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核(肥胖核磁共振)

骨科大夫平台 0
文章目录:

肥胖——腰椎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

邹海波 中日友好医院 骨科-脊柱外科

孟凡强 中日友好医院 普外科

本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常常导致腰部疼痛,而根据研究发现,腰部疾病除了老化和遗传因素外,肥胖或体重超标还会导致椎间盘的负荷增加,使得椎间盘退变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出一倍,从而导致腰痛的出现。

且来看看我们骨科业内的大牛杂志“J Bone Joint Surg Am”的一篇关于肥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影响的随访4年的文章。众位看官会发现,能在杂志发文章,除了人外,还要有长期的随访和准确详实的数据。

他们最后的结论是:“对于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论肥胖与否,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手段(手术或保守),最终的临床效果是相似的,但是,如果患者肥胖的话,从治疗方法中所获得的“收益”会更少一些”。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组数据,港大医学院矫形和创伤外科从2001年起,针对3500名市民进行了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跟踪研究。研究发现,针对2599名年龄介于21~63岁的受试者进行腰椎的核磁共振检查数据显示:有73%的受试者出现了椎间盘的退化,其中有45%的人体重指数(BMI)属于超重或肥胖。

专家解读

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它和体内的脂肪总量密切相关。

BMI = 体重(kg) ÷ 身高的平方(㎡)

健康体重BMI指数在18.5~23.9之间;

超重:24.0≤BMI<28.0 ;

肥 胖:BMI≥28.0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超重人群出现椎间盘退化的机率,较体重正常人高30%,严重退化的机率高21%;而肥胖人群椎间盘退化的更严重,出现退化的机率较体重正常的受试者高79%,严重退变的风险高72%。

肥胖为什么会加重椎间盘退变呢?

肥胖者体重较大,额外的体重会给腰部带来更大的压力,加剧了腰背肌的负担,同时也加大了对椎间盘的负荷,久之就会导致椎间盘退化加剧。

另外,肥胖者的脂肪细胞增多,而后者会分泌一种类似荷尔蒙的激素,该激素会导致椎间盘组织修复困难,而一个人越肥胖,他(她)的体内脂肪细胞越多,问题也越严重。

椎间盘的退变,会导致椎间盘的突出、椎间隙变窄从而压迫神经而出现下肢疼痛等,严重者会导致马尾综合征而出现大小便的功能障碍,甚至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发现该老友年近60岁,身体健硕,而他的朋友圈,看到了如下信息:

减肥,刻不容缓。

部分数据来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20227/1610608

End


  •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分享,一切视患者自身情况和以专业医生诊断治疗为准

作者简介

邹海波

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手术标准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功能重建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白求恩公益基金会骨科基层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骨科菁英会创始会员(脊柱),《颈腰痛杂志》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机器人外科学杂志》编委,骨科在线微创专业编委会副主编等。

专业擅长:

1、 全脊柱内镜下针对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的微创手术(经椎间孔的侧路镜及经椎板间孔的后路镜);
2、 MED(椎间盘镜)下的腰椎微创手术;显微镜下结合微创通道的减压、融合、椎弓根钉固定手术;针对腰椎峡部裂(青少年及成年患者)、腰椎滑脱等的手术;
3、 针对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胸椎间盘突出或胸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4、 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肿瘤等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经皮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
5、 针对脊柱其它原因导致的疾病,如脊柱结核、脊柱感染、脊柱创伤等的手术治疗。

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多学科联盟

“中日医院减重多学科联盟”,设立超重和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旨在为需要减重的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全程管理,发挥各专业的集体优势,互为补充,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联合应用或序贯应用,为患者减重需求提供多种选择,为彻底攻克肥胖及其危害,创造可能。

“减重多学科联盟”主要召集人是中日医院普外科孟凡强博士和内分泌科陈晓平博士。

开了12个小时的会后,30岁出头的他猝死在公司洗手间……

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繁忙的工作和健康的身体就像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为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查出脑部有缺血灶(中风的高危因素)。

23岁IT小伙

查出五六颗缺血灶

脑缺血灶到底有多常见?

