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长寿(肥胖长寿吗)
什么,肥胖的人更长寿?这其中怕不是有什么误会……
众所周知,肥胖可以引起很多疾病。但近些年来,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在很多研究中:肥胖病人的死亡率要低于正常体重人群。
难道从此可以毫无负担地大吃大喝,简单快乐生活吗?这样的好事真的存在吗?
想得倒是挺美,那这些研究是怎么回事?
什么,研究发现肥胖者寿命更长?
事情要追溯到1999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达伦·施密(Darren S. Schmidt)及其同事在处理数据时意外发现,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的肾衰竭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后,寿命更长。他们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肥胖-生存悖论”。
图丨图虫创意
无独有偶,在此后近二十年间,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癌症等疾病的相关研究中也陆续出现了肥胖悖论。比如2006年发表在《柳叶刀》(Lancet)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中,超重者比正常体重者的死亡风险低18%。
这一发现颠覆了研究者们的三观,谁能想到苦苦纠缠了几十年的健康死敌,最后竟然是健康的保护者?这种滋味,必定是一言难尽。
难道真的是胖人有胖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到肥胖,便不得不提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标准,也是研究肥胖与疾病、死亡关系最常用的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根据中国的标准,BMI在18.5~23.9为正常体重。
BMI与健康标准 丨 作者供图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过去十几年间,研究者们与肥胖悖论展开了漫长的游击战,力求找出肥胖悖论的破绽,也提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原因。
比如,部分研究者发现,肥胖患者和正常体重患者间经常有年龄差异。由于肥胖会引起很多健康问题,所以胖人通常发病较早,这使得肥胖患者通常比较年轻,因此存活率更高、活得更久。但在另一些研究中,即使控制了年龄这个变量,肥胖悖论仍然存在。可见,年龄差异可能是导致悖论的原因之一,却并不是全部真相。
另外,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肥胖的衡量指标有时候也会影响结果。用BMI衡量肥胖程度时,并不能体现出脂肪在身体上的分布情况。在心血管疾病中,危害最大的肥胖类型是向心性肥胖,也就是肚子大四肢细的那种胖。如果高BMI人群中向心性肥胖的比例低,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肥胖悖论。然而,这一原因不能解释其他疾病研究中出现的肥胖悖论。
在心血管疾病中,危害最大的肥胖类型是向心性肥胖丨 图虫创意
也有学者指出,肥胖可能不是长寿的因,而是长寿的果,这种因果倒置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比较瘦的病人可能是因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从曾经的胖子变成了瘦子,并且由于多病缠身而寿命受损。因此并不是胖子长寿了,而是没有被疾病拖累成瘦子的人长寿了。但是这个说法仍缺少证据支持。
2018年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指出,在心血管疾病中,死亡风险最低的是正常体重人群。这项研究的随访时间超过25年,长于既往研究。因此,随访期不足也可能引起肥胖悖论。在随访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区分正常体重人群和超重、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
胖人没有胖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会出现肥胖悖论,而出现肥胖悖论的研究中,它的含义也一定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越胖越好。多余的脂肪对身体是沉重的负担。
肥胖会增加很多疾病的风险,比如高血压、心脏病、肝胆系统疾病、痛风、癌症等,还会影响生育能力。既往大型研究也显示,随着BMI的上升,人群死亡率逐渐上升。甚至有证据显示,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期望寿命的稳定增加可能会因肥胖患病率的升高而终止。
一些令人在意的数字:
1)重度肥胖人群(BMI≥40)的死亡率是BMI正常人群的两倍。
2)80%以上的糖尿病是肥胖造成的。
3)超重人群易患13种癌症。其中,在肥胖的男性中,BMI每增加5,食管癌发生风险增高52%。在肥胖的女性中,BMI每增加5,子宫内膜癌风险增高59%,胆囊癌增高59%,食管癌51%。
4)在有性功能障碍的肥胖男性中,1/3的人可以通过减肥改善症状。
5)如果没有肥胖,人群中膝骨关节炎的比例在美国会下降50%,在中国会下降8%。
总之,肥胖悖论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仍有待一个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去诠释,而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它的出现,一定不是因为肥胖使人健康。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还是维持正常体重吧,那才是真正健康的。
参考文献
1.Romerocorral A , Montori V M , Somers V K , et al. Association of bodyweight with total mortality and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hort studies.[J].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06, 108(9536):666-678.
2.Flegal K M , Kit B K , Orpana H , et al. Association of All-Cause Mortality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Using Standard Body Mass Index Catego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09.
3.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Whitlock G, Lewington S,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900 000 adults: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9; 373:1083.
4.Olshansky SJ, Passaro DJ, Hershow RC, et al. A potential decline in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1st century. N Engl J Med 2005; 352:1138.
5.Brewer CJ, Balen A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obesity on conception and implantation. Reproduction 2010; 140:347.
6.Renehan AG, Tyson M, Egger M,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incidence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Lancet 2008; 371:569.
7.Esposito K, Giugliano F, Di Palo C, et al. Effect of lifestyle changes on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obese 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4; 291:2978.
8.Muthuri SG, Hui M, Doherty M, Zhang W. What if we prevent obesity? Risk reduction in knee osteoarthritis estimated through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11; 63:982.
9.Khan, S.S., et al.,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With Lifetim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JAMA Cardiol, 2018.
