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肥胖演讲的开场白(关于肥胖演讲的题目)
新闻能见度︱战“肥胖”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从202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减重的队伍中,向“肥胖”宣战。一场从上至下、从下而上“管理体重”的全民行动,正迅速展开。
01 困在肥胖里
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楼前,身穿“5XL”裙子的鲁冰,举着来之不易的就诊报到条,冲着镜头大声喊“茄子”。
这张号码为“2”的报到条,上面的医生名字是“陈伟”。候诊的鲁冰有一种“终于上战场”的豪迈,也有一种胜利在望的憧憬,仿佛3年内猛涨的20公斤肉很快就要没了。
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及健康的标准是身体质量指数(BMI),世界卫生组织规定BMI在18.5~25区间是正常,25~30属于超重,超过30属于肥胖。在我国,BMI小于18称之为低体重,正常范围为18~24,24~28称之为超重,大于28称之为肥胖。
鲁冰去年的体检数据提示,她属于“肥胖组”:身高1.58米,体重80公斤,BMI32。为此,她专门从河北省保定市来北京减肥。
在我国,像鲁冰一样的人有很多。近日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在1982年,我国7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陈伟,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其所在科室门诊每年接诊减重治疗患者近2万人次,他对肥胖的体会更直观。有一次,3名体重均在150公斤以上的“胖友”一起出现,让他感受到了“窒息感”。
2016年,《柳叶刀》杂志公布全球流行病学特征:全球“胖人”数第一次超过了“瘦人”,而中国的肥胖总人口数已经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当时的中国预计有8960万名肥胖者,其中重度肥胖者达1120万人,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重大挑战。这一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提出“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尽管各级政府、医疗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日益关注肥胖问题的防治,各种肥胖防治书籍、减重达人秀节目等纷纷涌现,然而,让陈伟沮丧的是,身边的肥胖者似乎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也就是在这一年,陈伟将工作与科研重点从专门治疗“瘦人”(即解决营养不良的难题)转移到治疗“胖人”(即肥胖症的防治工作)上。
与肥胖战斗,医生的作用是什么?
“针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预判,帮助减肥的同时解决健康问题。”陈伟说,他发现,虽然都是胖,但每个胖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有的人是情绪性进食,有的人是低代谢状态,有的人则源于胰岛素抵抗……这就得在诊治上有针对性,个体化制订减重方案,在医学的监督下实现安全有效的减重。
鲁冰终于坐在了陈伟身旁。“最近忙吗?”“累不累?”“睡眠好吗?”“情绪稳定吗?”一开头谈心似的问诊,让鲁冰有点蒙,也有点感动。与肥胖抗争两年多的她,听到最多的是带着指责的话。然而,在这里,几句问候式的开场白,猛然触到了她内心最柔软、敏感的地方。
“当时真的很想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陈医生肯定看见了。”鲁冰说,那一刻,自己仿佛忘记此前挂不上号的焦虑,忘记了前一天晚上躲在北京地下旅馆偷偷哭泣的无助。
5年前,刚40岁出头的她曾被失业、逼婚压到了谷底,于是报复性进食,后果是体重失控。当体检表上几十个箭头同时出现时,鲁冰慌了。减重马上成了她的头等大事。
曾是大厂程序员的她拿出写代码的严谨,制定了严格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游泳、跑步、轻食、不吃晚饭……严苛的运动计划和饮食清单在最开始的一周进展顺利,体重很快降下来了,但“大姨妈”光临的那几天,激素水平的变化,让鲁冰崩溃了,“一口气吃了一大桶炸鸡,猛灌可乐,吃完后开始自责”。
在与20公斤肥肉的抗争过程中,鲁冰尝到过胜利的滋味,但都很短暂。不过,她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心情平缓后,她又开始了“新征程”:抑制食欲。用过处方药、试过保健品,杂七杂八花了好几万块钱,她的体重减掉了15公斤。然而,药物一停,不仅复胖了,而且还多了三四斤。
“为什么减不下来?为什么越减越胖?肯定有一些隐匿的因素,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走上健康之路。反之,不解决心理问题,是很难改变行为的。”陈伟说。
