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心肌缺血和肥胖有关系吗(心肌缺血的后果)

医学减重专家陈伟 0
文章目录:

肥胖不仅关乎美丽,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都与肥胖密切相关!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

这个健康日的设立旨在引起全球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并倡导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相关措施。

现代社会大家的减肥意识越来越高,但很多人控制体重还是为了能有一个美丽的体型,而没有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病。

但肥胖确实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同属代谢综合征,需在医生监督下治疗,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健康的胖子”。

而且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带来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脂肪组织过多的质量效应或其直接的代谢效应,还与各种慢性病发生相关,包括糖尿病、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石症等。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此外,肥胖可能给个体带来不良心理和社会后果。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 200 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但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这些共存疾病。

肥胖:与高血脂如影随形

高血脂指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超过正常值。肥胖者脂肪代谢特点为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脂等指标普遍升高,脂肪代谢紊乱。肥胖人群中,血浆胆固醇水平在 5.2 毫摩尔 / 升以上者占 55.8%,60 岁后肥胖男性、50 岁后肥胖女性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

高血脂主要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的血液供应依赖冠状动脉,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会引起心脏缺血,导致冠心病;脂质异常还会造成脑血管硬化,易引发脑卒中。肥胖者的脂质异常可通过适当减肥治疗、饮食调整及降脂药物,将血脂降至正常水平。

肥胖:让心脏如此沉重


研究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发生率比正常体重者高 4 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30% 者,10 年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大增,说明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脏损害。

肥胖者血液中脂肪过多,血液总量增加,心脏需增强收缩力,负荷过重时会导致心功能衰竭;另外,肥胖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脂肪堆积,心肌可能代偿性肥厚,但肥厚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使心脏血液供应不足,进一步降低心脏功能。

肥胖还会并发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导致冠心病,增加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风险。一般来说,肥胖者体重降低 10%,患冠心病风险可减少 20%。

肥胖:诱发 2 型糖尿病的元凶之一


肥胖是 2 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患病风险与肥胖持续时间和程度有关,长期、持续肥胖者 2 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数倍。

2 型糖尿病是慢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高血糖有多种毒性作用,会侵蚀动脉血管组织细胞。从肥胖到 2 型糖尿病的进展一般为:肥胖→糖耐量减低→2 型糖尿病→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

肥胖:罹患癌症的高风险因素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专家指出,33% 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肥胖女性患恶性肿瘤风险高于肥胖男性。

肥胖诱发癌症是因体内脂肪过多导致激素水平升高,如脂肪细胞释放雌激素增加女性患乳腺癌风险,腹部脂肪细胞促使人体产生生长激素,这些是诱发多种癌症的关键因素。

更 “青睐” 肥胖者的肿瘤有食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和乳腺癌等,小肠癌、胆囊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儿童期肥胖也会为日后患癌埋下隐患,英国研究表明,儿童越胖,日后患胰腺癌、膀胱癌、呼吸道癌症和口腔癌等概率越高,所以应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肥胖:让皮肤不再美丽


肥胖者皮肤易出现问题,如黑棘皮病,症状为身体某些部位皮肤色素过度沉着,变成黑色、棕色或褐色,伴有皮肤增厚,主要发生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肘关节及手背等褶皱处皮肤,与胰岛素抵抗及 2 型糖尿病有关,患黑棘皮病需检查血糖代谢是否异常。

此外,肥胖者更易发生皮肤感染,一是真菌感染(“长癣”),二是毛囊炎(长疖子)。因为肥胖者皮肤薄弱易擦伤,皮肤表浅静脉过度充盈,血液回流功能差,且全身免疫功能下降。长疖子还因为皮肤分泌油脂多,堵塞毛囊旁皮脂腺出口,使细菌在毛囊内繁殖,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治疗皮肤感染除局部擦皮肤科外用药,要少吃油腻食物减少油脂分泌,注意皮肤卫生,减肥是根本解决办法。

肥胖:不孕不育的隐蔽因素


肥胖相关疾病发生与脂肪分布密切相关,腹部型肥胖(向心性肥胖)的女性生殖功能易受影响。据调查,BMI>25 的女性因不能排卵造成不育的概率比体重正常女性多 1 倍。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表现等,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是 2 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数代谢和生殖指标异常,减重(5% - 10%)可使血清睾酮浓度下降,恢复正常排卵周期,提高妊娠成功率。

