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肉汤肥胖(肉汤容易长胖吗)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一晚11人喝肉汤发病进医院,究竟是谁惹的祸?

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11名患者喝牛肉汤以后上吐下泻、剧烈腹痛,是因喝的牛肉汤含有大量嘌呤诱发胆结石病。事情一出,不少网友困惑,一碗牛肉汤竟有如此厉害?牛肉汤不能喝了?对于报道中“嘌呤诱发胆结石病”,也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嘌呤不会诱发胆结石,但会诱发肾结石。

12月9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事发医院的值班医生,她解释称,当晚11位病人中既有胆结石患者,也有肾结石患者,均有相关结石患病史,发病原因都是喝牛羊肉汤导致摄入过量脂肪诱发相应结石病发作。该医生还建议,冬季喝牛羊肉汤来“进补”实属没必要,一些有胆结石、肾结石病史的患者更是要注意。

高脂肉汤可能诱发病症

江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王凝之对新京报记者介绍,此前的11月30日,她在急诊内科值夜班期间,陆续来了11位病人,均表现为肚子疼痛,有些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经过医生进一步问诊,发现这些患者是喝牛肉汤、羊肉汤、鱼汤等高脂饮食造成肚子疼痛,而且有肾结石或胆结石患病史。

“一些病人在以往体检时发现了胆囊结石或者肾结石,平时不发作,但是天一冷,高脂饮食吃得比较多,尤其是汤,脂肪含量高达70%以上,就会诱发原本胆囊结石或者肾结石的发作。”王凝之说,“只要是油腻的饮食,都有可能诱发。”

王凝之还表示,我国大部分胆结石患者是胆固醇较高引发的。一些高脂肪肉汤会让胆囊收缩分泌增加,容易诱发胆结石病症。而高汤等高脂饮食含有大量嘌呤,对于肾结石患者,也会有诱发作用。

专家称嘌呤不会诱发胆结石

关于此事,有媒体报道称“嘌呤诱发胆结石”。对此,12月7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嘌呤只在肾脏代谢,不在胆囊,不可能诱发胆结石,但可能会诱发肾结石。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作家云无心在自媒体文章中也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嘌呤跟胆结石无关。在体内,嘌呤会代谢成尿酸。对于尿酸代谢不畅的人,可能会导致痛风,所以嘌呤影响的是痛风病人。

云无心对于报道中所称患者出现胆结石病症也给出了自己的推论,“胆结石一般是胆固醇结晶或胆色素形成的,具体形成原因较复杂,主要跟雌激素水平和胰岛素分泌有关,饮食因素并没有很直接的影响。从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来看,增加胆结石风险的因素主要有甜食摄入过多、肥胖、怀孕、运动不足、高脂肪食物、膳食纤维不足、家族遗传史、糖尿病患者、血液疾病、减肥过快、服用雌激素药物、肝病。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文献提到嘌呤会‘诱发胆结石’”。

同时,云无心表示,一般而言,暴饮暴食或大量吃脂肪类食品,可能会促进胆汁分泌而出现胆结石。“从这个角度说,如果牛肉汤熬得浓稠,里面充满了脂肪,就很有可能成为诱因。但也不能说‘牛肉汤诱发了胆结石’,而是这些人原本患有胆结石,牛肉汤促进胆汁大量分泌而使得他们出现了腹痛、呕吐等症状。牛肉汤只是‘恰好碰上了’,如果恰好碰到其他的食物,依然可能会引起这些胆结石症状。”

北京世纪坛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贺源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患者最后产生胆结石症状,可能是在各种情况下,各种因素正好攒一块产生的。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不吃早餐、蔬菜吃得不够多、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运动不够、经常摄入高脂肪食物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胆囊的收缩,最终形成胆结石。在这种情况下,同时正好喝一碗高汤,很有可能会诱发出现胆结石症状。”她也表示,嘌呤主要的代谢区域是肾脏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肾结石。

冬季没必要刻意“进补”

王凝之还介绍,她所在的医院,接诊冬季结石患者相对较多,这是由于当地流行冬季喝各种肉汤“进补”。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冬季“进补”的习惯,一般流行喝牛羊肉等各种肉汤,认为可以抵御寒冷,增强抵抗力。

对此,贺源表示,现在人们的饮食都较为丰富,冬天没有必要刻意强调“进补”,一定要注意饮食摄入均衡。“像肉汤这一类,如果说本身有高血脂、高尿酸等病症,或者是冠心病,还有一些淋巴系统相关问题的话,脂肪需要严格限制。如果没有这些病症,偶尔喝肉汤是没有问题的。”

王凝之也认为,有胆囊结石、肾结石病史的患者,孕妇以及产后还在哺乳期的女性,老年人,都需要注意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不要刻意“进补”。一旦身体感到不适应,要及时就医。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项玲