每一次问诊,陈伟都会多花一点时间和患者聊聊看似平常的事情,目的是快速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里。而这也是大家喜欢他的原因——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还有共情的能力。
为了争取宝贵的“聊天”时间,陈伟对面有一位专门了解患者相关信息的医生助手,门口还有一位帮助患者提前做好体测的医学管家。
治疗肥胖与普通疾病的吃药、打针不同,是一场持久战。陈伟发现,只要想减,而且意志力够强,短期内无论用什么方法,体重一定会降。但是这样的做法只能减一时,随后面临的可能是减不动、减到平台期、减到崩溃的情况。
陈伟及其团队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是防治“体重循环”的临床研究:主要针对“屡战屡败”者,寻找其体重反弹的生理因素和诱发因素。同时,陈伟对就诊者进行“群管理”,通过同伴教育和个体化远程管理,让大家一起相互监督。
在诊室门口,医学管家除了帮助患者体测,还会帮忙预约下一次门诊时间,并不厌其烦地叮嘱大家医学减重注意事项,送上“早日毕业”的祝福。在以挂号难著称的北京协和医院,这波操作让患者很暖心。
鲁冰也享受到了这一福利:一个月后的周三,她将再一次来到这里,“有预约的那种”。
02 谨慎的手术
临近中午12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从手术室出来。此次手术对象是38岁的刘敏,身高1.63米,体重95公斤,有两年的糖尿病史,合并食管裂孔疝,而且到了脂肪性肝炎的阶段,睡觉打呼噜。
去年,北京友谊医院一共做了445例减重手术。张鹏所在的减重与代谢外科整个病区共13间病房,37张床位。“在搬到通州院区前,减重与代谢外科属于胃肠科的一部分。2018年,减重外科成立独立科室——普外六科,拥有独立病区。”张鹏介绍,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内最早成立减重专科的医院,也是国内减重床位数量最多的医院。
刘敏选择的缩胃手术是众多减重手术术式中的一种,即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张鹏说,减重代谢手术通过减小胃部体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体重从病态降至超重或正常状态。这种手术包括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以及腹腔镜胃旁路术,前者在我国更多见一些。一旦体重下降10%~15%,2型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缓解。
“减重手术有严格的指征要求,只有在运动、饮食和药物干预效果都不理想的前提下才考虑手术。”张鹏说。
减重手术最早在国际上出现的时间为1954年。直到2000年,第一例减重手术才在我国进行。2012年以前,我国减重手术总共做了不到500例。但是,2012年当年就达到了700例左右,2019年全国手术量超过1万例,2022年超过3万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超过35000例。
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除手术量迅猛增加外,手术方式也不断创新。张鹏介绍,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目前开展的手术方式与国际相比有所差别,表现为全球范围内施行量最大的胃袖状切除术在我国所占比例过高,国外鲜少施行的胃袖状切除术联合空肠-空肠旁路术的数量在我国跃居第二位。由于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发展晚于西方国家,整个学科所积累的高级别临床证据依然有限,现阶段仍以胃袖状切除术和Roux-en-Y胃旁路术为标准推荐。
减重手术做不做、做哪种手术,不是由医生自己说了算,而是需要医患共同决策。刘敏坚持选择的是缩胃手术。鉴于糖尿病史及其他综合考虑,张鹏给出的建议是另外一种手术术式。
“作为一名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临床证据推荐合适的手术方式,但是选择权还是在患者手上,我们要做的是把道理讲清楚。”张鹏说,医患间一般会有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再共同决定执行哪种手术。
张鹏将患者决定接受减重手术的心路历程分成4个阶段:先是冲动期,一般为2~3天;随后是抵触期,害怕接受手术;之后是犹豫期;最后才是理性期。“我们更希望患者在理性期接受手术。”张鹏说。
