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单纯性肥胖与食源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营养性疾病吗)

中国循环杂志 0
文章目录:

肥胖并非是因贪吃和懒惰!国际联合声明:对肥胖的偏见危害更大

肥胖通常容易与懒惰、贪吃、缺乏意志力和不自律划等号,因此肥胖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遭遇各种歧视,很难逃脱与体型相关的偏见与羞辱。

近期,Nature医学子刊发表的一份国际联合共识声明,呼吁消除对肥胖的偏见。

36名专家组成的国际专家组审视了对肥胖歧视的原因及影响的现有证据,认为将超重和肥胖的人描述为懒惰、贪吃、缺乏意志力或不自律是不公正和不准确地,是没有证据的支持的。

而且,有些公共卫生政策支持对肥胖者“抹黑”,认为“羞耻感将促使他们改变行为,通过饮食和增加锻炼减肥”,但事实上,受歧视的超重者更不愿运动,甚至逃避锻炼,并且倾向于消耗更多不健康的食物。

这种耻辱感对肥胖人群的精神健康危害更大,与抑郁、焦虑、自尊心受损、社会孤立、不健康的饮食和情绪性暴饮暴食有关。

该共识还指出了5个肥胖观念误区:

1、体重=卡路里摄入-卡路里消耗

这一等式往往过于简单化,就好像这两个变量(热量摄入和热量消耗)只依赖于两个因素,即所消耗的食物量和所进行的运动,因此意味着,通过自愿决定少吃多运动,体重是完全可控的。

2、肥胖主要是由暴饮暴食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引起

除了过量摄入能量或久坐生活方式,现在也有证据表明肥胖的其他可能原因,包括基因和表观遗传因素、食源性因素、睡眠剥夺和昼夜节律紊乱、心理压力、内分泌干扰物、药物以及宫内和代际影响。这也是以“少吃多动”为建议的治疗方法经常失败的原因,因此,不能认为自愿暴饮暴食和久坐生活是肥胖的主要原因。

3、肥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肥胖者通常认为肥胖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在行动研究中调查的3008名肥胖者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肥胖比其他健康状况(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抑郁症)严重或更严重。鉴于肥胖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严重并发症的众所周知的风险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期寿命降低,将肥胖定义为一种选择是一种误解。

4、肥胖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状况

将肥胖列为一种疾病、危险因素或状况,对治疗和政策制定有影响,并有助于消除人们对肥胖的歧视。

许多医学会以及WHO、FD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专业组织已经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或疾病过程。

无可否认的是,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但仅以BMI作为诊断标准存在不足,需要确定比单纯的BMI更有意义的临床和生物学标准来诊断肥胖症。

5、严重肥胖通常可以通过少吃多运动减肥

这一假设也没有证据支持。体重和脂肪质量受许多生理机制的调节,除了自愿的食物摄入和体育锻炼。

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在大多数重度肥胖患者中,自愿少吃多运动对体重的影响不大。当脂肪质量减少时,身体的反应是静息能量消耗减少和增加饥饿和减少饱腹感的信号变化。这些代偿性代谢和生物适应导致了体重的反弹,并且只要人处于能量减少的状态,即使他们的体重有所增加,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代谢手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治疗严重肥胖的方法。有证据表明,代谢手术引起的许多代谢效应与通常由限制饮食减重引起的代偿生理反应不同,其实现了显著且长期的体重减轻。这类机制包括食欲的反常下降和代谢率的升高,这与大多数非手术性体重减轻后的变化方向相反。

100多个机构、单位、社团和期刊签署了这份声明,包括美国糖尿病学会、世界肥胖联盟和自然科研期刊。一致认同在现代社会,不能容忍对体重的轻蔑和歧视。谴责使用污名化的语言、形象、态度、政策和基于体重的歧视。

来源:Rubino F, et al. Joi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ending stigma of obesity. Nat Med. 2020, 26(4): 485-497.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欢迎关注《房颤科普》公众号!

