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肥胖
佛教故事:变胖有五个原因 你属于哪一种?
编者按:你想知道人变胖的原因吗?哪些方法可以让身心恢复轻安?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其实胖者非一朝一夕,并非都归咎于先天的基因,其后天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乃至心态的转变,都可能导致发胖。只有明白变胖的原因,才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去改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转变消极心态,重新收获健康与安乐。
佛在世时,于舍卫国为弟子说法,他的身边绕了上千的比丘和比丘尼,连城中的女居士,每天都会三度来到佛前,听佛说法。
在那时,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皈依在佛的座下,为佛的在家弟子,他曾经有这样一段趣闻。
波斯匿王的身体不知怎么一直发胖,胖得行动困难,连坐、卧都不便,既懒得动又嗜睡,直到看医生、吃药都没有效用时,他才想到佛陀。他想:佛乃是大医王,我应该请求佛教我疗法。于是他就去见佛。
波斯匿王身体肥胖得需旁人扶持才能步下銮驾走动,至于礼拜佛陀,则根本无法做到。他便坐在一旁,禀告佛说:因为我发胖成病,以致行动不便,请佛宽谅我无法礼拜您。佛说:不要紧,你可坐在我身边,谈谈你的近况。
国王就请问佛:佛陀啊!不知我是什么业,身体一直发胖,行动笨拙不得自在,我要怎样才能恢复过去轻安的生活?
佛陀开示发胖五因:
佛告诉他:人之所以发胖,有五种原因。
第一是──贪食,整天进食不断,吃了很多餐;
第二是──喜眠,睡眠多时,好闲懒动;
第三是──骄傲,态度骄慢,只会指使别人,却不肯自己动身用力;
第四是──无愁,心无所思,从不肯用心思考、探索人生的真理;
第五是──无事,凡事不肯躬自亲身去劳作。
就是这五种原因,以致得“发胖症”。
国王听了,觉得很对,惭愧的说:我就是这样的人。
身为国王,他的厨师整天都在为也的餐饮忙碌,而他就从早吃到晚,甚至娱乐时,眼看宫女舞蹈、耳听歌乐,还是不停的吃;没事就是睡觉;而且他骄傲无度,习惯大声骂人;他虽已皈依佛法,却从没想过生死大事,更何况是国事,所以他无愁于一切事物;无事则整天享受。这些都是使他发胖的原因。
于是,他在佛前发愿改过──现在开始要用心关怀自己的生死大事及国民国事,要培养温柔的态度,以宽心待人;也要节制睡眠时间,控制饮食。
他发愿后,回去便交代厨师每餐送饭来时,要提醒他运动、节食、多珍重,就这样开始每天自我提醒,每餐酌减饭量。他的饭量一直减少,进餐次数渐减;睡眠时间也缩短,并尽量以佛的教法,在心中思考生死大事;且养成运动的习惯;时时关心周遭的事物,凡事皆亲自去察看、瞭解。
如此,他的体重一天天减少,身体也就一天天的结实。到能行动自如时,他就到佛前,在远远的地方便下轿,以轻安的步伐走向前礼拜,叩谢佛陀所授予的妙法,使他能节食、减睡、运动,修养心性,然后亲自处理国事,因而重获健康。
佛文化|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精美图集:见者有缘 常生欢喜
4月18日——布袋和尚坐化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弥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化纪念日(圆寂日)。
布袋和尚以其笑口常开的形象、最本然的真性,深得万千有情众生的喜爱。
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
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那么深得万千众生喜爱的布袋和尚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关于布袋和尚的身世。民间传说,布袋和尚真名很个性,叫契此,号长汀子,大概在五代时期的梁朝,出现在浙江的奉化。
为什么称为布袋和尚呢?
布袋很草根,读起来听起来都很接地气,深得民心,也很形象,挺着一个大肚子,疯疯癫癫,嘻嘻哈哈,背着一个大布袋子,四处云游,化缘所得都装到布袋里面,也不往外倒,却一直也没见装满过,看起来布袋一直空空的,有时候,人们请教他佛法,他就把布袋一扔,人们不解,他就赶紧捡起布袋一溜烟跑了,一边跑还一边笑,困了随地枕着布袋就呼呼大睡了,真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皆奇之,名之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是释迦牟尼弟子弥勒佛的化身之一,时常随身一个大布袋,所以人称之“布袋和尚”。虽然他也是菩萨,但他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给人一种胖墩墩的可爱老人的印象,所以人亦称“欢喜和尚”。在民间,也有大量信仰者将布袋和尚视作财神来供奉。
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何为应化身?