与刘敏主动要求做手术不同,大多来到减重与代谢外科的患者是从其他科转来的。从妇产科来的患者比较多,育龄期女性容易胖,会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排卵、不生育。有从骨科转来的,因为肥胖导致的腰椎、膝关节不好,骨科医生会说“体重太重,压力太大,做了也白做,先减重再做骨科手术”。从泌尿外科来的也不少,胖人中尿酸高、肾结石患者比较常见。还有从内分泌科来的,主要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也有从心血管科来的,胖人的高血压用药降不下去,也称难治性高血压……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首次提出将“肥胖症”更名为“肥胖相关慢性疾病”,将肥胖概念化为一种慢性疾病状态并导致以肥胖为特征的多种并发疾病,包含一个特定的医学诊断术语,反映以肥胖为基础的包含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同一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现了足够的证据支持体内多余脂肪与24个部位癌症中的13个有关联,其中包括食管(腺)癌、胃贲门癌、结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肾癌、脑膜瘤、甲状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
肥胖与多种疾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医疗机构的直接表现是:看减重的医生什么专业的都有。张鹏介绍,从最开始的外科、营养科、内分泌科等,现在已经扩展到中医科、康复科、耳鼻喉科、肝病科等。同时,目前减重外科医生常由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或者其他外科医生转型而来,这类医生虽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湛的外科技术,但未经过系统性的肥胖医学教育,对于肥胖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学习和融会贯通,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临床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治疗程度相对较低。
对此,张鹏建议,在医学院建设肥胖症临床课程以及专科化医师培训体系,包括减重专科护士的培养,通过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提高从业人员的学术素养。
手术质量是张鹏和同行最看重的。张鹏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市减重与代谢外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他和其他专家去年花了大半年对北京20多家做减重手术的医院进行了巡查。同时,在自己科室,张鹏重视对患者的全流程管理,建立了专科随访团队,通过直接教育以及手册宣传的方式,告知患者如何吃、如何运动、何时复诊等。其中,科室增设的代谢疾病减重治疗专科护理咨询门诊,帮助初步咨询的患者分诊,同时承担术后患者的指导、随访,以及药物治疗后的再教育等工作。
03 多元陪伴
有人说,减肥是一场孤独而又漫长的修行。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陈伟和张鹏不仅是“胖友”们的同行人,更是坚定的长期陪伴者。
陈伟曾与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共同发起“减重一万斤”计划。当时很多人好奇,想看看会用多久完成这个任务。“结果10余家机构仅用3个月就在门诊部完成了这项壮举。”陈伟说,接下来,自己的愿望是陪伴全国1000万名“胖友”一起减重。
陈伟给肥胖患者的“减重成功”设立了一个时间上限:6年。他参照的是一组国际数据。
1993年,美国的詹姆斯·希尔和瑞纳·温博士建立了美国国家体重控制登记中心,并建立了长期管理体重并自愿接受随诊管理肥胖者的数据库,旨在收集减肥成功者的数据,并希望研究成功减重的长久维持之道。该数据库要求减肥者体重减轻必须保持至少一年,才能被登记收入数据库,并且录入的成员每年还要填写一次调查问卷,以确保减肥效果得到良好保持。在建成数据库的30年时间里,只有近10000名成功减肥者登记。
在陈伟看来,长期减重不反弹是可以实现的,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超过6年)会习惯成自然,肥胖患者维持体重就会变得更简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医生、患者、家人、社会的共同努力,并长期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这样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陈伟说。
无论对于哪名患者,张鹏都会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给他,方便患者有疑问时咨询。张鹏及其团队正在完善减重相关数据库。他认为,数据的积累可以动态反映各类与肥胖相关疾病诊疗的进展,方便临床医生进行医疗决策。未来,也可根据国内积累的减重数据做出更多高质量的国际研究,推动中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学科的整体发展。
