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 药物(肥胖 药物 指南)

医脉通内分泌科 0
文章目录:

减重3.0时代来袭!《自然》杂志盘点,7款新型肥胖治疗药物或即将问世

在人类对抗肥胖的漫长历史中,减肥药物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新的转机。从最初的食欲抑制剂和脂肪吸收抑制剂,到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减重2.0时代,减肥药物的演进见证了医学在这一领域的不懈探索。

如今,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迎来减重3.0时代的曙光。2025年2月12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Dozens of new obesity drugs are coming: these are the ones to watch的文章。文章指出,目前有多种新型肥胖治疗药物正处于研发阶段,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陆续获批上市,为肥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曙光。

而下一代肥胖药物的研发目标是在实现更显著的体重减轻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副作用,从而为肥胖治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表1 7款有望上市的肥胖治疗药物

图1 肥胖治疗药物的减重疗效

一、GLP-1类药物的升级与拓展

目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肥胖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类药物通过模拟人肠道分泌的GLP-1,能够有效抑制食欲、调节代谢,从而帮助患者减轻体重。

然而,GLP-1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每周注射一次,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和停药后体重反弹。此外,大约10%至30%的患者对这类药物的反应不佳。

基于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改进GLP-1类药物。一方面,开发更长效的GLP-1类似物,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例如,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GLP-1药物,这将大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试图通过联合其他药物来增强GLP-1类药物的疗效,同时减轻其不良反应。例如,CagriSema是一种将司美格鲁肽与长效胰淀素类似物(amylin)联合的组合疗法。在一项为期68周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该疗法的受试者平均体重减轻了近23%。此外,还有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GLP-1与胰高血糖素活性相结合的药物,如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的survodutide,其有望在2026年或2027年获得上市批准。

二、多靶点药物的崛起

除了对GLP-1类药物的改进,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成为肥胖治疗领域的又一热点。这类药物通过同时作用于多个与肥胖相关的生理通路,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更显著的减重效果。例如,礼来公司(Eli Lilly)的tirzepatide不仅激活GLP-1受体,还激活胃抑制多肽(GIP)受体。GIP是一种与GLP-1协同作用的激素,能够进一步加速能量代谢,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储存和消耗。在一项大型头对头试验中,接受tirzepatide治疗的受试者平均体重减轻了20%。受tirzepatide成功的启发,许多公司正在推进其他同时激活GLP-1和GIP受体的药物的研发,至少有五种类似tirzepatide的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预计第一种将于2028年上市。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候选物采用与tirzepatide相反的策略,即阻断GIP信号通路,同时激活GLP-1。例如,安进公司(Amgen)的MariTide。尽管这两种策略看似矛盾,但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代谢研究员Jonathan Campbell解释说,从代谢角度看,这一过程好比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的燃油消耗。他指出,猛踩油门——类似于激活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会导致能量消耗效率低下,资源迅速耗尽,补充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相反,如果不完全松开手刹驾驶,就会产生持续的摩擦,这与阻断GIP的作用类似。这种状态会迫使系统更加费力地维持速度,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无论是通过激活GIP加速能量消耗,还是通过阻断GIP增加代谢系统的“摩擦力”,只要能降低能量利用效率,都有助于控制体重。

然而,他也指出,这些策略的长期影响尚不确定。由于GIP还参与骨骼健康,阻断GIP信号可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快速减重对身体其他方面(如肌肉、代谢灵活性和器官健康)的长期影响也尚不清楚。

三、新型激素类药物的探索

除了GLP-1和GIP,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与肥胖相关的激素作为药物靶点。例如,肽YY(peptide YY)是一种由肠道分泌的激素,能够增强饱腹感;胰高血糖素和胰淀素是胰腺分泌的激素,它们可以通过增加能量消耗、稳定血糖水平和进一步抑制食欲来辅助GLP-1类药物发挥作用。目前,一些药物正在研发中,旨在通过联合这些激素来实现更全面的减重效果。

此外,礼来公司的retatrutide是一种能够同时靶向GLP-1、GIP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受体的“3G”药物。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该药物治疗的受试者在48周内平均体重减轻了24%,为肥胖治疗树立了新的标杆。这种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思路表明,通过激活多个生理通路,可以在更低的剂量下实现相同的减重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非注射类药物的开发