爱喝肉汤的人要警惕:喝完后若有3种异常,或与高尿酸血症有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肉汤,谁不爱喝?炖上一锅,香味四溢,简直是冬天的最佳良伴。尤其是那些猪骨汤、牛骨汤、鸡汤之类的,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吃上一碗,心满意足。

更别提那浓浓的胶原蛋白,喝了能美容,滋补身体,简直是老少皆宜的健康美食。但是,谁能想到,天天喝肉汤,爽歪歪的背后,可能还藏着一个不太友好的“隐患”——高尿酸血症。

听起来好像离大家很远,对吧?但其实,如果爱喝肉汤的人不小心,可能会因此陷入高尿酸血症的“陷阱”。别看它名字高大上,感觉像是个什么高阶病症。

其实它就像个“暗藏在肉汤中的小毒蛇”,随时可能发作,给身体带来一堆麻烦。尤其是喝完肉汤后出现三种“异常”,就得当心,跟高尿酸血症有关系,千万别轻视。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啥是高尿酸血症。说白了,它就是体内的尿酸浓度过高,尿酸一旦累积过多,它就会像结石一样在关节、肾脏中“作恶”,最终导致痛风、肾结石等各种麻烦。

虽然这个问题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爱吃肉、喝肉汤的年轻人,也有可能“中招”。那么,为什么喝肉汤会导致高尿酸血症呢?

其实,肉汤里的嘌呤就是“罪魁祸首”。你看,肉类、海鲜和一些动物内脏里含有丰富的嘌呤。

体内的嘌呤代谢后,产生的就是尿酸。如果这些尿酸没有被及时排出,就会在血液中积累,最终引发高尿酸血症。所以,如果平时爱喝肉汤,尤其是那种肉味特别浓的,嘌呤含量自然也不低。

一大碗肉汤下肚,直接让体内的尿酸快速上升,久而久之,就可能给关节和肾脏带来麻烦。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喝肉汤后,是不是出现了尿酸过高的信号呢?有三种“异常”现象,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先兆,喝完肉汤后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真得引起警觉了。

这事儿看似简单,很多人觉得“关节疼”不过是因为着凉、工作累了,可若是疼得厉害,尤其是下肢的关节,像是大脚趾、膝盖、踝关节这些部位,疼痛感常常在夜晚加剧,那就得小心了。

这是尿酸结晶开始在关节中堆积的表现,也是痛风的典型症状。痛风是高尿酸血症最常见的后果之一,尿酸浓度过高,结晶积累在关节里,像砂砾一样刺激关节膜,造成剧烈的疼痛。

有人甚至形容痛风发作时,简直比被锤子砸中还痛。

要知道,痛风发作的原因很多,过量饮酒、高脂肪食物、肉类食品、内脏类食物等都可能导致尿酸浓度升高。而那种炖得浓浓的肉汤,特别是猪骨汤、牛骨汤这样的汤。

常常是嘌呤的“宝库”,一下子把尿酸带得很高。关节疼痛一旦开始,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不适”,它可能意味着你正处于尿酸水平升高的“危险区”。

这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警告信号。尿酸浓度过高,可能导致肾脏负担加重,尤其是晚上喝了一大碗肉汤后,早上上厕所时尿液变得特别浓黄,甚至有些人发现尿液上面竟然有泡沫。

这种情况可能是尿酸在肾脏中积累,导致尿酸结晶的表现。泡沫尿特别常见于肾脏疾病、尿酸过高的患者,泡沫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尿液中含有过多的蛋白质,可能是肾脏功能出现了异常。

如果尿液的颜色发生改变,尤其是过于浓黄,且伴有泡沫,最好去医院做个尿酸检查。

看看尿酸浓度是否已经超标。高尿酸血症一旦得不到控制,可能最终会引发尿路结石、肾脏损害等更严重的问题,甚至引发肾衰竭。

感觉到特别累,却又没有做什么特别辛苦的事情?这也是高尿酸血症的一大信号。为什么呢?

