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吗(肥胖会不会影响内分泌)
探索“肥胖之谜” 内分泌因素及其干预方法
【来源:渭南日报】
渭南市中心医院 马英丽
肥胖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肥胖的发生不仅与遗传、饮食、运动等有关,还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肥胖之谜的旅程,寻找科学瘦身的秘籍。
和肥胖相关的内分泌因素有哪些?
内分泌系统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它通过分泌激素来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免疫调节等过程。肥胖的发生与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当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进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如高血糖、高血脂等。
激素分泌异常:肥胖患者常伴有多种激素分泌异常,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的异常分泌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失衡,进一步促进肥胖的发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系统。肥胖患者常伴有该轴系统功能失调,导致机体能量消耗减少,进一步加重肥胖。
肥胖的干预方法有哪些?
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体重指数计算方法,将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结果如果在24到28之间,就算超重,大于28,就是肥胖,需要及时干预,科学减重。肥胖主要是由于葡萄糖的过多摄入无法被身体快速消耗,能量过剩,从而导致胰岛素调节机制出现混乱,比如胰岛素抵抗等。因此,干预肥胖的首要工作就是快速消耗贮存在体内的能量。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科学减重的秘籍。
在日常生活中,降低高糖、高碳水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坚果等。精制食物比例降低,全麦、糙米比例增加,从而降低脂肪合成和积累,减轻肥胖。运动能够消耗能量,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游泳、跑步、骑车等有氧运动会首先燃烧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举重、俯卧撑等不但能锻炼肌肉,还能消耗能量。所以每周要坚持至少150分钟的运动,配合减脂饮食,控制体重。
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充足的睡眠、放松的精神状态等也是减重的有效手段。对于内分泌因素导致的肥胖,例如胰岛素抵抗患者,可以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增敏剂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医认为肥胖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有关。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埋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来改善脏腑功能、调节气血平衡,从而减轻肥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内分泌失调,身体也会出问题!这4点你做到没?
“内分泌失调”,一个听上去神秘莫测,却又在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皮肤突然长出黄褐斑、肥胖在不经意间造访、莫名其妙想发脾气……这些都可能是内分泌出现了危机。
除此之外,内分泌失调可能还会导致让你意想不到的“大病”。
内分泌是如何影响健康的?怎样调节内分泌平衡?
内分泌失调引发5种疾病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是个大家族,囊括了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等多个腺体,以及分布在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组织和细胞。
这些腺体通过分泌激素,影响我们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病变等,实现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
这样一个重要系统如果紊乱了,会悄然你的健康。
1
黄褐斑、妇科病
由于内分泌失调,28.2%的中青年女性出现面部黄褐斑、雀斑,27.5%~31%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
2
儿童发育问题
儿童性早熟、矮小症等小儿内分泌疾病发病率正日益提高。
3
糖尿病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科最多见的疾病,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超11%,糖尿病患者约1.2亿人。
4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在我国发病人数超2亿。
5
不孕不育
高达10%~15%的不孕不育发生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
此外,目前内分泌疾病就诊人群和数量呈现出新特点。
内分泌疾病就诊人数陡增
无论是流行病学资料还是临床数据,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较几年前均有明显增加。
发病人群趋于年轻
年轻患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令人担忧。
特别是近40年来,由于国人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甚至赶超国外。
四大妇科“内分泌失调”
1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什么?如何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妇女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多在青春期发病,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月经周期不规律、月经稀发、经量少、闭经或者不规则子宫出血等)、不孕、多毛和/或痤疮、肥胖等,是最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现在认为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果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建议尽早去正规医院治疗。
(1)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础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以限制热量摄入,适量规律的运动以减重,行为干预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等。
(2)药物治疗:目前PCOS的药物治疗已取代手术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分别采用调节月经周期,降低血雄激素水平,促排卵治疗等。育龄期妇女的治疗主要与患者的生育要求相关。
2
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功能不全会有哪些表现?该如何治疗?
黄体功能不全是指卵巢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发育不全、过早退化、萎缩不全、或分泌孕酮不足,使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引起月经失调和生育功能缺陷,导致受精卵着床障碍、黄体期出血、不孕、复发性流产等。
如果医生诊断为黄体功能不全,一般会通过补充孕激素进行治疗,肌肉注射黄体酮或者口服黄体酮。黄体功能不足的女性平时需适当补充营养,饮食均衡,可多吃黑豆、豆浆等食物;并注意工作节律,保持心情舒畅。
3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对怀孕有什么影响?该如何治疗?
孕期之所以要检查甲状腺,是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不仅影响孕妇自身健康,更重要的是会增加孩子出生缺陷机会。
如果孕妈妈患有甲减,自身甲状腺激素就不足,更不能保证胎儿脑发育所需的甲状腺素,会影响胎儿脑发育;如果孕妈妈患有甲亢没得到控制,那么流产率、妊高征发生率、早产率、胎儿的死亡率都明显增高。
如果孕妇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建议及时正规医院就诊。根据检查指标,可以定期复查、密切观察或者医生指导下适当给予药物治疗。并根据孕周大小,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4
高泌乳素血症
什么高泌乳素血症?和内分泌失调也有关系吗?