目前,GLP-1类药物主要通过注射给药,这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不便。因此,开发非注射类药物成为肥胖治疗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长效药物,但口服GLP-1药物的研发进展更快。例如,礼来公司的orforglipron是一种口服GLP-1类药物,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在36周内通过每天口服一次该药物,体重减轻了高达15%。口服药物的出现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肥胖治疗带来更大的便利。

五、基于遗传学/旧靶点的药物研发

随着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遗传学研究为肥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2021年,Regeneron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对近65万人的DNA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种与低体重相关的罕见基因变异。2022年,Alnylam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名为INHBE的基因突变,该突变与低腰臀比(一种反映健康脂肪分布的指标)相关。目前,一些公司正在尝试开发能够复制这些遗传变异代谢益处的药物。

此外,一些旧的药物靶点也重新受到关注。例如,大麻素受体CB1曾因其在大麻诱导食欲中的作用而被研究用于减肥治疗。然而,早期的CB1拮抗剂药物因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和自杀念头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撤出市场。

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CB1拮抗剂的抗肥胖作用主要通过肝脏、肌肉、胰腺等脑外代谢途径发挥作用。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无法穿过血脑屏障的CB1拮抗剂,就可能在不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发挥代谢益处。目前,诺和诺德公司正在推进一种名为monlunabant的下一代产品,其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仍可能引起焦虑、易怒和睡眠障碍,但研究人员预计,最终将找到一种能够在可接受的副作用水平下实现显著减重的剂量。

六、肌肉保护疗法的崛起

在肥胖治疗中,肌肉保护正逐渐成为研发的重点领域。目前,GLP-1类药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会导致肌肉流失,而不仅仅是脂肪减少。这种肌肉流失不仅会引起外观上的问题,还会降低力量、活动能力和整体生理健康。此外,肌肉在血糖调节和能量消耗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肌肉流失被认为是“持续、可持续减重的重大阻碍”,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内分泌学家梅兰妮·海恩斯(Melanie Haines)指出。

目前,使用GLP-1药物的患者被建议同时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并进行抗阻训练以维持肌肉量。然而,针对肌肉生长的主要分子抑制因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提供更实用且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康涅狄格州杰克逊基因医学实验室的肌肉生物学家Se-Jin Lee指出,肌肉生长抑制素信号通路的药物可能提供更实用且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性药物bimagrumab可通过阻断肌肉生长抑制素及其相关蛋白的受体来抑制肌肉流失和促进脂肪减少。Kristian Cook在接受了近一年的bimagrumab和司美格鲁肽联合治疗后,减少了近18公斤的脂肪,同时增加了1公斤的肌肉。然而,他也经历了间歇性的肌肉痉挛和抽搐,甚至包括舌根部的肌肉。尽管如此,Cook表示:“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改变生活的经历。”

bimagrumab最初是作为一种针对年龄相关肌肉流失和其他肌肉消耗疾病的药物而开发的。在试验中,它显示出能够增加肌肉质量且没有重大安全问题,但在手握力和步行能力的功能测试中并未优于安慰剂。瑞士诺华公司在2017年停止了该药物的开发。不过,研发团队仍然对bimagrumab充满信心,因为它在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脂肪方面显示出潜力,尤其是在那些患有或有患2型糖尿病风险的小型试验中。诺华前生物医学研究总裁Mark Fishman表示:“这种药物非常有效且相当安全,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

许多肌肉靶向疗法的支持者承认其中的不确定性。路易斯安那州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肥胖专家Steven Heymsfield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真正尚未被研究过的领域。”无论结果如何,Heymsfield和其他人预计肌肉靶向药物将成为治疗肥胖及相关健康挑战的多样化药物库的一部分。Regeneron制药公司内部医学临床开发部高级副总裁兼负责人Boaz Hirshberg指出,随着其他选择的出现,我们实际上可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患者的需求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结语

肥胖治疗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型肥胖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从GLP-1类药物的升级与拓展,到多靶点药物的崛起,再到新型激素类药物的探索和非注射类药物的开发,以及基于遗传学的药物研发,这些新进展不仅有望实现更显著的减重效果,还可能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然而,这些新型药物的安全性和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在未来的肥胖治疗中,医生将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期待这些新型肥胖药物能够早日获批上市,为肥胖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减轻肥胖相关疾病带来的健康负担。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404-9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明确5种减重治疗药物

来源:科技日报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频频问世,引起不少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关注,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减肥神器”。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这是首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权威指南。在药物治疗方面,《指南》明确了目前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的5种药物,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除奥利司他外,其余4种药物均为GLP-1类药物。