《房颤科普》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提供科学、靠谱、有用的房颤防治知识!

如果您有关于房颤的问题,请您留言,我们会择期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予以回答!

纪录 | 曾光、郭云昌:食源性疾病防控与对策建议

【编者按】

5月9日,第二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安全高端峰会在江苏淮安召开。本届峰会聚焦“品质食品·安全共享”主题,近20位中外专家围绕当前国内外食品行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话食品安全治理与创新,共商食品产业振兴与发展,就进一步领会和推进新时代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进行了高效务实的探讨。本文从食源性疾病防控的视角,对食品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食源性疾病概述

1.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广义而言,食源性疾病即吃出来的疾病,包括所有食品安全类疾病和营养类疾病。狭义上,食源性疾病仅包括食品安全类疾病。

对于狭义的食源性疾病,不同部门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疾控系统关注一切经水、经食品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和中毒的疾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则仅关注经食品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和中毒的病原微生物、化学毒素引起的疾病。

2.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形势

全球每年食品安全类疾病发病人次为几十亿,我国每年因食品安全类疾病死亡人数以千计。目前,在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传统传染病被控制的情况下,食品安全类疾病发病率依然较高,但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鉴于此,当前国内外重点关注的是食品污染、中毒所引起的散发、爆发或聚集性流行的疾病,如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以及化学、生物中毒等。整体来看,与饮食相关的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复杂,种类远比上述列举的繁多,关注这些病种主要是侧重于食品生产环节,固然有其道理,但对于民众预防罹患食源性疾病可能是“挂一漏十”。

就营养类疾病而言,我国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营养过剩,由营养过剩导致的相关疾病,如高盐、高糖、高油脂、酗酒引起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患病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上升。我国每年仅因肥胖、超重引发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280万。

3.我国防治食源性疾病的历史使命

我国的食源性疾病面临双重挑战,一是此起彼伏、挑战法律和道德的食品安全事件;二是日趋严重、以百万计慢性病死亡相关的营养卫生问题。食品安全是底线,是及格线;营养卫生事关中华民族的期望寿命,生死攸关。因此,在食品安全方面,要依法治理、系统防治、健康教育,但问题依然防不胜防;在营养卫生方面,要以健康教育为主,但目前行政干预不足。

4.食源性疾病碎片化管理

目前,对食源性疾病的管理有多个部门。疾控中心法定管理肠道传染病报告、爆发调查,确定食源性、水源性、微生物感染或中毒;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要负责食源性病例监测、溯源,专项监测,抗生素耐药监测,制定标准;卫生监督系统主要负责卫生监督执法;食药系统则负责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这就造成了管理的碎片化,虽然碎片化管理可以使监管更加专业,然而一旦协调不当,也难以形成合力。

5.食源性疾病监测

我国目前共有3378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16年,食源性疾病爆发4056起,发病32812人,死亡213人,死因以中毒为主。

目前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覆盖全国100%县级行政区域的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有8481家与食源性疾病诊疗相关医院;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监测和耐药监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

专项监测是由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哨点医院开展,监测内容包括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阪崎肠杆菌感染病例监测。

急性胃肠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入户调查发生56704人次,全国每人年均发生0.28次急性胃肠炎,59.31%的病例报告是由受污染食物引起。

6.食源性疾病舆情数据分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如图1所示,自2018年1月1日~2019年5月7日,共监测到“食源性疾病”相关信息690余万条,舆情呈波浪状走势,总体来看呈上升趋势。2月为食源性疾病低发月份。

图1 “食源性疾病”舆情走势图

如图2所示,2018年,食品舆情数据量为21454716,“食源性疾病”相关舆情占比19%;2019年第一季度,食品舆情数据量为7179749,“食源性疾病”相关舆情占比17%。

