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不是内分泌失调(肥胖是内分泌引起的吗)
探索“肥胖之谜” 内分泌因素及其干预方法
【来源:渭南日报】
渭南市中心医院 马英丽
肥胖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肥胖的发生不仅与遗传、饮食、运动等有关,还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肥胖之谜的旅程,寻找科学瘦身的秘籍。
和肥胖相关的内分泌因素有哪些?
内分泌系统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它通过分泌激素来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免疫调节等过程。肥胖的发生与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当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进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如高血糖、高血脂等。
激素分泌异常:肥胖患者常伴有多种激素分泌异常,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的异常分泌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失衡,进一步促进肥胖的发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系统。肥胖患者常伴有该轴系统功能失调,导致机体能量消耗减少,进一步加重肥胖。
肥胖的干预方法有哪些?
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体重指数计算方法,将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结果如果在24到28之间,就算超重,大于28,就是肥胖,需要及时干预,科学减重。肥胖主要是由于葡萄糖的过多摄入无法被身体快速消耗,能量过剩,从而导致胰岛素调节机制出现混乱,比如胰岛素抵抗等。因此,干预肥胖的首要工作就是快速消耗贮存在体内的能量。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科学减重的秘籍。
在日常生活中,降低高糖、高碳水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坚果等。精制食物比例降低,全麦、糙米比例增加,从而降低脂肪合成和积累,减轻肥胖。运动能够消耗能量,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游泳、跑步、骑车等有氧运动会首先燃烧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举重、俯卧撑等不但能锻炼肌肉,还能消耗能量。所以每周要坚持至少150分钟的运动,配合减脂饮食,控制体重。
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充足的睡眠、放松的精神状态等也是减重的有效手段。对于内分泌因素导致的肥胖,例如胰岛素抵抗患者,可以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增敏剂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医认为肥胖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有关。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埋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来改善脏腑功能、调节气血平衡,从而减轻肥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身体发胖,可能是脾虚,或由这几个原因引起,早了解早受益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一天清晨,刘大妈推开窗户,外面晨光微露,空气清新。她站在镜子前,摸着自己的腰腹,叹了口气,“怎么又胖了?”从去年开始,刘大妈的体重就像坐上了滑梯,越滑越快。她不是那种爱吃油腻食物的人,晚饭也吃得很少,甚至每天还坚持散步,可体重却不降反升。最让她不解的是,自己明明觉得胃口一般,但腰围却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家里的女儿笑着说她可能是“幸福肥”,但刘大妈心里却隐隐不安: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像刘大妈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发现自己发胖了,第一反应是饮食问题或缺少锻炼,但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身体的内部状况。中医上有一个概念叫“脾虚”,很多人可能听过,但并不完全了解。脾虚并不是脾器官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中医认为脾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液在体内滞留,形成肥胖。刘大妈的情况很可能与此有关,而她还不了解,在她的身体内部,脾胃正悄悄发出“求救信号”。
刘大妈在一次社区义诊中遇到了老中医张大夫。张大夫看了她的舌苔,又摸了摸脉,说了一句让她惊讶的话:“你的肥胖啊,很可能是脾虚引起的。”刘大妈听得一头雾水,张大夫耐心解释道:“脾是‘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把吃进去的食物化成身体需要的营养。如果脾虚了,运化功能变差,水湿停滞,就容易造成体内湿气重,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肥胖。”他说,刘大妈的体质看着就偏湿,平时应该注意调理。
张大夫的这番话,让刘大妈开始回忆自己的生活习惯。她确实经常觉得疲惫,尤其是吃完饭后,常感到腹胀,还总是感觉手脚发沉、乏力。这些症状正是脾虚的典型表现。张大夫还提到,有些人因为脾虚,肚子会鼓得比较明显,这种情况叫“虚胖”,跟那种吃多了长出来的“实胖”完全不同。虚胖的人往往吃得并不多,却体态臃肿,甚至还容易气短乏力。
刘大妈回家后,开始尝试按照张大夫的建议调整饮食习惯。她减少了寒凉食物的摄入,比如生冷的水果和冰镇饮料,改吃一些温补脾胃的食材,比如红枣、山药、小米粥等。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温补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她还尝试每天泡脚,用艾叶和生姜煮水,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奇怪的是,她的体重虽然没迅速下降,但人感觉轻松多了,尤其是以前的疲惫感明显减轻了。
然而,刘大妈的故事只是众多“莫名其妙发胖”的案例之一。另一位年轻的公司白领赵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赵女士每天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常常吃快餐或者外卖。她发现,自己虽然吃得不多,但体重却悄悄增长,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得很明显。她尝试了很多减肥方法,比如节食、跑步,但效果都不理想,反而经常感到头晕乏力。
后来,赵女士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肝功能有些异常,血脂也偏高。医生告诉她,这种情况可能是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代谢问题。现代医学认为,脾虚可能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相关。当身体的代谢功能下降时,摄入的热量不能被有效利用,脂肪就会堆积起来。医生建议她改善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和全谷物,少吃高脂高糖的加工食品。同时,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比如快走或瑜伽,来促进代谢。