“《指南》最突出的部分之一,就是明确了这几种GLP-1类药物可用于治疗肥胖症,让肥胖症有更多药物可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周后德说。

《指南》详细列出了这几种GLP-1类药物的禁忌证。周后德说,这类药物有一些普遍的禁用人群,比如患甲状腺髓样癌或有甲状腺髓样癌家族史的人群、患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的人群等。GLP-1类药物还有一些常见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因此胃肠道功能不良或出现肠胃病症状的人群最好不要使用。此外,易过敏体质人群、重度高血脂人群等也要慎用此类药物。

《指南》特别提示了利用减重药物治疗肥胖症可能出现反弹风险。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关注到GLP-1受体激动剂停药后的减重效果,结果均显示停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反弹。

“无论使用什么药物治疗肥胖症,改变生活方式都是最重要的,不能从心理上认为有了药物治疗就万事大吉了。”周后德说,即便使用药物治疗,也要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对体重进行管理,否则患者停药后可能失去对饮食的自主控制,导致体重反弹,甚至体重可能超过用药前的水平。

另一个可能造成体重反弹的原因是药物误用。周后德介绍,GLP-1类药物治疗肥胖症的维持剂量远大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剂量,但如果一开始的使用剂量过大,就会使人体对此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因此,患者在实际用药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适应。例如《指南》中写明,司美格鲁肽起始剂量为0.25毫克,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维持剂量为2.4毫克或1.7毫克每周一次。

除了药物治疗,《指南》还列出了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等一系列治疗肥胖症的方法。其中关于力量抗阻训练、有氧耐力运动,以及饮食模式等内容,也能为公众提供具体直观的指导。

“从《指南》中我们还可以获得很多提示。”周后德举例,比如肥胖症的心理干预方式中就包括互助团体支持,鼓励患者参与互助小组或支持团体,构建良好的社区支持网络,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坚持治疗的信心。

“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确实很难。人们在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时,最好以团队的形式来开展,既可以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也可避免因社会孤独感而增加肥胖症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辅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周后德补充说。

吃这6类药,体重可能会“狂飙”

Hello,朋友们,我是临床药师郭燕子。前面整理了4大类会升高体重的降糖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其他6大类可能会升高体重的药物。

第一类会增加体重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糖皮质激素,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向心性肥胖,可典型症状就是“满月脸、水牛背”。糖皮质激素不仅可以促进食欲,增强胃酸分泌,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食欲,导致不自觉地吃得更多,吸收的热量更多,渐渐地就变胖了;而且能导致脂肪重新分布,尤其是促进内脏脂肪堆积,导致向心性肥胖;糖皮质激素还会增加体内液体潴留,短期内体重就哗哗上涨。整体来说,糖皮质激素导致的这种肥胖类型比较难瘦下来。代表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二类会增加体重的药物是抗精神病药与抗抑郁药。

这类药物会使我们的神经递质调控失衡,增加食欲的同时降低代谢率;部分药物还会加剧脂肪堆积;抗精神病药的镇静作用也会导致体力活动减少,间接导致能量消耗减少,体重也会渐渐地升上去。代表药物如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

第三类会增加体重的药物是抗癫痫药。

这类药物可以减少肉碱合成,抑制脂肪酸氧化,促进脂肪储存;还会刺激食欲,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需求,同时降低能量消耗。三重变胖机制让我们防不胜防。代表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

第四类会增加体重的药物是激素类避孕药。

雌激素会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增加皮下脂肪堆积;孕激素会刺激食欲中枢,提高摄食量。

短期使用还可致体液潴留,表现为体重暂时性增加较快,但是一般停药后就可自行恢复。代表药物如含左炔诺孕酮、甲地孕酮的避孕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五类会增加体重的药物是抗组胺药。

这类药物会增强我们的食欲,加速胃排空,引发饥饿感,让我们吃得更多;部分药物还可能干扰能量代谢平衡。代表药物如酮替芬、赛庚啶等。

第六类会增加体重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直接导致我们的代谢率下降,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脂肪分解;部分患者因服用这类药物容易产生疲劳感,运动量也会随之减少。这类药物对体重的影响一般发生在用药的前几个月内,长期稳定地使用,对体重的总体影响不会太大。代表药物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6大类可能升高体重的药物。除降糖药外,糖皮质激素、精神类药物(抗精神病/抑郁药)、抗癫痫药、避孕药、抗组胺药及β受体阻滞剂均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您了解了吗?欢迎一键三连,点赞加关注,用药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