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幼儿肥胖原因(幼儿肥胖症的危害与矫治原则)

健康安徽 0
文章目录:

胖娃娃会从小胖到大吗?儿童肥胖的真相与对策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胖乎乎的孩子,他们圆润的脸蛋、肉嘟嘟的小手小脚,看起来十分可爱,是无数爷爷奶奶挚爱的“梦中情孙”。然而,很多家长也会担心,胖真的是长得“好”吗?这些胖娃娃长大后会不会一直胖下去?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儿童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多方面,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一、儿童肥胖的现状与原因

(一)现状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4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表明,我国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可高达19%,这就相当于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个超重肥胖。根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可达到28%。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44%的Ⅱ型糖尿病、23%的冠心病和7%~41%特定癌症的负担可归因于超重/肥胖。儿童期肥胖对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有影响,对儿童的智力、认知和行为等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大多数儿童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等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关于肥胖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家长们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原因

1.饮食因素

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饮食结构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高糖、高脂肪的零食和快餐充斥着市场,像薯片、炸鸡、冰淇淋、糖果等,这些食物虽然口感好,但热量极高。很多孩子抵挡不住诱惑,经常大量食用,导致摄入的热量远远超过了身体所需。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些孩子没有固定的饮食时间,饿了就吃零食,正餐却吃不好。或者吃饭速度太快,大脑还来不及接收饱腹的信号,就会不自觉地吃下过多的食物。另外,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点,会用各种零食、甜食作为奖励,这种做法也会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食物摄入量。

2.运动不足

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成为了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孩子们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沉浸在游戏、动画片的世界里,很少有机会进行户外活动。据统计,一个孩子每天如果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孩子超重、肥胖率更高。因为长时间久坐不动,身体的能量消耗就会降低,摄入的热量无法得到有效地消耗,就容易导致肥胖。

3.遗传因素

儿童肥胖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父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国内研究显示,父母双方都超重/肥胖,孩子超重/肥胖风险是父母双方非超重的3倍左右,母亲超重或父亲肥胖分别导致儿童肥胖的风险增加至1.614和2.584倍。所以应该怀孕前把体重减到正常,尤其是当爸爸的体重。这是因为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的基因可能会传递给孩子一些容易导致肥胖的体质特征,比如基础代谢率较低、脂肪细胞数量较多等。

二、胖娃娃是否会从小胖到大?

调查研究发现,6~7岁肥胖儿童,成年肥胖率为50%,10~19岁青春期肥胖儿童的70%~80%可发展为成年肥胖,并增加患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这种小时候体重过高对未来肥胖的预测,发生在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也就是说,只要18岁之前胖,后半辈子大概率也会继续胖。

1.脂肪细胞有固定生长发育期

脂肪细胞的生长发育期只有一个,就是在成年之前。从婴幼儿期,脂肪细胞就开始大量繁殖;到青春期,脂肪细胞的数量达到顶峰。从此以后,脂肪细胞的数量就固定了。不管我们是胖了还是瘦了,变化的都不是脂肪细胞的数量,而是脂肪细胞的大小。

2.脂肪细胞有“记忆”

如果一个人在成年之前,处于脂肪细胞生长发育阶段,受到了营养刺激,比如长时间的饥饿、经常吃得特别撑、短时间吃进去很多能量特别高的食物等,无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机体接受到任何一种刺激后,身体都会向脂肪细胞发出过度生长的信号。神奇的是,脂肪细胞会长期“记住”这个信号,在此后的日子,都更倾向于囤积能量、拼命生长。这样人就变成易胖体质了,容易比别人胖。

3.行为和心理模式的固化

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到了成年后就很难改变,会导致肥胖状态延续到成年。同时学校的健康调查显示,肥胖的孩子在学校更容易被戏弄,被别人欺负,肥胖让孩子显得不合群。然而,父母往往不会把孩子的体重和他们的孤僻行为联系在一起,父母总是一味地抱怨孩子不够主动,不愿意与人交往,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二次心理损伤。遭受这种心理损伤的孩子,更加倾向从喜欢的食物中获得慰藉,体重又进一步恶化,进入身体和心理受伤的恶性循环。

三、如何帮助胖娃娃健康成长?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母乳喂养至少到孩子1周岁。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作用。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须氨基酸模式,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即便有时候孩子母乳吃得特别多,妈妈也不用担心,母乳是有自己的调节机制的。孩子吃得多,母乳的产量会变大,它的能量密度就会下降,孩子吃进去的能量相差不多。大多数观察性研究都发现,母乳喂养的学龄期儿童肥胖风险会降低15%-20%。

