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肥胖(广东肥胖率为什么低)
广东16部门向肥胖宣战,三年攻坚守护1.26亿居民健康
从“个人自律”到“全社会行动”,广东正以一场全民参与的体重管理攻坚战,回应老龄化与慢性病的双重挑战。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以三年为周期,从科普宣教、全生命周期管理到技术支持多维度发力,构建全民参与的体重管理新生态。
据悉,在慢性病负担逐年加剧的当下,肥胖与超重已成为威胁全民健康的“隐形杀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预计2030年将达70.5%,而广东省虽超重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超重肥胖人群实际数量同样庞大。这一群体面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部分癌症的显著风险。
广东肥胖挑战:
基数庞大下的“隐形健康危机”
广东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加上多蔬果、偏清淡的饮食习惯和岭南湿热的气候条件,广东的居民肥胖、超重比例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北方兄弟省份的。但由于广东人口基数庞大(七普数据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26亿),使得本省肥胖和超重人士的绝对人数并不低,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亦呈上升趋势。若放任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广东省医疗体系将面临慢性病不断增长的压力,尤其对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广东而言,肥胖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关节疾病等将进一步加剧养老负担。
代谢与减重专家告诉南都记者,体重异常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公共卫生体系的沉重负担。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增加3倍,糖尿病风险提升2.5倍,且与13种癌症发病密切相关。在广东,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16.8%,老年肥胖者因肌肉流失加速、代谢功能衰退,更易出现“少肌性肥胖”,导致跌倒、失能风险倍增。此外,肥胖的代际传递效应显著:孕产妇体重管理不当可能引发巨大儿、早产等问题,而儿童期肥胖者成年后慢性病发病率较正常体重者高出70%。这种健康威胁的链条效应,使得体重管理成为延缓老龄化社会疾病负担的关键突破口。
广东方案:
全周期覆盖、多场景渗透的“健康革命”
广东省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以“三年攻坚”为目标,构建了覆盖全人群、全场景的体重管理网络,其核心举措可概括为科普先行,打造“无死角”健康认知网;精准干预,全生命周期“分段阻击”;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化”管理生态三大维度。
根据实施方案,广东省将通过“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进家庭、社区、学校,推动居民动态监测体重。针对不同人群定制科普策略:学生群体融入“健康素养66条”课程,职业人群推行工间操与“职业健康达人”评选,老年人则依托家庭医生开展定期指标监测。同时,联合餐饮企业推广低盐低糖菜品,要求校园禁售高脂食品,从源头减少“致胖环境”。
广东省的实施方案还将体重管理细化至五大关键阶段。针对孕产妇,推广孕期增重标准,通过营养门诊减少产后体重滞留;对儿童青少年则落实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对超重学生实施“一减两增一调”(减食量、增运动、调饮食);对于劳动年龄期的职业人群,广东省则采取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推行健身激励机制的模式实施干预。至于老年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群体,则采用家庭医生定期指导膳食运动,预防肌肉流失和医疗机构开设肥胖门诊,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的模式加以管理。
此外,广东还将通过科技赋能,向“智慧化”管理生态要“瘦身”效益。推动人工智能制定个性化运动饮食方案,研发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体脂数据,并依托大数据分析区域肥胖趋势。中医药技术亦被纳入特色手段,通过体质辨识、食疗药膳等传统医学方法辅助体重调控。
多部门协同:
为可预见的将来减轻慢病负担
据悉,广东此次推出的实施方案采取多部门协同机制。16个部门分工明确,教育部门主抓学生体育课程,市场监管部门严控食品健康标签,体育部门扩大公共健身设施,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同时结合岭南饮食文化推出华南地区专属食谱,倡导“先菜后肉再主食”的进餐顺序,兼顾健康与地域饮食习惯。并依托广东省保健协会成立体重管理分会,联合企业开发数字健康平台,累计已生成百万条减脂方案,实现“科学减重”的标准化落地。
代谢减重专科的相关专家告诉南都记者,“广东的实施方案,通过系统、全面推进体重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并减少未来中长期的慢性病医疗支出。”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广东肥胖率低,但庞大人口基数决定了肥胖人口依然庞大
我国国民的肥胖、超重率开始不断攀升,但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F3(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则以肥胖率低引发关注。“诚然,广东的肥胖率确实要远低于北方高油、高热饮食的兄弟省份。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异常庞大,肥胖、超重人士的绝对数据并不少。”著名肥胖代谢病外科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在出席第一届广东省肥胖代谢病管理大会时向南都记者表示,肥胖干预已经从以往的单打独斗进入到了多学科参与下的集群式管理3.0时代。
据悉,本次在广州召开的大会由广东省医院协会主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旨在汇聚全国肥胖代谢病领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开幕式由大会主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主持。
广东肥胖率低
但肥胖人士的绝对数量不少
饮食生活习惯的变化,加上国民经济的快速进步带来的食品物资可获得性增强,我国的肥胖、超重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肥胖率为16.4%,超重率为34.3%,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65.3%。肥胖已成为我国公众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但前不久,一条“广东肥胖率全国倒数第一”的新闻刷屏。岭南地区的炎热湿润加上广东饮食方面低油低热,喜食蔬果的特点,确实在控制体重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广东省人口基数庞大,是目前我国唯一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肥胖、超重率虽低于北方兄弟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患者数量并不少。”杨景哥表示,具体到临床实践中,肥胖门诊的诊疗量并不少,需要开展减重手术干预的也不在少数。