“今天门诊就碰到了好几个。”采访中,杭州康大夫国际医院放射科特聘专家徐敬峰主任点开电脑系统说,这个人七十多岁,不仅又多又大,还出现了梗塞的情况,一侧肢体已经麻木了;这个人少一点,但只有三十多岁,照理说这个年纪不应该出现……

这是一名29岁男子的颅脑磁共振,画面中白色小点为缺血灶,有十几颗,最大的有8.8毫米,临床上超过1厘米就有梗塞的风险。

29岁男子的颅脑磁共振

徐主任从事放射影像诊断工作十余年,专攻脑部、胸腹部影像诊断,曾在读研期间做过一个与脑缺血灶相关的课题。

徐主任说,让他们意外的是,有几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也查出了脑缺血灶。

仔细询问,徐主任发现这些小伙有几个共同的标签:熬夜、压力大、睡得少,有个小伙他印象深刻……

小王(化名),23岁,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系。由于年轻,既没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也没有中风家族史,第一次看到小王的片子时,徐主任和小王一样吃惊,特地给小王复查了两次,但结果都是一样的,五六颗缺血灶,最大有3-4毫米。

询问小王的生活习惯,徐主任了解到,小王和大部分的“码农”一样,常常需要熬夜写代码,甚至要写到天亮。频繁地熬夜,严重的睡眠不足,小王除了累,开始出现头晕,但由于每次只要睡两天症状就改善了,也就没放心上。

后来,在徐主任的建议下小王开始规律作息,减少加班熬夜的频率。半年后,缺血灶减到了三颗,头晕的症状也没发生过了。

开了12个小时会

他猝死在洗手间

相比小王,三十出头的张先生(化名)就没那么幸运了。

“他在公司的洗手间猝死了。那天,他们连续开了12个小时的会,前一晚加班到九、十点才回的家。”徐主任颇为感慨地说,临床上的猝死主要以心梗或脑梗为主,分析张先生的情况,急诊医生考虑为脑梗的几率更大一些,因为他没有心脏方面的疾病,也没有相关的家族史,但血脂偏高,日常生活中偶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

这是一年多以前的病例,徐主任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张先生的儿子和他家小朋友同龄,俩人一起学乐器。在徐主任的印象中,张先生是个高材生,做IT的,工作非常忙,从没看见过张先生送儿子上兴趣班,都是他妻子接送的。去世时,他们的儿子还不到10岁。

死神靠近猝不及防?

其实它“蓄谋已久”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定义。突发、迅速、无法预测……猝死的这些特点似乎都在强调“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实,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说,猝死是有原因的,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这些诱因是长期形成的,所以,说它“蓄谋已久”并非没有根据。

在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中,医生们发现,平时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猝死,跟外因——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常见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如:

锻炼和睡眠不足:

有研究对全国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很多职场人每周锻炼时间甚至少到不足1小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锻炼和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这些因素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损伤,加重心脏的负担。

烟酒过度: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抽烟喝酒也是诱发猝死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喝酒过度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起心血管问题;而吸烟已经证实对心血管有明显的损伤。

长期熬夜:

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夜生活丰富的长期熬夜,挤占睡眠时间,对身体和精神也是双重损伤,超负荷运转的身体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心脏病发生。

“这些外因叠加作用到一定的程度,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说,不少发生意外的中青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其实还有未发现的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先天性心脏病等,但因没做规律体检未能及早发现,其实这些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如果有潜在未发现的内因,在外因的作用下,更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补充道。

有“三高”、心脑血管病或肥胖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内因”十分明确,只要重视治疗、控制好病情,风险反而可能下降。而中青年总觉得自己年富力强,容易忽视潜在的健康问题,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快,种种危险因素与不良习惯悄悄形成叠加效应,更加让人“猝不及防”。

8类高危人群

4大有效建议

“缺血灶的出现,意味着脑血管出了问题。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运行需要氧气和能量,而血管是大脑的主要‘供应商’,一旦受损部分脑细胞会因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发生水肿诱发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此时,对年轻患者而言,大都属于功能性障碍,只要好好休息是可逆的,但若不及时干预,脑细胞会因长期缺血缺氧而坏死,继而诱发脑梗塞,等到那时就来不及了,中风也会随之而来。”徐主任说。