2.三餐让孩子自己吃

自己吃饭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要追着喂,把吃饱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也不能养成一会吃一点、一会吃一点“放羊式”的进食习惯。如果孩子忙着玩,正餐没吃饱,不要给他零食。他饿了,下一顿自然会好好吃。

3.让孩子参与一起做饭

从准备食材到烹饪再到饭后整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能切身体会到——什么样的食材新鲜有营养?什么菜最真实的味道是什么样?什么菜要如何烧才会既好吃,又不让营养流失……潜移默化中,就会影响孩子的口味和对食物的选择。而这些从小建立起来的对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认知,会影响孩子一生。

4.控制热量摄入,均衡营养搭配

家长应保证儿童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同时了解每种食物的单位热卡,控制总的能量摄入,注意营养元素均衡,避免过多摄入脂类和糖类。可以采用小盘子、小碗来盛放食物,让孩子有饱腹感,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1.培养运动兴趣

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例如,可以安排孩子每天进行30分钟到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等。限制孩子玩电子产品,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郊外等地方玩耍,增加孩子的运动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孩子的运动项目,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消耗热量的目的。

2.保证充足睡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父母有“晚睡综合征”,孩子也跟着越睡越晚。睡眠不足不仅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会造成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不良后果。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定时睡眠的好习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6岁—12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应为9—12个小时,最少要9个小时;13岁—17岁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长应为8—10个小时。

3.适度寒冷

古话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人体其实有两个类型的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其中,棕色脂肪组织与BMI(身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棕色脂肪组织越多,人越瘦。而保持适度的寒冷,会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的增长。

(三)关注心理健康

1.建立自信心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不要因为体重问题而自卑。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例如,如果孩子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可以多带他们参加绘画比赛和展览,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2.避免负面评价

家长和周围的人要避免对孩子的体重进行负面评价,不要用“小胖墩”、“胖妞”等带有贬义的词语称呼孩子,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要用积极、鼓励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健康比体重更重要,只要他们努力改变生活习惯,就一定能够变得健康和自信。

(四)定期体格检查

学龄儿童每月自测1次身高体重尤为重要,及时了解体格发育水平的动态变化,积极通过合理膳食和充足身体活动来保持儿童青少年体重的适宜增长,预防肥胖的发生。对于超重肥胖学生,建议家长每周监测体重,并定期测定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根据测定结果及变化特点,接受医疗机构指导和服务。

四、总结

儿童肥胖的防控需要家庭、学习和社会多方协助。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行为矫正,可显著降低肥胖持续到到成人的风险。家长需摒弃小时候胖没关系的误区,尽早识别、尽早干预、帮助孩子建立受益终生的健康习惯。同时,全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和孩子们对肥胖危害的认识,共同助力胖娃娃们迈向健康的人生道路,拥有美好未来!(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张晓雨)

中国疾控研究发现:儿童肥胖十大因素,这3种减肥方法,不要也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儿童肥胖,咱们听得多,见得也多。家里有小孩的,一般都知道,这个问题早就不是个新鲜事了。

不过,最近中国疾控的研究又给大家“送来了新鲜的冷知识”,对,这回是10个可能导致孩子胖胖的罪魁祸首!

看完之后,大家可能会觉得,“这、这、这还真是……自己也没少犯!”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减肥,试了不少方法,但那些所谓的“减肥秘籍”,其实是个坑,最好别再试了。

所以,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些让孩子越来越胖的“罪状”,以及那些根本没用的减肥法。

“你家宝宝是不是有点胖了?胖得还不只是肉,多了个“小肚腩”!”这话你肯定听过不少。你也许会想,肥胖是不是只是吃得多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

中国疾控研究指出,儿童肥胖的原因,竟然比想象中的复杂得多。啥?别担心,看看这十个“儿童肥胖十大因素”,吃个小零食,简直就是“肥胖潜力股”。

基因因素:对,可能很多人觉得,肥胖就该怪孩子吃太多。可别忘了,孩子的基因也是一个“推手”。

孩子爸妈如果都偏胖,那孩子长得也不瘦的几率真的不小。没错,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分布、代谢率等,跟基因有关。

感觉自己家孩子胖,是不是更容易放过零食,叹一口气:“啊,这也怪不了我,基因问题。”