男性生殖能力也受体重影响,肥胖会降低男性睾酮分泌,降低精子数量和质量,导致少精子症、精子活动力下降,影响生殖能力。丹麦研究显示,BMI>25 的男性精液浓度比正常体重男性低 22% ,弱精症发生率随 BMI 升高而升高,备孕男性需注重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与痛风相伴而行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嘌呤是人体核酸代谢产物和食物重要成分,其发病率随生活水平提高逐年升高,动物内脏、海产品及酵母等食物嘌呤或嘌呤前身物含量较多。

嘌呤在血液中转化为尿酸,通过肾脏排出,若摄入超过排出,尿酸在关节和软骨处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痛风,典型症状是关节红肿、剧痛,以脚拇趾常见,还会发生寒战和高热,影响生活,尿酸沉积在肾脏会造成慢性肾炎或肾结石。

肥胖者痛风发病率比非肥胖者高 3 倍,血尿酸水平与体重、BMI 成正比,腹部型肥胖女性更易患痛风,腰围 / 臀围比值越大,发病率越高。肥胖从以下方面影响血尿酸水平:一是饮食中高嘌呤食物多且食量比 BMI 正常者大,使尿酸合成增加;二是存在胰岛素抵抗,肾脏对尿酸清除率下降,排出减少;三是减肥过程中体内易产生酮体,使尿酸从尿液排出减少 。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为:两次采集非同日空腹血,男性血尿酸值>420 微摩尔 / 升,女性>360 微摩尔 / 升。

痛风患者应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建立合理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限制高嘌呤食物,控制食物热量及营养素供能比例,保持健康体重,配合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避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还应禁饮酒精饮料。

肥胖:最易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又称肝脂肪变性,是过多脂肪堆积在肝脏造成的疾病,约一半肥胖者患有脂肪肝。

正常肝脏内脂肪体积占肝脏体积的 4% - 7%,其中一半为三酰甘油,另一半为卵磷脂和胆固醇,肝脏是将血液中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的场所,但储存空间有限,三酰甘油合成后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释放入血液。

肥胖者体内,一方面脂肪酸摄入过多,肝脏合成的三酰甘油增多;另一方面血液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肝脏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以输出到血液中,大量三酰甘油堆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患上脂肪肝后,早期几乎无症状,随脂肪堆积加重,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此时应就医。轻、中度脂肪肝多数可逆,通过减肥和调整膳食,脂肪肝可减轻甚至消失,若不重视,可能引发脂肪性肝炎,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严重危害健康。

肥胖不仅会带来各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而且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潜在的危害。肥胖者容易因为肥胖受到排斥与嘲笑,同时对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忧心忡忡,长时间笼罩在心理阴影之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及脂肪分布有关。肥胖者限制饮食后更易出现暴食的情况。

肥胖的流行及其高昂的医疗费用还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数据表明,肥胖与个人年医疗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了增加 31.8% 的直接医疗成本,还增加 61.8% 的间接负担,即因肥胖引起的机会成本损失,包括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丧失工作生产力、劳动时间减少和家庭收入降低。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身体出现5大异常,或说明心肌缺血了,若不当回事当心病情加重!

咱都知道,心脏就好比人体的 “发动机”,一刻不停地辛勤工作,为全身输送血液,维持生命的运转。可要是这个 “发动机” 出了状况,那麻烦可就大了。心肌缺血,说白了,就是心脏这个 “发动机” 出现了 “供油不足” 的紧急情况。要是没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心肌供血持续减少,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这些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状况都可能接踵而至。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里的数据,实在让人揪心。在咱们国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 3.3 亿,这简直是个庞大的数字。其中,冠心病患者就接近 1100 万。而心肌缺血,正是冠心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可千万别小瞧了它。很多人都有个误区,一提到心脏疾病,就觉得肯定是胸口剧痛。但实际上,心肌缺血的信号往往藏得很深,就像个 “隐藏的刺客”,偷偷地潜伏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身体异常里。要是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可一定要赶紧去医院检查,千万别拖着,不然病情恶化,后悔都来不及。接下来,咱就好好唠唠心肌缺血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症状。

胸闷、胸痛:心脏发出的 “求救呼喊”

心肌要想正常工作,持续稳定的血液供应必不可少。一旦供血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胸闷、胸痛。这种疼痛,通常出现在胸骨后方或者心前区。不少人形容,那就像是有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胸口,让人感觉喘不上气,或者是一种压迫感、紧缩感,仿佛胸口被紧紧地勒住了。

