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为什么会引起三高(肥胖为什么会引起黑棘皮)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如果你有肥胖和“三高”,就要警惕这种病了

张三是一名厨师,他热爱他的工作,也很喜欢品尝各种美食,在吃东西上面没什么克制,加上平时工作忙,运动时间较少,渐渐地就胖起来了。现在,40出头的他,已从当年的“帅小伙”变成了顶着“大胖肚”的中年大叔,不过这些,他都没在意。

这一年,单位安排了体检,拿到结果的他开始慌了。体检报告提示:体重超标,体型肥胖;血脂异常、尿酸升高、血糖升高、脂肪肝等。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听了有经验的前辈介绍后,他来到了“内分泌科”的门诊寻求诊治,最后医生给他的诊断是:代谢综合征。

看到这个名词,大伙可能觉得很陌生。其实代谢综合征并不像听起来那么深奥,很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那就快来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吧!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所以同时有“肥胖”和“三高”的小伙伴们,就要开始注意是否存在该病了。

代谢综合征危害大吗?

代谢综合征在全世界的发病率逐年增长,而且发病逐渐年轻化,在成年人群中患病率高达20%~30%。更为惊人的是该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高,特别是心脑血管事件已位居死亡三大原因之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代谢综合征又被称为“死亡四重奏”。

代谢综合征与哪些原因有关?

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主要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父母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也会增加其子女患该病的风险,此外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不健康饮食结构均会促进代谢综合征发生和发展。

代谢综合征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

1. 体重增加、腹部肥胖或超重;

2. 高血压;

3. 脂代谢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4.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家庭医生超能团##代谢综合症#

何以居中,自有高论:肥胖为何是三高共管的核心丨体重管理年

来源:【医师报】

作者:天津康汇医院高血压科 李玉明

在慢性病防控领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被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持续攀升,肥胖已成为“三高”共同管理中的核心问题。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将体重管理从三大核心措施的第三位前移至第二位,进一步凸显了体重管理在“三高”防控中的重要性。结合2024年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系列措施,本文将从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证据及政策实践三个维度,探讨为何体重管理应成为“三高”共管的核心

一、肥胖是“三高”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三高”发生和发展的共同土壤。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

肥胖导致脂肪组织过度堆积,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增多,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还会进一步导致脂代谢紊乱(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血压升高。因此,肥胖通过胰岛素抵抗这一共同通路,直接促进了“三高”的发生。

2.慢性炎症与血管损伤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IL-6),引发慢性低度炎症。这种炎症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加剧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进展。

3.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

肥胖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和血糖代谢异常。

由此可见,肥胖不仅是“三高”的共同危险因素,更是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交汇点。通过体重管理,可以从源头上干预“三高”的发生和发展。

二、体重管理对“三高”防控的临床证据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体重管理对“三高”的防控具有显著效果:

1.减重与血压控制

研究显示,体重每减少1公斤,收缩压可降低约1 mmHg。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重5%-10%可使血压显著下降,部分患者甚至可减少或停用降压药物。

2.减重与血脂改善

减重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例如,一项纳入超重患者的干预研究发现,减重10%可使甘油三酯水平下降20%-30%。

3.减重与血糖控制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著名的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表明,通过强化体重管理,近半数患者可实现糖尿病缓解。

这些证据表明,体重管理是“三高”防控中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之一。

三、政策实践:2024年“体重管理年”的核心措施

2024年,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年”作为慢性病防控的重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体重管理在“三高”共管中的核心地位:

1.全民体重筛查与分级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体重筛查,将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并根据超重和肥胖程度实施分级管理。

2.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方案

在医疗机构中推广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模式,整合营养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等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方案。

3.社区健康教育与支持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普及体重管理知识,鼓励居民参与科学减重计划。同时,利用移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体重管理支持。

4.政策支持与环境营造

推动健康饮食和运动环境的建设,如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广告宣传、推广公共体育设施等,从政策层面支持体重管理。

肥胖作为“三高”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其管理在“三高”防控中具有核心地位。通过体重管理,不仅可以改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整体风险。2024年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系列措施,进一步凸显了体重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的重要性。未来,随着政策落地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体重管理将成为“三高”共管的核心策略,为全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李玉明教授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康汇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常委、高血压学组组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内科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总干事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委员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高血压中心 主任

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名誉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 副会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 常务副会长

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

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

本文来自【医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小心“一高”控不好,“三高”都来找!肥胖人群要注意这几点→

初秋时节,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三高”患者容易出现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和血脂升高的情况。另外,天气转凉后,人们胃口变好,进食较多肥甘厚味,也会加剧血压、血糖、血脂异常。

“三高”的危害不能忽视

在我国,“三高”有高患病率、高危险性的特点,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所以放任不管,其实没有症状不代表对身体没有危害,长期“三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长期高血压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三大器官和全身血管,导致动脉硬化,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可能引发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长期高血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长期血糖过高,会使得全身血管发生病变,可能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还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异常,引发肾功能不全、失明、糖尿病足等多种严重并发症。

长期高血脂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伤害?

血液里的类脂质物质增加,堆积在血管内壁,久而久之会形成血管斑块,引起血管狭窄,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后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长期高血脂可能导致缺血性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肾动脉狭窄、脂肪肝、脉管炎等并发症。

“三高”互相影响,害处叠加

“三高”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比如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能同时导致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三高”之间还可能互相加重。比如糖尿病如果影响到肾脏,可能加重高血压。如果血脂增高,可能加重高血糖的病情。因此,发现患有“三高”,要针对病因进行及时控制。

减肥能逆转“三高”吗?

不一定。对于因肥胖问题引起的“三高”,可以用减肥的方法,并且减重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可能逆转“三高”。

  • 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的“三高”人群,减重10%~15%可以明显降低甚至逆转“三高”。
  • 超重和肥胖的“三高”人群,即便是少量减重,也会对缓解“三高”有积极作用。
  • 减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坚持,结合合理的饮食和体育锻炼。
  • 如果在减肥之后体重反弹,“三高”也往往会随之反弹。减肥后要注意体重的维持,避免反弹。

由于其他原因,比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三高”,减肥没有明显效果,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空腹运动,真的比饭后运动更燃脂吗?

一些研究发现,与进食后相比,空腹运动燃烧掉的脂肪更多一些,但这种方法不是人人都适合。比如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糖尿病患者空腹运动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

对于“三高”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重运动的安全性,选择适合的项目和强度。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 体重指数(BMI)是常用的判断肥胖的方法。我国健康成年人体重指数的正常范围为18.5~23.9kg/m²。体重指数在24~27.9kg/m²区间为超重,体重指数≥28kg/m²为肥胖。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 测腰围:腰围是衡量腹部脂肪蓄积程度(即向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一般来说按照亚洲人的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肥胖。

责任编辑:艾玖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