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心性肥胖是怎么导致的(中心性肥胖怎么解决)

新浪财经 0
文章目录:

何以居中,自有高论:肥胖为何是三高共管的核心丨体重管理年

转自:天津日报

在慢性病防控领域,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糖尿病)被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持续攀升,肥胖已成为“三高”共同管理中的核心问题。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将体重管理从三大核心措施的第三位前移至第二位,进一步凸显了体重管理在“三高”防控中的重要性。结合2024年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系列措施,本文将从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证据及政策实践三个维度,探讨为何体重管理应成为“三高”共管的核心。

一、肥胖是“三高”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三高”发生和发展的共同土壤。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

肥胖导致脂肪组织过度堆积,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增多,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还会进一步导致脂代谢紊乱(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血压升高。因此,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这一共同通路,直接促进了“三高”的发生。

2.慢性炎症与血管损伤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IL-6),引发慢性低度炎症。这种炎症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加剧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进展。

3.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

肥胖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和血糖代谢异常。

由此可见,肥胖不仅是“三高”的共同危险因素,更是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交汇点。通过体重管理,可以从源头上干预“三高”的发生和发展。

二、体重管理对“三高”防控的临床证据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体重管理对“三高”的防控具有显著效果:

1.减重与血压控制

研究显示,体重每减少1公斤,收缩压可降低约1 mmHg。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重5%-10%可使血压显著下降,部分患者甚至可减少或停用降压药物。

2.减重与血脂改善

减重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例如,一项纳入超重患者的干预研究发现,减重10%可使甘油三酯水平下降20%-30%。

3.减重与血糖控制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著名的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表明,通过强化体重管理,近半数患者可实现糖尿病缓解。

这些证据表明,体重管理是“三高”防控中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之一。

三、政策实践:2024年“体重管理年”的核心措施

2024年,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年”作为慢性病防控的重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体重管理在“三高”共管中的核心地位:

1.全民体重筛查与分级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体重筛查,将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并根据超重和肥胖程度实施分级管理。

2.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方案

在医疗机构中推广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模式,整合营养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等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方案。

3.社区健康教育与支持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普及体重管理知识,鼓励居民参与科学减重计划。同时,利用移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体重管理支持。

4.政策支持与环境营造

推动健康饮食和运动环境的建设,如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广告宣传、推广公共体育设施等,从政策层面支持体重管理。

肥胖作为“三高”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其管理在“三高”防控中具有核心地位。通过体重管理,不仅可以改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整体风险。2024年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系列措施,进一步凸显了体重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的重要性。未来,随着政策落地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体重管理将成为“三高”共管的核心策略,为全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李玉明教授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康汇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常委、高血压学组组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内科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总干事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委员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高血压中心 主任

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名誉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 副会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 常务副会长

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

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

何以居中,自有高论:肥胖为何是三高共管的核心丨体重管理年

来源:【医师报】

作者:天津康汇医院高血压科 李玉明

在慢性病防控领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被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持续攀升,肥胖已成为“三高”共同管理中的核心问题。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将体重管理从三大核心措施的第三位前移至第二位,进一步凸显了体重管理在“三高”防控中的重要性。结合2024年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系列措施,本文将从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证据及政策实践三个维度,探讨为何体重管理应成为“三高”共管的核心

一、肥胖是“三高”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三高”发生和发展的共同土壤。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

肥胖导致脂肪组织过度堆积,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增多,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还会进一步导致脂代谢紊乱(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血压升高。因此,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这一共同通路,直接促进了“三高”的发生。

2.慢性炎症与血管损伤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IL-6),引发慢性低度炎症。这种炎症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加剧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进展。

3.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

肥胖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和血糖代谢异常。

由此可见,肥胖不仅是“三高”的共同危险因素,更是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交汇点。通过体重管理,可以从源头上干预“三高”的发生和发展。

二、体重管理对“三高”防控的临床证据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体重管理对“三高”的防控具有显著效果:

