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肥胖图片(拒绝肥胖手抄报图片)
拒绝肥胖,从胎儿就得开始,预防是终身必修课
《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
预防肥胖是终身必修课
保健时报记者 燕声
引起超重和肥胖的因素有三大类: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不良行为习惯。众所周知,肥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从儿童期开始,可一直延续到生命终结。《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简称《蓝皮书》)指出,预防是肥胖控制的根本,要从怀孕开始。婴儿、老人都应把预防超重作为终身坚持的目标。饮食和运动干预是预防肥胖和减肥的重要手段。
孕妇
从胎儿期管理体重有益宝宝一生健康
怀孕期间,准妈妈体重增加是必然的事情。但体重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过重或过瘦都会对母体和胎宝宝产生影响。体重过高不仅增加生产风险,还会造成巨大儿,而巨大儿除了面临一些健康风险,日后肥胖的几率也很高。为了自身和胎宝宝的健康与安全,孕妈妈要在供给胎宝宝发育必需营养素的同时,做好体重管理。
饮食原则
《蓝皮书》指出,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禽畜肉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膳食要健康平衡,平均每日至少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参考减重饮食法
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预防营养过剩。多吃绿色蔬菜,蔬菜本身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而且还有助于体内钙、铁、纤维素的吸收,以防止便秘。少吃油腻食物,多吃富含蛋白、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吃砂糖、甜食及饮用富含糖类的饮料等。不喝酒精类饮品。尽量少吃零食和夜宵。
运动原则
没有运动禁忌证情况下,可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15~30分钟/天,150分钟/周,以步行、游泳、水中运动为主。隔天1次,不能连续两天不锻炼。适当抗阻训练,2天/周。
儿童青少年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6%,而且发生率还在明显增加。以生活方式为重要影响因素的慢性病在儿童青少年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时期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开展成年期慢性病的预防性综合干预,使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饮食原则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建议儿童青少年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食物多样,每餐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禽肉蛋,每天摄入300克或者300毫升的牛奶,常吃豆制品,保持清淡的口味,少盐少油少糖。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适量零食,少选油炸、高盐或高糖的食品,并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少在外就餐。
参考减重饮食法
限能量平衡膳食(摄入的热量控制在男6279~7535千焦/天,女5023~6279千焦/天或在现有能量摄入基础上减少2093~3139千焦/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50%~60%:20%~30%:15%~20%)
运动原则
中至高强度全身性有氧运动25~60分钟/天,4~7天/周。适当抗阻训练。
成人
肥胖是慢性病之源,保持健康体重能防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作为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早被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预期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在较为严重的肥胖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上升。
饮食原则
减少食品和饮料中能量的摄入;减少总摄食量;避免餐间零食;避免睡前进餐;避免暴饮暴食;能量限制考虑个体化原则;在平衡膳食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合理配比。
参考减重饮食法
限能量平衡膳食、低能量平衡膳食(能量控制在3349~5023千焦/天,比正常能量摄入减少50%左右;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50%~60%:20%~30%:15%~20%,需在营养师/医生指导和监护下使用)、极低能量膳食(每天限制饮食在1674~3349千焦/天,能量主要来自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受到严格限制,必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运动原则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分钟/周,最好200~300分钟/周,3~7天/周,30~90分钟/天;抗阻训练2~3天/周,隔天1次。
老人
代谢机能降低肥胖风险更高,减重刻不容缓
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有氧运动中心副主任胡坤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代谢随之降低。再加上老人体力活动减少,大鱼大肉、高糖、油炸等饮食普遍,发生肥胖的概率也越来越大。超重或肥胖不光是体形上的改变,它还会影响健康,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代谢系统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因此控制体重对老年人同样非常重要。
饮食原则
热能总摄入量不宜过;保证蛋白质摄入的质和量;控制脂肪摄入的质和量:每日膳食脂肪摄入量以不超过60克为宜;低盐膳食;高纤维膳食;控制饮酒,饮食少量多餐,避免晚餐过于丰盛。
参考减重饮食法
限能量平衡膳食
运动原则
增加日常身体活动。每天进行适当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练习,2天/周,隔天进行。为了管理好体重,给自身健康和形象加分,至少以每周测量一次体重为宜。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小小少年,拒绝肥胖
现在
走上街头你会发现
“小胖墩”越来越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为家长
大家关心过孩子的体重问题吗
什么是儿童肥胖?
