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肥胖
喝酒易变胖?这两个原因让你不知不觉长肉!
如今,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许多人喜欢通过喝酒来减轻压力。有些人喝酒是为了工作娱乐。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同样也知道酒会增加一系列疾病风险。
对于长时间手不离杯的人来说,体重迅速增加就比较明显了,尤其是那些喜欢在晚上开怀畅饮的人。对于杜康的粉丝们来说,肚子是最容易发胖的部分。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如果不戒酒,很难达到减肥的效果。
喝酒为什么会胖?
1、影响身体的消化速度和代谢
酒精中的能量是“无用热量”,不被身体储存。酒精进入人体后,一小部分通过汗液、尿液和呼吸排出体外,其中大部分通过肝脏代谢为二氧化碳、水和热量。
酒精使人发胖的根本原因不是它本身的卡路里,而是它影响了人体内胰高血糖素的正常发挥。
喝酒时,酒精进入身体会使身体如同兵临城下。肝脏会暂时停止原来的工作,优先处理体内的酒精,胰高血糖素被抑制。当肝脏排出酒精时,身体不会燃烧脂肪和葡萄糖。
根据经验,肝脏处理1单位酒精需要一小时。一瓶600毫升啤酒含有2单位酒精。一般来说,吃了一瓶啤酒后2小时内,身体不会燃烧脂肪和消耗葡萄糖。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分解,肝脏具有储存能量的功能。酒精进入人体后,肝脏会分解酒精而忽略能量的储存。无处可去的能量容易积聚成体脂,肝脏分解酒精的过程促进中性脂肪的合成,诱发脂肪肝,导致肥胖、肝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2、会增加饮食量
喝酒能刺激人的食欲。一些研究表明,酒精会使人的大脑感到饥饿。它会降低人们的自律性。明明已经吃饱了,当看到食物时,仍然会感到饥饿。人们喝酒时,主要是群体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它可能会影响人们的食欲。不受控制地喝酒和吃饭,发胖是正常的。
许多人在喝酒的时候喜欢吃东西。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可以压酒;另一方面,喝酒时,人们的胃口会变好,吃了很多食物。对于长期喝酒的人来说,会吃更多的食物,这很容易导致肥胖。喜欢晚上喝酒的人体重增长速度更快。
除了酒精对体重的影响外,许多人往往忽视的是,大多数酒精是碳和水的来源,这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啤酒中的谷物、葡萄酒中的葡萄糖和市场上的许多酒精饮料现在都含有糖和其他碳水物质,过去称之为液体卡路里。这些看似无碳的水在控制体重方面也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讨论,相信每个人都能回答饮酒是否会使人发胖的问题。对于那些进行体重控制管理的人来说,应该放弃喝酒的习惯,多做运动来减肥。如果想要成功减重或减脂,避免酒类的摄入必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身体是自己的,如果身体垮了,一切皆是浮云。
大量饮酒,增内脏脂肪
这段时间,“酱香拿铁”火出圈,不少人热议“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那么,饮酒多了伤身体怎么办?近期,一项基于美国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分析表明,大量饮酒和酗酒与内脏脂肪堆积有关,与心包和肝脏脂肪堆积的关联最强,其次是肌间、内脏、皮下脂肪堆积。
01 饮酒量大,肚子会变大
该研究一共纳入近7千名受试者,其平均年龄62.1岁,47.2%为女士,其中6734人接受胸部CT检查(检测心包脂肪量和肝脏脂肪),1934人接受腹部CT检查(检测皮下、肌间、内脏脂肪面积)。
分析显示,饮酒量与内脏脂肪堆积呈J型曲线关联,少量(每天<1杯)和中量(每天1~2杯)饮酒者的脂肪堆积风险最低,而大量饮酒(每天>2杯)和酗酒(过去一个月内一次饮酒≥5杯)者的脂肪堆积风险显著增加。
与终生不饮酒者相比,大量饮酒者的心包脂肪、肝脏脂肪、内脏脂肪、肌间脂肪均显著增加,但皮下脂肪较低。
此前,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就发现,不管每周只有1天饮酒,还是天天饮酒,就饮用频率而言,任何频率饮酒者“肚子大”的比例均较高。其中每周有3~5天饮酒的人,全身胖风险较高,“肚子大”风险最高。其中“肚子大”风险在男士增加23%,在女士增加13%。研究者指出,这可能是因为酒精会增加体内脂肪的积聚、改变肝脏类固醇代谢,从而导致腹型肥胖。
02 饮酒伤脑,增房颤、高血压、癌症等风险
饮酒是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一项美国研究发现,即使少到中量饮酒也会伤脑,与脑容量减少有关。而且,饮酒越多伤害越甚。以一位50岁者为例,每日饮酒1个单位(约半杯啤酒)到两个单位(568毫升啤酒或一杯葡萄酒),对大脑的影响就如衰老2年。
《自然》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饮酒除了引起房颤复发,还会引起新发房颤。研究发现,饮酒量增加会导致房颤发病率增加。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急性饮酒与房颤住院之间的关联最大。研究者称,饮酒已成为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发现,喝酒时脸红(面部潮红)与否及变化,与高血压风险也有明显关联。该研究显示,以前喝酒不脸红但现在脸红的人,高血压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即便少量喝酒也如此。
已经有大量证据证实,饮酒会导致多种癌症。酒精和酒精饮料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即确定对人体致癌。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上的一项全球性研究再次证实,即便少量饮酒也会致癌,喝得越多,风险越高。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分析还显示,中国男性饮酒危害很大,与61种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有关,且呈剂量反应性相关。
03 任何时候戒酒都有益
根据《柳叶刀》一项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结果,世界心脏联盟指出饮酒没有“安全量”。世界心脏联盟指出,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包括冠心病、中风、心衰、高血压、心肌病、房颤和动脉瘤。“适度饮酒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说法不成立。“每天一口酒,活到九十九”的说法也是谎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证实,即便是少量饮酒也危害健康。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也发布声明称,少量饮酒也会增加癌症风险。
