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心型肥胖与周围型肥胖(中心型肥胖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白黄红黑!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511,我要腰! 世界防治肥胖日

5月11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

“511”,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那个“1”代表苗条,通俗地讲就是“我要瘦”,“我要腰”。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事——除了发胖。肥胖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预防控制肥胖,迫在眉睫,今天,你努力减肥了吗?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是当今社会仅次于吸烟的致死原因,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将“肥胖”更名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

肥胖不仅仅是让人身材走样,更严重的是,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肥胖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若不及早干预、治疗,任其发展下去不但会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还会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自身免疫疾病和多种癌症等,同时还会影响到下肢关节、脊柱等,严重时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对于女性来讲,肥胖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及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5岁就跨入“胖的年龄坎”

据了解,江苏省疾控中心曾经做过统计,在江苏,18岁以上成人体重平均为61.5公斤,男性为65.8公斤,女性为58.4公斤。总体体重超重率为33.6%,总体肥胖率为11.3%,两者之和为44.9%。

进入45岁,江苏人就迈入了“胖的年龄坎”。在江苏居民的BMI(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情况曲线图中,45-59岁是BMI的最高峰“年纪段”,不管男女,而此年龄段的超重肥胖率也达到了一个最高值,接近60%。

过了这个年龄段,BMI值慢慢下降,其中,女性的BMI值一直到74岁以后才有明显的下降。

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更容易发胖?除了吃得多,代谢能力下降,运动量偏少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

来自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居民真正运动的其实并不多。江苏省疾控中心曾对部分15-69岁江苏居民的身体活动情况进行过调查,每日活动量来自主动锻炼的不足9%。由此可见,江苏居民主动锻炼的意识不高。

专家说,现在虽然看电视的人少了,可是每天下班后、空余时“刷手机”的时间太久了。另外,现代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已经没有时间去锻炼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胖子”

目前通常是靠BMI指数判断: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成人的BMI数值对应体重情况:消瘦:低于18.5,正常:18.5-23.9,超重:24-27.9,肥胖:28以上。

肥胖的临床分型分为腹型肥胖、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也是人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尤其是腹部、皮下、网膜和内脏器官。

我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腰围(也称“苹果型”身材)大于臀围,腰臀比=腰围/臀围:男性WHR大于0.9,女性WHR大于0.8。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肥胖的增长速度。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腹型肥胖患病率31.5%。腹型肥胖发生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病的风险高于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者。

周围型肥胖:其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髋部、大腿和下部躯干的皮下,也称“鸭梨型”身材,多见于女性。

混合型肥胖:兼有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的特征。

看看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的专家还有一种用颜色分类的方法:根据肥胖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分为白、黑、黄、红四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其特殊的病理变化,对应的减肥方法和治疗手段也各有不同。

白胖子(代谢正常型肥胖):皮肤白润,体型均匀,皮下脂肪增多但分布基本正常,各项代谢指标及激素分泌正常。这类胖子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科学减重以防止体重增加带来的物理性损伤,如关节炎症,心肺功能负担加重。

黄胖子(低代谢型肥胖):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脂肪分布多以腹型肥胖为主;低代谢率、低激素水平,可伴有严重脂肪肝和其他代谢异常。精神萎靡、气血均乏。

红胖子(高代谢型肥胖):多为红胖血淤之人,血供丰富、皮肤菲薄,体表可见紫纹及毛细血管增生等;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代谢率高、激素水平偏高,易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

黑胖子(炎症代谢型肥胖):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多见)、皮厚肉多;脂肪肌肉均丰富;代谢率高,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及高尿酸等炎症状态。

【相关】

“局部瘦身”不科学

“管住嘴,迈开腿”是健康减肥的核心六字真言。如何做到科学地“迈开腿”?有没有专门瘦腰瘦腿的局部瘦身运动?最近火热的毽子操,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练习?运动医学专家一一回答减肥热点问题。

运动减肥也有科学讲究。所谓“减肥”,准确地说,应该是减脂。广东省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杨伟毅表示,运动不仅能消耗体内脂肪和糖原,还可以改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调节新陈代谢,减少脂肪沉积,从而健康减肥。

