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寓意(肥胖含义)

红山道人襄阳 0
文章目录:

“肥”字释义

一个坐着的人,旁边再画一块肉,这个象能让人想到什么?

古人没有櫈子椅子,常以跪坐姿态为坐。

来自百度百科

不错,这个字是肥,身体肉多之义。

胖子爱坐,运动较少,长期如此,身体脂肪堆积过多就显胖了。

肥字还有一种结构是以升计量肉多少的样子,见上图各字体的后面两个字形。

肥字可做为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使用,各义项均从人身体肥胖之象而来,基本含义如下:

【肥[féi]

1.含脂肪多(跟“瘦”相对,除“肥胖、减肥”外,一般不用于人):~猪。~肉。马不得夜草不~。

2.肥沃:土地很~。

3.使肥沃:~田粉。

4.肥料:底~。绿~。化~。积~。

5.收入多;油水多:~差。活儿~。

6.指由不正当的收入而富裕:坑了集体,~了自己。

7.利益;好处:分~。抄~(捞外快)。

8.肥大

9.(跟“瘦”相对):棉袄的袖子太~了。

10.姓。】

以上各项含义均容易推论,就不再解释了。

在《周易》古经遁之上九卦繇辞中用到过“肥”字,原句为“上九 肥遁,无不利。”那么“肥遁”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繇辞之义就必须与大成卦“遁之咸”的意象有关联,这是《周易》古经各条繇辞的特点所决定的,即繇辞之象源于卦象。

o

,,

,,

遁之咸卦

遁卦上乾下艮,乾为领头为独自向前,在艮外而向外运动,艮为尾随,艮又为阳包围阻止阴前进,好象被包围的一群人,于是遁卦即有被包围的人冲破包围圈,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带头人死命逃离包围圈之意象。

但如果上爻为九为动爻,外乾变兑,之卦成咸卦,咸卦内艮外兑均有分截的意象,可能出现部分人逃走了,部分人无法逃离的情况,这种情况于遁而言显然是不完美的。如果这种卦变,兑艮虽分截但仍能连贯而动,也就形成了全体能逃离的好结果。

分节而连贯,好似胖人因为肥胖而关节不明显,所以“肥遁”二字即指出现后一种模式,这样众人均能逃离,所以“无不利”。

《周易》古经都是极为古老的文字,其含义不结合易卦加以深思是无法准确把握的,这就是一部《周易》难倒了东汉后数千年学者的原因。二千年的解读实践已证实,凡属试图以后世汉语的常用意义去理解古经繇辞之义者,均不得易之精髄。

春天减肥——认识肥胖

春天是减肥的季节,然而减肥不当会引发很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惹人厌恶的脂肪?中医有什么好办法?

现代人以为肥胖就是形容脂肪多的,但是在古代不是这样,在古代,肥恰恰是形容肌肉多的一个词。

唐朝人张志和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鱼的脂肪很少,鱼肥自然是指鱼的肉多,体形大。旧时北京商贩叫卖时吆喝:“驴肉!肥……”我开始听了就纳闷,驴又不是猪,怎么会有那么多脂肪?殊不知人家还是遵循古意,说得是肉多。

再说肥胖的胖。胖的本意是古代祭祀时贡献的半体牲畜,也就是半扇肉,后来引申为宽大。所以说肥的反义词是瘦或瘠,而胖的反义词应该是干瘪。

肥胖的人都是体形丰盈硕大,但是内容不同。比如脂肪多的人古人称为膏人,纵腹垂腴,就是现在挺着啤酒肚子、嘟噜着脸蛋儿的人。肌肉多的人,古人称为肉人。这些人体形丰满但是上下匀称,没有赘肉。还有一种体形不大,但是脂肪坚实,肌肉强悍,古人称为肥人。而胖人可能是脂肪多或者肉多,也有可能是水肿的人、胀气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胖这个字除了四声的发音以外,还有一个发音是一声(pāng),意思就是肿了。

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说的就是男人怕从脚上肿起来,女人怕从脸上开始浮肿。其实无论男女,出现水肿都是心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只不过心脏病一般表现在下肢水肿,肾病表现为面目浮肿。更不用说肝硬化腹水,肿的是肚子,有的肚脐也要顶出来。

看来,肥胖的含义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出现水肿,就要留意心肾功能了。那么除了水肿,肥胖的人还会出现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对症下药、进而减轻体重呢?

