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心累(肥胖导致心情差)
越累反而越胖?可能是它在作祟
最近有朋友发来求助说
我的儿子之前挺瘦的
但上班之后我就发现他越来越胖
他说因为工作太忙,于是就越来越胖了
可能是“过劳肥”
这“过劳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会“过劳肥”
“过劳肥”属于压力型肥胖,对于主要进行脑力工作的上班族来说,通常会出现运动量不足, 甚至不运动的情况,脂肪得不到充分消耗,就会出现“过劳肥”。
正常情况下,身体能够自行控制皮质醇分泌,调节血液中皮质醇的含量,但是当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时,肾上腺皮质醇指数就会升高,会加速新陈代谢,不断提醒机体需要补充能量,于是就会食欲增强,导致摄入过多。
同时,如果经常熬夜,情况还会加重,因为熬夜时饥饿素会快速增加,更容易产生饥饿感,导致夜间不断进食。如此一来,白天黑夜都过量饮食,导致脂肪不断累积,身体缺乏运动导致脂肪无法被消耗,脂肪不断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过劳肥”。
我国一半成人超重肥胖
2021年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等发布的《之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指南》提到,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肥胖患病率增加3倍多。
而我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BMI≥24.0kg/m2者,也就是说超重的人:
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 BMI:18.5 ~ 23.9 kg/m2) 的3倍~4倍;
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2倍~3倍;
伴发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三酰甘油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3倍~4倍。
2017年刊发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项美国哈佛大学关于“成年早期至中期体重增加与后期主要健康结果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中青年每增加10斤体重,中老年时:
糖尿病风险增加30%
高血压风险增加14%
心血管病风险增加8%
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6%
不吸烟者死亡率风险增加5%
控制好体重
这5个关键点要牢记!
1. 运动方面
运动必须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耗脂肪,一般至少需要20分钟。因此,想要达到消耗脂肪的目的,最好持续运动30分钟以上。持续时间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这也正是很多人每天运动,但仍然没有显著效果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由于自身懒惰或是事务繁忙等原因,期望一次运动就能带来体重的明显变化。但是,运动必须长期且达到一定稳定的频率才会带来身体的改变。
此外,在强度方面,以微微出汗为宜。建议中老年人,运动后适宜心率=170-年龄,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较适宜的运动如游泳、太极、八段锦、跳舞、快走、骑车等。运动应该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2. 饮食方面
江南饮食在营养体系上和地中海饮食相似,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总结了江南饮食的六大特点:
1.提倡增加粗粮,减少精米精面;
2.推荐植物油,低温烹饪;
3.增加白肉、减少红肉,推荐豆制品;
4.蔬菜多多益善,保证适量水果;
5.推荐适量坚果、奶类;
6.强烈推荐蒸、煮、涮的烹饪方式。
此外,国人往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WHO和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摄入给出了统一建议,即每人每天摄人量在25g-35g。不过,我国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人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不足,人均膳食纤维总摄人量约为13g/天。
建议多吃一些果蔬、补充全谷物,保证膳食纤维摄入。
3. 心情方面
压力大使得皮质醇升高,引起脂肪分解,全身大量脂肪被动员进入血液,当脂肪没有得到消耗,它会重新分布,也就是向身体的中心囤积。时间久了以后,就会出现大腹便便的现象。
所以,保持一个好的、轻松的心情非常重要。
4. 睡眠方面
最好23点前入睡,保证规律睡眠时间。
5. 体重方面
健康的减肥目标是体重降低0.5kg/周~ 1.0kg/周,快速减肥,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资料:CCTV生活圈
编辑:毕扬静
植入人工心脏、手术减重40KG……我和终末期心衰伴肥胖症患者罗先生的故事
今天,《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给大家带来心脏大血管外科主管护师冯凰与严重终末期心衰伴肥胖症患者罗先生长达3年、共同抗击心衰的故事。
我叫冯凰,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一名护士,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21个年头;在从事护理工作的这些年,有这样一位严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让我印象深刻。
01 一位特殊的患者
230斤 终末期严重心衰
2018年,年仅27岁的罗先生刚从国外旅游归来,突然感到活动后心累、气紧,而且要休息好一阵才能缓解,开始他以为只是旅途劳累的原因,并没有立即就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上下肢开始出现浮肿;最终,他在家人的陪伴下辗转来到了我院就诊。
医生评估发现,罗先生的心脏功能已经进入终末期,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心脏供体本身已难以获得,而且这项手术要求供者体重与受者体重接近,但罗先生的体重有230斤,这使得寻找合适的心脏供体变得异常艰难。
到2020年底,他的生活已经无法自理,反复的心衰入院让他与家人心力交瘁。我和医生一起上门诊的时候,常常碰到他来咨询,每一次得知还没有合适的供体时,我都能看到他眼神中透露出来的绝望,不由得开始更多地关注他。
02 一台人工心脏手术
