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合肥胖子三轮车电话(合肥三轮车能上路吗)

央视新闻 0
文章目录:

下血本!这个团伙为碰瓷,不惜自断锁骨……还专挑这种车下手!

招募年轻男性,要求把他们的锁骨弄骨折,再精心设局制造交通事故“碰瓷”,事发后以“私了”方式骗取不明情况的“肇事者”钱财。这种“下血本”的“碰瓷”,你见过吗?

最近,安徽合肥长丰县警方捣毁了这样一个碰瓷诈骗团伙,这个团伙的成员在全国多地流窜作案,仅今年以来,经核实的诈骗案件数就高达40多起,涉案金额累计超过50万元。

三轮摩托车超车遇“碰瓷”

前不久,长丰警方接到当事人马某的报警,称自己开着三轮摩托车把人给撞了,但是他觉得事情有蹊跷,感觉自己遭遇了碰瓷。

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通过调取事发路段的监控发现,当天马某驾驶着一辆三轮摩托车时,突然被一辆白色轿车挡住了视线,可就在他准备超车时,意外发生了。

合肥市长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 刘叶帆:

听到“哒哒”一声,然后一个胖子带着一个瘦子就喊他停下,这时候瘦子倒地,胖子就跟他说,这个小孩刚才被你碰倒了。

意外发生后,对方要求马某带着倒地的年轻小伙去医院做个检查,马某认为人是自己碰到的,承担责任也是理所应当,于是,马某带着受伤的小伙去了医院。

合肥市长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 刘叶帆:

X光显示这个瘦子的左侧锁骨断裂,医院的医生给出的手术治疗价格在七千元左右。

经过协商,双方达成私了协议,马某给了他们一万元。回家之后马某越想越不对劲,事发时,自己明明车速很慢,怎么会造成小伙子骨折呢?于是,马某选择了报警。而警方在介入调查时,也发现了这起事故中的疑点。

合肥市长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 刘叶帆:

第一,双方在发生事故以后,并没有互留联系方式和身份信息;第二,我们介入这个事情后,就对周边的乡镇医院进行了排查,发现锁骨断裂的拍片记录有很多个,而且使用的都是这个伤者的名字。

警方预判,这是一个碰瓷诈骗的团伙,并成立专案组对犯罪嫌疑人的行踪进行侦查。今年5月底,警方在安徽安庆市太湖将团伙的主要成员抓获。经审讯,该团伙成员交代,他们以碰瓷的方式在全国多地流窜作案,在每起诈骗中,基本都能获利1到2万元,仅今年以来,他们的涉案金额已累计超过50万元。

为碰瓷先自断锁骨 专挑三轮车主下手

经审讯,该团伙成员分工明确,曾某某负责雇佣20岁以下的男子,之后再由徐某某和该男子对接,承诺事后给予10%-20%的回报,以换取该男子自断锁骨。而在骨折愈合期间,何某某会带着骨折的男子前往各地,专门寻找路上的三轮摩托车主来伺机碰瓷。一旦选择好作案目标,负责开车的欧阳某就会在马路上对三轮车驾驶员进行干扰。

合肥市长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侦查员 刘叶帆:

通过驾驶车辆逼迫受害人驾驶的三轮车行驶路线受到挤压,等受害人想要超车时,就可能因为被遮挡了视线,误认为在超车过程中有交通事故发生。

此时,假装伤者的男子就随之倒地,嫌疑人何某某也会在这个时候立即拦下受害人,称对方撞了人,然后要求他带伤者去医院检查。当然,去医院检查的结果,肯定会显示该男子的锁骨部位存在骨折。

见到医院的检查报告,受害人一般都会信以为真,然后由曾某某冒充伤者的家人,打电话表示要拿赔偿金私了此事,基本上索要的金额在一到两万元。

目前,该团伙中的四名主要犯罪嫌疑人何某某、曾某某、欧阳某和徐某某已被长丰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团伙的其他在逃成员,警方正在进一步追查中。


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伟

记者/彭德全 李屹 李秀吉

编辑/洪硕

©央视新闻

持续关注!

