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 肥胖(耳鸣跟肥胖有关系吗)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耳鸣与运动“水火不容”?医生释疑:适度锻炼或有意想不到好处
耳鸣的人能运动吗?在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众说纷纭,静养派主张“耳鸣者绝不能动”,运动派推介诸如“一个动作消除耳鸣”的做法。当前,确实不能说“运动能医治耳鸣”。不过,在排除了一些运动禁忌的情况下,体育锻炼不仅不会与耳鸣“对着干”,反而会给耳鸣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今天是全国爱耳日,听医生说说耳鸣与运动的关系。
耳鸣,这一神秘而恼人的主观感觉,仿佛是耳内或颅内隐藏着一个无形的“声音制造者”,在没有外界声源的情况下,让人们感受到持续或间歇的声音存在。
耳鸣在临床工作中是颇为常见的症状,全球患病率约为10%-15%,其中约有1%-3%的患者的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耳鸣不仅使患者难以享受安宁,还可能是耳聋悄然降临的先兆,为患者的听力健康敲响警钟。而对于特发性主观性耳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耳鸣,其背后的发病机制就像一团迷雾,至今尚未被完全揭开。
了解了耳鸣的大致“家底”后,我们就来说说耳鸣与运动到底是啥关系。翻开最新版本的《耳鸣临床应用指南》,这里并没有提及体育锻炼能够医治耳鸣。从循证医学和临床研究的角度来看,运动以及体育锻炼并不属于能够直接缓解耳鸣症状的“灵丹妙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运动与耳鸣就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运动如何助力耳鸣改善
有研究发现,中老年人如果长期缺乏常规运动,不仅耳鸣的症状可能会愈发明显,就连头痛也会“雪上加霜”。一些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在缓解耳鸣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体育锻炼对耳鸣症状的改善,关键在于引起患者耳鸣的原因是否能通过运动得到减轻或消除。我们都知道,适度的有氧运动就像一位神奇的“健康魔法师”,能帮助我们降低血压、减重减脂。因此,对那些由于血压升高、血脂升高导致内耳血液流变力学发生改变而引发的耳鸣,有氧运动(如快步行走、游泳)能发挥出它的“魔力”,改善患者内耳微循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动物实验也发现,大鼠运动后,耳蜗血流量显著增加,氧分压升高,毛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身心提振引发“蝴蝶效应”
此外,运动还能像一位贴心的“心理疏导师”,帮助患者释放压力,让他们不再过度关注耳鸣带来的困扰。同时,运动能改善心肺功能,就像给身体内部进行一场“大扫除”,调整睡眠和神经-内分泌功能,让情绪状态也得到提振,从而让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同时受益,进而缓解由压力增大、失眠等心理-生理因素引发的耳鸣。这好比身心提振引发的“蝴蝶效应”。
在一项针对耳鸣并伴有肥胖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那些接受体育活动联合节食措施的受试者,不仅减重效果显著优于只接受节食措施的受试者,各项问卷测评结果也显示他们的耳鸣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运动可以促进内啡肽、5-羟色胺等“快乐激素”分泌,降低皮质醇水平,减轻焦虑和抑郁。一项针对慢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试验发现,进行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6周后患者焦虑评分下降30%,耳鸣困扰程度显著降低。
再者,运动可以增强神经可塑性。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促进听觉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功能重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简称fMRI)研究显示,长期运动者的耳鸣相关脑区(如前扣带回、岛叶)活动减弱,提示运动可能抑制异常神经同步化。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耳鸣患者的试验表明,太极拳结合深呼吸训练可以改善平衡功能,同时减少耳鸣响度感知,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调控有关。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水杨酸诱导的耳鸣大鼠,经4周跑轮训练后,听觉皮层GABA能抑制性突触传递增强,异常神经活动减少。
当前,在耳鸣与运动相关科研工作中依然存在研究空白。比如,长期运动(大于1年)对耳鸣的预防效果仍需大样本追踪研究;运动联合其他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的协同作用尚未明确。
没有所谓“最佳”运动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原因引发的耳鸣并不适合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来缓解。例如,肾炎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耳鸣,而过度劳累可能会像一只“隐形的黑手”,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锻炼就需要适度适量,不能盲目而为。
另外,由耳部疾病,如耵聍栓塞,中-内耳疾病(各型中耳炎、耳硬化症、听神经瘤等)导致的耳鸣,患者应该及时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运动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反而会延误病情。
那么,对耳鸣患者来说,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体育锻炼方式?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最佳”或“最优”的运动方式。患者在排除了运动禁忌的前提下,适合自己的运动就是最好的运动。常见如快步行走、太极拳、慢跑、游泳、短跑、跳绳等,都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优先改善心血管功能,适合高血压或代谢异常患者。瑜伽、太极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平衡,对心理源性耳鸣效果显著。研究显示,8周瑜伽干预后,患者耳鸣致残量表(简称THI)评分下降25%。小重量力量训练(抗阻训练)可增强肌肉耐力,但对耳鸣的直接缓解证据有限,需结合有氧运动。注意避免高强度运动(如举重、竞技运动)导致的血压骤升。
总之,运动并非“万能药”。作为良好的辅助手段,其改善全身健康、调节神经功能的特性为耳鸣管理提供了新思路。适当动起来,或许耳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一些。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或许耳鸣就会在运动的旋律中渐渐消散。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主任医师)
原标题:爱耳日 | 耳鸣与运动“水火不容”?医生释疑:适度锻炼或有意想不到好处
栏目主编:唐闻佳 文字编辑:张菲垭 题图来源:文汇报资料图
来源:作者:王镜涵 倪玉苏
“糖胖病”你听过吗?肥胖+糖尿病,危害加倍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