怎样运动能更高效安全减脂?“一般情况下,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利于减肥。”杨伟毅解释,在有氧运动初期,身体供能更多依靠燃烧糖原;而持续有氧运动时,则更多通过燃烧脂肪供能。因此一般建议运动强度保持在有氧运动最佳心率区间内,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更有利于减脂。而无氧运动主要消耗糖原而非脂肪,且容易造成乳酸堆积,也就是说,运动后3天内会产生延迟性肌肉疼痛的,则是进行了无氧运动的表现。

“运动减肥贵在坚持,应选择能使锻炼者感兴趣、能长久坚持的方式,配合饮食管理。”杨伟毅表示,选择具体运动方案时要视年龄、心肺功能、健康状况及肥胖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对于从不运动或体能基础较差的人,刚开始运动时,可采用低强度、多组数的方法;当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逐渐提升,再逐步加量。比如快走与慢跑穿插进行,跳绳分为间断多组完成。

“局部减肥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杨伟毅提醒,“运动时的卡路里消耗是全身性的,脂肪的分解也是全身性的,所以并不会练哪儿瘦哪儿。”

那么,针对特定部位的运动,意义何在?杨伟毅表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有不同意义。例如一些针对腰腹部的力量训练,属于无氧训练,虽然燃脂效率不如有氧运动高,无法让你直接减掉腰腹赘肉,但可以增强特定部位的肌肉力量,令身体线条更紧实精干。同时身体肌肉含量增加,也会增加基础代谢率,能令你的基础能量消耗增加。

不少人最近都迷上了毽子操,觉得看起来简单易学。杨伟毅表示,毽子操的动作看起来容易跟学,对腹、髋、臀、腿部等部位肌肉力量训练都有好处。不过,这其实是一种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IT)。尽管燃脂效率很高,但可能更适合基础条件较好的年轻人。而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若简单重复某个动作时间过长,要当心因疲劳和动作僵硬带来的运动损伤风险。

综合《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报道

来源: 羊城晚报

女人身体这处太粗易患卵巢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健康已经成为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的焦点。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都把腰粗作为了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腰粗危害很多你知道吗?腰粗有哪些危害呢?应该怎么瘦腰呢?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发现,男性以腹部即中心型肥胖为主,女性以臀部即周围型肥胖为主,且中心型肥胖较周围型肥胖更易合并糖、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

这是因为,腹部脂肪细胞尤其是腹腔内脏脂肪细胞对脂质溶解十分敏感,内脏脂肪细胞量的增加使他脂肪溶解增加,引起一系列脂质代谢紊乱。

此外,腹部脂肪细胞堆积,导致骨骼肌对胰岛索敏感性下降,加之肝脏对胰岛索清除率的下降,使血中胰岛素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血脂,血糖及血压调节的异常。

可见,“中部崛起”,长出将军肚军,是危害更大的一种肥胖。

腹部脂肪堆积指标——腰围、腰臀比

由于腰腹部的肥胖和臀部的肥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差异甚大,人们应重视腰腹部的肥胖问题。人到中年后,经常测测腰围及腰臀比,对健康的维护具有板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腰围测量:取站立位,两脚分开25~30厘米,使体重均匀分配,测量位置在髂前上嵴水平线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测量者坐在被测者一旁,将软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

对我国成人来说,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女性腰腰围大于或等于80厘米,为腹部脂肪堆积。

臀围指环绕臀部最突出点测出的身体水半周径。用腰围除以臀围所得的结果即为腰臀比。腰臀比的合理比值是:男子为0。85~0 90,女性为0。75~080。

例如,一个男子的腰围是78厘米,臀围是90厘米,腰臀比值就是0。87,这是比较理想的体型。对女性来说,胸围和臀围较大,肩部较宽,大腿较粗而腹部较细者,为理想体型。男性腰臀比大于1。0,女性大于0。85,为腹部脂肪堆积。

腹部脂肪堆积,将军肚腆起,是提示你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信号。

消除将军肚,做足“吃”、“动”二字功夫

进餐馆吃饭,上菜时,服务员会礼貌地说一声“请吃好”。酒足饭饱之后付账离去,服务员也会道声“请走好”。

细细揣摩,发现这两声问候暗藏着消除将军肚的良方:吃好,可理解为要合理饮食;走好,则可视为要科学锻炼,这两者,恰好是消除将军肚的不二法则。

首先是吃

吃好早餐

研究证实,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者容易发胖。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又经过整个上午的紧张工作和学习,不到午餐时问就会饥肠辘辘,团饥不择食而进食过多时,既不利于健康,又容易使人发胖。吃好早餐,要讲究早餐的质与量,保证营养和热量不低于全天总量的三分之一。