简单来说,就是菩萨为了方便度化众生,在人间示现的一种身体形象,通俗来说,就是会变,像孙悟空一样72变。非常自在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怎么方便度化,就现什么身。
为什么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呢?
据传他圆寂前留一偈语: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因此布袋和尚即为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从颜从行教我们要常生欢喜心。
有情众生给他供养的任何东西,无论贵贱,布袋和尚都一样欢欢喜喜,将它们放置在布袋里面。
见善心人,心生欢喜,呈喜悦状;见丑恶人,心亦生欢喜,呈喜悦状。常携一颗清净心,就能常生欢喜。
放得下、提得起还有一个关于布袋和尚的故事,传记有载,路遇有人询问布袋和尚,“怎么样修行才是?”
布袋和尚将身上的袋子置于地上,展开双手。路人似懂非懂。随后,他老人家一声不吭就提起布袋走了。
尔后,路人突然就懂得怎么样修行了。懂得要放下,放下执念、贪嗔痴。放下了,才提得起,上求佛法,下化众生。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布袋和尚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
有一首偈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大开笑口,以手扪胸。全无些伎俩,争可在天宫。哑!罪过,我阎浮著,你侬。”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人生一世如此“放得下,提的起,得失勿念,洒脱自在。”
布袋和尚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布袋和尚,被称为弥勒佛之化身,他身上的那个大布袋,他随处寝卧,出语不定,常用木杖挑一布袋进入市场,见物就乞,把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见他把布袋里的东西倒出来。
而通常,他的布袋又常常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教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假如有人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问者还是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因此“以开口常笑天下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憨态可掬、很有亲和力的形象而被人喜欢,不管是寺庙,还是商家,都认同和气生财的道理,就认为他带有欢喜,招财性很强,就视同财神供奉。
因此,寺庙山门和各种店铺会供奉弥勒佛,希望能热情对待天下往来朋友,笑对人生,快乐积极的工作生活,并获得财富上的富足。
弥勒佛——未来之佛,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的明天的福佛。
弥勒佛菩萨的笑是慈悲善良,怜悯众生的笑。怀着一颗助人为乐之善心,发众生大愿,这样的功德如此殊胜,福报如此之深之人,天生的弥勒佛像!一定会会活到老笑到老,生生世世身体好!
布袋和尚坐化日,愿我们都可以从每一个菩萨的亲身经历、每个高深大德的修行,悟到修行的真谛。
大肚开怀,能容天下,看破放下,喜笑颜开。清净心常生欢喜,相貌自然也就能修成菩萨相。放下执念精进佛法,笑对一切。
值此殊胜日请尽力行善、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回向、祈愿世界和平、无有灾厄、众生吉祥安泰、得闻正法、具正念、造善因、自利利他、早证菩提!
弥勒佛是怎么变成胖子的?
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中国的弥勒佛,他袒胸露乳,手拿多宝袋,脸上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大肚弥勒佛是我们去佛教寺庙常见的形象了,大家都对它非常熟悉。
这个瘦子是谁?长得好像外国人有没有。这也是弥勒。看起来就端庄肃穆了很多。大家也会奇怪了。怎么同一个佛,差距这么大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弥勒佛由来以及它的中国化。
回到大肚弥勒这边,我们说他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大家知道佛教是印度东传过来的外来宗教,中国的五大宗教,除了道教是我们的本土宗教,其他的佛、伊、天(天主教)、基(基督新教)都是外来的宗教。外来的宗教进入中国以后,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面扎根下来,得到中国人的认可,就必须做出各种各样的调整和变化,这个过程我们就叫它“中国化”,或者叫做“本土化”、“本色化”。
如果拿大肚弥勒当做中国化的结果来看待。我们就得考察1.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土壤中,2.原本的信仰与中国文化中的具体那些元素做了结合。我们都有这个常识,要问孩子是谁生的,看孩子最早是从谁的肚子里出来的,就是回到他最早的时候。搞历史研究,就得去翻最早的历史文献或者看看有什么考古成果。那么最早记载大肚弥勒的历史文献是什么呢?
