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特别肥胖(特别胖是什么原因)
肚里抽出16斤!杭州女子崩溃:一直胖的原因找到了
2年胖了30斤,努力减肥还是效果不佳
杭州姑娘小雯万万没想到
身体里竟然埋着“炸弹”
总是没吃多少东西就感到腹胀,体重在两年之内猛增,这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都被年纪轻轻的小雯(化名)忽视了。
前不久,她因备孕来到医院做检查,竟无意间揭开了身体肥胖的“秘密”。
吃得不多却一直腹胀
超声发现腹部有巨大包块
小雯的体重曾经长期徘徊在90斤左右,这两年逐渐发胖,最胖时达到120斤,可无论怎么减肥,体重总是卡在108斤就是下不去。
其实,小雯吃得并不多,总是没吃多少就感到腹胀,一直以为是消化不良,也没有在意。
这次因备孕就医,超声检查发现小雯的腹腔及盆腔有一个巨大的囊性暗区,直径最长约40cm,从子宫前方一直延伸到肝脏下方,就像是怀了一个胎儿。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临平区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施文银为小雯做了全面检查,全腹增强CT显示在巨大包块的影响下,右侧输尿管有扩张,胃肠道移位明显,考虑是卵巢巨大囊肿,需要立即手术。
面对如此巨大且不明确良恶性的肿瘤,又考虑到美观及生育需求,施主任决定为小雯实施单孔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
囊肿里引流出8000毫升液体
一下子减了16斤
考虑到囊肿巨大,施主任采用自制套管,缓慢引流囊液,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缓缓流出,分次共引流出8000毫升液体!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囊肿缩小后,小雯的右侧卵巢才显现出来,施主任为小雯实施了卵巢囊肿剔除术,保留住了卵巢的功能。
术中冰冻病理提示(右侧卵巢)考虑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瘤,为良性肿瘤,囊肿穿刺液及腹腔冲洗液均未找到癌细胞。
术后,小雯打趣地说:“没想到我还一下子减了16斤。以前吃一点就肚子胀,现在我终于能感觉到饿了。”
这么大的卵巢囊肿
为啥能悄悄“潜伏”?
“如此巨大的卵巢囊肿在小雯的身体里待了两年,实属罕见!”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施主任介绍,究其原因,一是小雯除了腹胀,没有疼痛等其他不适,且液体随体位而改变,压迫症状不明显;二是小雯一直以为是自己胖了以及消化不良,没有重视定期体检,让囊肿得以成功“潜伏”。
卵巢囊肿可能不引起任何症状,许多囊肿是在常规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的。
随着囊肿的增大,可能会出现下腹不适、坠胀感、月经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囊肿可能破裂或发生蒂扭转,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旦确诊
不能“撒手不管”
超声检查是卵巢囊肿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显示囊肿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不同的卵巢囊肿,处理也不同。
1
疑似恶性或复杂的囊肿
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医生会根据囊肿的大小、性质、患者的年龄和生育需求制定治疗方案。
2
无症状的囊肿
可以选择观察和定期复查。
3
较大或有症状的囊肿,以及有恶变可能的囊肿
需要手术治疗。
施主任提醒,虽然卵巢囊肿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和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特别是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女性,更应注意早期检查和定期随访。备孕女性需重视孕前检查。
转自:健康杭州
来源: 杭州日报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来Get减肥的正确方式📝
最近,“减肥爆改的杀伤力”上了网络热搜,看到网友晒出减肥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照片,你是不是在默默流泪:为什么别人减重那么容易,我喝凉水都胖呢?我一定是“易胖体质”!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01
“易胖体质”确实存在
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它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肥胖人群,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
除了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引起肥胖,“易胖基因”作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如肥胖相关基因(FTO)、黑皮质素4受体(MC4R)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
其实不只人有“易胖体质”,一些动物也有。例如,拉布拉多犬大多食量大、肥胖率高,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可能携带有一种变异的POMC基因,导致其大脑无法接收足够的“吃饱”信号,这使得它们的食欲非常旺盛。
02
基因差异不是“摆烂”的借口
尽管“易胖体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摆烂”、偷懒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饮食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胖。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所以,记住六字秘诀:管住嘴,迈开腿。
03
管住嘴,迈开腿
应该这样做
- 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油炸食物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
- 不喝含糖饮料:饮料中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营养过剩。
- 不要过分控制主食摄入量: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缓。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应为200~300克,并要注意粗细搭配。
- 不要只吃单一食材:饮食单一会导致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减重效果。
- 不要断食成瘾:轻断食可加快瘦身速度,也有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 减少盐摄入: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储存过量的水分。
- 饭前喝水:饭前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抑制食欲,但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建议饭前喝水。
- 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危害大,还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 晚餐宜清淡:晚餐要选择营养丰富且能量较低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晚。
- 少吃加工食品:减重期间建议多吃不含淀粉的蔬菜、未加工的全谷物、瘦肉蛋白和健康脂肪。
- 不要选择单一运动项目:减重期间的运动项目要定期调整,否则减重效果会“打折扣”,建议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力量训练能刺激肌肉生长,提高燃脂塑形效率。
- 不要相信快速减重:快速减重通常减去的是身体里的水分,减重速度以每月2~4千克为宜。
- 不要久坐:每伏案1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可进行伸展运动或做健身操。
- 运动时长要充足: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身体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越高。
-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改变并刺激食欲。
(来源:健康北京)
责任编辑:李金娟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来Get减肥的正确方式
最近,“减肥爆改的杀伤力”上了网络热搜,看到网友晒出减肥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照片,你是不是在默默流泪:为什么别人减重那么容易,我喝凉水都胖呢?我一定是“易胖体质”!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1、“易胖体质”确实存在
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它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肥胖人群,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
除了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引起肥胖,“易胖基因”作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如肥胖相关基因(FTO)、黑皮质素4受体(MC4R)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
其实不只人有“易胖体质”,一些动物也有。例如,拉布拉多犬大多食量大、肥胖率高,这其实是因为它们可能携带有一种变异的POMC基因,导致其大脑无法接收足够的“吃饱”信号,这使得它们的食欲非常旺盛。
2、基因差异不是“摆烂”的借口
尽管“易胖体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摆烂”、偷懒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饮食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胖。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所以,记住六字秘诀:管住嘴,迈开腿。
3、管住嘴,迈开腿
应该这样做
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油炸食物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
不喝含糖饮料:饮料中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营养过剩。
不要过分控制主食摄入量: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缓。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应为200~300克,并要注意粗细搭配。
不要只吃单一食材:饮食单一会导致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减重效果。
不要断食成瘾:轻断食可加快瘦身速度,也有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减少盐摄入: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储存过量的水分。
饭前喝水:饭前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抑制食欲,但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建议饭前喝水。
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危害大,还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晚餐宜清淡:晚餐要选择营养丰富且能量较低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晚。
少吃加工食品:减重期间建议多吃不含淀粉的蔬菜、未加工的全谷物、瘦肉蛋白和健康脂肪。
不要选择单一运动项目:减重期间的运动项目要定期调整,否则减重效果会“打折扣”,建议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练习。力量训练能刺激肌肉生长,提高燃脂塑形效率。
不要相信快速减重:快速减重通常减去的是身体里的水分,减重速度以每月2~4千克为宜。
不要久坐:每伏案1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可进行伸展运动或做健身操。
运动时长要充足: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身体消耗脂肪供能的比例越高。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改变并刺激食欲。
(健康北京)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