寻得一线生机
2021年初,罗先生病情加重,被家人紧急送往我院急诊科。此时的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向着终点在靠近,连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行动都变得异常艰难,可等待移植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作为罗先生的主管护士,我看到了他入院后的无助与绝望,之后一有空我就会到他的病房,一边听他诉说,一边鼓励他打起精神,看到希望,相信一定还有机会。
很幸运,经过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主任安琪教授多学科团队的讨论和评估,决定先为罗先生进行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的植入手术,再等待合适的心源。
LVAD植入手术就是大家俗称的人工心脏手术,它是一项突破性的治疗终末期心衰的技术,为无数心衰患者带来了希望。它代替左心室的泵血功能,来改善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手术后,患者不仅能够逐步恢复自理能力,还可以回归正常生活,重新感受生命的意义。
这个消息对罗先生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不过对于一个新技术,我看得出他还是担忧的。
在手术前,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详细解释了LVAD手术的必要性和具体过程,帮助他和家人了解手术的各个环节以及预期效果。我们又通过视频短片和模型,形象地展示了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植入位置,让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们还让心理咨询师积极参与进来,耐心倾听罗先生的担忧和疑虑,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我还分享了其他医院的成功案例,介绍其他患者术后恢复的良好情况,以增强他的信心。
03 一瓶冰可乐
温暖与专业
2021年1月13日,罗先生接受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手术,入手术室前,他虽然有些紧张,但表面上依旧显得轻松。我问他为什么如此淡定,他说医护团队的鼓励、支持带给他面对一切后果的勇气。
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深受触动,从未想到我们的话语竟有这么大的能量。于是我继续鼓励道:“别担心,手术一定会顺利的,相信我们的团队,也要相信自己。您的家人和朋友都在期待着您的康复”。他朝我微微一笑,被推入了手术室。
手术非常顺利,术后,罗先生转入ICU。和医生一起查房的时候,我看到ICU的医生和护士一边和他交流病情,一边给予他鼓励;看到他的积极配合,我决定给他一个小奖励,便问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愿,他舔了舔嘴唇说:“好想喝冰可乐啊。”
经过和医生细致的沟通确认,第二天我带着他期待已久的冰可乐出现在他的面前。看着他惊喜的眼神,我笑了起来,他对着我说:“谢谢冯老师,我一定好好配合,争取早日出监护室,不辜负你对我的关心”。
几天后,罗先生顺利转回普通病房。他告诉我,拿到了冰可乐的那一刹那,他感觉自己似乎重获新生:“虽然艰难,但有了医护人员的支持与陪伴,相信我一定会越来越好。”
04 一份康复计划
新生活的开始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置入是一项新兴技术,尽管它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术后日常管理却很复杂。
面对新事物的学习,罗先生和家人也力不从心,为了让罗先生的家人也成为他的坚强后盾,我从如何给机器充电、更换设备,到如何每日监测装置的运行状况,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报警信号,教会他们使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期间,还设计了各种考试,一旦发现他们操作中的问题,就会及时给予纠正。我也为罗先生准备了详细的维护手册,便于他在家中参考和遵循。
康复锻炼也是恢复过程中的另一关键部分。根据罗先生的具体情况,我联合了康复师一起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鼓励他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逐步恢复体能。这些康复训练不仅帮助罗先生增强了体力,还提高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逐步克服康复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经过数周的康复训练,罗先生终于迎来了出院的喜讯。他说:“冯老师,直到现在我才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说不出那么多感谢的话语,但是我明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你所倾注的心血,我希望自己带着这个机器,好好地开始新生活。”
05 一个专属微信群
及时解除危机
为了确保罗先生回家后仍能得到延续的护理服务,我和护士长商议为他及家人创建一个微信群,方便后续的沟通。在微信群里,我可以随时知晓罗先生的健康状况,并解答他们的疑问,为他提供后续的康复建议。有了这个沟通群,罗先生觉得安心多了。
一天晚上,我洗漱完毕正准备休息,突然收到微信群里罗先生发来的紧急消息:“康复设备出现了异常报警”。
我担心不已,意识到情况比较紧急,我和罗先生约好在医院见面后,不顾刚洗的头发还在滴水,就立马驱车赶往医院;到达医院后,我迅速检查了设备,发现是备用电池连接异常引发了报警。
为了确保罗先生的安全,我重新调整了设备,并仔细检查了他的身体状况,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才放下心来。尽管虚惊一场,但是罗先生和他的家人对我的迅速反应表示了由衷的感谢。我安抚了他们的情绪,详细地讲解了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确保他们在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更从容应对。
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帮助,让我们之间越发信任,相处也越来越融洽,在节假日时,也会彼此送上祝福。
06 一台减肥手术
完成减肥目标
尽管罗先生已经安置了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为了减轻心脏负担,改善整体健康状态,减肥成了他康复阶段的首要任务。