10.Hales CM, Fryar CD, Carroll MD, et al. Trends in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Prevalence in US Youth and Adults by Sex and Age, 2007-2008 to 2015-2016. JAMA 2018; 319:1723.
11.Schmidt D S , Salahudeen A K . Obesity-survival paradox-still a controversy?[J]. Semin Dial, 2010, 20(6):486-492.
作者:AugustP
编辑:黎小球
一个AI
醒醒吧,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如果肥胖可以让你延长几年寿命,你愿意么?欢迎给出你的答案!
肥胖更长寿?医生:要“肥”的是肌肉 仅适用部分长者
中新网5月7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近日,香港医院管理局老人科医生表示,65岁或以上人士中,分别有8%女性和6%男性患有虚弱症,表征包括体重一年流失10磅(约4.5千克)、手握力倒退及步速缓慢等,并更易患上其他慢性疾病;也有研究显示长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即体重过重,其死亡风险较BMI数值正常的更低。但医生强调,肥胖仅适用于年长人士,而要“肥”的是肌肉,而非脂肪。
资料图:肥胖者。
香港新界西医院联网服务总监(基层及社区医疗)欧阳东伟表示,一般理解的肥胖是不健康的。但在患慢性疾病或年长人士中则有“肥胖悖论”,即慢性病肥胖更长寿。
香港多个研究显示,无论是院舍或非院舍长者,BMI数值超过25,可延长寿命,中央肥胖也对生存有好处,并有研究指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长者的BMI数值超过25,较BMI数值正常或较低的死亡率低。
欧阳东伟称,患二型糖尿病的虚弱长者,体内的肌肉及脂肪均流失得很快;虚弱症、慢性疾病及肥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虚弱症是可逆转。
欧阳东伟建议该类人群多做如举哑铃、沙包等的阻力训练,及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D,增加体重,均有助减少肌肉流失,一般2至3天便可恢复原有的体力水平,但有慢性疾病的,则需数月才能改善病情。
体重与死亡率的关系被发现!你肯定想不到,这样的体重最长寿……
超重和肥胖影响的不仅是外观,也会随之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三高等疾病的发生率。“千金难买老来瘦”,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把减肥提上日程。
人们开始有意控制体重,极力把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你万万想不到,60岁以后,适度超重的人更健康!
1
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率的关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人的BMI最好是介于20-25之间。但事实上,不同年龄应该控制的指数范围是不同的。
1U形死亡曲线
欧洲科学家调查发现,体重和死亡率之间呈一条U形曲线。
曲线的最低点是死亡率最低的体重值,这个值会随年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60岁以下人群: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即BMI介于18.4~24.9为宜),死亡率是较低的。
60岁以上人群:BMI处于超重范畴(即BMI介于25~29.9之间)的人群死亡率最低,甚至比BMI指数标准(即介于18.4~24.9之间)的人群还要低6%!
小贴士
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体重偏低:BMI<18.4
正常范围:18.4<BMI<24.9
超重范围:25<BMI<29.9
肥胖:BMI>30
2为何适当超重,死亡率更低?
随着年纪的增大,消化吸收功能本就会减弱;再加上一些慢性病,忌口较多,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球86%以上的住院病人和38%的社区老人均有营养不良症状。
一方面,营养不良会导致抗感染能力、免疫力下降,可成为损害健康的重大风险因素;
另一方面,对中老年人而言,罹患各种疾病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但和疾病作斗争时需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和营养状况。适当超重,其营养状态相对更好,也就更容易抵抗疾病的伤害,达到长寿的目的。
专家提醒:60岁以上的人不要过瘦也不能过于肥胖,保持在适度超重状态可能对长期健康是最有益处的。
3体重管理建议
老年人在少油少盐、饮食控制、体重管理时,要注意:把体重保持在适度超重的范围内,让死亡率尽可能处于最低水平,使得未来生活更有保障。
2
聪明用油,更健康
很多中老年人为了控制体重都不敢吃油,殊不知,油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不仅影响脂质代谢,还影响身体组织器官功能。
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自身很难合成,很大部分都是靠食用油获得,另一部分则通过动物性食物获得。
按饱和程度可以将油脂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所含饱和脂肪酸是差不多的,但含量不高;而橄榄油、菜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比较高。
专家建议:三种脂肪酸要均衡摄入,餐与餐之间或者每日交替用油,养成用油好习惯更有利于健康。当然,也要控制好用油量。
3
盲目减重不如科学增肌
其实,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除了保持脂肪平衡,增加肌肉储量同样重要。
肌肉减少的健康隐患
35岁开始,肌肉存储量就快速走下坡路,以每年0.3~0.8%的速度流失,力量逐渐减弱。到60岁,肌肉含量仅相当于年轻时的75%。若不及时储存肌肉,会带来诸多健康隐患。
① 肥胖
1千克肌肉能让人体多消耗50~100大卡的热量。肌肉少,基础代谢率降低,热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易引起肥胖。
② 诱发心血管病
肌肉衰弱会累及心脏,成为诱发心血管病的“帮凶”。血液通过心脏收缩运送到血管中,如果肌肉不发达,导致收缩力不足,就不能有效挤压血管使血液上行,并顺利回流到心脏。
③ 增加骨折风险
肌肉力量相对较弱,罹患骨质疏松的几率就高;此外,身体平衡能力下降,跌倒、运动损伤的风险也会加大。
④ 影响血糖水平
肌肉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人体葡萄糖,能起到稳定血糖的作用。因此,肌肉储量不足,葡萄糖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会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