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肥胖是什么原因(一度肥胖和二度肥胖)
肥胖乃百病之源!专家:先了解自己体重指数再匀速平稳减重
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8月8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岁-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近日,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援引《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关键数据,呼吁群众重视超重、肥胖问题。肥胖究竟有哪些危害?怎样做才能科学减重?围绕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医学专家和营养专家。专家表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胖不仅不是福,还是百病之源。
肥胖危害
相关疾病几乎囊括全身所有脏器
今年3月,知名美食博主“泡泡龙”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不幸离世,年仅29岁。网友们在惊叹和惋惜之余也表示:“这样暴饮暴食,出事是早晚的事。”据悉,为了收获点赞和流量,“泡泡龙”曾和搭档创下一顿吃100盘肉 10盘虾的纪录。而在2019年,“泡泡龙”的体重就已超过了320斤。
去年6月,象棋青年才俊、广东棋界业余知名好手黄嘉亮因患心脏疾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23岁。据悉他的体重一直是棋圈内的热门话题。很多棋友说:“肥胖应该是杀死他最致命的原因。”
世卫组织相关统计显示:年轻时体重每超重10斤,等到中老年时,糖尿病风险增加30%;高血压风险增加14%;心血管病风险增加8%;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6%;吸烟者死亡率风险增加5%。为此,世卫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它是目前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的第三大敌人。
“有一位22岁的高血压患者,身高1.75米,体重110公斤。我告诉他,要治高血压,首先要减肥。他锻炼了一个月,减了10斤,后面持续锻炼,血压慢慢下降,用很简单的药物就把血压控制得很好。”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戴翠莲主任医师表示,肥胖是严重的健康问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代谢综合征(如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动脉硬化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还可能引起骨关节炎、肿瘤等疾病。可以说,肥胖相关疾病基本囊括全身所有脏器。
肥胖者由于体重负担增加,常感到乏力、疲劳、气喘、活动困难、关节和下腰疼痛、下肢浮肿等,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且容易出现自卑、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即使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轻、中度肥胖者,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胆囊疾病、痛风的几率也会大幅增加。
戴翠莲说:“我曾接诊过一位胸闷患者,为了解他的身体状况,我问他爬二楼感觉怎么样,他说‘我不爬楼,有电梯’。我又问他走1公里路会不会气喘,他说‘我不走路,我坐车’。”戴翠莲表示,从这位患者身上,不难看出超重、肥胖者增多,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有关,比如:走路、骑车变少,乘车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高油脂快餐吃得多等。
减肥误区
盲目减肥很“伤身”
积极防控肥胖能有效降低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发病率。可是,盲目减肥却会“伤身”。
一位母亲带着18岁的女儿找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医师林立群,诉说困扰她许久的烦恼。原来,女儿身材肥胖,经常被同龄人嘲笑,妈妈为了帮女儿减肥,让她吃很少量的主食,主要靠蔬菜、水果度日,时间一长,女儿月经不调、脾气暴躁,甚至一度出现闭经。
戴翠莲也接诊过不少减肥不当的病例。有的人乱吃减肥药,把自己折腾成厌食症;有的人白天刻意节食,吃得少,晚上下班大吃一顿,然后坐着不动狂刷手机。还有的人急于运动减肥,反而加重病情,比如,戴翠莲叮嘱一位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出院后一段时间运动量不宜过大,散步就行了,病人却坚持爬山,几个月后心脏变得很大,又住进了医院。林立群介绍,减肥主要有以下几类误区:
只吃素食,拒绝油荤,禁主食。生命活动需要食物中的热量支持,热量摄入过低不利于健康。脂肪是身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很多参与代谢的维生素溶于脂肪才能被身体吸收,如果缺少脂肪摄入,会导致相关维生素不足。
只吃肉的“生酮饮食减肥法”。该方法确实会让一部分人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但会带来很多弊端,如损害肝脏、血管、肾脏等。
疯狂运动减肥。有些人热衷于快速瘦身疯狂运动。如果运动后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佳、持续疲劳、肌肉疼痛持久等症状,很可能是运动过度的表现。
乱吃减肥药。有的减肥药添加了泻药成分,减少的是身体水分,不是脂肪,长期服用会造成人体代谢紊乱。一些减肥药含有麻黄素,过度使用会产生心跳过快、心律失常、失眠、头晕、震颤、头痛等不良反应。长期吃减肥药还会增加肝脏负担,引发肝脏疾病。
此外,催吐减肥,长期使用暴汗服、震动仪、碎脂机等,也会损害身体健康。
科学减重
管好嘴迈开腿 匀速平稳减肥
减重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体重指数(BMI),BMI=体重÷身高的平方(kg/㎡),如果BMI超过28就为肥胖,≥30为重度肥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衡量,腰围男性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就达到腹型肥胖的诊断。
减肥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匀速平稳是关键,合理减重速度应控制在每周降低0.5-1公斤。
戴翠莲介绍,减肥主要从“吃”和“动”两方面入手:
规律合理的饮食是减肥成功的基础。提倡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少吃动物皮、内脏及油炸食物,少喝含糖饮料。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控制摄入食物总热量,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并适当通过增加蛋白质摄入,降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比例,但不宜过低。
提倡有氧运动,尽量减少静态行为时间。每天坚持步行1万步以上(腿部关节有慢性劳损、心脏手术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结合医生建议);每周运动3-4次,每次最少40分钟,例如慢跑、健身操、跳绳、快走、瑜伽等。制订运动计划,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切勿冒进。必要时到医院做运动心肺试验,让医生开出精准的运动处方,既达到锻炼减重的目的,又不危害身体健康。
世界肥胖日:肥胖这种病,牵动了医院近20个科室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昶荣)5月11日是世界肥胖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指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
5月9日,身高1米66的李亮(化名)来到中日友好医院(以下简称“中日医院”)的减重联盟大型义诊现场。李亮通过一年体重减了60斤,在谈起减肥带来的改变时,他觉得感受最明显的是:“精气神比以前好多了。”
在没有减肥之前,李亮的体重曾一度高达230斤。他曾经也尝试过运动减肥,还没有跑步,只是在小区快走,走15分钟,膝盖就开始疼了。除了影响生活之外,李亮当时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他当时只有38岁,但餐后血糖已经达到了20多毫摩尔/升。也正是因为血糖的关系,李亮找到了中日医院的内分泌科,确诊为因肥胖并发了严重的高血糖、高血压等症状,医生建议李亮进行手术治疗。他的两个姨都是医务人员,知道情况后也劝他接受手术治疗。
当时李亮还对手术有保留态度,希望进一步观察。2018年的春节假期,李亮连续参加了两个朋友的葬礼,都是和他同龄就发生猝死。这给了李亮很大的触动,深刻感受到了健康的重要性,经过深入了解手术的细节,节后他急迫地找到了减重医师孟凡强大夫进行手术治疗。
做了袖状胃切除手术之后,李亮的体重很快就降到200斤以下,现在他按照营养科大夫给他的食谱进行规律饮食,以控制好体重。除了体重减轻以外,更让李亮欣慰的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吃药不打针就能治病,这让人喜出望外。
李亮所参加的大型义诊由中日医院多学科减重联盟举办。参加的专业有内分泌科、普外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呼吸科、消化科、肾内科、心理科、重症医学科、外科护理专业等多个科室多个专业。此次义诊由中日医院内分泌科党支部、中日医院多学科减重联盟联合主办,中日医院内分泌科党支部、普外一党支部、营养党支部、康复医学党支部协办。
义诊现场 刘昶荣摄
减肥不应该只关注体重
肥胖早在1948年就被WHO列入疾病分类名单。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是目前评价肥胖程度、进行肥胖程度分类最常用的方法,反应了某人体重和身高平方的比率。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kg/m2。根据2016年美国AACE/ACE《肥胖患者综合管理临床实践指南》,BMI在25.0~29.9之间是超重,BMI超过30则是肥胖。因为人种的差异,我国的标准是BMI超过24就是超重,BMI超过28为肥胖。
中日医院减重多学科联盟召集人、内分泌科副主任陈晓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并不是所有的肥胖患者都要进行手术治疗,李亮的情况属于肥胖比较严重的患者了。临床上对肥胖严重程度的判断不完全依据体重,而是要看肥胖引起的并发症是否严重,如果一位患者很胖,BMI可能34、35了,但他没有高血糖、高尿酸、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表现,其面对的健康危险等级不高,“所以我们要看肥胖带来的代谢异常对全身的影响等因素。”陈晓平说。
陈晓平推荐想要减肥的患者,可以先尝试半年减掉体重的5%~10%,这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一个临床研究结果。减肥要循序渐进的来,如果快速减重的话,很容易反弹也不容易坚持。
肥胖会导致多种疾病并发
当天参与义诊的肾内科副主任卓莉医生告诉记者,肥胖除了外表看到的以外,也会加重内脏的负担,肾是水盐代谢、调节血压的器官,如果体重大了以后,肾脏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血尿、蛋白尿,甚至肾功能异常等问题。近些年,因肥胖患者越来越多,和肥胖相关的肾脏病患者也越来越多。卓莉说:“从临床随访效果看,如果可以控制体重,将体重减下来,相对其他需要激素和免疫制剂去治疗的慢性肾病而言,肥胖相关性肾病的愈后效果相对而言好一些。”
中日医院减重多学科联盟召集人、普外科医生孟凡强补充说,肥胖导致的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是肥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呼吸科对睡眠呼吸暂停、肥胖所致哮喘进行评估及诊治;肥胖导致的各种代谢异常可增加心、脑血管风险,心内科对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治;肥胖亦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脂肪肝、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科可对其进行针对性诊治;眼科对于肥胖及其代谢异常所致的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动脉硬化、晶体疾病等)进行诊治;妇产科对于女性超重和肥胖患者的月经紊乱的病因、卵巢功能等进行评估和相关治疗;此外,还有营养科、康复科、脊柱外科等等也会有所涉及。
陈晓平医生建议首诊的肥胖患者,可以先去内分泌科就诊,让医生诊断一下是单纯性肥胖还是内分泌疾病引起的,90%的肥胖是单纯性肥胖,10%的肥胖是甲状腺疾病、下丘脑病垂体疾病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然后再确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健康中国)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肥胖肇因:不在脂肪在于糖
最近四五年来、一种被称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ow Carb Diet)的节食法颇有人气、也频频被媒体所提及、公众亦多有所闻。
所谓Low Carb Diet、关键在于控制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中的碳水化合物里的糖分的摄入量。而碳水化合物又分为被人体吸收后即转化为能量的糖分以及难以被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人从日常膳食中摄取的糖主要来自于米饭、面包和面食中所含的淀粉、水果中所含的果糖、以及砂糖里所含的蔗糖等等。
※究竟膳食中的糖是什么?