它有着一些典型的表现。比如,有的人在活动的时候,胸口会突然发闷,可一休息,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又慢慢缓解了。还有些人在情绪特别激动,或者劳累了一天之后,心前区会出现短暂的疼痛。另外,有一种闷痛,可能会持续几分钟,而且还会像个调皮的 “小捣蛋”,放射到左肩、左臂,甚至是下颌的位置。临床研究表明,超过 80% 的冠心病患者,在疾病早期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胸闷或者胸痛。要是这种症状反复出现,特别是在爬楼梯、快走,或者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冒出来,那可一定要重视起来,赶紧去检查心脏功能,别让突发心梗这个 “大恶魔” 有机可乘。

频繁心悸、心慌:心脏节律被悄然打乱

心肌缺血,还会影响心脏正常的跳动节奏。当心脏供血不足时,就像一个原本精准运转的时钟,突然乱了节拍,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电活动,进而导致心悸、心慌。好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心跳突然变得忽快忽慢,甚至有时候,会猛地感觉心脏好像停跳了一下,那种感觉,别提多吓人了。

心悸、心慌也有它的典型表现。有些人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会突然感觉心跳加速,就好像心里揣了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还有些人,哪怕是在休息的时候,也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脏 “砰砰” 乱跳,仿佛要从嗓子眼儿里蹦出来。不仅如此,还可能会伴随着头晕、乏力的症状,偶尔还会觉得胸闷。《欧洲心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特别指出,心悸可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呢。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频繁出现心悸的情况,可一定要警惕心肌缺血,千万别不当回事。要是心悸的时候,还伴有胸闷、头晕,甚至出现了晕厥感,那可别犹豫,赶紧去医院,做个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等相关检查,把严重心律失常这个 “隐患” 彻底排查清楚。

乏力、疲惫:心脏供血不足,全身都跟着 “遭殃”

心脏,那可是全身血液循环的 “大泵”,它要是出了问题,全身各个器官都得受影响。心肌缺血的时候,心脏的血液输送能力下降,身体就像没了充足动力的机器,开始出现乏力、疲惫的症状。

具体来说,有的人早晨起床后,本应该精神抖擞,可却仍然觉得疲倦,怎么都提不起精神。还有些人,稍微活动一下,比如走几步路、上个楼梯,就会感到极度乏力,仿佛身体被灌了铅一样沉重。更奇怪的是,明明没有感冒,也没有贫血,可就是长期精神不振,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来。曾经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一周,频繁地感觉到疲惫不堪。他还以为是训练强度太大了,就没太在意。结果,在比赛当天,竟然突发心肌梗死。事后检查才发现,原来早在半年前,他就已经有轻度心肌缺血的迹象了,只可惜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啊,如果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而且还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去检查一下心脏的健康状况,别让小问题拖成大毛病。

牙痛、颈部不适:心脏问题竟会 “伪装” 成其他疾病

心肌缺血的疼痛信号,有时候特别会 “捉迷藏”,它并不总是老老实实地出现在胸口,而是会像个 “伪装大师”,投射到颈部、肩膀、下颌、牙齿这些地方,让人误以为是牙痛或者颈椎病,结果就被它给 “骗” 了。

它的典型表现也很有迷惑性。有些人明明牙齿没有任何问题,可就是频繁地牙痛,吃了各种治牙痛的药都不管用。还有些人,总感觉颈部僵硬、酸痛,怎么按揉都没什么明显的缓解。而且,这种疼痛还常常伴随着胸闷、心悸,或者在运动之后加重。心脏病学专家提醒大家,部分心肌缺血患者在心脏负担加重的时候,疼痛信号可能会沿着神经传导到其他部位,形成所谓的 “牵涉痛”。所以啊,如果牙痛、颈部不适反复发作,而且还伴有其他心血管症状,可一定要提高警惕,说不定这就是心肌缺血在偷偷给你发 “警告” 呢。

夜间憋醒、呼吸困难:心脏在深夜里 “艰难挣扎”

大家可能不知道,夜间其实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段。心肌缺血,很可能会导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出现胸闷、憋气的情况,甚至会被直接憋醒,那种感觉,就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掐住了喉咙,喘不上气来。

这种情况也有它的典型表现。有的人会在夜间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感觉胸口特别闷,喘不过气,仿佛被淹没在水里,急需浮出水面呼吸。还有些人,只要一平躺,就会觉得呼吸困难,必须得坐起来,才能稍微缓解一些。另外,晨起的时候,可能还会发现手脚肿胀,不过活动一会儿之后,肿胀会稍有改善。这些症状,可都可能是心功能下降的表现,甚至有可能是心衰的早期信号。如果频繁出现夜间呼吸困难的情况,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一定要尽早去做个心脏检查,千万别等到病情加重了才追悔莫及。

心肌缺血高危人群,谁需要格外警惕?