据统计,我国现约有1300万脑卒中(俗称中风)患者,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平均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去世,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

同时,随着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徐主任提醒

以下八类人,尤其需引起重视:

1、IT从业者;

2、医生;

3、有值班、倒班的工作者;

4、精神压力大,如管理者;

5、本身肥胖者;

6、有抽烟、酗酒习惯者;

7、经常应酬者;

8、45岁以上者。

“上述8类人出现缺血灶的几率较高,也是中风的高危人群。”徐主任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定期做个头颅核磁共振。若结果正常,每年做一次即可;若检查异常,建议及时咨询专科医生。

预防脑血管疾病,日常生活中徐主任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减少对手机的依赖,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

2、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性加班;

3、关注自己的血压状态,特别是面对高度紧张的工作时;

4、关注自己的体重,血脂升高会让血液流动不好。

肚子越大,脑子越慢!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还能保护大脑

据保健时报消息

本报记者 燕声

肚子越大,脑子越慢

大腹便便除了是慢性病的致病因,还会让大脑老得更快。近日,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汉密尔顿健康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指出,每增加9.2%的体脂肪率或36毫升内脏脂肪,认知功能就会加速衰老1年。

01人越胖认知功能越差

这项历时8年的研究,共计纳入了来自加拿大的近1万名受试者。研究者排除了有心脑血管病史(包括脑卒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受试者进行了体脂肪含量分析,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评估了近7000名受试者的内脏脂肪体积,获得精准的脂肪分布及含量数据。在认知功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数字符号替代测试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受试者进行综合评估。

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发现女性的整体体脂率(35.6%±8.1%)高于男性(25.1%±6.8%),但男性的内脏脂肪含量(83.6±39.8毫升)却比女性受试者(61.4±30.3毫升)更高。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体脂/内脏脂肪含量最多及最少的两组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认知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体脂率及内脏脂肪含量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脑血管损伤方面,研究者也得到了类似结论,脂肪含量与脑血管损伤存在显著正相关。那么,体脂及内脏脂肪含量与神经认知功能是否也存在相关性?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受试者每增加9.2%的体脂肪率或36毫升内脏脂肪,认知功能评分下降0.8,即相当于认知功能加速衰老1年。相比于体脂率最低人群,体脂含量最高的人群,认知功能评分下降2.0,即对应认知功能加速老化2.8年。

02肥胖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总的来说,这一研究证实了过度肥胖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这一相关性并不依赖于受试者受教育程度、肥胖导致的心血管风险及脑血管损伤。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症可能会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柳叶刀》神经病学子刊上一篇综述阐述了肥胖对神经的影响。论文显示,肥胖与神经功能障碍(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疾病)有强相关性。中年时就肥胖者,将来痴呆风险更高。

此前,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报告,腹部脂肪含量较高的中年人脑容量特别是海马体的容量也较小。海马体位于大脑深处,因为它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功能,因此也被人称为“大脑的打印机”。肥胖的人的海马体明显要比纤瘦的人小。

一项包括500名参与者的脑扫描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年超重或肥胖人群大脑中白质的容量会明显少于苗条的同龄人。这种影响在中年人中非常明显,肥胖可以让大脑年龄老10岁。

03坚持锻炼能保护大脑

对于控制肥胖,众所周知,管住嘴、迈开腿是较为科学的方法。其中,运动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还能保护大脑。

爱尔兰学者发表的研究发现,人一胖,脑血流就明显减少,而多运动可解危。较高水平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消除肥胖对脑供血的不良影响。

研究者建议,每天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至少1.5~2个小时,包括进行一些让自己比平常呼吸急促些的运动,比如快走或骑自行车。此外,任何体力活动的增加,尤其是渗透到每天或每周的行为习惯中的那种,比如从事园艺等,均有助于改善脑部供血。

体育锻炼还能保护大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体育活动对预防痴呆症的益处。美国一个退伍军人健康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显示,与体能最低人群的发病率相比,体能最好的人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要低33%。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周大部分时间采取快走的锻炼形式,每周走两个半小时或以上,或可达到最佳的锻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