因此,彻底戒酒十分必要。一项来自韩国的全国性研究表明,对于大量饮酒者(每天酒精摄入量男士>60克、女士>40克),只要彻底戒酒才能降低房颤风险,仅减少饮酒量不会降低房颤风险。
只要想戒酒什么时候都不算太晚,只要戒了酒就能减慢酒精对人体的损伤速度。有研究报道35岁之前是戒酒的最佳年龄。因为35岁之前人体的代谢机能都比较高,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尚比较强,能够抵抗住一部分酒精的损害。其实,任何时候戒酒多不晚,35岁之后戒酒也可以减少酒精对人体的损害程度加深。因此,为了健康请放下手中的酒杯,任何时候戒酒都对健康有益。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长期酗酒肥胖服激素 小心髋关节病找上门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赵亮教授
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之一,髋关节向来表现得很“稳重”。但临床上受髋关节病困扰的患者却不少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病悄悄找上门的呢?
女子股骨坏死顺利换髋
40来岁的阿芳(化名)因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副作用导致她双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疼痛二十多年,随着疼痛逐渐加剧,行走越来越困难。
4年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赵亮教授为阿芳施行了一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她恢复很快,走路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最近,被另一侧髋关节疼痛折磨的她再次向赵亮主任求助。
针对阿芳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等情况,赵亮团队精准制定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诊疗计划。随后,手术顺利完成,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术后第二天阿芳便能在拐杖的辅助下行走。术后第5天,阿芳顺利出院,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得到显著改善,经过功能康复阶段后,她可以摆脱拐杖行走,步态也逐渐趋向正常。
髋关节病为何悄悄找上门?
临床上,像阿芳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是什么原因导致髋关节病悄悄找上门的呢?
赵亮分析,除了某些遗传因素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衰老出现的髋关节软骨逐渐磨损之外,长期大量饮酒对骨骼的危害也很大,甚至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
另外,长期服用激素,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既往的关节损伤,如髋关节脱位或骨折也可能增加髋关节病风险。
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代谢性疾病如痛风等,也可能引起髋关节炎症和疼痛;髋关节感染(化脓性关节炎)也可导致髋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
长期超重或肥胖增加髋关节负担过大,肌力不平衡,则可加速其退行性改变;长期不良姿势或从事高冲击性活动,也有可能对髋关节造成损伤,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如何尽量远离髋关节病的困扰?赵亮认为,除了营养均衡、戒烟限酒、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和避免长期久坐等不良姿势外,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激素,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做足保护措施避免髋部受伤。此外,早筛早诊早治很重要。有家族病史或者先天性髋关节问题的人群,建议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该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
髋关节出问题,如何确定是接受保守治疗还是选择手术?
赵亮说,针对不同程度的髋关节损伤,骨科医生会结合个体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对早期的髋关节病患者,首先推荐进行为期3到6个月的规范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理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一些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的中成药来帮助缓解疼痛和炎症;物理治疗可通过特定的运动来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减轻关节压力;生活方式调整方面,可适当运动,增强关节稳定性、缓解疼痛,同时控制体重,减轻髋关节负担,也应注意减少站立和行走时间,活动量以不感到疼痛为主。
当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疼痛,或髋关节磨损太严重时,可能要考虑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要根据关节损伤的程度、病变的范围、患者的年龄和活动需求等因素而定。比如早中期的髋关节疾病,尤其是股骨头坏死,可考虑保髋,选择髓芯减压术或髋关节镜手术来减缓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并尽可能延长髋关节的自然寿命。
疾病发展到病程后期,关节损伤严重,疼痛加剧难以缓解,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已影响到生活的,则要考虑接受髋关节重建术甚至全髋置换术。“对于双侧髋关节都需要手术的患者,建议分开手术,每次做一侧,而非同时进行。”赵亮解释说,这可以减轻恢复期的痛苦,加快康复进程。(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梁博、韩文青)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