张鹏和众多专家正在做的还有一件事:制定规范化的肥胖诊疗指南。“当下,肥胖指南不少,但外科有外科的,营养科有营养科的,中医有中医的……基本上每个专业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制定指南,标准不统一,治疗手段各异,治疗方案随意性强。肥胖专科诊疗水平有待提升。”张鹏透露,国家层面正在组织多学科专家制定肥胖诊疗指南,这对减重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张鹏们”也正在与医保部门沟通。“单纯为了形体减肥,医保不报销可以理解。但有些人是因为肥胖导致了一些其他疾病,对这些患者的诊疗是否可以进医保,目前仍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张鹏表示,已经沟通过很多次,开了若干次会议,他也从医生的角度递交了一些相关报告。
“肥胖是很需要管理的。已有研究表明,胖人只要体重下降5%,很多症状都能得到改善;如果下降10%,会出现显著性缓解。”陈伟坦言,有15%~20%的门诊患者会因为减重效果不好不来了。尤其已经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的就诊者中止减重,让陈伟感到很惋惜。
肥胖不仅损害人体健康,也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为243.5亿元/年,预计2030年将达到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
陈伟表示,如果将肥胖按照慢性病来管理、算大账,可以节约医保资金,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改变慢性病图谱有重要意义。
如今,陈伟还走出诊室,铺展一条与“胖友”更亲密的通道。2011—2023年,陈伟写了不少有关肥胖问题的书,有给医生看的,更多是给他的“胖友”们看的。
今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一天,陈伟所著的《给国人的医学减重指南》销售量突破了3万册。在该书的读者分享活动现场,陈伟再一次向大家讲述如何实现减重。读者们对书中营造的居家减肥生活场景感到亲切,同时,漫漫减肥路上的万千疑惑也可以在这本有趣的书中找到答案。
陈伟之所以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多半要归功于他的精准传播。“一定要知道是写给谁看的、讲给谁听的,科普并不像科学论文,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理解并能操作。”陈伟表示。
2020年年初,陈伟开始做自媒体,主讲科学减重,一下子火了——单一新媒体平台的粉丝量3个月就蹿到100多万,接着慢慢长到了300多万。同时,多个平台聚合发力,认识陈伟的人越来越多。
不过,随之而来的困扰也让陈伟头疼不已,“每天都面临打假的问题”。一些自媒体会截取陈伟的文字或者视频,然后配上一些产品,断章取义。“医生也是需要保护的,自己去纠偏的成本太高了,还得找团队、找人专门盯。”陈伟说,违法成本非常低,打假成本却很高。
而且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们有时容易偏听偏信,更愿意相信用了某个神奇方法就能解决减重问题。也正因如此,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陈伟越来越慎重,“有时候就怕某一句话,让人误解”。
“老百姓希望给他们一个明确结论,而我们传播的更多的是理念。”陈伟说,因为有北京协和医院的光环,自己不用再从头建立权威性,但是仍要用科学理论去捍卫权威。
当前,不少做科普的自媒体人不是医生,是以转化内容吸引眼球为主要目标。而陈伟不遗余力坚持采用纸质书、纸媒、新媒体等融媒体方式,唯一的目的是“让减肥生活中的人不再孤单,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当他们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陪伴着、监督着、鼓励着”。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编辑:秦明睿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长的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资深胖子总结经验:
1.毫无悬念理直气壮的坐副驾驶。
2.不管玩什么游戏,挑人的时候总是最后一个被选的。除非是拔河。
3.无聊时可以玩肚子。
4.你女朋友、你妈、总会拿件去年的衣服扔给你「你试试还能穿吗?」
5.「你压着我头发了!」
6.新买的牛仔裤,裤裆很快就磨破。
7.想摸咪咪时会被说「你也有,摸自己的去。」
8.低头看不到小鸡鸡!!把他叫醒才能看到一点点!还算争气!
9.任何一件T恤都能让女朋友当睡袍。注意不是睡衣,是袍!袍!!!
10.永远不要在瘦子面前说你「冷」或者「热」。
11.更不要说「饿了」!
12.吃的少了被说:我X你这么胖就吃这么点?
13.吃的多了被说:我X你这么胖还吃这么多?
14.减肥时被说:就你还减肥?
15.不减肥被说:你还不减肥?
