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3十跟肥胖有关吗(尿蛋白加三严重吗)
高蛋白饮食,竟可能导致肥胖?这3个关键点你必须知道!
文 | 汪医生谈健康
编辑 | 汪医生谈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减脂增肌的人,把蛋白质当成“救命稻草”,鸡胸肉、蛋白粉、牛排轮番上阵,恨不得一天三顿都是肉。
但你可能没想到,高蛋白饮食不一定能让你变瘦,甚至可能让你长胖!是不是有点意外?别着急,咱们慢慢聊聊这其中的“坑”。
1. 高蛋白真的能减肥?小心越吃越胖!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一句话:“吃肉减肥,戒糖掉秤”?确实,高蛋白饮食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暴饮暴食的可能性,还能帮助肌肉增长,让基础代谢提高。听起来完美无缺,但问题来了——蛋白质也是有热量的!
很多人以为蛋白质吃得越多,脂肪就会越少,但事实并非如此。1克蛋白质的热量和1克碳水化合物是一样的,都是4千卡,并不会因为吃的是蛋白质,就 magically(神奇地)不被身体储存。如果饮食总热量超标,身体还是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乖乖存起来。
更何况,很多高蛋白食物本身就“暗藏玄机”——比如牛排、肥牛、奶酪、坚果这些食物,除了蛋白质,脂肪含量也不低。如果不注意搭配,可能一顿下来,蛋白质没吃多少,热量倒是超了不少。结果就是,不仅没瘦,还可能悄悄长了几斤脂肪。
所以,高蛋白饮食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关键还是要控制总热量,不然再健康的食物,吃多了也会变成肥胖的“帮凶”。
2. 蛋白质越多,越饱?小心吃得更多!高蛋白饮食的另一个“伪装好处”,就是它能增加饱腹感,让你吃得少一点。但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吃了一顿高蛋白的餐,没多久就又饿了?
这其实和身体的激素调节有关。饥饿感的控制主要依赖两种激素——瘦素(Leptin)和饥饿素(Ghrelin)。简单来说:
- 瘦素负责告诉你:“别吃了,够了!”
- 饥饿素负责提醒你:“肚子空了,快去找点吃的!”
高蛋白饮食可能会降低瘦素水平,同时增加饥饿素的分泌,也就是说,你可能会更容易觉得饿。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吃了鸡胸肉、蛋白粉之后,没过多久又馋得慌,忍不住想找点零食填肚子。
更糟糕的是,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多,而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血糖也会不稳定,容易让你产生更强的饥饿感。这就导致很多人本来想着“高蛋白控制食欲”,结果反而吃得更多,甚至暴饮暴食,彻底打破了减脂计划。
那怎么办?很简单,吃蛋白质的同时,别忘了搭配一些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燕麦、糙米、红薯。这样血糖更稳定,饱腹感也更持久,避免一顿高蛋白餐后,没多久又饿得不行。
3. 吃太多蛋白质,肾脏压力山大!除了可能让你变胖,高蛋白饮食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
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尿素、肌酐、氨等代谢废物,这些东西都需要肾脏来过滤、排出体外。如果蛋白质摄入量过高,肾脏就得拼命工作,长此以往,肾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虽说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适量增加蛋白质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长期超量摄入,或者本身有肾脏问题,那可就麻烦了。尤其是那些每天狂喝蛋白粉、猛吃肉、又不怎么喝水的人,肾脏真的要“哭”了!
更糟糕的是,高蛋白饮食还会增加尿钙排泄,影响骨骼健康,甚至可能提高肾结石的风险。所以,蛋白质虽然重要,但一定要适量,别觉得“多多益善”。
如果你是健身爱好者,或者想通过高蛋白饮食减脂,记住几个关键点:
- 蛋白质摄入量要适中,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摄入1.2-2.0克蛋白质就够了,普通人不需要吃太多。
- 多喝水,帮助肾脏排毒,尤其是蛋白质摄入较高的时候,水分更是不能少!
- 如果本身有肾脏问题,一定要咨询医生,别自己乱补蛋白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懵?高蛋白饮食并不是减肥的“万能钥匙”,如果方法不对,反而可能让你越吃越胖,甚至对身体造成负担。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 蛋白质吃多了,热量还是会超标,脂肪照样囤积!
- 过量蛋白质可能影响饥饿激素,让你吃得更多!
- 肾脏压力大,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甚至影响骨骼!
所以,与其盲目追求高蛋白,不如调整饮食结构,让蛋白质、碳水、脂肪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真正的好身材,不是靠猛吃某一种营养素,而是靠科学合理的饮食和坚持运动!
那么问题来了——今晚的晚餐,你还准备只吃鸡胸肉和蛋白粉吗?还是考虑搭配点红薯、蔬菜,让饮食更均衡呢?