碳水化合物分为能够产生能量的糖分以及不会产生能量的膳食纤维。糖分又细分为单糖(水果、蜂蜜等食物中所含葡萄糖以及果糖)、双糖(砂糖中的蔗糖以及牛奶中的乳糖等等)、多糖(谷物及番薯等作物中所含淀粉等)。Low Carb Diet要控制的就是这一部分——越容易被人体吸收的越要当心(尤其是单糖)。而膳食纤维又分为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蔬菜、谷物以及豆类中所含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等)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蔬中所含果胶、海藻中所含海藻酸等)——这部分不仅不会产生能量、还能够预防若干生活习惯病、建议多食。
人体一旦减少糖分的摄入、能量不足之后、就会通过分解脂肪的方式来进行补充。这样脂肪减少、体重也就下降了。同时、在三大营养素当中也只有糖分会令餐后血糖升高。血糖一旦升高、胰岛素就会被分泌出来用于降低血糖水平。而胰岛素还具有另外一种能力:将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贮藏到脂肪细胞中去。因此控制糖分的摄入就等于控制胰岛素的分泌、人也就不容易发胖了。
不过曾经人们一度认为肥胖的原因在于脂类或只是热量摄入过多。所以很多人曾尝试过减脂饮食或低卡饮食等等节食方案。但是按照现在的理解、只要控制膳食糖分的摄入、其实蛋白质和脂肪等等怎么吃都不要紧!随意吃!热量计算也没必要!喝酒也不在话下、只要喝不含糖分的蒸馏酒就OK!而且减重效果还能显现得更加快!肯定很多人等不及就想尝试了吧。
然而事实上却是:不少人发现减重效果不如预想的好、或者减是减下来了却好景不长。。。
【蔬菜汁的陷阱】
精通内脏脂肪学问的消化内科专家、栗原クリニック東京・日本橋院长栗原毅表示:很多人之所以尝试了低糖饮食之后却还是不怎么瘦得下来的原因是:他们只不过是自以为自己减少了糖分的摄入而已。他表示:“很多人感觉自己蔬菜吃得太少于是就去喝蔬菜汁、却不知市场上售卖的蔬菜汁里不少都含有水果成分。正是这种习惯妨碍了减重。”
食物中所含糖分按照分子结合数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结合数越少就越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因此水果属于吃得太多就很容易发胖的食物之典型代表。而汁水类饮品由于不需要进行咀嚼就可以下咽、吸收更快、需要引起注意。
有些人吃蔬菜色拉很积极、喜欢选择便利店或超市里卖的土豆色拉。而实际上土豆富含淀粉。这样一来、好不容易避开了主食却吃饱了土豆、这就不能算是低糖饮食。
如此这般的陷阱其实不少。譬如日本传统点心常常比西点脂肪含量少、但却大量使用米粉或砂糖、常常比西点含糖量更高。此外、粉丝看上去颇为健康、但因为采用了地瓜和豆类淀粉作为原料、其含糖量实际上要比乌冬或荞麦面要高。
我们很多人相对熟悉食物的热量、却很缺乏有关糖分的知识、导致自以为在减糖了、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做到。
【极端减糖或令身体变得容易发胖】
还有一类人的确是真正做到减糖了、但最终还是失败。本文笔者也是其中一份子。笔者的亲身经历:完全不吃任何主食之后、以每周1到2公斤的速度体重的确降了下来。然而并卵的是:一个月后便放弃了。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实在太嘴馋甜的东西、以至于整天焦躁不安。还有其他诸多理由、譬如不吃主食觉得实在没什么可吃、开销太大、大量烹饪蔬菜太麻烦、便秘。。。等等等等。还有人会担心:不吃主食而吃很多肉、真的不要紧吗?
