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地图(一张图告诉你肥胖)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这三省“胖人”最多!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超重与肥胖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诸多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
肥肉长在哪里最危险?我国哪些省份“胖人”最多?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
这三个省“胖人”最多!
8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团队在《糖尿病、肥胖与代谢》发表了一项一篇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报告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①
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当代研究,来自全国243个城市的1580万名符合条件的成年人参与。
1. 内蒙古、山东、河北,“胖人”最多
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其中超重比例前三名的省份为内蒙古(37.1%)、山东(37.1%)和河北(36.6%)。
2. 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男性中超重的比例为41.1%,而女性为27.7%,男性中肥胖的比例为18.2%,而女性为9.4%。
3. 胖人的各种并发症患病率都更高
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超重/肥胖参与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前驱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BMI越高,并发症越多。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
原因扎心了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
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
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
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②
健康时报 图
另外,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55-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换句话说:男人们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年纪轻轻(35-39岁)就到达肥胖的峰值;而女性要到70-74岁才到达肥胖的峰值。男同胞们,扎心了……
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当肥肉(脂肪)长在我们脸上、手臂上、大腿上……这些看得见的地方时,其实还算不上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脂肪长在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地方,对健康的危害更大,甚至会带来致命的风险!
人体的脂肪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看得见的脂肪”,即皮下脂肪。它们贴在皮肤下,有帮人体保温的作用。但积累过多,就成了让我们看起来胖的元凶。
第二类“看不见的脂肪”,则是内脏脂肪。它们将我们的各种内脏,如肝、胰、胃、肠道等包裹、填充起来。
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赵杰202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正常厚度的内脏脂肪能够保护内脏,防止跌倒时损伤内脏,但内脏脂肪太厚会导致脂肪心、脂肪 肝、脂肪肾、脂肪胰等器官功能异常。此类肥胖就是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内脏性肥胖)。
判断内脏脂肪超标并不仅是看BMI(体重/身高2),还要看腰围、腰臀比(腰围/臀围)、内脏脂肪检测等。例如:
▼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即便BMI正常,患病风险也会升高;
▼男性腰臀比例大于0.9、女性大于0.8,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大于1.0即为腹型肥胖。③
健康时报 图
4个方法帮你减掉内脏脂肪
赵杰医生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给出来4个减掉内脏脂肪的方法。③
1. 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内脏脂肪超标的人每天需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跑步、散步、游泳、骑车等,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没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运动防患于未然。
2. 吃饭记住个比例5:3:2
吃米饭、面包等主食过多,容易在腹腔囤积内脏脂肪,但也不能完全不吃,避免零摄取时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
以腹型肥胖的女性为例,每天主食摄入不超过100克,三餐比例是5:3:2。
3. 根据运动限制热量摄入
若平时活动量不大,摄取热量(千卡)不要超过体重(公斤)x25;若经常运动、活动量大,摄取热量(千卡)不宜超过体重(公斤)x35。
4. 日常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想要内脏瘦身成功,不能缺少纤维素,日常可选燕麦、绿豆、番茄、葡萄柚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助顺畅排泄,促进新陈代谢。
本文综合自:
①Chen K,Shen Z,Gu W,Lyu Z,Qi X,Mu Y,Ning Y;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Aug 17. doi:10.1111/dom.1523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37589256.
②2023-08-21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41.1%男性体重超重》(记者 高瑞瑞)
③2022-10-09 健康时报《藏在内脏、形成眼袋……老人要管好身体脂肪》
来源: 健康时报
全国肥胖地图出炉!为啥这些人更胖?
在我国,哪里的人最胖?哪些人更易胖呢?
2020年,一项发表在《肥胖研究与临床实践》(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期刊上的流行病学研究,历时4年,在全国抽取调查了约44万例的18岁以上成年人群,从省级层面提供了全国超重和肥胖流行的最新数据。
根据我国超重和肥胖流行的最新数据绘制出“全国肥胖地图”,具体分析了各省份的体重分布情况。①
上述研究对超重和肥胖率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均与超重和肥胖显著相关。
1、区域分布上:北方人更胖
整体看来,超重和肥胖率南北差异明显,东北、西北地区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东南地区。①
具体到各省份:
平均体重指数:天津最高(25.4kg/㎡),海南最低(22.2kg/㎡);
超重率:北京最高(40.9%),广西最低(14.6%);
肥胖率:天津最高(12.2%),海南最低(1.3%)。
《中国成人肥胖患病率的地理变化:2013-2014年国家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结果》也显示,京津地区无论男女,超重以及肥胖的发生率都非常高。②
北方地区整体比南方地区超重及肥胖率更高的原因可能主要与饮食有关。南方人的饮食中禽类、鱼类等白肉和新鲜蔬果较多,且饮食整体清淡;而北方人则口味比较重,饮食结构中猪牛羊肉等红肉更常见,且新鲜蔬果吃得较少。
此外,2020年一项发表在《糖尿病杂志(Journal of Diabetes)》上的论文,利用史上最大研究样本——2亿多中国人,绘制了首张中国饮食习惯与代谢病地图。结果显示,北京和天津居民对甜食的喜爱也较突出,而糖摄入过多,会增加超重和肥胖的发生风险。③
2、年龄分布上:中年人更胖