因为尿酸浓度高,血液中的尿酸结晶就会对血管和组织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代谢和氧气的运输,导致人感觉疲倦、虚弱。

加上肾脏本身在过滤多余的尿酸时已经力不从心,导致身体的“解毒”能力下降,疲劳感随之而来。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尿酸已经超标一段时间,但没有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人身上。

那么,针对爱喝肉汤的人来说,究竟该如何避免高尿酸血症呢?首先,尽量避免过量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尤其是肉汤。

喝肉汤的时候,最好选择瘦肉或者白肉,不要频繁喝猪骨汤、牛骨汤这样含有大量嘌呤的汤。如果实在想喝肉汤,也可以尝试减少汤的浓度,少熬多喝,避免将肉汤炖得过于浓厚。

另外,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水分摄入,帮助尿酸排泄。

要预防高尿酸血症,还得加强运动,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内。特别是肥胖的朋友,尿酸水平更容易上升,因为脂肪堆积会干扰尿酸的正常排泄。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新陈代谢,加速尿酸排泄,避免尿酸积累。

所以,爱喝肉汤的朋友,别光顾着吃好喝好,也要时刻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注意那三种异常的信号。

如果出现关节疼痛、尿液异常、疲倦感等问题,可得赶紧检查下尿酸水平,别等到痛风找上门了,才后悔。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资料参考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的一日食谱推荐(四)[J].食品与生活,2024,(12):65-67.

炖肉汤补身子,13岁男孩查出高尿酸!医生提醒……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薇

泉州一13岁男孩脚痛,去看骨科,没发现异常,因为长得矮小,又跑去看儿科内分泌专科,结果“阴差阳错”,查出高尿酸。医生高度怀疑,脚痛由高尿酸引发。

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最新统计,中国已有1.8亿高尿酸血症患者。值得警惕的是,高尿酸血症日益低龄化,儿童青少年高尿酸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案例:初中生脚痛就诊 疑为高尿酸引起

最近,13岁男孩小浩(化名)引起泉州市第一医院骨科与儿科两个科室医生的注意。

“这个男孩最开始因为左脚疼痛去看骨科,他的左脚踝关节肿了个小包,但拍片检查没发现异常。后来,他妈妈又带他到儿科内分泌专科看诊。检验报告没那么快出来,孩子便跟妈妈先回去了。”泉州市第一医院儿科杨绿绿主任医师说道。

没想到,第二天,小浩的右脚也痛起来,路都没办法走了,一瘸一拐地被家人搀扶进医院。彩超检查显示,局部有炎症。这个时候,之前的生化全套结果也出来了,其中一项数值引起医生的注意——尿酸值444μmol/L!当天,医生又为小浩测了一次血尿酸水平,结果为448μmol/L。

“近期,这个孩子既没有外伤,也没有过度活动。孩子查出高尿酸,结合症状和影像检查,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脚痛疑为高尿酸引起,应注意血尿酸沉积在局部组织或关节诱发炎症反应(即痛风)!”杨绿绿主任表示。

小浩为什么会尿酸升高?杨主任进一步了解到,小浩从小长得瘦小,家人认为是脾胃不好、吸收不好、营养不够导致,于是经常炖肉汤给孩子补身子。但小浩只喝汤不吃肉,他还挑食,这不吃那不吃,蔬菜水果也很少吃……“长时间炖煮的肉汤里,嘌呤含量较高,经常喝容易摄入过多的高嘌呤食物,加上孩子本身有很多不良习惯,比如爱喝甜饮料,导致尿酸逐渐升高。”杨主任分析道。

医生:高尿酸儿童逐年增多 大部分患儿没有症状

据了解,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成人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可诊断高尿酸血症。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生理性尿酸水平跟年龄和性别有关。目前国际上有关儿童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尚未达到一致。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可诱发痛风、尿酸肾结石、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年增高,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趋势。

“近几年,高尿酸患儿确实不少,其中大部分都是无症状的,容易被长期忽视。我们经常接诊因肥胖、身材矮小、胃口不好等原因来诊的孩子,在检查中才发现部分孩子尿酸升高,有的达到600μmol/L;还有部分孩子是在体检中查出尿酸异常,多与高嘌呤饮食、少喝水、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杨绿绿主任介绍,目前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往往缺乏在儿童身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因此,调整生活方式和膳食干预是控制儿童高尿酸的主要手段。好在,不少患儿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后,尿酸一般都会降下来。

建议:调整饮食与生活方式 应对儿童高尿酸血症

据了解,尿酸由饮食摄入(约20%)和体内分解(约80%)的嘌呤化合物经肝脏代谢产生。正常情况下,体内尿酸产生和排泄保持平衡,凡导致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减少的因素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长期摄入高嘌呤、高糖等食物,肥胖,遗传性疾病,某些药物等因素容易导致儿童高尿酸血症。

“建议通过膳食干预和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应对儿童高尿酸血症。”杨主任建议,第一,膳食干预,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营养所需的前提下,保证低嘌呤、低脂、低盐、低果糖、高果蔬的膳食结构,减少摄入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少喝饮料、少吃甜食,多吃谷物、蛋奶、新鲜蔬果等低嘌呤食物;第二,多喝水,每日饮水1000~2000毫升,这有助于尿酸的排除和血尿酸浓度的稀释;第三,养成运动习惯,控制体重,每天应坚持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

编辑:白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