赵女士还了解到,肥胖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脾虚,还有可能与内分泌失调、肝肾功能异常、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例如,有些女性在月经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也容易出现体重增加。甲状腺是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如果其功能减弱,新陈代谢变慢,脂肪就容易堆积。此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影响脂肪分布,使人腰腹部变得“富态”起来。
不仅如此,很多人还忽视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睡眠不足。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尤其是瘦素和饥饿素。瘦素可以抑制食欲,而饥饿素则会刺激食欲。当睡眠不足时,瘦素分泌减少,饥饿素分泌增加,人就会更容易感到饿,进而摄入更多的热量。赵女士回想了一下,自己确实经常熬夜加班,难怪体重一直在上升。
刘大妈和赵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肥胖不仅仅是一个外表问题,更是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到原因,盲目通过节食或过度运动减肥,可能适得其反。肥胖背后可能是脾虚、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等多种问题,需要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绪管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和现代医学在处理肥胖问题上各有侧重。中医强调从整体调理,以“治未病”为核心,注重改善体质;现代医学则更注重具体病因的分析,比如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水平等来判断肥胖的成因。两者结合,可以为肥胖人士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最后,张大夫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肥胖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解决。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下去。调理脾胃、改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减肥,更能让整体健康状态得到提升。”刘大妈听后深有感触,她明白了,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减肥只是恢复健康的一个副产品。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 《内分泌代谢病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肥胖症的综合治疗》中华医学会
瑞金病例丨过度肥胖,这个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一个月前,一名体重接近300斤的王先生(化名)因突发胸痛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B型主动脉夹层,即降主动脉夹层。瑞金医院普外科冯家烜副主任医师接诊了王先生,迅速为他安排了检查和住院。
致病原因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青年男性会遭遇主动脉夹层的厄运呢?深入探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发现其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王先生虽然年轻,但是体重接近300斤,属于重度肥胖范畴,导致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呼吸道阻塞与缺氧
首先,因为王先生还患有鼾症,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这会导致睡眠时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阳塞,引起通气不足。肥胖导致的脂肪堆积和呼吸道松弛,是鼾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的长期缺氧状态会对全身各系统造成损害,这其中就包括主动脉。缺氧环境下,主动脉壁容易受损,为夹层形成埋下隐患。
二、内分泌紊乱与高血压
此外,肥胖还会引发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异常分泌,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高血压的出现。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压血流冲击会损伤主动脉壁,尤其是升主动脉到主动脉弓到降主动脉交界这一段主动脉,促进夹层的形成。
三、营养不良与代谢异常
最后,由于患者长期尝试减肥,并且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这种极端方式不仅未能有效减重,反而导致了营养不良和代谢异常,这也会对他的血压、内分泌的状态、各个脏器,包括主动脉带来伤害。研究表明,在非充分的糖解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本身对我们的主动脉管壁也是有损伤的。
以上三点,都会损伤我们的主动脉,也是最终导致王先生发生了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
王先生是B型主动脉夹层,即降主动脉夹层,虽然相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夹层)在病情进展上可能稍缓,但同样是一种高危性疾病,需要积极治疗。否则就可能会由于夹层引发分支动脉的闭塞,以及主动脉破裂的风险。而最终甚至有的会危及生命。
冯家烜在和医疗团队制定手术方案时提到:王先生的主动脉夹层主要影响了他的降主动脉部分,且夹层的破口紧邻左锁骨下动脉。治疗此类病例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在有效隔绝夹层破口的同时,确保主动脉弓上左锁骨下动脉的功能得以重建。
面对这一个体化特殊情况,血管外科团队首先采取了保守治疗优先的策略,通过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控制患者全身的炎症反应,稳定其生命体征。随后,在夹层的亚急性期得到有效控制后,采用带分支的主动脉支架为患者进行了微创介入治疗。
这一创新方法不仅成功隔绝了夹层的破口,还巧妙地保留了左锁骨下动脉的血流,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最终通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顺利度过了术后的危险期。
术后康复
手术成功并不是治疗的终结,冯主任对王先生的睡眠呼吸暂停和血压情况高度关注,采用MDT多学科共同治疗的模式促进患者完全康复。针对其鼾症问题,邀请呼吸科专家进行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顽固性高血压,邀请高血压科医师会诊,调整最优化的降压药物方案。同时,邀请营养科和康复科会诊,建议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减重方法,改善生活习惯,以预防再发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
冯家烜
瑞金医院普外科
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血管外科团队除了处理常见疾病,还对各种血管外科急危重症进行腔内微创及开放手术等全面治疗和研究,临床经验丰富。临床擅长各类血管疾病的微创诊治,特别在危重疑难主动脉疾病、内脏动脉疾病、老年代谢病所致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遗传性血管疾病的综合诊治和快速康复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
门诊时间
血管外科专病门诊
每周二上午 瑞金医院总院
每周三上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
冯家烜专家门诊
每周四上午 瑞金医院总院
每周五上午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
撰文 | 李雨萌、温兆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