16.逛街永远是陪别人买。自己只能默默逛淘宝。
17.电梯超载大家一起看你。
18.伙食费占生活费的很大部分。
19.永远不要向别人抱怨任何东西「挤」。
20.AA制是永远的痛。吃少了对不起肚子,吃多了对不起面子。
21.永远、不要、和、不熟的人、去吃、自助餐。
22.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开场白永远都是「你又胖了」「你瘦了哎」。
23.经常收到调侃胖子的段子。
24.找个瘦女朋友会被说「我X,你想压死她啊?」
25.找个胖女朋友会被说「我X,你俩床不塌啊?」
26.外号永远跟胖子有关。
27.跟见过一次的人打电话时开场白「我是那个胖子。」
28.和朋友路过药店总要默默祈祷他们没看到门口的秤。
29.别人用意志力减肥,你用想象力。
30.吃完马上后悔。
31.和妹子拥抱时首先顶到妹子的是肚子。
32.买吃的带走时会得到好几双筷子。
33.一份不够,两份太多。恩,老板,来两份。
34.身体不管出啥问题在别人看来都跟胖有关。
35.你是所有坏家具的头号嫌疑人。
36.两个人 一辆自行车=推着自行车走。
37,和漂亮妹子出门,会被认为你很有钱。
38.跑5秒钟,喘五分钟。
39.被投诉睡觉打呼噜。
40.会有人邀请你回答「长得胖是怎样一种体验?」
41.心里住着一个瘦子 帅哥。
42.被人说「你好可爱」时的心情类似奥巴马被说「你牙真白」时的心情。
43.开车方向盘磨肚皮。
来源:昆明论坛 公众号:小资生活 xip52xz
潮声丨太胖比太矮更麻烦,被“圆润可爱”遮蔽的隐忧
潮新闻 执笔 肖暖暖 葛雪琪 徐坊 通讯员 王玥云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最新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指南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快到什么程度?指南上的数据显示,在1982年,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0.2%;到了2020年,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直升到7.9%。
而据《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数据显示,中国6至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0.2%,6岁以下和6至17岁人群中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0.4%和19%。
难怪连教育部部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都强调要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问题。
近日,记者在儿童医院采访,发现很多家长尤其重视孩子的身高问题,长不高,特别着急;而对肥胖,则一笑而过。内分泌科的医生提示:身高问题与体重问题紧密相关。这一点,很多家长认知上还存在误区。
隐蔽的横坐标
又一个星期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的诊室门口,上午8点前已经来了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
“孩子多大了?身高体重是多少?”这基本是董关萍面对家长们的开场白。诊室的门上贴了一张小小的提示牌,提醒患儿签到后先到护士站测量身高体重。
浙大儿院,候诊的家长带着孩子测量身高体重。记者 肖暖暖 摄
在这里,体重和身高是反映孩子生长发育的横纵坐标。
相比体重,身高数据更显眼,也更受关注。上午开诊后的一个小时里,家长基本都在为孩子身高发愁。有人主动提问,要不要给孩子打针“追”身高?
董关萍根据患儿的情况下医嘱,有几点建议高频出现:早点睡觉,多跳绳跳高,睡前不要吃东西。有不少家长为了孩子身高火急火燎赶来医院,最后被告知需要给孩子减重。
家长和医生围在一块查看检查单。记者 肖暖暖 摄
9岁的小黄被爸爸带来复查,她身高约1.32米,体重比标准体重重了十几斤,有时会觉得胸闷,晚上睡觉都在打呼。一开始,父母发现她有些提前发育的迹象,急忙带来医院。董关萍看诊后提醒家长,小姑娘要减肥了,不然会影响身高。
董关萍说,儿童的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重和身高息息相关,体重减下去了,身高也就自然长上去了。和小黄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提前发育和长个子变慢被带来医院,在董关萍提醒过胖会影响身高后,开始减肥。
体重,很多时候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隐蔽的横坐标”,被遮盖在“圆润可爱”的夸奖下。
以董关萍所在科室为例,内分泌科每年门诊量在13万左右,专程来看肥胖问题的患儿数量只有四五千。儿童肥胖的求医时间也分明显的“淡旺季”,基本集中在寒暑假、节假日。
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医生宋叶梅告诉记者,当地的学校会把体检结果反馈给家长,但家长重视程度不受学校和医生左右。目前,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一年接诊的“小胖墩”仅100多个。
宋叶梅还发现,就算孩子真被带到医院,医生的口头医嘱效果也不好。
董关萍说,“很多人认为,长得胖说明养得好,胖嘟嘟的更可爱,有什么问题?他们觉得,孩子胖不是什么大事,也算不上病。就算真的胖,也不着急看医生,先上学再说。”
“圆润”的隐患
在今年1月举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联盟学术会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了10倍以上,且低龄化、扩大化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医生眼里,和家长的认知截然相反,儿童肥胖绝非小事,而是可以拖垮孩子身心健康的慢性病。
董关萍介绍,儿童肥胖分为两大类,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症没有明显的病因,和营养过度、心理因素、缺乏活动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大约95%的儿童肥胖病例属于单纯性肥胖症。
有明显病因的则被称为继发性肥胖症,常由内分泌代谢紊乱、脑部疾病等引起。
从医多年,董关萍观察发现,近些年,儿童肥胖症的数量有明显增长,肥胖成因和饮食、运动、压力等生活因素息息相关。
