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肥胖症(什么原因导致肥胖减不下来)
肥胖的根本原因:揭开真相,重塑健康
在现代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数亿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虽然我们常常将肥胖归因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但实际上,肥胖的根本原因远比表面现象复杂。本文将深入探讨肥胖的多重成因,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
1. 生物学因素
肥胖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代谢和荷尔蒙等。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个体体重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食欲、饱腹感以及能量代谢,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胖。此外,代谢率的差异也会导致个体在相同饮食和运动条件下,体重变化的不同。
荷尔蒙在调节食欲和能量平衡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胰岛素、瘦素和胃饥饿素等荷尔蒙的水平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渴望和饱腹感。如果这些荷尔蒙的分泌失调,可能会导致过度进食和脂肪储存,从而引发肥胖。
2. 环境因素
除了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便利的快餐文化和高热量的食品随处可见,使得人们更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运动空间,导致身体活动量显著减少。
此外,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影响饮食选择。低收入家庭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但热量高的食物,而健康的食品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则相对昂贵,导致营养摄入失衡。这种不均衡的饮食习惯是肥胖的一个重要推手。
3.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的形成中同样不可忽视。许多人在面对压力、焦虑或抑郁时,会通过进食来寻求安慰,这种“情绪性进食”往往导致热量摄入过多。此外,饮食习惯的养成也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对于某些人来说,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更是情感寄托和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肥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更是心理上的挑战。解决肥胖问题需要从心理层面入手,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
4.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对肥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对身体形象的定义各异,有些文化可能会将肥胖视为富裕和健康的象征,而另一些文化则强调苗条的身材。这样的社会观念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饮食选择和生活方式,进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5. 综合应对策略
了解肥胖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应对策略。首先,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品,减少快餐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其次,增加身体活动,培养规律的锻炼习惯,无论是步行、跑步还是参加健身课程,都能有效帮助控制体重。
同时,重视心理健康,寻找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避免通过进食来应对压力。此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也至关重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个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语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物学因素,也涵盖环境、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只有全面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肥胖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多学科专家谈肥胖:为什么会胖?什么情况要吃药、做手术?
近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喊话减肥”,让体重管理引发广泛关注。若个人体重管不好,甚至因肥胖患上慢性病,则需要专业医生和医疗机构干预。那么,肥胖治疗怎么治?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肥手术,如何选择?
肥胖治疗需多学科协作,涉及多种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3月12日对澎湃新闻记者作了系统介绍。该门诊由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鹿斌主任医师、营养科主任吴江主任医师、消化内科贾明磊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共同坐诊。
为什么会肥胖?
为什么会肥胖?影响肥胖的因素较多,简单来说,是长期摄入量大于消耗量,加上遗传、环境、疾病、睡眠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所以肥胖是“病”,因为肥胖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骼关节疾病、癌症、心理健康问题等,形成复杂的健康危机网络。
目前定义肥胖常用的指标是BMI,即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健委体重指导原则(2024),中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 18.5≤BMI
诊断肥胖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病史和查体结果,如激素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精神病(如暴食症)、医源性肥胖(如药物治疗)和遗传疾病(如阿黑皮素原缺乏症)等,筛查是否为继发性肥胖。同时,评估体重相关的合并症情况,如非酒精性脂肪肝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这对于后续患者的转诊和治疗非常重要。
肥胖的治疗通常采取阶梯式方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肥手术。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全程治疗的基石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营养、运动、心理指导等方式,是肥胖全程治疗的基石,适用于所有超重及肥胖症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肥胖及其合并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更是促使药物或手术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必要前提。
饮食上,建议采用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管理(通过放松训练、冥想等方法排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获得社会支持(积极与家人、朋友分享减肥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和鼓励)。
运动有助于维持体重和心脏代谢健康。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定义为最大心率的50%~70%)与内脏脂肪减少和适度的体重减轻(平均减重2~3 kg)有关。抗阻训练(肌肉强化)有助于减肥过程中保持瘦/无脂肪质量。肥胖症患者每周应采取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的剧烈体力活动,以及每周2~3次抗阻训练。鼓励不要久坐。
什么情况下需要药物治疗?
近年来,减重药物发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不断问世,为减重管理提供了支持。什么情况下需要药物治疗?