安徽破获5亿元传销案:涉“浮水疗法”大骗局 神秘美女疑为幕后BOSS

11月12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侦破了一起网络传销案。涉案公司已发展3万多名会员,销售额近5亿元。不法分子把罐装地下水“包装”成售价千元的“生命能量液”,还声称这种产品不仅包治百病、逆转青春,还能投资赚钱。

今年4月中旬,市民王女士向包河公安分局报警称,朋友介绍了一款名为“SSG生命能量液”的产品。王女士大量投入之后,却并没有收到允诺的回报。该产品所属公司自称运用最新的“区块链技术”运转,会员只要买了能量液就能获得公司返点,买15万元回报10万元。王女士随即投钱购买了产品,结果服用后既没看到效果,也没见回报,她才意识到被骗。

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经侦大队工作人员介绍,这款产品“行内人叫‘生命能量液’,公司对外宣传说‘SSG生命能量液’是美国航空局认证的,包治百病的一款‘神仙水’,喝了这个水以后能够有效防治百病。”

据合肥晚报报道,该能量液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并且涉嫌组织传销行为。中资创联公司以拉人头模式销售“SSG生命能量液”,每盒15瓶共1.5万元,购买人需在手机上下载“中联钱包”APP,注册成为会员后,就有资格发展下线。为快速发展会员,该公司制定了相应奖励政策,包括发展下线零售奖励、批发奖励、月度奖励、直返奖励等。

办案民警介绍,据初步统计,涉案的中资创联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有限公司(下称“中资创联公司”)共有3万余名会员,层级达到了204层。经初步估算,销售额近5亿元。截至目前,包河分局已对中资创联公司原负责人、公司高管以及营销团队负责人共9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对中资创联公司实际控制人闫某跃等人,及中贝古宝公司营销负责人共计7人上网追逃。

神秘BOSS

事实上,中资创联公司在2019年9月28日曾被安徽交通广播提及。报道称,2019年4月警方破获“中资创联”网络传销案,抓获涉嫌组织、领导传销犯罪嫌疑人16名。时间财经查询天眼查发现,中资创联公司为锦辉康永宝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锦辉控股集团”)全资子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许嫦荣。

许嫦容(右)在美国纽约 图片来源:锦辉国际控股集团官网

许嫦容极为神秘,网上可查信息较少。根据天眼查,许嫦容实际控制了18家公司,涉及影视、化妆品、金融等多个领域。另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提供的一则判决文书,许嫦容出生于1977年3月,住河北省廊坊市,担任锦辉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执行主席。天眼查显示,锦辉国际控股集团为锦辉康永宝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曾用名。

图片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锦辉控股集团官网显示,公司始创于2009年,总部位于北京,是集实业投资、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控股集团,集团已发展成为涵盖综合金融、大健康产业、文化产业绿色殡葬服务等八大核心产业的集团企业。截至2016年底,锦辉集团控股、持股、参股的旗下公司达10余家,其中多家为地方龙头企业。

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对时间财经表示,如今,消费者特别需要警惕一些以“资本运作”、“微商”、“电商”、“多层分销”、“消费投资”、“虚拟货币”及“金融互助”等为幌子的投资活动,很可能这些项目就涉及传销。相比于传统传销,网络传销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

时间财经多次拨打锦辉控股集团官网提供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浮水疗法”骗局

据报道,中资创联公司为进一步诱骗投资人投资,扩大下线人数,对外宣称单独使用SSG生命能量液疗效只能达到70%,需配套在漂浮馆漂浮理疗才能达到100%效果。为此,中资创联公司又设立水孕新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水孕新生公司”)。

该公司主要运营漂浮馆,宣称是打造以“漂浮理疗”为核心的大健康连锁养生机构,主要服务项目为“漂浮”,同时售卖面膜、疼痛贴膏、益生菌等衍生产品盈利,单次漂浮服务价格高达298元/次。

时间财经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了一则关于水孕新生公司、中资创联公司的民事判决书,揭开了“浮水疗法”骗局。禁食7日,只喝公司提供的能量水并进行漂浮,可改善身体状况,50多岁的患病老人相信了,但最终在体验过程中死亡。当时,他的女儿还是这家提供“浮水疗法”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事发后,老人的女儿及其兄弟姐妹将这家公司告上法院。