栗原院长表示:“低糖饮食原来是糖尿病的一种食疗法、后来转变成一种节食手段。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限糖医生间尚有争议、其长期持续后的效果及安全性还不太清楚。因此糖尿病患者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限糖的话问题不大、但是普通人为了节食而自说自话地去搞极端限糖的做法是不应该鼓励的。
为什么不应该鼓励?因为极端地限糖是反弹之母。说到反弹、很多人会感性地认为意思是:“过于压抑食欲、最终反导致食欲的爆发。”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拼命地限糖之后、体脂连同肌肉一起瘦下去、人体的基础代谢水平猛降。这时候大脑感觉到了生存危机、开始抑制体能消费、试图以此维持体重。这样一来、人的体质就变得更不容易瘦下去、却更加容易胖起来。反反复复的减重——反弹现象被称为溜溜球效应(Weight Cycling)、过激的限糖就容易造成这样的结果。同时、如果限糖太激进、还可能导致贮藏于肝脏中的中性脂肪变得不足、于是人体就会“为了生存”而把体内各处的中性脂肪都搜罗而来运到肝脏里储存起来、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营养缺乏性脂肪肝。(栗原)
【不吃主食的激进限糖法不足取】 综上、糖分这东西、摄入过多或者过少都有风险。“一个月里通过膳食减重达一公斤以上的、就有可能限糖限得太厉害了。真正可持续的是没有反弹、可以健康坚持一辈子的【稍稍限糖节食法】。”(栗原)
管理营养师牧野直子也推荐【稍稍限糖节食法】。她认为:“日本人能量的六成来自于糖分、完全不吃主食的话会导致营养失衡。虽说平时拉面 炒饭一块儿吞的人群的确很需要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但比较恰当有效的做法是:适度地摄入糖分、并辅以运动锻炼的习惯。关于糖分、最近认为不应该完全不摄入(OFF)、而是应该有意识地适当摄入(CONSCIOUS)。也就是说、建议理智地摄入糖分。”
※医学界限糖争议之变迁
限糖饮食在日本算是新鲜事物、但在欧美早已是相当普及的节食或食疗法了(2000年左右开始流行)。确立日本限糖饮食标准的是京都·高雄病院的江部康二。2009年他和作家宫本辉共同出版了Best Seller:《我们糖尿病患者这么有精神的原因》、限糖饮食由此进入公众视野。
在日本糖尿病医学界、低卡饮食(即限制热量)的食疗法曾经一直都是主流观念、限糖饮食被视为异端。可是后来、限糖饮食因操作更方便、更容易获得减重与降血糖效果等优势而获得许多糖尿病患者的支持而人气暴涨。不过、权威的日本糖尿病学会以长期持续情况下效果与安全性证据不足为由、不改变其应该优先限制热量的向来的立场。其于2013年3月的《有关日本人糖尿病膳食疗法的日本糖尿病学会提议》中的结论是:目前尚不能推荐极端的限糖饮食。
※为期6个月的对照试验提示:限糖饮食比低卡饮食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改善效果更佳。
2014年1月、日本北里研究所病院糖尿病研究中心长山田悟发表了一份以日本二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的限糖饮食VS低卡饮食效果随机对照试验(RCT)报告。报告表示:每餐限糖量在20-40g之间的温和限糖饮食持续6个月之后、相比低卡饮食组(每组各12人)、限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中性脂肪值指标显著改善、并且未发生肾功能与脂质代谢状况的恶化。虽然这个RCT规模很小、也未能考察长期效应、但至少也是支持温和限糖饮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之一。
限糖饮食不仅仅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疗法、更是作为一般公众的节食手段之一而备受瞩目。不论这种手段优劣几何、必将是今后研究的一大方向。
下回将介绍【稍稍限糖节食法】如何执行。
完。
作者:栗原毅(くりはら たけし)さん、栗原クリニック東京・日本橋院長。医学博士。慶應義塾大学特任教授。前東京女子医科大学教授。東京女子医科大学病院及び同大学付属の医療施設に勤務後、2008年に開業。消化器内科学、特に肝臓病を専門とし、C型肝炎のインターフェロン療法に定評がある。早くから「糖尿病や動脈硬化につながるメタボの上流に脂肪肝がある」ことを提唱し、脂肪肝の治療や予防に力を入れている。著書・監修書は『糖質ちょいオフダイエット 90日ダイアリーつき』(講談社)、『肝機能をしっかり高めるコツがわかる本』(学研パブリッシング)など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