参考文献:《高蛋白饮食对体重管理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高蛋白饮食与肾脏健康——是否真的安全?》.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0,
《高蛋白饮食对瘦素、胰岛素及血糖调节的影响》. 营养学报, 2019,
斩断肾病诱因链条,开启缓解防复新局面。
我是一位70岁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患病二年半,肾病复发了四次,皆因40多年肛瘘反复感染所致。每次复发都要从头再来,激素冲击都是14~16片的起始量。大剂量激素的长期应用,诸多的副作用,加上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和复发的阴影,不仅给身体上带来病痛的折磨,更是给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不敢面对亲戚朋友和社会交往,也切断了大部分社交往来。
在此期间,我翻阅了大量肾病治疗及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调整心态、面对接受,下决心根治肛瘘以除诱因、减复发、缓病情,制定了“根治肛瘘、缓解肾病、与病共舞”的治疗目标,坚定肾病的治疗会完全缓解,达到临床治愈。于是,有了坚强信心和必胜信念,自身也就释怀和放下了。
2023年5月底,第三次复发激素减至5片时,我于上海曙光医院接受治疗,历经18个月、10次微创手术,根治了肛瘘。在此期间,2023年11月中旬肾病第四次复发,激素冲击第九天尿蛋白3 转阴;为了减少激素副作用和肾病复发,2024年2月中旬激素减至5片时加服了他克莫司。
在这充满希望的2025年伊始,我仿佛被幸运之神眷顾。元月中旬肛肠科专家最后一次会诊,确认肛瘘彻底根治,并告知治好你的肛瘘很有成就感;接着不到一周,肾病专家会诊,嘱激素隔日半片停用,他克莫司每日0.5mg维持,成功闯过4~2片复发关口,已经完全缓解,并告知如此治疗的结果是十分少见的;成功的完成了预订的治疗目标—根治肛瘘和缓解肾病。接下来就是保持现状的生活饮食,防止感冒和感染,与病共舞、避免复发,为新的一年奏响健康的旋律。
刚踏入2025年,便收获了开门红的愉悦,好似挣脱了黑暗枷锁的飞鸟,重新在健康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回顾这二年半,幸得诸多贵人相助,如肾病治疗的张主任和卢主任、肛瘘手术的汪主任、“好大夫”网上的刘主任,还有家人、挚友特别是老伴的悉心照料。在这二年半与病共舞、一路走来,我没有感到有多么艰难和痛苦,只想将这二年半来所经历的过程和感想,分享给肾友以借鉴和希望。不管病情有多艰难,都不要放弃,严格治疗方案、清淡饮食、定期复查。所以,我的下个目标就是,保持好现状、管理好肾病,争取二年内肾病不再复发,达到临床治愈。
接下来我会系列的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陆续分享给肾友们,相信会给你们带去,对肾病认知与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世界肾脏日】当心过度肥胖引发“肥胖相关性肾病”
28岁的小张是个不折不扣的胖小伙,身高175cm,体重却达到了115公斤。平时他特别爱吃炸鸡、汉堡这类高热量食物,还不爱运动。最近单位体检,小张被查出24小时尿蛋白竟高达5.7g,入院进一步检查,他不仅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还出现了心脏全心扩大、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经肾活检被确诊为肥胖相关性肾病。
肥胖相关性肾病,简单来说,就是肥胖及其伴随的代谢异常,像高血脂、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等,所导致的慢性肾脏病。这病发病机制复杂,就拿小张的情况来分析:
1.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人很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身体里胰岛素虽然多,但不能正常发挥降血糖作用。胰岛素抵抗又会导致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让肾小球一直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就像水管长期承受过大水压,时间一长,肾小球就会肥大,进而受损。
2.脂肪细胞因子影响:小张肚子上全是赘肉,内脏脂肪多。这些脂肪细胞可不光是储存能量,它们还会分泌一系列炎性因子,像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因子对肾小球足细胞、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都有毒性作用,会诱发胰岛素抵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直接或间接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
3.血流动力学改变:一方面,肥胖使得小张体内脂肪组织增多,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影响了肾脏的血流灌注和血管张力;另一方面,他还伴有高血压,进一步加重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长期这样,肾脏怎能不出问题?
肥胖相关性肾病起病比较隐匿,很多人像小张一样,一开始没啥明显症状,往往体检时才发现尿检异常。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蛋白尿,多数是轻、中度蛋白尿,但像小张这样BMI超过35kg/m²的重度肥胖患者,大量蛋白尿的发生率就比较高了。部分患者还会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约44%的患者伴有肾小管功能异常,严重的会发展到肾功能不全。
二、如何治疗肥胖相关性肾病?得了肥胖相关性肾病,治疗起来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1.控制体重:这是关键。首先得赶紧迈开腿、管住嘴,通过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量减重,减轻肾脏代谢负担。
2.控制血压:小张有高血压,需要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降压药在医生指导下优先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既能降压,又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脏。
3.控制血糖:小张已经有糖尿病了,得严格控制血糖,可选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4.纠正血脂紊乱:小张的高血脂也得治,可选用他汀类、贝特类等降脂药物。
5.避免肾毒性药物:以后用药得小心,不能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像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造影剂等。
肥胖相关性肾病的预后和肥胖程度、病程、治疗效果都有关系。要是能像小张这样,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还是比较好的;要是病情进展到慢性肾衰竭阶段,那就麻烦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肥胖问题,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别等身体亮红灯才后悔。
作者:郭伟
来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编辑:李倩 李鹤
校对:陈泽明
初审:曾宪东
审核:崔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