人到中年变“油腻”,并不是空穴来风。该研究还发现,超重及肥胖的风险先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在45-54岁达最高,然后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其中,45~54岁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18~24的年轻人的3.83倍:18~24岁的年轻人,10.9%超重,2.3%肥胖;而在45~54岁的中年人,36.9%人超重,6.9%肥胖。
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活动量减少,能量消耗减少,导致超重和肥胖增加;而随后肌肉会开始萎缩,超重和肥胖则开始减少。
此外,中年更易发胖与自身的脂质周转率明显下降有关。脂质周转率,也就是脂肪细胞中脂质被去除和储存的速率。脂肪组织中脂质周转下降意味着,脂肪存储的速度远远大于被消耗的速度。
2019年,一项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脂质周转下降明显,对于男性来说,在脂质周转下降时,若不节食,体重将平均上涨20%。④
3、婚姻状况上:已婚的人更易胖
更有趣的是,该研究还发现,已婚或者同居者发生超重或肥胖的概率更大。
其实,并非首次得出此类结论。论文《我国中老年人的肥胖和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其关联性分析》中数据显示,受调查者中,婚姻状态为“已婚或同居”者肥胖发生率高。⑤
而且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结婚后体重都会增加。首先,已婚的男性和女性,由于不用再积极的寻找另一半,因此多数不会再像单身时,过度关心自己的体重,也就会减少对自身体重的管理,同时运动量也会逐渐减少。其次,已婚人士有了固定的生活节奏和伴侣,也可能导致食量变大。
减肥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1、逆转糖尿病
2017年,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一项糖尿病里程碑成果:患者通过节食减重,成功逆转了2型糖尿病。
此次研究中,为了达到减重的目的,参与者花了长达5个月的时间来吃低卡路里的食物。最终试验中,有近一半的患者成功逆转了2型糖尿病。⑥
2、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016年,北京大学公卫学院吕筠、田园等研究人员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腰越粗,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越高。与腰不粗的胖人(即非中心肥胖)相比,腰粗的胖人腰围每增加9.5厘米,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分别增高29%、30%、32%。
体重超重的人群,即使代谢健康,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依然较高。
所以,维持健康的体重,可以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降低患癌风险
201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的文章,通过检索超过1000篇研究论文,发现有充足证据表明,脂肪超标与13种癌症的发生有关:
结肠癌、食道癌、肾癌、子宫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胆囊癌、卵巢癌、胰腺癌、脑膜瘤、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⑦
所以,不想让癌症离自己越来越近,就请保持健康体重。
4、减少骨关节磨损
不断增加的体重会给骨关节造成巨大的负担,加快关节软骨的蜕变和丢失,并刺激骨刺的形成,导致骨性关节炎发生。因此想要好骨骼,需要先减肥。
所以
别再胖下去了
让自己瘦下来
你可能会发现新世界
参考资料:
① Lin feng Zhang,Zeng wu Wang,et 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441 thousand adults, 2012–2015.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② 2019 美国内科学年鉴 《中国成人肥胖患病率的地理变化:2013-2014年国家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结果》
③ Journal of Diabetes《Dietary preferences and diabetic risk in China: A large‐scale nationwide Internet data‐based study》
④ P. Arner, S. Bernard, L. Appelsved,et. Adipose lipid turnover and long-term changes in body weight. Nature Medicine. volume 25, pages1385-1389 (2019) .
⑤ 何刚.我国中老年人的肥胖和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其关联性分析[J],2017.
⑥ Effect of Intermittent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ed Diet on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⑦ Body Fatness and Cancer — Viewpoint of the IARC Working Group. N EnglJMed. 2016;375:794-798
本文编辑:张萌
审稿主任:杨小明
《2025世界肥胖地图》发布,肥胖和超重人群数量猛增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5年3月,《2025世界肥胖地图》发布,2025年中国41%成年人达到高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9%的成年人患有肥胖。
《2025世界肥胖地图》中,对于肥胖的定义是按照西方国家标准:高BMI:超重(BMI 25-30千克/平方米) 肥胖(BMI ≥30千克/平方米);肥胖Ⅰ级:BMI 30-35千克/平方米;肥胖Ⅱ级及以上:BMI ≥35千克/平方米。
3月7日,中国肥胖联盟共同发起人、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中国人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与西方存在差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我国将BMI大于28视为肥胖,而西方国家则通常以BMI大于30为肥胖界限,这一差别与中西方人种的体形特征差异相关,但无论是西方的统计还是我国的统计,都在提示当前肥胖和超重人群数量和比例正在猛增。
记者注意到,《2023年世界肥胖地图》中预测,到2035年,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BMI>30)将达到18%,2020-2035年的年增长率达到5.4%。但在《2024年世界肥胖地图》中,增长率数据几乎“腰斩”,报告预测,2020-2035年我国高BMI成年人的数量预计每年将增加2.8%,《2025年世界肥胖地图》未修正这一数据。张鹏表示,这一变化,可能与我国对于肥胖的重视并启动的“体重管理年行动计划”等肥胖防控政策有关。
报告指出,不仅是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也在上升。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方红娟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儿童的肥胖不仅影响健康,还可能干扰他们的生长发育。临床上就曾遇到不少中小学生,因肥胖出现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问题,这一现象令人深感忧虑。”
“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张鹏表示。肥胖的健康管理三级预防包括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临床期预防。“通过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改善睡眠质量等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肥胖的发生。对于已经肥胖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和管理,避免引发其他疾病。一旦因肥胖引发其他疾病,就需要进行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责编:王真
主编:田茹
校对:王卓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