图2“食源性疾病”舆情占比

“食源性疾病”相关舆情传播总量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以及山东省。

二、食源性疾病突出问题

近年来,发生了很多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如“2000年广东毒大米事件”“2001年重庆兄弟串串火锅双氧水、福马林浸泡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上述事件均为群众举报或者媒体曝光。

最近一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相关的热点事件,如表1所示。通过表2可以看出,目前相关部门提出的一些监管措施都较为引人注目,比如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特别是在幼儿园要求园长和孩子共同就餐。在食品安全疾病防控上,行政力度较大,公众和媒体都较为关注

表1 2018年1月~2019年5月发生的部分“食源性疾病”热点事件

表2 食品安全重大政策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营养疾病导致的死亡要远多于食品安全疾病。目前,在食源性疾病防控方面存在的较大偏差就是过分注重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管理。而相对营养造成的疾病,行政管理力度不大、宣传力度较弱。比如2017年我国的营养大事,如表3所示,这8起事件几乎没有强制性,宣传上没有亮点和吸引力,难以吸引媒体和公众的注意。

表3 2017年度营养大事记

针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面对国民如何宣传食品安全类与营养类疾病防控的双重挑战,以及如何站在健康中国的角度正确认识食品安全和营养卫生问题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同时,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碎片化,如何面对食品安全类疾病碎片化监测控制导致的效率低下。此外,重中之重是如何查找发现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目前来看,鼓励投诉举报的力度仍不足。最后,面对网络顽疾,如何教育民众识别正确信息与谣言。

三、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的建议

一是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2016年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及格率仅为11.58%。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广义的预防病从口入的宣传教育,提倡卫生、营养、均衡饮食,配合其他健康要素,全面提高公民健康素养。

二是改变食品安全碎片化管理的现状。树立以公民健康为核心的大食品、大健康观;统筹制定管理食品安全、营养卫生的发展战略;统筹管理食品安全与饮食卫生;统筹监测、现场调查、执法、调查队伍;建立跨领域专家联席会议

三是加大对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投诉举报的奖励力度。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不是由常规监测系统报告。民众、媒体、内部知情人的举报揭发是重要途径,加大奖励力度才能调动投诉举报的积极性。另外,还需对揭发者予以支持和保护。

四是加强营养卫生管理。除健康教育外,加强营养卫生行政管理和法制管理。从餐饮业营养卫生管理入手是提高全民营养卫生健康素养的捷径。在有效管理餐饮企业的食品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增加营养卫生管理;制定餐饮业营养卫生管理标准,颁发营养卫生许可证,列为餐饮业评级标准;从星级餐馆开始,在菜单上列出盐、脂肪、卡路里含量;张贴有关营养卫生的警示语广告。

四、应对谣言与社会过敏症

对营养卫生问题单纯做健康宣传是不够的,应该像食品安全一样采取行政手段。对个人而言,一个小的过敏源就能造成全身过敏,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社会也同样会过敏,比如在SARS期间全世界死亡人数不到1000人,但由于谣言传播导致社会反应过度。再如日本福岛核泄露,中国人排长队买碘盐。这些都是典型的社会过敏反应。就在近几年发生的几起疫苗事件中也同样如此。因此,相关方面在释放消息前,一定要有抗过敏的措施,即对这些现象的正确解读、权威解释,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与正面信息同时发布。

同时,要提高相关领域专家的权威性。这些专家应掌握前沿知识和流行病学数据,通晓国际共识,实事求是,没有商业利益瓜葛,让公众能够信任。此外,要制定鼓励机制,将优秀专家推向与民众对话的前线,改变负面舆情控制民众情绪的现状。

本文根据第二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安全高端峰会发言整理。

专家简介

曾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郭云昌,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舆情周刊》

吃茄子,真的能抗癌吗?对身体有哪些好处?食用注意两点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知名养生大师张悟本,被称为“中国食疗第一人”,他所著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据说刚上市4个月就卖掉了100万本。

更加神奇的是,在书中他列举了很多神奇的食物,茄子、白萝卜、绿豆......这些食物胜似灵丹妙药,张悟本声称用这些食物治好了不少肺炎、心脏疾病、甚至是肺癌等疾病,几乎是包治百病。

张悟本还曾经上过电视台宣传他的养生理念,2010年在湖南卫视的“张悟本谈养生”节目爆红。不过因为他的言论颇受争议,之后也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2014年不幸突发脑梗再掀波澜,张悟本为了养病,彻底在公众中消失了。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对张大师的说法深信不疑,有一说一,茄子真的能抗癌、包治百病吗?

