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30.5(肥胖30.9属于几级肥胖)
美国成人肥胖率超40%
图片来源:《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网站
综合编译蔡梦吟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网站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超过40%,达到42.4%。ABC称,早在20年前,美国联邦政府卫生官员就表示,美国正在经历一场“日益严重的肥胖流行病”,遏制肥胖刻不容缓。然而这些年来,美国人越来越胖。本世纪初,美国成年人中的肥胖者比例为30.5%;此后,这一数字逐年上升,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的患者比例随之上涨。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的数据,2017年至2018年,美国的肥胖率达到42.4%。其中,各年龄段的成年人肥胖率相似,但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亚裔成年人肥胖率最低,为17.4%。上述数据来自2017年至2018年的一项健康调查,有超过5000名美国成年人参与。调查结果还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居民肥胖率不同。例如,人均GDP排名常年垫底的密西西比州和西弗吉尼亚州,2018年成年人肥胖率排在前两位。美国心脏协会执行副总裁马克·舍伯尔对ABC表示:“要打败肥胖,除了(提倡)健身和健康饮食,还必须解决收入、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问题。”《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网站称,乔治·华盛顿大学肥胖问题专家威廉·迪茨博认为,肥胖是美国最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政府应该推行有效措施,减缓国民的肥胖趋势,比如,如果提高对含糖饮料的税收,情况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英报告揭新冠重症超六成为肥胖人士,全球最胖国家美国要小心了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旗下的国家重症监护审计和研究中心(ICNARC)发出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分析目前在全英入住ICU的196名重症病患,预警其中64%属于过重或肥胖人士。
其实,英国政府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都将肥胖人群,即体重指标(BMI)超过40的超重人士划为新冠肺炎高危人群,英国政府还在建议中指出希望他们自我隔离。
根据经合组织(OECD)最近一次(2017年)在肥胖人群方面的调查,美国成年人(15岁以上)肥胖率高达38.2%,是全球最胖国家,其次是墨西哥(32.4%)、新西兰(30.7%)、匈牙利(30%)、澳大利亚(27.9%)和英国(26.9%)。
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盖拉教授(Sandro Galea)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贫困、城市规划、较大比例的食物补贴等原因,美国肥胖症的发生率约为42%。”
截至27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发稿时,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53万人,其中美国确诊人数85594例,为全球第一,死亡1300例;英国确诊人数为11658例,死亡578例。
英国重症超六成是肥胖人士
如前所述,ICNARC的报告显示,进入ICU的196名重症病患中,57名为女性,139名为男性,他们的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155名患者在急性疾病发作前能够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生活,23名患者以前在日常活动上需要一些帮助,而在所有日常活动上都需要帮助的患者数为0,剩下18名患者情况未知。
数据显示,有56名病人BMI在 25~30, 58 名BMI在 30~40,更有13人BMI 在 40 或以上,总计127人。
体重指标(BMI)是一种基于身高和体重的体脂测量方法,适用于成年男性和女性。根据世卫组织(WHO)给出的标准,BMI在25至29.9属于过重,30至39.9属肥胖,40或以上属于极端肥胖。
此前,欧洲其他国家的医疗人士也多次预警肥胖同新冠重症之间的相关性。 简单而言,肥胖会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令病患容易感染炎症,使身体更难抵御细菌。此外,多余的体重也会对肺部造成压力,增加新冠肺炎并发症的风险。
欧洲麻醉学会前会长赫特(Stefan de Hert)认为,肥胖是意大利重症监护病人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新冠肺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岁,肥胖是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他称。
美国肥胖率全球最高
目前美国CDC也在对肥胖人士预警。在其官方网站上,CDC在新冠高风险人群的定义中指出,根据目前所获得的信息,新冠肺炎患者中患有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65岁及以上人群、住在养老院或长期护理机构的人。
其他高危情况则包括:患有慢性肺病或中度至重度哮喘者、有严重心脏病的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包括接受癌症治疗的人)、任何年龄中有严重肥胖问题(体重指数BMI>40)以及任何年龄中患有某些基础病的人(尤其是在无法得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如患有糖尿病、肾衰竭或肝病的人),也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盖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此次疫情中,一些因素使某些人群患疾病的风险成比例地增加。“老年人和原本患病的人死于新冠肺炎的风险更大。”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潜在的共病现象可以解释其中的某些原因,肥胖是其中一种,但是关于病毒传播的很多原理仍然不大清楚。”
美国是目前全球肥胖人口最多国家,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近4人肥胖。排在其后的墨西哥的情况也差不多,且墨西哥糖尿病成人发病率在OECD成员中最高,为15.8%,是OECD成员平均值7%的两倍多。 据外媒报道,到目前为止,墨西哥已有6人死于新冠疫情,其中4人患有糖尿病。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在2020年2月的最新报告中指出,美国成年人的肥胖患病率为42.4%。其中,20岁~39岁的年轻人患病率为40.0%,40岁~59岁的中年人患病率为44.8%,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42.8%。各年龄段的肥胖患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NCHS的报道显示,按性别看的话 ,在男性中,20岁~39岁肥胖患病率为40.3%,40岁~59岁肥胖患病率为46.4%,60岁及以上人群中肥胖患病率为42.2%。在女性中,20岁~39岁肥胖患病率为39.7%,40岁~59岁肥胖患病率为43.3%,60岁及以上人群中肥胖患病率为43.3%。年龄差异均不显著。
NCHS称,总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各个年龄段间的肥胖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NCHS报告显示,2017~2018年,美国成年人的重度肥胖患病率为9.2%。女性重度肥胖患病率(11.5%)高于男性(6.9%)。
