降到正常水平。

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近两年接诊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呈增长趋势,该科室副主任周丽娜介绍,“今年内我们就接诊了多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最小的发病时只有12岁。”

周丽娜介绍,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一个关键因素,“前来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患者许多都喜欢重口味食物,身体肥胖,也爱吃夜宵。”

朱高慧提醒,脂肪肝、性早熟、月经紊乱、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情绪障碍等,都是经常会与肥胖共同出现的临床症状,肥胖会对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青少年肥胖也是导致成年后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国家卫健委教你给孩子控制体重

如何给孩子控制体重?专家提醒,儿童和青少年控制体重,管住嘴、迈开腿很关键。

怎么管住嘴?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出台《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建议,孩子的饮食要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减重过程中,建议膳食能量在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俗称吃八分饱)。优先选择能量较低、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和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例如:粗细搭配的杂米饭、杂粮面;生菜、茄子等叶菜、瓜茄、鲜豆类蔬菜;柚子、蓝莓、草莓、苹果、樱桃等浆果、核果、瓜果类水果;里脊、腱子肉、胸脯肉、去皮腿肉、蒸煮蛋类、脱脂及低脂乳制品等。同时减少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糖果等高油、高盐和高糖及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的摄入。

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用餐时长适宜,早餐约20分钟,午餐或晚餐约30分钟,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不喝含糖饮料,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少量多次。

怎么迈开腿?

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每天2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20~60分钟,并养成长期运动习惯。

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20~6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等,每周至少3天强化肌肉力量和(或)骨健康的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攀爬器械、弹力带运动等。

不过,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肥胖代谢异常MDT(多学科)团队的专家也提醒,处于生长和发育阶段的肥胖儿童青少年,不能用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来减重,这可能引发神经性厌食、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运动损伤、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孩子,建议尽早就医。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实习生 冯文洁

编辑:饶治美 责编:林祺,吴忠兰 审核:阮鹏程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儿童肥胖,该怎么办?

近日,3岁3月的小男孩轩轩(化名)来我院营养科就诊,家长说他自小就比别的小朋友胖一些,平素胃口好、饭量大,喜欢喝奶、喜欢零食,挑食严重,运动量很少。

经过医生详细查体发现轩轩体型肥胖,其脖子、腋窝下皮肤都有明显的条纹状色素沉着(黑棘皮症),BMI高达29.2kg/m²,人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轩轩的体脂率高达50.1%,通过血液及相关辅助检查发现,轩轩还合并有脂肪肝、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面对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报告单,家长急切地问医生,我们该怎么办?

01儿童肥胖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身体健康威胁

① 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肥胖儿童易出现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

② 骨骼与关节负担:超重会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增加扁平足、脊柱侧弯及关节损伤风险。

③ 呼吸系统影响:肥胖可能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大脑供氧和学习能力。

④ 诱发性早熟:肥胖可使孩子的青春期发育提前(尤其是女孩),从而诱发性早熟。这主要是因为,肥胖儿童的体内堆积过多的脂肪,促使雌激素水平上升,加快乳房等第二性征发育而导致性早熟的出现。性发育提前会造成孩子身高过早封顶,影响孩子的终身高。

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BMI偏高的儿童和青少年,前额叶大脑灰质体积和海马体体积减小。海马体体积减小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更长远地看,大多数的肥胖儿童,在智力发育上,会落后于其他同龄人,包括但不限于判断能力、逻辑能力、运算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肥胖儿童常因体型受到同伴嘲笑,易产生自卑、焦虑甚至抑郁情绪,部分孩子因心理压力出现厌学或社交回避行为,影响人格发展。

02破除常见误区,科学应对肥胖

误区一:"小时候胖不算病,长大自然就瘦了"

科学解读:儿童期肥胖并非"阶段性现象"。研究表明,约60%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仍会超重,且肥胖相关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可能在青春期前就已形成。生长发育期的脂肪细胞数量一旦增加,成年后更难减少。

建议:早筛查、早干预,切勿盲目等待。

误区二:"控制体重=饿肚子,影响孩子长高"

科学解读:科学减重并非单纯节食,而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减少精制糖和反式脂肪)、优化进餐时间(如睡前2小时不进食)实现。营养不良与过剩均会干扰生长激素分泌,合理减重反而有助于骨骼健康。

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

误区三:“孩子胖是因为懒,多运动就能瘦”

科学解读:运动虽是体重管理的重要环节,但肥胖成因复杂,涉及遗传、饮食、睡眠、内分泌等多重因素。例如,睡眠不足会导致瘦素分泌减少,增加食欲;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引发肥胖。

建议:家长避免简单归因,应通过专业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

误区四:"吃低脂食品=健康,可以随便吃"

科学解读:市售"低脂食品"常通过添加糖、钠等改善口感。例如某品牌低脂酸奶含糖量高达12g/100g,远超WHO建议的每日游离糖摄入量(儿童<25g)。过量摄入仍会导致脂肪堆积。