有这么几类人群,那可是心肌缺血的 “重点关照对象”,得格外小心。首先是高血压患者,长期的高血压,就像给心脏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会大大加重心脏的负担,让心肌缺血的风险蹭蹭往上涨。还有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血管就像被施了 “魔法”,特别容易发生硬化,这就使得供血不足的情况更容易出现。长期吸烟、酗酒的人也得注意了,烟草和酒精就像两个 “坏家伙”,会慢慢地损伤血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给心肌缺血埋下隐患。另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身体里的血液循环就像一潭死水,不顺畅,这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后,要是家族里有心血管病史,比如直系亲属中有人患过冠心病,那可就得更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了,遗传因素这一块儿,可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预防心肌缺血?

预防心肌缺血,咱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在饮食上,一定要合理搭配,这可是保护血管健康的关键。平时要少吃那些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这些食物就像血管里的 “小杀手”,容易让血管堵塞。可以多吃点富含 Omega - 3 的食物,像深海鱼、坚果之类的,它们可是心脏的 “小卫士”,对保护心脏很有帮助。运动方面,要保持规律的运动,这能增强心脏功能。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步伐轻快,像是在和时间赛跑;太极,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游泳,在水中自在穿梭。不过要注意,有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可别进行太剧烈的运动,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体重管理也不能忽视,要努力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就是咱们常说的 “大肚子”,这可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最好把 BMI 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有,定期体检也非常重要,这是监测心血管健康的 “法宝”。40 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都去做一次心电图检查。而那些高危人群,还可以进行动态心电图、冠脉 CT 等更深入的检查,把潜在的风险都排查出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心肌缺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改善?平常应该多注意什么?

一般我们听得最多的所谓“心肌缺血”,应该是体检时候,心电图检查提示STT改变,被医生给了一个考虑心肌缺血的诊断,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心电图表现,

1 如果是固定的ST-T改变,绝大多数是没有心肌缺血的的,如果没有相关胸闷胸痛症状,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2 如果是动态的ST-T改变(就是不同时间点或不同状态下病人心电图STT改变不一样),那心肌缺血可能性大。

简单理解,心肌缺血就是心肌供血不足了,就是心肌供血不平衡,供小于求,两种原因可以导致:

1心脏需求血量多了,而心脏供血血管又不能 相应增加供给,这样就会出血心肌缺血,心电图会表现出动态的STT改变,病人如果不能能耐受的话,也就会出现胸闷胸痛及气促等症状。

这种情况最多见于冠心病里面的稳定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心脏供血血管部分固定狭窄,但由于血管的代偿扩张,促使患者在安静或轻微活动状态下没有心绞痛症状,在剧烈活动或重体力活动下就会出心肌供血不足,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

2心脏需求血量正常,而心脏供血血管供给减少了,这样就会出血心肌缺血,心电图会表现出动态的STT改变,病人如果不能能耐受的话,也就会出现胸闷胸痛及气促等症状。

此类情况见于冠心病里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正常活动下或安静状态下心脏需血量没有增加,因为心脏供血血管里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闭塞或完全闭塞,时间过长就会出血心肌梗塞。

心肌供血如同心脏(发动机)的油,真正的心肌缺血,是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心肌的血液供应不足,当然就会对心脏的健康和功能形成影响,因此,心肌缺血必须引起重视。

导致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心肌供血血管(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或堵塞,如同下水道堵塞不通畅一样,就会影响心肌的供血,导致出现心肌缺血的问题。

一般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不超过70%以上,多不会有心肌缺血的胸闷胸痛等症状,也不会被认为是冠心病,但肯定是存在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这是因为冠状动脉有强大的代偿扩张功能,冠状动脉狭窄不严重时,没有不舒服的表现。

那导致心肌缺血原因有哪些?

最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次是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加层及其他部位的血栓如心房颤动的左心房血栓。

那如何预防心肌缺血?重在预防

主要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其次,改善肥胖,吸烟、长期大量饮酒、久坐不运动等生活不良习惯,

再次,一定要控制好血栓风险。想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栓风险,

1.稳定斑块,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脂和稳定斑块。

2.抗血小板预防。主要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在斑块出现破裂时,减少血小板聚集的风险几率,从而达到一定的减少心梗、脑梗发生率的作用。

总之,提示心肌缺血不要怕,先明确是否真正存在心肌缺血,如果有,引起重视,控制危险因素,心血管内科诊治是关键。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预防,动脉斑块的稳定,健康生活方式的调理干预等方面,都是我们调控疾病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