老人的女儿担任法定代表人公司为厦门市水孕新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厦门水孕新生公司”)。据判决书,水孕新生公司、中资创联公司是厦门水孕新生公司的总部,所谓的“SSG健康体验计划”、能量水、漂浮水、漂浮舱均为水孕新生公司、中资创联公司提供给厦门水孕新生公司,水孕新生公司、中资创联公司应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判决书显示,水孕新生公司长期对外宣称其漂浮水疗法对许多疾病有着极大的治疗功效,2017年6月7日,林进抄前往了厦门水孕新生公司处了解情况。因厦门水孕新生公司不断对林进抄宣传其“SSG健康体验计划”对林进抄的身体有着极大的改善功效,林进抄遂接受厦门水孕新生公司提供的“SSG健康体验计划”。

该体验计划分为所谓的“重生期”、“修复期”、“加强期”。其中,重生期需禁食七天,只能饮用厦门水孕新生公司提供的所谓的能量水并且每日进行漂浮等。老人在接受了“SSG健康体验计划”后,严格按照厦门水孕新生公司的安排与叮嘱进行了禁食、只喝所谓的能量水并进行了漂浮,但在短短的几天后,老人迅速发病,并于2017年6月16日死亡。

但法院认为,水孕新生公司和中资创联公司的资料中无分支机构信息,经营范围包括保健用品等,但均无保健服务。水孕新生公司、中资创联公司与厦门水孕新生公司经营范围不一致,也无隶属关系,老人儿女要求上述两家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不予支持。

事实上,水孕新生公司通过运营漂浮馆的漂浮馆发展线下的连锁养生机构,厦门水孕新生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据办案民警介绍,设立“水孕新生公司”,运营线下实体漂浮馆,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拉人头”。

“只要花上16万购买一套漂浮舱和加热器,就可以获赠能量漂浮液,开上一个漂浮馆。不少人就是为了寻找这样的商机慕名前来”,合肥新闻频道早期报道称。

早在2017年6月13日,合肥新闻频道对此有过报道,合肥市民徐女士表示,水孕新生公司每天都有三场讲座,向来客推介这种能量液。合肥新闻频道便以消费者的身份去现场一探究竟。会议室里面座无虚席,约有200人正在专注地听取台上男子的演讲。台上演讲男子表示,人体在该公司的能量液中可以漂起来。只要断食一周,并在漂浮液中坚持做7天调理,别说胖子能变瘦,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都可以治愈,就连不少癌症患者也是在他们能量液里漂好的。

上述报道还称,中资创联公司推出的所谓能量水,目前只是国家承认的一种食品,但是该公司竟然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引导消费者当药品和保健品来购买,不但耗费钱财,还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治疗。

(责任编辑:赵金博)

好吃又便宜的路边摊哪里去了?

来源:央视网

“一起吃路边摊的日子”曾是许多人闯荡城市的宝贵记忆。这几年,地摊经济虽然带动了地摊数量快速回升,但坐地涨价的“地摊”,多了一些网红气质,少了一些实惠品质;多了一些颜值,少了几分价值。

不知不觉中,“吃路边摊”竟快成了高攀不起的消费。

吃不起的“地摊”

曾经的路边摊凭借着物美价廉、营业时间灵活,抚慰了无数深夜打工人的身体和灵魂。如今的地摊有些变了样:摆摊的人越来越多,摊主越来越年轻,花样和价格高歌猛进。

年初,在中部某夜市一个名为“爱情”的麻辣烫摊位前,上演了一碗素菜麻辣烫被索要106元、消费者不得已报警的场景。对此老板回应:“若无资金,请勿光顾;若无困扰,请勿兴风作浪!”

烧鸟串6个,紫菜寿司卷一根,173元,明明可以抢,却还给了你几个烤串。”网友“茄子”在社交平台晒出了在合肥绿轴公园地摊的花销,引来网友声援。

“随便几个炸串要40,一个浇头粉35,加点带荤的冒菜要100多,没有店里好吃卫生,却比店里贵不少。”人头攒动的众多夜市中,这样的疑问比比皆是。

究竟是什么时候,一些地摊变得这么贵的?