屏幕时间过长:电视、手机、iPad,孩子们的“电子保姆”似乎永远都在。

每天看电视、打游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仅不动,吃零食的同时还容易忽略了身体的需求,坐得时间长,肚子上的肉就偷偷增加了。研究表明,每多坐一小时,孩子肥胖的概率增加14%。

不良饮食习惯:一定不要再拿“小孩子吃东西很挑剔”当借口。孩子不吃蔬菜吃零食,这种事家里多少有。

可别觉得一次两次不重要,天天吃点垃圾食品,久而久之,肚子上的肉就堆积了。尤其是甜饮料、炸鸡、薯片、甜点啥的,糖分和热量都高得离谱。

上学前一杯可乐,放学后一包薯片,孩子长胖不就是这么来的?

睡眠不足:睡得不好也会让孩子长胖。孩子睡眠时间少,体内的“饥饿激素”增加,反而让孩子更想吃东西。你不信?

研究显示,睡得少的孩子更容易有暴饮暴食的行为,吃得多了,胖就更快了。

饮食与运动的不平衡:运动是个好东西,但不见得孩子每天都有机会运动。而如今,家长忙,孩子们没有时间跑跳。

坐得多,运动少,能不胖吗?一份能量摄入跟一份能量消耗的失衡,体重自然就悄悄涨了。

过多的快餐食物:吃快餐时的心理:炸鸡、汉堡、披萨……又香又脆!关键是,这些食物的热量实在是太高了。

孩子吃多了,胃口大了,肚皮自然也越来越大。别以为偶尔吃一顿无伤大雅,研究表明,吃快餐的频率越高,肥胖的风险就越大。

不吃早餐:不吃早餐不单单是坏习惯这么简单,它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整天的能量摄入。

不吃早餐,午餐时饿得“前心贴后心”,吃得特别多。结果体内摄入热量大大增加,孩子不胖也难!

情绪问题:心情不好就吃东西,孩子们也有这种“安慰食物”需求。遇到焦虑、压力,孩子就会吃一些甜食来缓解情绪。这个行为,长时间下去,吃得多,胖得快。

过多的奶制品: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喝牛奶能长高,喝得越多越好,结果喝多了,热量超标了。

研究发现,过量摄入全脂牛奶,容易导致孩子体重超标。所以适量才是关键,奶不是“长肉神器”。

家庭饮食结构:家庭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家长总是做着重油重盐的菜,孩子也会跟着吃,长期饮食不均衡,导致孩子营养过剩,体重就逐步上升。

一提到减肥,很多家长脑袋里就会想起“极限法”——每天少吃、吃一顿,节食 不动。

可是,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做这些“减肥法”不仅没用,反而可能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好吧,我们来捋一捋那些“减肥误区”。

超低热量饮食:有家长可能想,孩子胖了,那就把他的饭量给限制死。可是,超低热量饮食不仅不能减肥,反而会让孩子身体营养不足,出现免疫力下降、皮肤暗淡等问题。

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营养供给不够,怎么能健康呢?

大量运动减肥:很多人一听到减肥就想让孩子拼命运动,觉得运动越多越好。

可是,孩子的运动量需要量力而行,过度运动不仅容易伤害到孩子的骨骼、肌肉,还可能因为身体负担过重,产生其他健康问题。所以,家长们,运动要适量。

减肥药、保健品:有些家长会给孩子服用减肥药或者一些号称“天然的”减肥保健品。可别忽视了这些药物和保健品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孩子的身体还在发育阶段,随便吃些药物,不仅达不到减肥效果,反而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大麻烦。

家长应该意识到,减肥不仅仅是一个饮食和运动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调整。家长要带头改变,做出榜样。

每天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减少不必要的屏幕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同时增加体育活动,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改善体重。

更重要的是,避免给孩子带来压力,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孩子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

过度肥胖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在不伤害孩子成长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减掉那些多余的脂肪?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潘雅琪,杜欢,林菊清.儿童肥胖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5,46(02):171-175.

肥胖儿童多有自卑感,该怎样对待儿童肥胖呢?

