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 长度(肥胖的标准是多少斤)

陕西老年健康发布 0
文章目录:

【健康科普】3月4日“世界肥胖日”——让我们一起了解关注肥胖

全球肥胖人口已超10亿,为了引起全社会对肥胖的重视,关注肥胖、控制肥胖,每年的3月4日被定为“世界肥胖日”。今年世界肥胖日的主题是:“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Changing Systems, Changing Lives”),呼吁将关注点从个人转移到塑造我们健康的系统上。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肥胖不仅影响外形,更对健康造成许多严重的危害。肥胖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疾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肥胖还会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其与各种慢性疾病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胆结石、肿瘤等。

女性肥胖易引起雄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月经紊乱、闭经,甚至卵巢多囊性改变等;男性肥胖引起睾丸酮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性功能障碍。且肥胖者多伴随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减肥已刻不容缓。

我们如何确诊肥胖呢?

国际上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来判断超重和肥胖的程度。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腰围为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长度。

成人体重分类

成人中心型肥胖分类

肥胖不是一日变胖,减肥也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节食、过度运动、不吃主食等都会导致营养失衡,使身体抵抗力下降;长期节食还会导致身体基础代谢率降低、肌肉含量降低,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立马反弹!

所以,科学减肥很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减脂方法,保持科学的减肥速度,才能避免体重反弹,避免肌肉含量降低及基础代谢率降低;才能维持正常的体重,降低肥胖带来的健康隐患。尤其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症防控,需要联合家庭、医院等,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制定个体化减重方案。

作者:陕西省中医医院营养科 尹薇

中西医专家谈肥胖的三把标尺和三道防线

如今,肥胖问题愈发普遍,它不仅影响外观,更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肥胖对健康的多方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医学视角下的肥胖:远不止“体重超标”

“许多人将肥胖等同于体重秤上的数字增加,这是极大的认知误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强调,“医学定义的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在于脂肪组织的异常堆积和分布紊乱,直接导致多系统功能损伤。”

科学判断肥胖的三把“标尺”:

BMI(体质指数):

成人BMI≥25为超重,≥30为肥胖;儿童需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别BMI曲线,例如10岁男孩BMI超过18.5即提示肥胖风险。

体脂分布: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表明内脏脂肪超标,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器官功能评估:

结合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可精准识别“隐性肥胖”(BMI正常但代谢异常)。

“《柳叶刀》最新研究指出,BMI≥40kg/m²者几乎必然伴随严重脂肪堆积,但部分BMI正常人群也可能因体脂率超标(女性>32%、男性>25%)面临健康风险。”周俊芳补充道。

全身警报:肥胖引发的健康“多米诺效应”

周俊芳用“系统性危机”形容肥胖的危害:“脂肪细胞不仅是能量储存库,更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释放炎性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引发连锁反应。”

1. 代谢系统:失控的“糖脂战场”

2型糖尿病:肥胖人群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10倍,核心机制是脂肪堆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脂肪肝:30%肥胖患者存在肝脏脂肪浸润,若不干预,15%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2. 心血管系统:超负荷的“生命引擎”

每增加5kg/m² BMI,冠心病风险升高30%,高血压患病率翻倍。

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加速动脉硬化,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

3. 骨骼肌肉系统:坍塌的“承重结构”

膝关节承受体重3倍压力,肥胖者骨关节炎发病率提升4倍。

儿童骨骺线可能因肥胖提前闭合,导致成年身高低于遗传潜力5-10cm。

4. 呼吸与生殖系统: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增加12倍。

女性肥胖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病率高达34%,男性精子质量下降40%。

特殊人群:儿童肥胖的“双重打击”

“儿童肥胖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周俊芳指出三大特征:

生理损伤:

性早熟发生率提升3倍,脂肪肝检出率超50%。

骨骼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永久性体态问题。

心理创伤:

校园欺凌遭遇率增加60%,抑郁风险升高3倍。

远期威胁:

80%肥胖儿童成年后持续肥胖,慢性病发病年龄提前20年。

性别差异:肥胖攻击的“靶向性”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周俊芳对比分析:

男性:

腹部脂肪堆积更显著,代谢综合征风险较女性高1.5倍。

每增加10cm腰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6%。

女性:

肥胖导致雌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50%。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超重者占比达70%。

心理危机:肥胖的“精神枷锁”

“临床约45%的肥胖患者伴随焦虑或抑郁。”周俊芳揭示恶性循环:

心理→生理:压力激素皮质醇刺激食欲,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生理→心理:运动能力下降加剧自卑,社交回避行为增加70%。

“一位患者曾因肥胖恐惧乘坐公交,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比生理疾病更难治愈。”周俊芳举例说。

早防早治:破解肥胖困局的“三重防线”

第一道防线:自查预警信号

体脂信号:腰带长度每年增加2个孔洞,颈部出现黑棘皮症。

机能衰退:爬3层楼气喘明显,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体检指标:空腹血糖>6.1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第二道防线: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建议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增加日常活动量,如步行、爬楼梯等。

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保证起身活动

第三道防线:医疗介入时机

药物治疗:BMI≥27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BMI≥30者可考虑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

代谢手术:BMI≥35且保守治疗无效者,胃转流术后2型糖尿病缓解率超80%。

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科学路径

“肥胖治疗需兼顾‘减脂’与‘调代谢’。”周俊芳解析中西医协同策略:

西医:通过药物精准调节血糖、血脂,必要时采用微创减重手术。

中医:痰湿体质者用荷叶、山楂代茶饮,配合艾灸足三里健脾化湿。针灸刺激天枢、丰隆等穴位,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肥胖防治是一场需要医学支持、家庭配合和社会理解的持久战。正如周俊芳所言:“与其焦虑体重数字,不如建立与身体的良性对话。从今天开始关注腰围、定期体检、保持适度运动,就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见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

超重或肥胖者超6亿: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作者:谭浩俊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也是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样一个数字。同时,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

超重或肥胖人数全球最多,这或许没有太强的说服力,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超重或肥胖人数也最多,应当能够说得通。但是,在成年人中,超重或肥胖人群已经超过1/2,可能就不是什么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超重率达到了34.3%,肥胖率也达到了16.4%,更是应当值得警惕的现象。

针对中国人正在呈现超重或肥胖的现象,有关方面非常重视,制定了国民营养计划,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引导和要求广大居民应当讲究营养搭配,加强体育锻炼,要多喝牛奶等营养食品,多吃蔬菜。但是,从执行的效果来看,似乎并不明显。相反,超重或肥胖问题依然在加重,对国民的身体素质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威胁。

就像用扁担挑东西一样,扁担两头的东西越重,扁担被压弯的概率就越大,扁担的使用寿命也就会越短。人的寿命长短,实际也与扁担一样,如果身体过于超重或肥胖,相同器官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负荷就越重,产生伤害的概率也越高,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差。因此,降低体重、避免肥胖,就成为提高广大居民身体素质十分重要的方面。

从主观上讲,自然与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者,往往都很难出现超重或肥胖现象,尤其不会出现肥胖。因为,他们会科学地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会注重营养搭配,会在生活中不断地增加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休闲、运动等内容,减少容易形成超重或肥胖的食物,有效增加运动量,学会休闲。

不难发现,老年人中的超重或肥胖现象,也比过去明显增多了。问题就在于,在他们年轻时,不注重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不注重保重身体,以至于到了老年后,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把超重或肥胖问题解决好。即便如此,与那些年轻时就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者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客观上讲,现在的生活条件过于方便、让年轻人变懒的现代化工具越来越多、商业模式越来越完善,也是带来居民超重或肥胖问题加剧的重要方面。一部手机可以让年轻人从早到晚躺在床上不动、偎在沙发上不离开一步,也可以让年轻人不去菜场、不进厨房,而是外卖一点,一天的伙食就全有了。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工具,也让年轻人根本不要用脚走路,而只要用手机走路。尤其是垃圾食品,成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喜爱,也成为许多儿童的喜爱。

当然,生活节奏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生活压力巨大,也是年轻人生活习惯越来越差、生活不规律,没有很好地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的重要方面。生活没有规律、起居随意性强,也是造成超重或肥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切莫让中国人再胖下去、肥下去,而要让中国人壮起来、强起来。否则,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会对公共卫生等形成极大的压力。(谭浩俊)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