泌乳素也叫催乳素,是脑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中的一种。女性在怀孕后期及哺乳期,泌乳素分泌旺盛,以促进乳腺发育与泌乳。
非孕妇女血清中泌乳素水平最高值一般不会超过20ng/mL,如果血清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则称为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及不孕、溢乳、闭经、性功能改变等。闭经溢乳综合征就是由于泌乳素分泌增加引发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出现持续性溢乳闭经现象。
在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中,有些可由于下丘脑疾病、垂体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胸壁损伤及药物作用等原因引起。当体内泌乳素过多时,可以抑制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并直接影响卵巢的性激素合成,使血清雌激素水平低下,从而引起卵巢功能紊乱、排卵减少、或无排卵溢乳,甚则闭经、导致不孕。
如果是轻度的泌乳素高,平时月经周期规律,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如果疾病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应该明确病因,转相关科室处理,必要时手术治疗。
记好4点!调节内分泌
专家提醒,调节内分泌需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1
饮食
平时注意合理膳食,多吃谷物、蔬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蛋、瘦肉,少吃肥肉;控制体重,平时少吃快餐、油炸食品等;
2
睡眠
睡个好觉,建议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并保证8小时睡眠,休息后要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3
运动
适量活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跳舞等,以微微出汗为宜;
4
情绪
学会减压,日常生活中,应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开心时可尝试与信任的亲友聊聊天,或自己通过听音乐、看书、户外旅行等方式调节情绪。
运动是集体消耗热量的最佳方法,在合并肥胖、高脂血症等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的治疗中十分重要。运动锻炼推荐“三、五、七法则”,即每天至少花30分钟走3千米,5次/周,保证心跳 年龄=170。建议多选择大肌群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
来源: 约见名医
“肥宅快乐水”,真的能让人快乐吗?
每日“蝌”普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说起“快乐肥宅水”相信很多年轻人都非常熟悉,那不就是可乐吗!拧开一瓶可乐,听着那一声“丝”响,仰头痛快地“吨吨吨”之后,所有烦恼都抛掷脑后,整个人快乐得不得了。那么,经常喝这些快乐肥宅水,对身体健康有利吗?真的能让人一直快乐吗?
为什么“快乐肥宅水”会让人觉得快乐?可乐和其他碳酸饮料这种“肥宅快乐水”里面含有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气泡冲击着口腔而让我们感觉到爽快。
此外,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会带走体内一定的热量,所以感觉它比其他饮料更能起到解渴、降温的作用。
但实际上,碳酸饮料主要成分就是糖和碳酸水,以及香料、柠檬酸、咖啡因、色素等添加剂,成分单一,营养价值低,并且其中的含糖量惊人。
据实验结果显示,一瓶500毫升的雪碧,大概含有14块方糖,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容易造成糖摄入超标,还可能会导致肥胖、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长期喝“快乐肥宅水”对健康不利。
导致肥胖。碳酸饮料含糖量多,过多的糖分被人体吸收,增加了热量,长期饮用容易引起肥胖。常喝碳酸饮料还会增加肾脏负担,有研究发现,如果一天之内饮用两瓶或两瓶以上,罹患慢性肾病的风险就增大两倍。
引发糖尿病。常喝碳酸饮料也是引起糖尿病隐患之一,饮料中过多的糖分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负荷,损伤胰岛细胞,降低胰岛素敏感度,从而诱发糖尿病,血糖偏高者不宜饮用碳酸饮料。
损害牙齿。碳酸饮料中过多的糖分不仅会造成肥胖,还特别容易腐损牙齿。尤其是青少年常喝饮料会导致龋齿,即便是选择无糖型碳酸饮料,其酸性仍然很强,也可导致齿质腐损。
影响消化功能。碳酸饮料的发泡和刺激味儿来自于二氧化碳,足量的二氧化碳有抑菌、杀菌的作用。但过量的二氧化碳在抑制饮料中细菌的同时,也会对体内的有益菌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消化功能。
此外,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对胃有刺激作用,患有溃疡的人如大量饮用此类饮料会加大胃穿孔的风险。
导致骨质疏松。碳酸饮料中含有磷酸,摄入大量磷酸会影响机体对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儿童和青少年处于骨骼发育的重要时期,经常喝碳酸饮料,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妇女对钙的吸收逐年下降,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可使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大。
无糖、零糖的快乐水,对身体健康也不太好!我们要清楚,所谓的无糖或0糖饮料可不是没有糖。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规定,无糖食品指的是每100g固体或100ml液体食品中含糖量≤0.5g。
但零糖产品依旧添加其他的商业甜味剂来增加口感,甜味剂本身是无害的,但它会进一步兴奋我们的大脑,刺激我们摄入更多高热量的食物。
另外,还有许多无蔗糖但添加其他果糖或代糖的碳酸饮料,这些看似健康的碳酸饮料,往往会让你放松警惕,多来几杯,累计的糖分也会存在健康隐患。
END
参考来源:广东省中医院、人民网科普
浙江省中山医院、知乎生活实验室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