1.大肚弥勒的“X染色体”——五代时期的高僧
《宋高僧传》记载,五代时期有个和尚叫契此,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醯酱鱼菹,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什么意思呢?说这个契此和尚,身材肥胖、大肚子,还有个装不满的布袋。而且据他自己说,他是“弥勒佛转世,凡人都不认识他。”诶,像不像?肚子大,有布袋,自称弥勒转世,的确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肚弥勒形象大体吻合了,可以看做大肚弥勒的历史原型。
可是,我们读文章一定要读仔细,原文里面有个“蹙頞”,什么意思,皱着眉头。大肚弥勒佛不是笑口常开的吗?怎么会是皱着眉头的一副愁苦样子呢?看来,这个弥勒佛还有其他基因。谁呢?有学者说,是五代时期另一个叫行修的和尚,被称为“宗慧大师”。他长耳垂肩,在庙里也不干别的,就是默默坐着。别人就问啦,你整天就这么坐着,是修什么法门啊?他也不答话,就是笑笑而已。上街的时候,街上人看到了他的长耳垂很奇怪啊,就把他的耳垂贴在自己的脸上,大概是看看是不是整容弄上去的。可是行修和尚也不生气,只是呵呵笑。长耳垂,笑。这种特别的形象,都是大肚弥勒的形象要素,在当时可不多见。有没有可能也是大肚弥勒这个形象的出处呢?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2.大肚弥勒的“Y染色体”——佛教中的弥勒信仰
那么,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又是什么样的呢?
别看现在我们熟悉的大肚弥勒佛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在佛教史上,他是非常重要的神之一,也曾经被广大信仰者所崇拜。因为他是未来佛。
根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来到人间救济众生的佛。他原来是释迦摩尼座下的弟子,他先于释迦摩尼去世,住在一个叫做“兜率天”(Tuṣita)的净土里,过50亿年以后降临人世,在龙华树下成佛,举行三次说法盛会,普度众生。描绘弥勒在兜率天的事迹以及弥勒下界拯救世人的事迹的佛教经典有四部《阿含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等。在佛法里,弥勒上生兜率天的这个阶段,被叫做弥勒菩萨,而他下世救人于水火的时候,就“变身”成了弥勒佛。这个变身的过程,就好像我们玩网络游戏转职一样,人还是一个人,能力已经不一样了。顺便说一下,《弥勒下生经》的译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鸠摩罗什,说到这个鸠摩罗什,他也是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乱练武功出了岔子的那个鸠摩智名字的由来。因为“罗什”在印度语中是“智慧”的意思。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就是这道光,就是这道光,一起唱!”(歌曲乱入中……)让我冷静一下。在东汉战乱频仍的环境下,佛教中的净土思想,在民众中特别有吸引力。“净土”这个概念在佛教中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既然我们不是上佛教课,就只要知道它是佛教的佛和菩萨“化渡一切众生”的“清净庄严之地”,在佛教中有“一佛一净土”之说。
因为弥勒讲究的是在未来50亿年下界搭救苍生,是未来的希望(被压500年等和尚搭救去西天取经神马的,顿时弱爆了),在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南北朝整个战乱期都非常受到民众的欢迎,信仰弥勒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一般的民众,也有佛教领袖。比如南北朝时后秦高僧道安,他认为整个世俗世界就是一个大苦海,芸芸众生都在里面受苦。他相信通过信仰弥勒,死后能往生到兜率天,然后和弥勒一起回到人间救苦救难。另外,弥勒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扮演答疑解惑的导师角色。当时僧侣们相信,遇到困难的事情,只要进入禅定状态,到兜率天找弥勒,就能够得到解答。
在道安的推动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达到极盛。据《法苑珠林》、《名僧传抄》等载,这一时期信仰弥勒净土的名僧还有很多。仅从那个时期的弥勒造像来看,数量多,做工精美。最著名的有:完成于梁天监十五年(516)的剡县大佛;北魏献文帝 (466~471)时所造大同云冈第十二窟的弥勒倚像,及北魏迁都洛阳后,建于太和、景明、永平年间的龙门石窟大小弥勒像数百尊等等。这些造像的大量出现,很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弥勒信仰的流行程度。
除了道安之外,信仰弥勒的著名僧侣还有唐代的玄奘法师。近代则有虚云和尚、太虚大师。根据史籍记载,玄奘大师曾绘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像各一千帧,以结善缘。在取经路上,对弥勒菩萨的至诚信仰也是激励他的重要精神支柱。《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大师西出玉门关时,苦于无人引路,随即到附近寺院的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度关,后来果然得到一个当地僧人相助度过险关。又在天竺境内,遭盗贼拦截,几乎丧命。面临死亡的威胁,玄奘大师镇静自若,专心观想弥勒菩萨,并默念:“愿得生徒,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听闻妙法,成就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说也奇怪,大师心念一动,天象就发生了骤变,当下黑风呼啸,飞沙走石,河流浪涌,船舫倾覆,好不吓人!众贼都吓得要死,感到天神已动怒,赶忙向玄奘忏悔谢罪。
