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指标(中国肥胖指标)
这两种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肥胖
【这两种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肥胖】1.体重指数法:体重指数=体重的公斤数(kg)/身高(m)的平方。当体重指数在18.5至22.9之间,为正常体重;在23至24.9之间为超重;在25至29.9之间为肥胖;在30以上为严重肥胖。 2.腰围法:女性腰围大于2尺4寸、男性腰围大于2尺7寸即为肥胖。若体重指数正常,但腰围超标,也属于肥胖。很多疾病都与肥胖相关,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因此肥胖人群,要做好减肥计划,控制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保持合理的体重。(来源:北京华信医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的5个指标,你中了几个?|减肥那些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胖瘦似乎只关乎美不美,但其实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胖瘦更关乎健康。迫于不了解减肥的门道,很多人的减肥之路非常的辛苦,有人靠痛苦节食、疯狂运动,还有买减肥药,做手术减肥的人也不计其数。无数的人在减肥的路上,减了又胖,胖了又减,反反复复,很是辛苦。
目前,中国已经跃升至世界上肥胖绝对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肥胖人口的比例不及美国等国家高,但近些年我国肥胖人口迅猛增加的态势,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能不引起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养生大讲堂》特别推出系列节目《减肥那些事》,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以及最新的营养理念,并在实操层面带给大家一些切实的减肥方法借鉴。
第二集
肥胖的判断标准
专家档案
张召锋
北京大学营养学博士
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
北京市营养学会秘书长
国家首批注册营养师
长期从事营养与慢性病,肠道与健康,精准营养等专业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荣获省部级科技奖级七项,成功指导一千多人减肥,主编《食品健康家庭自助图解一本通》、《糖尿病人的营养保健与药膳调养》,并担任《终结糖尿病十二周饮食方案——远离与逆转糖尿病》一书的主译。
如何知道自己需要减肥?
问
除了BMI数值,还有没有简易的方法判断是否需要减肥?
张召锋: 如何判断你是不是肥胖?BMI是反映我们人体肥胖度的一个指标。除了BMI以外,最直观的判断方法就是通过外形。一个人是否臃肿、是否有双下巴、身体是否有多余脂肪……这些都一眼能看出来,但通过肉眼来看不是特别的准确,判断是否肥胖的第一个重要指标是BMI(体重指数),BMI =Kg/M,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1.7米,体重60 Kg,那么他的BMI就等于60/1.7=20.76。中国人BMI的正常范围在18.5-23.9之间,低于18.5属于体重过轻;大于24,小于28称为超重;大于28称为肥胖,BMI在32以上称为重度肥胖。这个值是可以反映身体肥胖度的指标,但在世界卫生组织这个值在18.5-24.9之间属于正常。它比中国人会稍微高一点。
问
同样是BMI,为什么中国的和世界卫生组织判断肥胖的数值不一样?
张召锋:中国人是以五谷为养的一个民族,几千来的饮食文化让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主食为主,而欧美人的主食比较少,更多是以肉为主,所以中国人的肥胖跟以蛋白质或脂肪为主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如果是体内脂肪过剩,在体内储存的地方也不一样,中国人更容易储存在内脏和腹腔,而欧美人更容易储存在皮下或屁股以及大腿上。通常有句话叫做: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中国人的个头不高,但是内脏脂肪容易超标,这跟以主食为主的饮食模式是有关系的,导致了中国的BMI判断标准,更多符合中国人的特点。
问
是不是有一种用身高减去105就是理想公斤数的大致算法?
张召锋:身高减去105,这是我们的理想体重,理想体重是判断肥胖的第二个指标。我国男性的理想体重等于身高减105,例如一个人是170厘米,他的理想体重就是65公斤,如果实际体重是75公斤,那么此人体重就超标了。对于女性来说,理想体重等于(身高-100)0.9,这个值超过10%以内都属于正常,超过10%-20%,则为超重,超过20%以上则会肥胖。补充一点,最佳的BMI为22。但是这个指标并不能表明肥胖的部位,因此还需要了解判断肥胖的第三个指标——腰臀比,要知道自己的腰围和臀围。男性的腰围不能超过85厘米,女性不能超过80厘米。
问
腰的范围也很宽泛,量尺寸有没有什么技巧?
