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引起的肥胖症(多囊卵巢引起的掉发怎么办)
肥胖多毛不孕 当心多囊卵巢综合征
本报讯 (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锋)小玲(化名)体形偏胖,平时月经不准,婚后3年没有怀孕,到医院一查,医生说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过治疗,最近她终于如愿怀上了宝宝。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内分泌专家提醒,如果女性月经不规律、体毛多、容易长痘,要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生育,还与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关系密切。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里缺乏长大成熟的卵泡,没有正常排卵,影响女性激素分泌,从而出现内分泌失调,常见的症状主要有:月经异常、长痘、肥胖、体毛增加、皮肤黝黑粗糙以及因不排卵造成的怀孕困难。
需注意的是,月经异常往往表现多样、原因复杂,不一定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已经来过月经的女性,出现月经延迟或不规律出血,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可能性才比较大。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首先要存在月经异常,再考虑是否有面部痤疮、多毛、脱发等表现,另外还需检查激素六项、彩超等,才能综合诊断确定。
肥胖的女性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几率增大,容易内分泌失调,进而引发卵泡发育障碍,出现月经异常、高雄表现等一系列问题。肥胖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决定性因素,不过,临床研究发现,减脂对于女性恢复规律月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仅引起月经紊乱、不孕,还会带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远期影响。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激素治疗。对于非生育要求的患者,推荐短效避孕药,这是高雄激素和不规律月经的一线治疗药物;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还需针对血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血压偏高等情况,相应地采取降脂、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可以通过前期的激素调整后,配合促排卵药物,达到排卵和生育的目的。
医生提醒,药物治疗只是第一步,患者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按时作息等,才能更好地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来源: 厦门日报
体重300斤重度肥胖多囊卵巢患者上海成功获救
一名重度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上海成功获得救治。 郑佳琦 摄
一名重度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上海成功获得救治。 郑佳琦 摄
中新网上海7月16日电 (陈静 郑佳琦)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一直是腹腔镜治疗的相对禁忌症。记者16日获悉,一名重度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上海成功获得救治。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国妇婴)的专家为这名身高169cm、体重达300斤的女患者成功实施单孔腹腔镜微创治疗。
国妇婴妇科专家张健表示,厚实的腹部脂肪层会对腹壁和脏器的分隔产生极大地阻碍。“患者李女士这样的情况,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也是头一次遇到。”
“若行手术开腹,腹部脂肪层可能导致术后刀口恢复可能较差。而腹腔镜微创治疗,虽然有难度,但只要处置得当,无论从后期恢复,还是从满足患者需求的角度考虑,都是有益处的。”张健说。
国妇婴妇科主任黄勇带领多学科团队针对李女士的病情,一同进行细致的探讨,结合医院既往开展的数千例腹腔镜手术经验,制定了两套治疗方案。手术当日,医生们组成的手术团队特地选取了加长版手术器械,由原本15cm加长至18cm,以便更好地在厚实的脂肪层下开展腹腔镜治疗。
由于李女士腹部脂肪肥厚,医生团队多次尝试后仍无法建立气腹。手术一度陷入停滞,张健当机立断,决定采用第二套方案:转为直视下脐孔进腹。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仅做一个切口,所有的腔镜镜头和器械均通过这唯一的小孔完成操作。与多孔腹腔镜相比,手术视野更为狭窄,器械操作空间狭小。加之,重度肥胖患者腹腔内脂肪较多,使医生在单孔手术中本就有限的操作空间变得更加狭小,操作起来难上加难。
据透露,对于李女士而言,肥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静脉血栓,将对病人的生命产生极大的威胁。专家们对其开展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和干涉。
手术后,李女士恢复良好,术后3小时即排气,6小时起床活动,术后1天恢复正常活动,生命体征平稳,并于2天后顺利出院。医生告诉记者,切口愈合后几乎不见疤痕。
医院方面告诉记者,该院妇科团队近年来广泛开展针对盆腔巨大包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常见疾病的腹腔镜治疗单孔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腔镜手术,由于切口少且小,患者疼痛感较轻,术后粘连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术后恢复更快、更佳。这些优势也为肥胖的妇科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胖人易得多囊卵巢综合征?瘦人也需警惕→