“这些年生活条件变好,孩子的饮食水平直线上升,营养过剩变得很常见。尤其是假期,零食、煎炸烤类的快餐更是不少孩子的家常便饭,没事做就吃,体重长得特别快。”门诊中,得知一个小女孩每天都要喝几大瓶酸奶,董关萍赶紧叫停。
儿童肥胖还有缺乏运动的原因。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无形中助推儿童体重增长。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坐在电视、电脑前看得入迷,是很多孩子的常态。此外,相比过去,学龄儿童的学业压力变大,体育运动的时间被压缩,客观上也导致了热量消耗减少,体重增长。
图源:视觉中国
伴随学习压力出现的还有心理压力,睡眠时间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儿童体重管理。
肥胖,多方面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采访中,多位医生均表示,儿童肥胖常常伴随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并发症。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问题。
可惜的是,由于家长对儿童肥胖缺乏重视,往往会拖到问题较严重时才直呼后悔。董关萍就见过不少对医嘱不以为意、把孩子“拖”成了“小胖墩”的家长。“对肥胖早期的儿童,我们建议家长一个月后来复查,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依从性不高,并不重视。而且肥胖治疗是个长期过程,不像矮小的孩子,用了药后身高增长立竿见影,这也会影响家长治疗的积极性。”
去年7月初,13岁的强强来到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就诊。身高1米7的他,体重有124公斤,最终确诊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和脂肪肝。
强强的背影。图源:浙大儿院
强强爸爸说,在来儿院就诊前,强强肝功能不好已有一年多,吃了药,时好时坏,当时没当回事。直到看见强强胸部发育、肚子上出现紫色的肥胖纹,脖子也变黑了,这才“坐不住”赶紧带来医院。
变成“小胖墩”,还会带来一定心理问题。强强的主治医生、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雪莲发现,强强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下意识抗拒和人的眼神交流。医院心理评估显示,他存在中度焦虑和自卑,需要定期到心理门诊做心理疏导。
家校医联手
傅君芬曾在学术会议上呼吁,我们的下一代正面临肥胖代谢性疾病威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提升下一代人群身体素质至关重要。
近年来,防治儿童肥胖也越发受到重视。
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等6部门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吃动平衡为重点,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推进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大力普及营养健康和身体活动知识,优化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服务,建设肥胖防控支持性环境,有效遏制超重肥胖流行。
2021年6月,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防控目标,2020-2030年,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努力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
2024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通过饮食指导助推儿童肥胖防治。
图源:视觉中国
在浙大儿院,主治医生会视患儿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安排多学科会诊(MDT),由多学科团队为患儿制定科学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针对肥胖患儿,医院推出了周期180天的儿童肥胖管理,由内分泌科资深医生主理,为患儿建立专病健康档案,制定专属诊疗和日常生活管理方案,由健康管家定期跟踪随访。
今年夏天,浙大儿院将和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一起,举办儿童青少年公益减重健体夏令营和健康公开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在每周六开设儿童肥胖门诊,去年5月还推出了肥胖儿童管理行动“破墩行动”,通过线上线下一系列科普和患教活动,和家长们一起帮助超重肥胖的孩子瘦下来,保持合理体重。
学校也在行动。
因为部分学生出现轻度肥胖,杭州富阳区富春第九小学推出特色营养餐,把午餐里的荤菜替换成荤素搭配,增加粗粮的同时减少主食的米饭量。蒋先生孩子上六年级,这学期吃起了减脂餐。他说,“放学后我们也监督他控制食量,配合跳绳,减肥效果很不错。”
去年,长兴县画溪街道包桥中心小学把肥胖学生和体育困难户组织起来,成立“卡路里燃烧营”。每天由体育老师点名带训,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亲自监督,带着学生定时定点进行体能训练,再配合科学饮食,帮助学生减肥、强健体魄。
长兴县包桥中心小学第一期“卡路里燃烧营”训练中。拍友 章炳良 摄
包桥中心小学校长陈银珍介绍,学校每月在升旗仪式后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奖状,还用学生在生活课上养鸡下的本鸡蛋做奖品,激励效果很不错。第一期训练营的学生们体脂率从23%降到了19%。现在,“卡路里燃烧营”已经办到了第二届。
董关萍表示,随着近些年政策文件的推出和医院的持续科普,学校和家长对儿童肥胖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这是个好现象,还要继续努力,争取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辈人也重视起来,整个家庭还有学校共同参与儿童体重管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