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症是一种病吗(肥胖症属于什么类型的疾病)

钱江晚报 0
文章目录:

时事开讲第239期|肥胖是病,得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9日,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持续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1

减肥,一夜间成了全民话题。国家还为此设立了体重管理年。

CFP 供图

许多人会疑惑,中国人已经走到了要普遍控制体重的地步了吗?印象中,这应该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病。但事实是,肥胖也开始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期发布的《世界肥胖地图2025》显示: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按照目前趋势,到2035年,全球51%的人口将超重或肥胖。

报告还指出,全球肥胖问题的加剧不仅体现在成年人中,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也在上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3的成年人和81%的青少年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这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的严重性。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我国关于肥胖的数据更为详细和直观。2015年-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曾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而如果不加控制,据预测,2030 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 70.5%和 31.8%。也就是说,那时候每3个中国人就有2个超重,每10个孩子就有3个小胖墩!

从肥胖人口总量上来说,其实早在2017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就显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虽说胖人越来越多,但传统印象里,这是私人的事,减肥、健身、饮食这些事也都很个人化。为什么国家会管肥胖这件事?

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肥胖问题已从高收入国家逐渐向中低收入国家扩散,尤其是在中等收入国家,肥胖增长速度尤为显著。

在之前,肥胖之所以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不觉得肥胖是一种病,那是因为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与温饱问题做斗争,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胖子自然就产生的少。现实仍可看到的例子就是,非洲的胖子多吗?

历史上,我们的传统观念还曾认为“能吃会吃是福”,“大胖小子”“白白胖胖”等词都是一种赞美。在唐代,甚至还有以胖为美的普世审美观,重达400斤会跳胡旋舞的安䘵山,被赞美为“灵活的胖子”。虽然后来他因为太胖,疑似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失明,史书里也不会因为他胖而歧视他。汉末董卓虽然因为太肥死后被“点天灯”,但他被人痛恨的原因是残暴而非肥胖。

以上这两位,说不定当时的人们还羡慕他们的肥胖,认为这才是富裕、高贵的象征。因为有的吃、吃得好,才会胖。

所以如果以前男人有肥胖的大肚子,还会被认为是有“官威”“福相”。影视剧里描写大官大商人,不是肥头大耳就是大肚隆隆。

西方国家的认知同样如此,我们看十七十八世纪的油画,会发现,丰乳肥臀的女人永远是画面的主题,是美的代表。除非是画水边的纳西索斯这样的题材,才会一露消瘦的面容。

因为在欧洲人的历史上,曾几番经历瘟疫、鼠疫、大饥荒,吃饱都是奢望,整个欧洲人口始终挣扎在生存危机之中,从没有安安稳稳地储存过大量脂肪。“丰满的妇女更易于生育”、“婴儿越胖越健康”等各种概念流行。肥胖这种事,代表的只能是富足、贵气。

CFP 供图

所以,当身边的胖人越来越多时,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说明我们的生活好了,条件好了,物资丰富了,所以营养好了自然就胖了。

把它放在社会发展史上看,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唐代之所以崇尚以胖为美,正是基于富裕这样的现实,那个对外交流频繁、万邦来朝、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让百姓比以往有了吃饱饭的日子,也有了胖起来的机会。

从世界范围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让食物第一次有了多余和廉价,越来越多的胖人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世界上第一个胖起来的国家美国,也正是在二战之后,因为国力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逐渐产生了肥胖社会病。

同样,在我们国家,肥胖也不过是这些年,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逐渐出现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肥胖这事放在人类发展史上看,它是有害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它代表的就不是国家富裕、人民幸福,而是负担,是全民公害。

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数据是:到2035年,超重和肥胖问题每年将造成全球4.3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球生产总值的3%。

首先就是,肥胖人群处方数量是正常人的两倍多,肥胖相关诊疗费用将为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一项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在英、美、法等38个国家,肥胖占糖尿病所有治疗费用的70%、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23%和癌症治疗费用的9%。

我国卫健委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往更深远的说,肥胖还会导致国民体质的普遍下降,尤其是当超重的人口比例超过一半以上时。很简单,扛不动枪、拿不动仪器、跑不动步、干不了活,极端的还有因为太胖走不路、出不了门,最终只能在家啃老躺平、浪费光阴,这些因肥胖引起的“小事”,最终引发的就是关乎国家建设的大事。

数据说明一切,“国家喊你减重减肥”的背后,是对整个国民体质的忧虑,也是对国家未来的前瞻。

3

国家介入干预,不是中国的首创,更早肥胖起来的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了其中的危害,

1940年,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首先采用身高/体重比率,作为确定肥胖程度的公式,作为参保人的健康体重门槛。1951年,美国政府和一些主要医疗机构开始推行“减肥行动”;1980年,美国发布了“美国人饮食指南”,并每5年更新一次,为公众提供营养和饮食信息和指导。

医生和健康专家们也开始深入研究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发现肥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

在我们国家,关于体重管理问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计划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及其释义,倡导和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还发布了4项食养指南,包含《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及《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目前仅有13个国家具备了完整的健康系统准备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肥胖管理指南、肥胖监测调查、体力活动指南、不健康饮食调查等等。中国是13个国家之一。

在针对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问题上,国家的出手与介入更早,因为这毕竟关系到未来。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给出的详细的饮食指导方案和建议;“课间15分钟”政策的落实,背后是对青少年体质和超重肥胖问题的关注。目的是为了让课间时间延长,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减肥,是私事,也是大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界肥胖日丨肥胖是一种疾病,而非简单的体型问题

【来源:湖南日报】

视频加载中...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唐贵红 秦璐

2025年世界肥胖日来临之际,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于2月27日上午在医院门诊大厅举办科普讲座及义诊活动。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邵挥戈教授称,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肥胖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紧密相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可引发心血管、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约为34.3%和16.4%。这意味着大约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肥胖不仅是体型问题,更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例如,超重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而肥胖者高血压风险增加5倍。内脏脂肪超标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诱发代谢综合征。

“如何科学判断是否肥胖?”该院内分泌科王边博士介绍,两个指标要关注:

一是体重指数(BMI):≥24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例如,身高1.7m的人,体重超过81kg即为肥胖。

二是腰围指标: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提示内脏脂肪超标。

“正确治疗肥胖,首先要改变认知。”王边表示,科学减重不是快速消瘦,而是设立小目标——3—6个月之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5%,且遵循营养干预、运动处方、医疗支持的三大原则,才能事半功倍。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重新定义肥胖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视觉中国供图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依靠BMI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订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量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对肥胖作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