张召锋:一般量的地方在肚脐下一寸,这是最佳测量腰围的部位,但是有些人的肚子很大,显得腰很粗,一般都是选取最胖的地方进行测量,臀围一般是测量屁股最翘的部位。腰臀比是用腰围除以臀围,男性的这个比值最好不要超过0.9,女性不要超过0.85,但是很多人是腰围比臀围还要粗,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腰臀比会达到1.0以上,说明此人的脂肪更多的是储存在内脏,脂肪如果堆积过多,就会导致腹腔里的重要脏器功能下降。目前家用体脂仪和体成分分析仪这些都能测量反映身体的肥胖度。体成分仪可以通过生物电阻的作用知道身体的体脂含量和内脏脂肪程度,能反映出来到底是超重、轻度肥胖还是重度肥胖。
内脏脂肪VS健康
问
那内脏脂肪与健康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张召锋:内脏脂肪是判断肥胖的第四个指标。内脏脂肪对腹腔脏器是一个很好的衬托作用,使肠道、肝脏、胰脏等重要脏器不至于孤零零的,但内脏脂肪过高血液循环会下降,导致重要脏器受到挤压,功能下降。内脏脂肪有很多重要作用,但是一旦超标就会导致内脏功能下降,出现慢性疾病,甚至会影响寿命。内脏脂肪越高,腰越粗,寿命越短。
肥胖分为两种,一种是内脏脂肪过多,另一种是皮下脂肪过多。肚子很大就是内脏脂肪过多,这种肥胖称为苹果型肥胖,但有的人是皮下肥胖,更容易聚集在臀部和大腿,称为梨型肥胖,女性更容易出现这种,男性更容易出现腹部肥胖。
问
不同类型的肥胖它们的健康风险有什么不同?
张召锋: 梨型肥胖和苹果型肥胖由于脂肪储存的地方不一样,所以对内脏功能下降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苹果型肥胖是内脏脂肪偏高,对慢性疾病和寿命的影响更大,梨型肥胖对身体的影响相对小一点。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容易出现苹果型肥胖,但是最好是两种肥胖都不要有,保持一个理想体重。
你为什么会发胖?
问
除了饮食习惯,肥胖还跟哪些因素有关?
张召锋: 除了饮食习惯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久坐习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人们的交通方式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现在运动越来越少,而久坐就会使脂肪堆积在腰部、腹腔和内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现在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压力越大,内脏脂肪越容易堆积,所以很多人吃的很少但由于压力过大造成压力性肥胖,这也是导致内脏脂肪增高的重要原因。
问
有没有看上去很匀称但是实际上是隐形肥胖的情况?
张召锋: 这种人是有的。这些人的BMI是在正常范围内,但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高,这种通过肉眼是直接判断不了的,可以用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体脂率是判断肥胖的第五个指标,体脂率超过30%的人还真的不在少数,但被很多人忽视,还是继续保持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以至于最后得病了都不知道。
问
所以想要明确自己是否胖不胖不能被“匀称”的体型所迷惑。
张召锋: 需要知道几个指标:第一个就是BMI,第二个就是理想体重,第三个需要知道腰臀比,第四个要知道体脂率,第五个要知道内脏脂肪的含量,这个五个指标都需要知道,才能确定到底需不需要减肥。
有的人明明很瘦却觉得自己很胖
有的人很胖却没觉得自己胖
前者大多以瘦为美
后者大多觉得活着就得任性
但还有人是以胖为美
我们为什要倡导理想体重?
下期节目将为您揭晓
审稿:阮虹
编辑、主持人:庄丽
配音:姚科
新媒体编辑:徐啸
录音制作:张宝生、石良红
别让体重秤“欺骗”了你 是否肥胖要看这些指标→
说到肥胖,体重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判断指标。然而,如何科学地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否正常?哪些指标又能真实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呢?
如何定义肥胖和超重
首先,我们来谈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
一个常用的评估标准是体质量指数(BMI),可使用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来计算。
根据BMI的数值,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划分:正常范围为18.5~23.9,24.0~27.9属于超重;大于等于28则被视为肥胖。
此外,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也是常见的健康评估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体脂肪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以下表格展示了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常用诊断标准。
不同标准,关注点不同
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体重和体形不只是穿衣服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还和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BMI作为一种简单的评估工具,能够提供对体重状况的初步判断,但它有时候也会“不靠谱”。
BMI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准确反映身体的组成和脂肪的分布情况。比如,有些人肌肉较多,BMI值较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肥胖。而某些体脂肪比例较高的人,即便BMI显示在正常范围内,仍然可能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
此外,腰围的增加通常意味着腹部脂肪的堆积。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是评估腹部脂肪的重要指标。
例如,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胖,但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腰围超标,这才意识到是肚子上的脂肪过多。过多的腹部脂肪,就像人体内的“定时炸弹”,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体脂率是指体内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它是评估超重和肥胖更精确的指标。与BMI相比,体脂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体内脂肪的水平。有人为了健身,专门去测量体脂率,结果发现尽管自己的体重并不重,但体脂率偏高。其实,这样的瘦属于“假瘦”。
内脏脂肪面积是指积聚在腹部器官周围的脂肪。若内脏脂肪面积超出正常范围,这些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身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内脏脂肪过多,不仅可能引发脂肪肝、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还会增加心脏病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转自:健康中国)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