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管理(肥胖管理年)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山东健康科普专栏|保持健康体重,成人肥胖管理有妙招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相关,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国内外研究中主要使用BMI诊断超重和肥胖。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目前,我国建议采用24.0kg/m²≤BMI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机体的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从而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贮存。成人肥胖患者膳食营养和运动可以按照以下4条原则和建议。

合理膳食分饱

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简言之,吃五分饱,同时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保证营养素的充足摄入。适当改变进餐顺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减重方法。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保持三餐规律,定时定量,重视早餐,不漏餐,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 3:4:3。进餐时细嚼慢咽,减慢进餐速度,保持专注,不宜边进餐边看电视、看手机。避免暴饮暴食和夜宵,晚餐不要太晚,建议在 17:00-19:00 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清淡饮食,不饮酒

减重期间饮食要清淡,不吃高能量食物,严格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烹饪过程尽量选用蒸、煮、熘等烹调方式,少油煎炸。严格控制高脂肪食物、含糖烘焙糕点、糖果等高能量食物的摄入,拒绝冰淇淋及含糖饮料等。尽量选用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等低能量食物。

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

多动少静,睡好觉

运动既可以减重,又可以改善健康。肥胖患者应培养运动习惯,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安排运动,逐渐增进运动量,达到每周的建议量。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5-7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不低于半小时;抗阻运动每周2-3天,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哑铃卧推、杠铃深蹲等,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运动贵在持之以恒,把天天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肥胖风险,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建议在夜里 11 点之前上床睡觉。

安全减重,防反弹

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短期内快速减重,体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机体水分的丢失,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会快速反弹。老年人及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减重,避免不合理的减重对健康造成损害。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 6 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kg。

减重者应清楚地了解减重的过程和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循序渐进,逐步减至正常体重。健康体重,一起行动!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吧!

参考资料:成人肥胖食疗指南(2024版)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尹玉岩 杨兴光 供稿,贺照阳 通讯员 刘祥征 整理报道)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