到了中印度四国之一的伊烂拿钵伐多国,大师听说附近伽蓝(也就是僧人居住的园子)里有观自在菩萨像,能满足众人所愿,且颇灵验,于是也持香花前往求请。其中一愿就是将来往生以后要前往兜率天跟随弥勒菩萨。
3.弥勒佛变胖——竞争与适应
可是为什么弥勒佛要变“胖”?也就是说,弥勒佛为什么要和中国的民间传说做一个结合?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
和弥勒信仰同期的,还有一个弥陀信仰,所谓弥陀,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弥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时代的一个比丘僧,他向佛发了宏伟的誓愿,要普救众生。他成佛以后,被称作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世间的众人只要按照他所发的宏愿去做,死后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去。西方极乐世界,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个没有痛苦的世界,永远享受快乐,非常美好。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我们来稍微比较一下弥勒和弥陀信仰的不同,弥勒信仰讲入世救人,而弥陀信仰讲出世得救;弥勒当前住在兜率天,50亿年成佛之后到人间说法,而弥陀现在就在西天极乐世界等着你呢;还有其他的诸如修弥勒的无法摆脱衰老和生死轮回,而修弥陀的就可以摆脱;在饮食方面修弥勒的“种一次收七次”,而修弥陀成功了,所需饮食“随意而至”。两厢比较,弥陀的西天极乐世界明显要比弥勒的好多了。这么一来,信众就被弥陀信仰给吸引走了,都去拜阿弥陀佛了。
除了吸引力的差别之外,弥勒信仰经常被民众用来当成起义的幌子,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这也是当权者在政治上打压弥勒信仰的重要原因。南北朝和隋朝之间,有许多起义都是用弥勒作为旗号,假借弥勒作为未来佛的身份,推翻旧时代。515年,冀州和尚法庆造反,自称“大乘”,提出“新佛出世”的口号(黄易先生的《边荒传说》写到过他)。在隋代,610年,史书记载,有几十个盗贼,顶着弥勒佛的旗号,在都城里面作乱,被镇压之后,牵连了一千多家人。过了3年,唐县宋子贤,扶风和尚向海明,都自称是弥勒转世。
被歪曲和利用的弥勒,受到了统治者的打压。唐玄宗时曾明令禁止以假借弥勒佛下生的名义从事各种不利于统治的活动。
上层统治者打压,僧侣和信众投奔别人家,下层民众曲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弥勒信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一方面和道教、白莲教等结合起来,变成了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一部分,继续犯上作乱;另外一部分变得世俗化,也就是为了增加吸引力和民众熟悉的民间传说做一个结合。当然这种结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如果你仔细去观察“印度—中亚—敦煌”和“日本—韩国”等弥勒造像的变化,会发现个中自有真味。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找上个胖和尚?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布袋和尚在五代时期非常出名,被当时人们所熟知;另一方面“胖”和“笑”容易给人安全感和亲近感,易于消解统治者的敌视和警惕。即便是这样,在五代以后,佛教中弥勒信仰依然无法扭转颓势,逐渐式微。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弥勒信仰的衰落还和佛教净土宗的产生有关,但囿于文章结构的限制,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我们只要知道就连原本信奉弥勒菩萨的玄奘法师,在明代小说中都被写成了到西天极乐世界去取经,试问《西游记》这么写,让如今在兜率天弥勒菩萨座下的玄奘法师如何自处?
4.作为下一个故事的开始,必须得交代的一些事
弥勒佛变胖的来龙去脉应该算是简要交代完了,就像一截车厢已经基本完工,可是连接车厢和车头的部分,很重要的是一个钩子和搭扣。接下来就是这个部分。
弥勒信仰出现在印度佛教中,梵语为Maitreya,玄奘法师翻译成“梅呾利药”,后有译作“梅呾利耶”的。从语源学和语义学的角度考察,弥勒这一词语的语源来自于公元前4000年雅利安人的密特拉(mithra)信仰。同样的,学者考证,印度的密多罗、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副神密特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弥赛亚,罗马密特拉教等宗教的起源都是这个密特拉。
关于密特拉神信仰为什么会洒向世界,又各自做了什么转变,这是我在之后各部分致力为大家解说的内容,先到这里吧。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idong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