饭前吃水果

在午餐和晚餐前半小时,吃一个苹果或其他水果,使胃中有食物而减少进餐时的进食量,使人吃到七八成就有饱感了。

这样既不会因减肥而挨饿,又不会因吃太多而招致体重突飞猛“长”。餐前吃些水果或低热量的食物,还有益于控制胰岛素分泌过多,有利于减慢糖及淀粉类的分解和转化为脂肪的过程,因而能减少脂肪的积累。

细嚼慢咽

肥胖者大都有这样的体验,胃口特别好,吃饭特别快,吃饱了却不知道饭菜味道如何。细嚼幔咽除有益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外,还能有效地避免进食过量。研究表明,人在进食20分钟后,大脑就会发出饱感信号,机体对摄食的欲望就会下降。

少脂多菜

减肥控制饮食。不仅耍控制主食热量,做到定时定量进餐,而且还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控制高脂肪高热量类食物的摄取,适当多进食些粗粮、蔬苹和水果,这样可使人容易产生饱腹感。减少主食热量的摄入,降低肠道对脂质的吸收。

蓝光闪耀,点亮健康未来!中心型肥胖是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从40岁起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总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约4000万增加到2021年的超过1.17亿。然而,我国在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面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点亮“抗糖”蓝光活动再次如期举行。当外滩之窗被温馨的蓝光照亮之际,众多医学专家与现场观众共同寄托着一份愿景:愿爱与希望的“蓝光”能照亮每个角落,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添上一抹幸福色彩。

公益灯光秀一直是上海市医学会在联合国糖尿病日“蓝光行动”中的标志性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以“糖尿病与幸福感”为主题,强调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超越单纯的血糖控制,旨在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一系列糖尿病科普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楼显示屏全天候不间断播放“糖尿病科普知识”小视频,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同时,在塔内的会议中心,众多医疗专家齐聚一堂,举办健康讲座。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冯波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石勇铨教授分别分别带来了题为“糖尿病的预防和逆转”与“肥胖—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的精彩演讲。两位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阐述了糖尿病的成因、症状及危害,更着重介绍了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关键技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毕宇芳教授等专家等专家则围绕“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的潜在危害”、“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以及“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热点话题,与市民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科普交流。

一系列主题活动由上海市医学会联合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主办。

此外,上海市多家知名医院——包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及上海新华医院,纷纷派出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科普公益大联动。

他们通过线上直播、走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讲座与健康咨询,旨在帮助更多民众深入了解糖尿病及其护理知识,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糖尿病防控能力。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表示,要增进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及患者自身的主动管理。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医患双方对抗糖尿病的信心,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携手提升全民的生活幸福感。

中心型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依据脂肪积聚部位,可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中心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中心型肥胖可以通过腰围这个简易指标进行初步判断,具体标准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中心型肥胖就像一块“坏的土壤”,与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缺乏体力活动;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6.1 mmol/L≤空腹血糖(FBG)

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超重肥胖、饮食热量摄入过高、缺乏体力活动等都是可以改变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对于所有人而言,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戒酒、平衡心理状态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生活宝典。简而言之,日行六千步,吃动两平衡,高危早筛查,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是发展到2型糖尿病的重要阶,如果不及时干预,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及时、科学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有部分人可以逆转为正常血糖状态。提倡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不喝酒,不抽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血糖改善;规律作息,每日至少7小时睡眠有利于血糖稳定。

(二)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坚持用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要调整用药,及时和医生沟通。

(三)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四)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保持健康。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方案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很重要。

(五)寻求支持

当因糖尿病或疾病管理遇到的问题而感觉情绪低落时,可和那些能理解您的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以寻求理解和支持。

蓝光的闪耀,不仅标志着“蓝光行动”的正式启动,更是对健康、关怀与希望的一份深沉而坚定的承诺。希望这束汇聚了全社会智慧与力量的蓝光,能够激励更多人携手同行,共同照亮糖尿病患者通往健康与幸福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