在成年人中,患病率最高的是40岁~59岁的群体(11.5%),其次是20岁~39岁(9.1%)和60岁及以上的群体(5.8%)。
总体来看,美国肥胖患病率继续上升:从1999~2000年至2017~2018年,美国肥胖患病率由30.5%上升到42.4%,重度肥胖患病率由4.7%上升到9.2%。
OECD此前调查显示,全球最瘦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成年人肥胖率只有3.7%,随后是印度(5%)、韩国(5.3%)、印尼(5.7%)和中国(7%)。同时,大部分欧洲国家的肥胖率低于20%。(实习记者李欣洁对本文亦有贡献)
高血压+肥胖,1+1=?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发病率与日俱增,在青少年身上尤为多见。而高血压患者的大军里也出现了一支名叫“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突入部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究竟是什么在肥胖和高血压两者间建立了联系呢?
肥胖与高血压:1 1=2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重要特征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肥胖密切相关,控制体重就能有效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与肥胖发生的时间关系,目前临床上并未予以明确区分,既可以是肥胖发生先于血压升高,也可以是血压升高先于肥胖,统称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
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两者常合并存在。肥胖既可以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难度,也可促进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加重心脑血管损害。
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为肥胖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占53.7%),其次为肥胖合并糖代谢异常和高血压(占30.5%)。超重和肥胖及其相关糖脂代谢紊乱已成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超过理想体重20%或更多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10倍;高血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分别有75%和65%存在超重和肥胖。由此可以看出,高血压、肥胖往往呈现“结伴而行”的趋势。
肥胖与高血压:1 1>2
那么,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枢性盐喜好性增加有研究显示,肥胖会导致中枢性盐喜好性增加。肥胖往往伴随着盐味觉改变和盐摄入量增加,高盐很有可能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这提示我们,肥胖可能会导致中枢性盐喜好性增加,促进盐的摄入,进而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脂联素的作用脂联素水平能预示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低脂联素血症患者易出现血管损伤,使高血压更容易发生。
瘦素不能发挥功效瘦素受体广泛存在于人体的下丘脑、肝脏、肾脏、心脏、肺和胰岛细胞等器官和组织的表面。瘦素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我们瘦,通过与下丘脑受体结合,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和降低体重等作用。瘦素的外周作用包括调节糖代谢的平衡、促进脂肪分解和抑制脂肪合成、参与造血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促进生长等。许多肥胖患者的瘦素水平很高,但却没有发挥出抑制食欲、增加产热的功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出现了瘦素抵抗现象(指身体对瘦素的反应减弱或无反应),从而导致瘦素的功效大打折扣。
内脏脂肪堆积如果内脏脂肪发生病变,人体就会产生更多的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其中,抵抗素可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诱导高胰岛素血症,使得交感神经激动,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认为,脂肪组织的堆积与高血压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下降大量研究已证实,在体重增加的过程中,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是下降的。这就导致压力感受性反射无法及时获取动脉压力升高的信息并将之传递出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压。
肥胖与高血压:1 1<2
尽管体重控制策略已成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综合干预的重要基础,但目前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体重控制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如何安全有效、长期稳定地控制体重?二是怎样才能把控制体重转化为远期心血管风险降低?这两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总之,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对控制高血压和减轻体重十分重要,但效果有限。虽然外科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肥手段,但仅局限于重度肥胖且对生活方式改善和减肥药物无效者。外科治疗属于有创性治疗,不宜在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中广泛开展。
持之以恒的生活方式干预,基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再联合针对性的代谢调节药物,可能更适合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综合干预。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故对其的干预应兼顾血压控制、体重控制和改善代谢紊乱三个方面,且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贯彻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特别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
比起单纯的肥胖或高血压,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在药物选择上,必须保证降压和改善代谢紊乱并重,必要时还要考虑进行减肥手术以控制体重。
也许“事倍功半”的治疗会让患者感到迷茫和无助,但要相信,面对已发生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只有保持积极的治疗,才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高血压防治——科学证据解读》
本书主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陈思娇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 刘道燕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人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