1.减重与血压控制

研究显示,体重每减少1公斤,收缩压可降低约1 mmHg。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重5%-10%可使血压显著下降,部分患者甚至可减少或停用降压药物。

2.减重与血脂改善

减重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例如,一项纳入超重患者的干预研究发现,减重10%可使甘油三酯水平下降20%-30%。

3.减重与血糖控制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著名的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表明,通过强化体重管理,近半数患者可实现糖尿病缓解。

这些证据表明,体重管理是“三高”防控中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之一。

三、政策实践:2024年“体重管理年”的核心措施

2024年,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年”作为慢性病防控的重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体重管理在“三高”共管中的核心地位:

1.全民体重筛查与分级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体重筛查,将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并根据超重和肥胖程度实施分级管理。

2.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方案

在医疗机构中推广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模式,整合营养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等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方案。

3.社区健康教育与支持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普及体重管理知识,鼓励居民参与科学减重计划。同时,利用移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体重管理支持。

4.政策支持与环境营造

推动健康饮食和运动环境的建设,如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广告宣传、推广公共体育设施等,从政策层面支持体重管理。

肥胖作为“三高”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其管理在“三高”防控中具有核心地位。通过体重管理,不仅可以改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整体风险。2024年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系列措施,进一步凸显了体重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的重要性。未来,随着政策落地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体重管理将成为“三高”共管的核心策略,为全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李玉明教授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康汇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常委、高血压学组组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内科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总干事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委员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高血压中心 主任

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名誉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 副会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 常务副会长

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

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

本文来自【医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注意了!它们是胖肚子的4大饮食“元凶”→

久坐不动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

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

让很多人的肚子越来越大

这不仅影响形体美

还会给健康带来“暴击”!

↓↓↓

1

胖肚子4大饮食“元凶”

1、添加糖

一项长达25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添加糖摄入量超过50克/天者,内脏脂肪的体积,显著高于添加糖摄入量低于50克/天者。

2、精制米面

精制米面做成的主食,比如白馒头、白米饭升糖也快,也的确有研究显示吃升糖快的食物更容易堆积内脏脂肪。

3、饱和脂肪

一项研究让39名体重正常的年轻人,过度摄入富含饱和脂肪或者n-6系列脂肪酸的松饼7周,结果显示,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内脏脂肪的堆积。

饱和脂肪酸相对不利于减腹部皮下脂肪,虽然不是内脏脂肪,但是腹部皮下脂肪多了肚子也会大。

4、酒精

每周较高的饮酒量,跟腹部脂肪面积呈强正相关,调整了体重指数之后,两者之间依然显著相关。

2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肚子大?

1、看腰围

被测者需持直立站势,双脚分开25~30厘米(与肩齐)。普通人群将软尺经肚脐上方0.5~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的地方水平绕一周测腰围。

对于中国人来说,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正常腰围标准,而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

2、看腰臀比

腰臀比=腰围数值÷臀围数值

成年男性、女性腰臀比>1.0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说明你的内脏脂肪可能已经超标了。

3

想要瘦肚子?试试这3个动作

前提:控制总热卡摄入,增加活动量,能量摄入负平衡,减少全身脂肪。

动作1:坐姿踢毽

【动作步骤】

1、首先选择一把稳定的椅子,坐在椅子前端,整个脊柱保持稳定;

2、用一条腿做踢毽子的动作,也就是屈髋外展、外旋屈膝。

动作2:坐姿抬腿

【动作步骤】

1、首先选择一把稳定的椅子,坐在椅子的前端,整个脊柱保持稳定;

2、保持腹部肌肉收缩,身体轻度后仰,单腿抬起;

3、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保持双侧大腿交替抬起,也可以双腿悬空,交替轮空抬起。

动作3:坐姿转体

【动作步骤】

在动作2同样的抬腿动作基础上,加上上半身的转体动作即可,侧腹部有明显收缩感觉。

想要平坦健康的肚子

就抓紧行动起来吧

转自:CCTV生活圈

作者:叶红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