为了更加科学地实施减肥计划,我与营养师、康复师一起积极沟通,共同为罗先生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减肥计划。营养师精心调配了饮食方案,确保罗先生摄取的热量和营养都在理想范围内;而康复师则根据罗先生的身体状况,设计了合适的运动计划,帮助他通过科学的方式消耗多余脂肪。我则肩负起督导运动和饮食的作用,确保他能够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然而,尽管我们付出了诸多努力,罗先生的减肥效果却并不理想。经过多次评估与讨论,罗先生决定听从胃肠外科医生的建议进行减重手术。
手术当天,我全程陪同在罗先生身边,时刻关注他的生命体征,并与手术团队紧密配合,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由于罗先生体内装有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手术团队必须格外小心,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准确无误。在麻醉科、手术室的通力配合下,胃肠外科程中教授、陈亿教授、张贵祥医生,心脏外科王亚波教授、刘光跃教授、冯凰主管护师等手术团队为罗先生成功完成了手术。
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和饮食调整,罗先生的体重开始稳步下降,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减重40KG,血脂也显著改善,服用的药物也做了调整,罗先生说他感觉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了。再次复查的时候,他对我说:“冯老师,虽然我经历了两次大手术,但是,因为有了你的帮助、团队的帮助,一次次地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让我能够重燃生活的信心,也有底气迎接新的挑战。”
时光荏苒,我和罗先生已经认识了3年多了,这位曾经的心衰患者,如今已满怀信心地重新融入社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朋友圈展示着他丰富多彩的生活。
这份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被患者赋予的信任与依赖,是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工作意义的源泉。我深知,护理这份职业,虽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无尽的生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技术与科学的结合,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相信,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是默默无闻的天使,用双手传递生命的温度,用话语编织希望的篇章。
亲爱的们,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院庆日来临之际,我们持续面向广大病友、医务人员、医学生、华西校友,征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欢迎大家向邮箱hxxcb123@163.com投稿。一经采用,将在华西医院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还会给作者送上华西文创精美礼品!
期待你的来稿!
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6月19日,37岁的昆明市民马代伟来到昆明市红塔集团体育中心,在“减重·云之南”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上咨询减肥的问题。自从21岁开始,他渐渐长胖,体重最高峰时达到130公斤,为此,他尝试了不同的减肥方法,但体重往往降下来一点又反弹回去,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减肥成功。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亿,肥胖人群也突破了9000万。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经常困扰着我,我必须把体重降下来,把指标降下来。”马代伟说。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44岁从事旅游行业的曹岚,体重最重时达94公斤。“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生活中觉得负重很累,不管做什么很容易喘息,爬山等运动已经停止了,不敢运动了。”曹岚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减重与糖尿病外科MDT团队负责人吴边介绍,针对体重基数大的人群来说,本身心肺功能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如果再去做强烈的体能训练,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减肥要找准科学的方法,体重基数大的人群应该考虑医学手段介入,来完成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
“我们在平时接诊时注意到,肥胖除了会带给人身体上一些损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形体上的困扰、给身体带来的不便、其他人异样眼神的困扰。”吴边说。
对此,马代伟深有体会,“朋友不经意间的开玩笑,也会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医生指导的方法,他的体重已经降了12公斤。“希望能够将体重降至70公斤,让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生活。”马代伟说。
“女士比较爱美,以前胖的时候买衣服不方便。”曹岚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做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目前体重已经下降了27千克,血压和血糖恢复正常,走路也不喘了。“现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能跟上朋友的脚步,整个人更自信了。”
吴边表示,肥胖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或缺乏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肥胖不应被污名化对待,而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应该关爱肥胖人群,关注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反对肥胖歧视,也希望超重和肥胖人群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记者 赵黎浩)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