建议:学会阅读食品标签,警惕"隐形糖""隐形盐"。

误区五:"孩子体重正常,就不存在肥胖风险"

科学解读:体重指数(BMI)并非唯一标准。部分"隐性肥胖"儿童虽BMI正常,但体脂率超标(男童>20%,女童>25%),多因肌肉量不足、内脏脂肪过多导致,同样增加代谢疾病风险。

建议:定期监测身高、体重、BMI、腰围及体成分(如生物电阻抗分析),全面评估健康状况。

03预防儿童肥胖的关键策略

均衡膳食结构

遵循"餐盘法则":每餐中蔬菜占1/2,全谷物及薯类占1/4,优质蛋白(肉/鱼/豆制品)占1/4。减少精制糖、含糖饮料及零食摄入,用水果、坚果替代高热量零食。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保证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球类运动)。学龄儿童每日睡眠时间应达9-12小时,睡眠不足会扰乱激素分泌,增加肥胖风险。

家庭共同参与

① 树立科学观念:拒绝“以胖为福”的传统观念,关注体脂和体态而非单纯体重数字。

② 建立“家庭健康共同体”:避免单独给肥胖儿童"开小灶",全家人践行少油、少盐、少外食原则。用亲子运动替代屏幕时间。

③ 关注心理健康:避免指责孩子“贪吃”或“懒惰”,多鼓励、少批评,防止自卑或逆反心理。

儿童肥胖、超重筛查量表

家长可在家自行计算孩子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借助量表来判断孩子是否已经存在超重或肥胖。若孩子已出现超重,请及时到儿童营养科就诊,我们将通过专业评估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切勿盲目节食或使用成人减肥方法。

咨询电话:029-87692189;肥胖门诊时间:每周一至周日 8:00-17:00

福利放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当日来西安市儿童医院营养科就诊的肥胖患儿,我院营养科为其免费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免费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膳食处方及运动干预指导。免首诊检查及指导费。

家里孩子肥胖,家长快愁疯了,医生教你科学育儿,别溺爱孩子

在如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们的饮食选择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是肥胖问题的日益凸显。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也在不断蔓延,看着孩子圆滚滚的身材,心里满是担忧。然而,肥胖并非不可控,科学育儿才是关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小儿肥胖的真相,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肥胖的“警报”:数据背后的真相

肥胖,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正在孩子们中间蔓延。据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男孩的发病率从10.1%上升到12.8%,女孩从4.9%上升到5.8%。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因肥胖而面临健康风险的孩子。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未来健康造成深远影响。

肥胖症的形成,就像一颗种子在土壤中悄然生长,其根源多种多样。食欲亢进、不爱运动、偏食……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可能成为肥胖的“催化剂”。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而单纯性肥胖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它主要表现为体重过高、体态丰满、皮下脂肪丰厚,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气喘、食欲极好、不喜活动等症状。肥胖的孩子往往反应能力较迟钝,记忆力不佳,甚至可能出现性早熟等问题。

二、肥胖的“隐患”:健康路上的“绊脚石”

肥胖对孩子来说,绝不仅仅是身材上的问题,更是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它带来的危害,就像一场连锁反应,逐步侵蚀孩子的健康。

首先,肥胖让孩子在日常活动中举步维艰,学习、生活、游戏都受到影响。其次,肥胖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被同伴嘲笑的经历会让他们变得自卑、敏感。此外,肥胖还可能导致发育问题,如身高生长和骨龄发育提前,甚至出现性早熟。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将伴随一生。

三、肥胖的“诊断”:如何发现孩子的异常

面对肥胖,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诊断肥胖的方法并不复杂,目测法和身高体重法是最常用的方式。目测法可以直观地判断孩子是否肥胖,而身高体重法则更加科学。例如,一个身高72厘米的男孩,标准体重应为9公斤,如果体重超过10.8公斤,就属于肥胖范畴;如果超过13.5公斤,则是重度肥胖。这些简单的判断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四、肥胖的“预防”:从日常点滴做起

预防肥胖,就像在孩子的健康之路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育儿观念是关键。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不要盲目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其次,尽可能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瘦素,能够帮助孩子固定大脑对饮食的反应,减少成年后过度饮食的可能性。此外,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至关重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鼓励孩子多运动、多做游戏,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妊娠后期、0-3个月、3-4岁以及女孩青春早期等阶段,更容易出现肥胖问题。家长在这几个关键时期要格外关注孩子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喂养。

五、肥胖的“治疗”:饮食与运动的“双保险”

如果孩子已经患有肥胖症,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科学的治疗可以帮助孩子恢复健康。治疗肥胖症的主要方法是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

饮食治疗的核心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进食习惯。控制饮食,少吃甜点、饮料,晚餐不宜过多,同时要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运动治疗则需要家长的陪伴和鼓励,让孩子多运动,但运动时要考虑到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游泳、跳绳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六、结语

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肥胖问题虽令人担忧,但通过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合理的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有效应对。家长们的正确引导和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小胖墩”们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