本次大会为肥胖代谢管理同行搭建学习交流与合作共赢的平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新理论、新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加强肥胖代谢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交出“广东答卷”。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莹在大会开幕式环节指出。而大学党委医学工作部会盘活多方资源,加强对肥胖代谢病管理事业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与兄弟院校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减重代谢外科事业的发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郭军也表示,医院获评“减重代谢外科全国示范单位”称号,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医疗机构,期望与广大同行共同推动大湾区相关学科发展,彰显侨校、侨院的精神与力量。
本次会议邀请省内外诸多著名专家针对“医院管理与学科建设、标准化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建设、新形势下的个案管理工作、减重外科热点话题、减重外科与减重药物协同关系、中医·营养·运动·心理与减重”6大主题进行了专题演讲,这些演讲不仅传递了前沿的学术信息,也激发了与会者对肥胖代谢病管理领域的深入思考与创新灵感。
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大会精心设置了青年论坛和个案管理两个分会场。青年论坛为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与同行的思想碰撞中不断成长;而个案管理分会场则聚焦于减重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个案管理师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学习新知的宝贵平台。
内科药物丰富了减重方案
但超级肥胖等人群依然首选手术
这几年,肥胖和代谢性疾病问题日益加剧,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和经济负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应对变化,“广东省医院协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医院协会肥胖代谢病分会”。
就在上个月,我国批准了第二款减重药品暨“网红”药物诺合盈,通过为期5个月的递增式剂量注射,能够帮助肥胖人士甩掉约17%的冗余脂肪。该药物的获批上市,在丰富了临床减重方案的同时,也势必给减重外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但该减重药物也并非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比如部分患者可能会增加胰腺炎、胆囊炎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甲状腺结节患者同样应慎用此药,避免潜在的风险。“而且,研究表示,一部分人群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差,减重效果并不明显。”
杨景哥表示,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医院协会肥胖代谢病分会”,正是要将肥胖干预工作打造成一套组合拳似的集体作战,通过吸引包含内科在内的不同学科专家参与,多学科融合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还将极大地提高减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开始了新的尝试,倾力打造肥胖诊疗3.0模式。“按照传统肥胖诊疗模式,胖友看完减重门诊之后,还需要去运动医学中心等门诊治疗其他问题。这是肥胖诊疗1.0模式的弊端,以减重外科或营养科等单一科室完全主导。部分医院的肥胖诊疗进入2.0模式,由单一科室带领再根据实际转诊或组织多学科MDT,患者仍然面临诊疗流程繁琐的困境,不得不奔走于多个科室之间。”
杨景哥表示,医院新近揭牌的“一站式”多学科综合减重门诊属于肥胖诊疗的3.0模式。在该门诊中,从挂号、分诊、多学科诊疗、身体成分分析、抽血检查、支付,都在诊间完成,肥胖患者可享受全方位、一站式的诊疗服务。该中心以“多学科协作 个性化诊疗”为核心特色,整合了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个紧密科室,并联合心内科、运动医学科、精神医学科、康复科、睡眠医学中心、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学科,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对于轻度肥胖患者,中心可能推荐营养科专家制定的个性化饮食调整计划,并辅以精神医学科的专业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轻松减重。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联合多学科进行深入的代谢评估,考虑采取减重手术作为长期有效的干预措施。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伍振鹏
世界肥胖日,广东医开展肥胖防控系列行动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这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响应世界肥胖联盟的号召,助力我国肥胖防控工作,广东医科大学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课题组在2025年“世界肥胖日”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帮助推动我国肥胖及相关慢性病防控工作,结合国家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运动干预模式和肥胖防控的临床研究”项目课题《地区适宜的多场景肥胖运动方式综合管理策略构建》,广东医科大学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课题组开展2025年“世界肥胖日”系列活动,合力推进中国肥胖防控工作。
本次系列活动组织学校及各附属医院,汇聚了国内内分泌代谢、临床营养、公共卫生、运动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开展20场系列活动,涵盖学术会议、医院义诊、校园健康活动、社区公益行动、企业“体重管理”活动、家庭健康促进服务活动、肥胖防控科普宣传等7大核心板块。
据悉,《地区适宜的多场景肥胖运动方式综合管理策略构建》课题由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 临床”团队整合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和附属医院等7家直属附属医院、东莞创新研究院、多模态数据融合应用创新校企联合实验室,牵头申报并联合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神州医疗等团队负责承担课题。该课题包含“地区适宜多场景肥胖运动方式综合管理评估、教育、支持策略的研发”“地区适宜多场景的肥胖运动管理综合策略的测试与评价”“中国地区适宜多场景肥胖运动方式综合管理策略体系的建立和推广”三个课题任务,课题总经费1265万元。
文 | 记者 孙唯 通讯员 安然 王丽君图 | 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