“地摊=便宜”是我们传统的消费认知,而现实是,“地摊≠便宜”。“一份煎饼馃子地摊标配12元,而店铺标配6元。一碗冰粉如今到手24元,记忆中明明只有6元嘛!”网友这样评论。翻倍甚至数倍的增长,让消费者的怒气值也在蓄力。

暑期里,各地夜市摊位繁多,小吃的颜值“妆造”一个赛过一个:一根玉米浇上芝士,便成了单价40元的墨西哥芝士玉米;手工蛋糕插满塑料卡通插件让小朋友们很是喜欢,4寸蛋糕要价158元堪比迪士尼餐厅……

曾经的路边摊,种类繁多,物美价廉,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能抚慰游子的思乡之情。那时,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为自己购买一份满满当当的“快乐”。而如今,三五个人在地摊吃饱,比在餐厅花费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禁让人在逛的时候替荷包捏一把汗。

层层转包的摊位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摊刺客”呢?

其实,不仅消费者吐槽,一些地摊摊主也有一把辛酸要诉说。因摆摊门槛较低,所以许多人纷纷尝试在公共场所摆摊。但事实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某中部省会城市一条街道被网友称为第一大夜市,招商的时候这些摊位的价格每个月仅几十元,如今摊位费已经涨到一个月800元了。

即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人将摊位租下,然后再以更高的价格转给其他商户赚取差价,转来转去导致摊位身价翻倍。起步价如此高,小吃价格能不涨吗?

除了上涨的摊位费,流量驱使、网红效应也让许多摊主的心态发生倾斜,在创业中迷失了方向。

嗞嗞作响的烟火、挥汗如雨的摊主、响亮的吆喝声,是我们对地摊固有的印象。而现在的地摊堪比“网红博主”的秀场。化着浓妆的女摊主在网红手打柠檬茶的摊位上,边搔首弄姿边不熟练地制作着饮品,身边围着几个高音开播的手机支架……开着大G、宝马来出摊的“合伙人”们不仅占道停车,还大秀肌肉,在嘻哈打闹中制作着餐饮,看不出做生意的精心和用心。

网红地摊有个共同的特征:贵。所谓地摊,就是以贴近百姓、物美价廉的食品、货品为主。如今“高定”“私定”也挤入了地摊行列。

北京市区一商场前临时搭建的小型地摊集市,不仅需要20元一位的入场券,商品价格也是十分“高端”。驱蚊灯、木雕、玩偶,原本稀松平常的集市商品,打上了“设计师”标识,就变成了4位数的限定款。还有不少辨不清真伪的奢侈品牌在售卖,问及货品来源就是“私密渠道”。不少买了票进场的消费者只觉得自己是“大冤种”。

创业初衷是好的,但是干着干着心态就歪了。过去摆摊只为赚点小钱,而现在一些摊主,似乎想通过地摊走红,走向财富自由。

重新找回低成本快乐

网红效应或社交媒体的推广,或许会使有的路边摊变得热门,摊主利用这种流量实现财富自由,但更多想一口吃成胖子的摊主品尝到的是失算的苦果。高价带来的是消费者的流失和口碑受损,摊位的“血条”见底,一些摊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格策略。

而对于一些低收入人群,高攀不起的地摊会使他们的“快乐成本”变高。路边摊的优势本来就是亲民,如果失去这一优势,其独特的吸引力自然会随之消失。

摊主可以根据季节、市场等变化,适当调整价格。旺季可以提高一些,反之淡季就给予一些优惠。无论什么情况下,摊主都不能过于浮躁,一味盯着涨价,谋求挣快钱,而要着眼于用更好的质量和服务留住消费者,用真诚与努力赢得顾客的认可与支持。这才是长久的经营之道,也能借此获得消费者的理解和包容,认识到价格适当波动背后的苦辣酸甜。

网络流量既可能赋能实体经济,也可能挤兑实体经济。网红摊主在一天天增多,管理部门恐怕还要在细化管理上花些力气。一方面,市场监管、交通、质监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开发可实时监控摊位数量、位置以及可申请摊位的App,面向摊主和消费者开放,掌握一手数据,摸清地摊家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网红摊主在线上推介吸引客流的同时,线下也要努力提升摊位产品质量。

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也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有效的监管、引导和支持,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路边摊才能够在城市中持续焕发活力。

地摊生意没有捷径,唯有真诚才是“必杀技”。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