我们可以根据体重指数来判断小孩是否肥胖。计算体重指数(BMI)有一个公式,即体重(单位:公斤)/身高的平方(单位:米)。一般而言,学龄儿童 BMI≥18Kg/M2即可诊断为肥胖。
儿童肥胖有哪些危害?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胖一点没什么,胖一点反而更健康。其实肥胖出现在孩子身上有不小的危害。肥胖的儿童常怕被人讥笑,而不愿与其他孩子交往,久而久之会出现抑郁,自卑,孤独,胆怯等心理障碍。肥胖的儿童性发育早,且生长激素分泌水平低,故最终身高常低于正常儿童。肥胖还会引起许多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慢性肾病等;肥胖也会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因而易患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所以,肥胖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出现肥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础疾病引起的肥胖。比如皮质醇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等内分泌疾病。也有一些是因为颅咽管瘤等中枢系统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引起的。所以,家长最好带肥胖的孩子到医院来,让内分泌科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如有这些情况必须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另一种是单纯性肥胖,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95%肥胖的孩子都属于单纯性肥胖。哪些坏习惯会引起孩子肥胖呢?比如不吃早餐,晚上睡觉前喜欢吃东西;吃饭速度快,每次吃饭都要吃得很饱;爱吃快餐或油炸食物,常喝饮料,讨厌吃蔬菜、水果;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不喜欢户外运动等等。
儿童发生肥胖了怎么办?
面对肥胖的孩子,许多家长恨不得一下子就让孩子变瘦,甚至自己选择药物为孩子减肥。在这里提醒家长,千万不要强行采取饥饿疗法或减肥药物来降低体重,这样会影响青春期正常发育甚至发生青春期厌食症,我们建议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减肥。
首先,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孩子严格控制饮食相对困难,但不喝高糖饮料,不吃高能量快餐就相对容易些,家长最好不要在冰箱里准备可乐、奶茶、果汁等饮料。平时让孩子少吃肥肉、奶油、巧克力、糖果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此外,进食的速度慢一些,尽量细嚼慢咽。
其次,加强体育活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适合肥胖孩子的运动,如爬楼梯、跳绳、游泳、跑步等各种活动,以增加热量的消耗。肥胖的儿童由于心肺功能差,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开始运动时心率可稍低些,如100-110次/分。一般每周锻炼3-4次为宜,每次运动的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这样坚持锻炼,既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又可起到减轻体重的作用。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岐黄护苗,培根铸魂丨大德路总院内分泌科团队走进校园开展“拒绝肥胖,从健康饮食开始”主题讲座
今年以来,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内分泌科团队不断探索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新模式,开发适合校园传播的中医药研学课程。12月12日下午,团队再次走进朝天小学开展了“岐黄护苗,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将中医药与儿童成长紧密结合,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次活动以“健康饮食”为主线,李秀铭主治医师给同学们进行了一节以“拒绝肥胖,从健康饮食开始”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介绍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原因及危害,让同学们及时远离产生肥胖的因素。并邀请了多位不同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的小嘉宾一起上场互动,了解他们是否处于肥胖及日常饮食习惯,使小朋友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与饮食情况。
讲座中还穿插了“看图辨食物”的游戏互动环节。首先是李医生向小朋友们介绍了食物的种类,以及十种常见垃圾食品,让小朋友们通过食物图片辨别哪些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垃圾食品,小朋友们边看边听边判断,看图后踊跃举手发言“薯片——油炸类垃圾食品、冰淇淋——冷冻甜品类垃圾食品”,还有小朋友说道“平常我可喜欢吃这些了,今天回去要告诉爸妈这些都是垃圾食品不适合我们吃”。通过孩子把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传递给家长,共同践行健康生活。
讲座中也介绍了中医药在健脾消食方面的小妙招,如三星汤、新三星汤等,具有口感好、小儿接受度高、疗效好等优势。同学们纷纷反馈:家长平时也会煮三星汤给他们服用,味道很不错!看来中医药保健已渗透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面向中小学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对于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中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也高度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致力于将中医药文化与儿童健康成长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即做好文化传承,又将文化充分融入促儿童发展,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内分泌科
执行编辑:李蕴淇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