①超重(BMI在24~27.9)且伴有至少一种肥胖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
②肥胖症(BMI≥28)患者:如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
③特殊情况患者:如肥胖程度较轻(如BMI24~27.9)且无明显合并症的患者,可在尝试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如3个月减重
需要注意的是,减重药物的选择,服用的剂量及疗程,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制定,切不可盲目用药。
减重手术有明确的适应证
减重手术是通过缩小胃容积和/或缩短小肠有效长度,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降低营养吸收,调节激素分泌,达到减轻体重、改善/缓解肥胖相关疾病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手术,减重手术有明确的适应证。
基于《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2024版)》,符合以下条件的可进行减重手术:
①BMI≥32.5,强烈推荐减重代谢手术。
②27.5≤BMI
③25≤BM
需要注意的是,减肥是长期“事业”,关注随访很重要。减重手术的适应证需结合BMI、腰围、合并症情况及年龄、身体营养状况、手术耐受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治疗是有效且持久的选择。但需牢记,减重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术后需长期随访和管理。
同时,肥胖症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包括但不限于内分泌科、营养科、减重代谢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精神心理科、心血管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多学科诊疗模式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长胖只因“多吃少动”?不!你根本不知道,长胖的原因到底多离谱
在减肥的道路上,很多人把长胖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多吃少动”,但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芳芳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2岁的她刚刚步入社会,却因为身材肥胖遭受了不少冷嘲热讽。为了快速变美,她决定节食减肥,结果不仅没瘦下来,还因为营养不良住进了医院。医生告诉她,肥胖的原因远比想象中复杂,而盲目节食只会适得其反。
肥胖,这个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的健康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肥胖:不只是“吃”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肥胖就是“吃得多、动得少”的结果,但芳芳的经历却打破了这种认知。她每天只吃少量的食物,甚至常常饿着肚子,可体重却始终没有下降。医生解释说,肥胖的原因远不止“多吃少动”,它就像一颗“隐形炸弹”,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多种因素触发。
肥胖对身体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会让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芳芳在职场上遭受的歧视和嘲笑,让她变得自卑和孤僻,甚至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这种心理上的打击,往往比身体上的负担更难以承受。
遗传:肥胖的“家族密码”
你可能想不到,肥胖竟然和遗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体重都在正常范围内,孩子的肥胖几率仅为10%左右;但如果父母一方肥胖,孩子超重的几率会飙升至30%-40%;而当父母双方都是肥胖人士时,孩子的肥胖几率更是高达80%。
这些数据背后,是基因在“作祟”。目前已知的与肥胖相关的基因有多种,比如FTO、FGF21、PPARG等,它们会影响我们的食欲和身体对脂肪、糖类、蛋白质的代谢。这些基因具有很强的遗传性,就像“家族密码”一样,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体重。
睡懒觉:肥胖的“隐形推手”
除了遗传因素,生活习惯也在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体重。芳芳每天早上总是起不来,喜欢睡懒觉,这可能是她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在睡眠中,身体的代谢速度会变慢,热量消耗也会减少。数据显示,人在睡眠状态下每小时消耗的热量仅为50卡路里,而清醒状态下即使是坐着不动,每小时也能消耗84卡路里。
长期睡懒觉还会打乱我们的生物钟,影响进食时间。身体会误以为我们处于“食物短缺”的状态,从而自动降低热量消耗。这样一来,即使我们按照正常的进食量吃饭,身体也会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最终导致肥胖。
吃得快:肥胖的“加速器”
芳芳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吃饭速度特别快。她总是狼吞虎咽,几分钟就吃完一顿饭。这种习惯看似无关紧要,却可能是导致肥胖的“加速器”。
当我们吃得过快时,血糖会迅速上升,但大脑却来不及反应,无法及时让胰岛素分泌增加。结果,多余的葡萄糖只能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就像一场“能量过剩”的比赛,吃得越快,身体就越容易“堆积脂肪”。
避免肥胖: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肥胖并非不可控,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首先,控制进食速度是关键。放慢吃饭的速度,不仅能给大脑更多时间来调节饱腹感,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食物的美味。
其次,保持规律作息也非常重要。建议大家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点起床,按时吃饭,避免熬夜和睡懒觉。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身体建立稳定的代谢节奏,减少脂肪堆积。
最后,如果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肥胖,也不要灰心。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