经常在居民小区看到家长为孩子喂饭的景象:四五岁的孩子在前面跑,妈妈端着饭碗在后边又追又喊。

中国的为父为母者,最怕孩子饿着。一日多餐,餐间还有零食,从小就喂了又喂,宁肯十二分饱不肯十分饱。

这种填鸭似的喂养方式,是小儿肥胖的重要原因。

填鸭是人为制造肥胖的典型,人为了满足吃肥鸭肉的口感,不断向鸭子的胃里大量填食。鸭子肥了,却失去了活力。

在城市不少小学校的教室里,坐在后排常有几位胖孩子,硕大的身躯可能为前排同年龄孩子的2倍。上体育课时,胖孩子跑起来气喘吁吁。

据日前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资料,我国在 6-17 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 11.1% 和 7.9% ,6 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病率,分别为 6.8% 和 3.6% 。

可见,我国超重与肥胖的青少年和幼儿已经分别接近了总数的20%和10%。

可谓大矣!

肥胖是一种疾病,医学上称肥胖的孩子是患了肥胖症。

研究表明,肥胖儿童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肥胖会导致少年儿童脂肪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从而更容易患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哮喘等并发症。肥胖还会引发儿童性早熟,处在青春期的一些肥胖男孩,会发生男性乳腺发育。

少年儿童肥胖的患病危险多会延续到成年期。长大后继续肥胖,就疾病缠身,将缩短寿命。

肥胖对儿童心理有很大影响。活动受限,凡事不如人,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一般说,孩子长到5岁,就会知道肥胖影响外观、运动能力,自尊心就要遭受伤害。女孩的自尊心较强,故肥胖女孩比肥胖男孩更有尝试自杀的可能。

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必须正确对待。

儿童肥胖一直受到国家的关注。

日前,即25年2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的公告,其第17条明确指出:“应将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指数控制在适宜区间,通过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笔者归纳,导致我国儿童肥胖的原因,除极少数孩子有遗传因素外,主要是以下几个。

1.一日三餐安排不当

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的一日三餐,比如,猪肉和油炸食品,能天然满足儿童的味蕾需求,受孩子欢迎。但却会令孩子多吃贪吃。摄入了过多的能量,便会使身体发胖。

2.食欲旺盛

儿童是不知道怎样吃对身体有益的。有些孩子食欲特好,不少家长就一味满足孩子过量进食的要求,就怕孩子“饿”。家长如此纵容,孩子必然要多吃贪吃。

3.喜吃零食和洋快餐

蛋糕、坚果、糖果、甜饮料等零食,放在家里,让孩子随意自取自拿,食无定时。家长不予控制,甚至鼓励。不少家长还常带孩子去快餐店吃洋快餐。

4.过度溺爱,偏食者多

现今独生子女家庭多,独生子女除受父母溺爱外,还受祖父母的过度溺爱。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在独生子女中,偏食的孩子多,喜荤厌素者多。

5.户外活动时间少

在我国,中小学生做作业的时间普遍偏长,功课压力大。不少孩子还沉溺于长时间地看电视、看手机,或者忙着上课外的应考学习班,遂导致户外活动严重缺少。活动少,摄入的过多热量不能被代谢,转化为脂肪储存,便必然引发肥胖。

面临青少年和幼儿肥胖的快速增长,我们该怎么办?

1. 如何让胖孩子的体重恢复正常呢?

如果儿童已经发生了肥胖,即已经患了肥胖症,家长就应该主动领其就医,请专业人士作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如有并发症,就该积极治疗。切莫拖延!

孩子的肥胖是家长错误地喂出来的,如果拖延不管,便是错上加错。

2.如何预防儿童增肥长胖

一定重视孩子的营养,自幼时,给予孩子的饮食就要做到营养平衡。何为营养平衡?简而言之,就是为孩子提供的饭食中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当,不能少,也不能多,还需有恰当的比例。家长应特别注意培养孩子自小就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

喂养小儿应尊重客观规律。孩子不想吃了,就不要硬喂。切莫怀着盲目的爱心将孩子当填鸭喂,更不该无限制的满足他们吃零食的要求。

为此,年青的父母就该积极的多学些科学育儿的营养常识。

日本立法规定,幼儿园与中小学校要为孩子供给营养餐,特别重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近日《柳叶刀》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日本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与儿童的超重与肥胖率为4.5%,比我国低得多。举世公认,日本之所以成为当今全球第一长寿大国,学生营养餐功不可没。

除饮食外,还必须让孩子每天都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

要强调指出的是,国家对青少年校园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和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新春伊始,国家教委,就出台了 “中小学生每天上一节体育课的规定”。

媒体为此赞之曰:“孩子如何锻练,有了新指南”。

家长积极配合,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孩子超重与肥胖就必将远离,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率就将降低。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120余年前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一句名言。

愿我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2020年10月23日

2.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2020年)》.2020年12月

3.刘政.中小学生营养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

( 图片取自网络;刘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