中医有句名言叫做“瘦人多火,肥人多痰”。肥胖的人除了常出现水肿以外,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体液过度分泌,说话时候口水多,睡觉时口水能流到枕头上。还有的胖人痰涎多,不住地咳痰、嗽痰,还有人就是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如果胖人还抽烟的话这种痰涎就更多。很多胖人除了舌体胖大肿胀有齿痕外,舌头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舌苔,有白色、黄色、灰色甚至褐色、黑色,早上醒来都要用牙刷刮刮舌头,今天刮完了,明天继续长出来。其实这些人是痰湿过重,往往有湿疹、脚气,女性肥胖者还有阴道瘙痒、白带过多等等问题。

针对这种水湿寒痰过重过多导致的肥胖,中医经常使用一个治疗的方子,叫做三子养亲汤。用的都是食材的种子,也就是用消痰化食积的白萝卜的种子莱菔子,能解鱼蟹寒毒的紫苏的种子苏子,还有辛辣提神开窍化痰的芥末的种子白芥子各15克,煎汤煮水服用,能够帮助肥胖的病人消化痰涎寒湿,以恢复健康为前提,进而达到说明减轻体重的目的。

全民营养周:合理膳食 吃出健康

来源:玉溪网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思敏 文/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全球,人们除了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等个人防护外,怎样才能避免病毒的感染呢?答案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

今年5月第三周(5月17―23日)是第六届全民营养周,传播主题为“合理膳食、免疫基石”;5月20日是第31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传播主题为“合理膳食倡三减、良好习惯促三健”。如何提高全民营养健康素养水平,培养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分餐制:分享健康更有爱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大吃大喝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铺张浪费,同时也有损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果,减少疾病传播,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市发起了“兴新食尚 推行分餐 预防疾病 减少浪费”的全民分餐制倡议。

市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与综合监督科科长郑福林介绍,所谓分餐即就餐者每人一份饭菜,自己享用。市民在外就餐应提倡分餐、简餐、份餐,倡导节约、卫生、合理的饮食“新食尚”。目前,越来越多单位开设食堂,也应推行份餐或套餐。份餐是根据个人能量和营养需求、食物种类和数量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的推荐比例设计的简约型食物组合。“份餐”或“分餐”都是满足营养需求、避免食物浪费、控制能量摄入过多的良好实践方式。

郑福林表示,目前很多疾病都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的,“份餐”或“分餐”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开始。无论是单位、学校还是家庭,按科学的饮食搭配原则进行合理分餐,每人一份,搭配得当,营养均衡,是平衡、定量的好办法。若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培养了下一代的卫生习惯,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全民健康行为习惯和减少了食物浪费、疾病传播,受益几代人。

全民营养周期间,卫生监督部门对市场进行相关检查。

全民营养周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还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单位、工地等场所,倡导市民使用公筷公勺,落实分餐制。通过宣传倡导,实现全民营养健康宣传大范围覆盖、全人群普及、多场所落实,确保分餐制真正取得实效。

提高免疫力:优质蛋白不能少

2020年全民营养周传播主题标识加入了奶类、大豆、鸡蛋等元素,寓意优质蛋白的营养价值对身体免疫力的重要作用。蛋白质是维持良好免疫力不可或缺的基础营养素。那么,什么样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哪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呢?

玉溪市人民医院营养科主治医生潘瑞介绍,优质蛋白质就是其所含有的各种氨基酸种类和比值更接近于人体内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优质蛋白质十佳食物”分别是鸡蛋、牛奶、鱼肉、虾、鸡肉、鸭肉、瘦牛肉、瘦羊肉、瘦猪肉、大豆。近年来,我国居民大豆、奶类摄入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建议增加奶和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推荐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平均每天摄入大豆15―25克。蛋类营养价值高,但胆固醇含量也高,摄入量不宜过多,建议每人每天平均摄入蛋类40―50克,吃鸡蛋不弃蛋黄。

潘瑞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制定出了中国居民的膳食宝塔,居民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同时,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其中,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清淡饮食:少油少盐 控糖限酒

目前我国多数居民食盐摄入量过高,过多食盐的摄入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和胃癌的发生风险。此外,油脂摄入量过多可增加肥胖等慢性疾病患病风险。过量饮酒可增加肝损伤、痛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而摄入过多的糖可增加龋齿肥胖的发生风险。

据潘瑞介绍,目前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肥胖患者越来越多,他每个月接诊的肥胖患者有200多人,其中99%的肥胖患者都是“吃”出来的。肥胖容易引发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高血糖、高血脂、痛风等疾病,可以说“从头到脚”全是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的传播主题为“合理膳食倡三减、良好习惯促三健”。所谓的“三减”,即减油、减盐、减糖,“三健”即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市卫生健康委提醒广大居民,应培养清淡饮食的习惯,少吃高盐、油炸食品。其中,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成人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同时还要小心“看不见”的盐,如酱类等调味品。男性一天饮酒不得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儿童少年、孕妇和乳母不应饮酒。应足量饮水,每天饮水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酒或少喝含糖饮料。

市卫生健康委表示,全民营养周宣传目的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只有通过鼓励支持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开展一系列改变饮食习惯、丰富膳食种类、增加适量运动等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全民营养健康知识素养水平,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编辑:刘燕 审核:马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