一、茄子真的能抗癌、包治百病吗?

网传茄子具有抗癌功能,说有人曾有试验从茄子中提取出一种无毒物质,在胃癌、子宫颈癌等救治上,获得不错的收益。另外,茄子中含有龙葵碱、葫芦素被证实具有抗癌能力。茄子不就是普通一蔬菜,真的如此万能?

无论是什么食物,都不能抗癌!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张健表示,某些食物里确实含有一些抗癌成分,但是单纯靠吃这种食物来抗癌不现实!很可能会因为食物单一,造成营养不均衡,反而不利于健康。

同样乱吃食物也不能治病,卫生部制定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中,茄子、绿豆、萝卜都不在其中,可见茄子并不能替代药品,作为药用。

要注意,茄子食用过多也是有害处的!茄子中含有茄碱等有害化合物,过多食用的话可能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过敏等症状,甚至造成休克、

二、吃茄子,到底有啥好处?

1、补充营养物质

茄子营养丰富,除了基本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钙、磷、铁等多种营养;茄子还含有较高的维生素P,能增强人体细胞粘着性,帮助毛细血管保持弹性。

2、帮助控制体重

茄子中所含的膳食纤维对于食源性肥胖、糖尿病等确有一定益处。膳食纤维没有热量,能在胃肠道中吸收水分而使其体积增大,使人产生较为强烈的饱腹感,缓减胃排空的速度,进而减少进食的欲望,从而起到控制体重的作用。

三、吃茄子,别再犯两个错

有人吃茄子喜欢去皮,有人吃茄子一定要加蒜末、辣椒油……这些吃法,很可能会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刻意去皮,营养丢失

很多人因为口感的问题,总是喜欢把皮给去掉,从营养角度,带皮的茄子,营养价值会相对高一些,因此吃茄子时,是可以连皮食用的。

2、茄子过油,热量爆表

很多人喜爱的鱼香茄子煲、泰式茄子、油焖茄子、肉烧茄子和炸茄盒等吃法。这些烹调方法,确实非常好吃,却也不健康。茄子本身就比较容易吸油,油炸、焖烧的方式会使得热量增加,可能让人越吃越胖。

四、最后提个醒:茄子并非人人适宜

1、过敏人群

有极少数人对茄子有过敏或不良反应,当食用茄子后,感觉到身体有不适感,那就说明体质对茄子中的某一物质过敏,那就一定不要吃了。

2、特殊人群

紫茄子的皮含有一种强力的抗氧化物质——茄子花青素,容易妨碍人体对铁这种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因此对于消化不良、贫血缺锌的人士,或者属于孕妇,吃带皮茄子要注意数量,每周两三次的频次并没有太大影响,若是非常喜欢吃茄子,则可考虑把皮去掉再食用。

茄子虽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其抗癌性并未得到证实。若只想依赖吃茄子就能实现抗癌,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想要抗癌,还是应该坚持科学饮食、规律生活、规避致癌因素、养成良好心态等,才可能实现有效抗癌。#头号周刊#

参考资料:

[1]张健.靠吃抗癌食物就能防癌?[J].晚晴,2021(03):73.

[2]茄子抗氧化 哪些人不宜多吃呢?.云南老年报.2022-03-09

[3]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03.03.11

[4]张悟本隐身五年 悟本堂还在并增加营业范围.红星新闻.2015.08.1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