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导致月经量少吗(肥胖会导致月经一个月来两次吗)
女生发胖的几个主要因素
女生容易发胖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因素:
1. 生理因素
激素波动:女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怀孕和更年期等阶段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脂肪储存和新陈代谢,导致体重增加。
基础代谢率:女性的基础代谢率通常低于男性,消耗的热量较少,容易积累脂肪。
脂肪分布:女性脂肪更容易储存在臀部、大腿等部位,这是由遗传和激素决定的。
2. 饮食习惯
情绪化饮食:女性可能更容易通过食物应对压力或情绪波动,导致摄入过多热量。
不规律饮食:如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可能扰乱新陈代谢,增加发胖风险。
3. 生活方式
运动不足:现代生活方式中,久坐不动的情况较多,缺乏运动容易导致热量消耗不足。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或不足可能影响激素平衡,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
4. 心理因素
压力:长期压力可能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促进脂肪储存,尤其是在腹部。
自我认知:部分女性可能对身体形象过于关注,导致不健康的减肥行为,反而引发体重反弹。
5. 遗传因素
遗传在体重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家族中有肥胖史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发胖。
6.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7.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肌肉量减少,如果不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体重可能逐渐增加。女性发胖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睡眠,是控制体重的关键。
月经不调、体毛多、发胖,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4招教你来调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结合妇科。
多囊卵巢综合征还是可以预防的,比如她从现在认为宫内高雄环境或者是胰岛素的抵抗环境有可能会导致子代出现多囊,对它的预防应该是从母亲开始。
·第一点,在母亲的时候如果有多囊这种现象的都应该把激素水平降到正常的时候,比如把雄激素降到正常范围,把胰岛素降到正常范围再去生育宝宝,这样有可能可以达到预防宝宝出生以后,长大以后成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可能。
·第二点,可以做好不要熬夜,尽量保持轻松的情绪,这也是从心理上要的进行预防。
·第三点,环境上的预防,要尽量少用塑料的杯,尽量自己带自己的碗筷进行吃饭,可能有能有效的预防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四点,也可以平常进行饮食上的注意,尽量不要大鱼大肉,就是高糖高脂饮食,做到饮食均衡的状态,这样也可以达到预防的作用。
·第五点,要运动,特别是要注意每天的规律运动。
最后有可能是可以预防多囊卵巢综合征的。
记得点赞关注哦!
重新定义肥胖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依靠BMI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订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量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对肥胖作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