作者:陆楠(仁济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为5%~10%,临床表现以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表现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主要特征,多合并有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脂肪肝等代谢异常。通常肥胖型PCOS患者因为具有更为严重的代谢紊乱,因此更多的被内分泌科医生所认识并有效的处理。
然而,多囊卵巢综合征不是肥胖者的专利,PCOS中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处于非肥胖状态。但对于非肥胖PCOS患者我们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相对有限,尤其是非肥胖PCOS中占有较大比例的低体重少肌PCOS患者,因其病理机制相对复杂,具有更明显的原发性雄激素分泌异常,临床处理更为棘手,治疗手段有限,使用常规的调节代谢的药物往往效果不佳。
存在身体成分的失衡临床上肥胖的诊断虽然最常是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判断,但单纯使用BMI来衡量胖瘦却是非常片面的,因为BMI仅仅是通过身高和体重进行计算而来,无法真实反映患者的体脂肪率和肌肉含量。身体成分分析则是对人体健康状态更为准确的反应。身体成分包括脂肪体重和瘦体重(肌肉、骨骼、内脏)。
研究表明,与同年龄相同BMI的正常女性相比较,瘦PCOS患者具有更高的体脂率,并且以对代谢有更大危害的内脏脂肪升高为主,同时肌肉含量明显下降。因此,瘦多囊患者在正常BMI假象背后却处于少肌多脂的失衡状态。据国际医学杂志相关研究报道,PCOS患者中肌肉含量减少者占该研究人群中的53%。
无论患者还是医生,对于PCOS都非常关注脂肪过多所导致的危害,但对于肌肉含量的下降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骨骼肌不仅是人体必备的运动器官,同时也是人体重要的能量代谢器官,是葡萄糖利用的重要场所。增加肌肉含量可以通过缓解慢性炎症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基础代谢、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等多种机制改善PCOS患者的代谢和生殖异常。同时,骨骼肌也是产生数百种肌细胞因子的重要内分泌器官(如鸢尾素、白介素6、生长分化因子11等等),通过潜在的内分泌体液调机制广泛影响着PCOS患者的代谢及生殖系统。在笔者既往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指导部分少肌的PCOS患者联合饮食和运动的方法适当增肌,我们观察到患者出现了月经周期的改善,促进了自发排卵、甚至部分不孕的患者可以自然受孕。因此,在针对非肥胖PCOS患者现有治疗方法有限的背景下,基于以上可能机制和已有的临床观察,增肌治疗或将成为此类患者一种可以期待的治疗手段。
1. 肌力的评估通过弹簧式握力器测量,女性握力<18kg为肌力下降,提示有少肌状态。
2. 肌量的评估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即上述的体成分分析,测算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反应骨骼肌含量,女性<5.7kg/m2提示有肌少状态。
需指出的是,由于年轻患者的少肌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上述标准参考老年(年龄>65岁)肌少症的诊断。从疾病特征上讲,其实年轻的PCOS女性们确实具有与衰老相关的诸多特征,例如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肥胖、性激素异常、维生素D状态改变和久坐的生活方式。而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以上述老年肌少症标准去衡量PCOS患者,有相当多的患者已经处于与老年人相当的肌肉减少状态,这更加提示PCOS少肌是需要被干预的重要方面。
1. 去除诱因:戒酒、均衡饮食、纠正胰岛素抵抗,改善其他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紊乱所导致的肌肉减少。同时,规律的作息非常重要。年轻PCOS女性晚睡熬夜是常态,但符合生物钟的规律作息是减少增龄相关肌肉分解的重要方式。
2. 营养干预治疗:推荐合适的饮食蛋白摄入量,按照0.8-1.0g/每kg体重/每天;注意补充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对于低维生素D水平患者,适量补充维生素D;由于肌肉是大量含水组织,因此增肌运动期间需要补充充足水分,建议每日摄水至少达到2000ml.
3. 以抗阻运动为基础的体能训练:运动是增肌的最有效手段,与处方药物治疗一样,运动治疗同样需要医生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在运动前进行健康评估和运动能力测试后,依据标准的FITT-VP原则(运动频率、强度、时间、类型、活动量和运动的递增负荷)开具运动处方。以增肌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方式是进行肌肉力量练习的抗阻训练,同时辅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平衡及柔韧性训练。抗阻运动中需要遵循“超量恢复原则”(同一肌群两次训练之间需要休养)和“渐进性超量负荷原则”(渐进性的缓慢增加运动阻力)。
其实,内分泌系统和骨骼肌关系密切,内分泌系统(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多种激素的均衡是维持骨骼肌正常含量和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除上述PCOS外,包括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是导致继发性肌肉含量减少的重要诱因。针对于上述内分泌疾病的病因治疗是必要前提。
同时,对于常见的内分泌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患者也多有骨骼肌含量的下降,进而影响患者降糖、降脂和减重的效果,同样需要合适的方式进行增肌治疗。
除已标注来源外,本文封面图及文内图片均来自包图网(获授权使用),转载可能引起版权纠纷。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