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共性(肥胖性质)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爱吃不爱动胖小伙血糖飙升诊断为糖尿病

多学科团队为胖小伙制定诊疗方案。

吴萍 摄

“所有指标都正常!”日前,在东湖医院内分泌科,两位家长紧紧握着管雅文医生的手表达感激之情。一张包括运动、药物、饮食、心理调理的处方伴随儿子小王4个月,多学科协作诊疗让这个Ⅱ型糖尿病患者恢复了活力。

■ 不动又爱吃的小伙子血糖飙升

小王身高不到1.7米,体重却有80公斤,而且不爱运动,一年前被诊断为Ⅱ型糖尿病,当时餐后血糖最高达20mmol/L,开始注射胰岛素。听说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能够减重及逆转Ⅱ型糖尿病,家长决定带他前去试一试。

经初步专科评估,小王可以进行减重及糖尿病逆转治疗。入院后,管雅文医生组建了营养师、心肺功能康复科医生、糖尿病专科医护及心理咨询师的多学科团队,对小王进行全面评估,为他制定了个体化的降糖、营养、运动及心理支持方案。

营养科医师为他制定低热量高蛋白饮食方案及补充微量营养素、纤维素和Ω3鱼油计划;每天有氧运动训练,立式功率车训练和坐式蹬腿训练、坐式躯干稳定训练;出院后坚持游泳和打球及抗阻训练……心肺功能康复师为其进行全面的心肺功能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减脂减重处方;糖尿病专科医护在为其进行血糖波动特点、胰岛分泌曲线及并发症评估后,制定个体化的降糖、治疗并发症处方及健教方案;心理咨询师在评估其焦虑及抑郁后,定期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曾经动一动便喘气的小伙子逐步变得积极配合,一周后,小王的体重和腰围开始下降,管雅文医生停用了小王的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三周后,小王的体重和腰围进一步下降,管医生试着停用口服降糖药,小王的血糖依然平稳地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小王再也不用打胰岛素和吃降糖药了! 如今半年过去了,小王的血糖仍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已经达到了糖尿病临床缓解。

■ 成功逆转多名肥胖的新发Ⅱ型糖尿病患者

管雅文医生介绍,一些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严重的肝脏和胰腺的脂肪沉积,从而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在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及糖尿病专科医护的精准指导下,通过低热量饮食联合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治疗,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达到糖尿病缓解或逆转,对于病程较短的患者疗效更好。目前,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已成功逆转多名肥胖的新发Ⅱ型糖尿病患者,让他们对生活重新充满信心。

糖尿病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容易导致多系统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等,患者因此医疗费用高昂且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以往这类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管床医师先后请各个科室医师会诊,分别开具临床处方,可能导致多重用药、过度医疗且治疗不连续,住院日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管雅文说,现在这类患者入院后,管床医师马上召集多学科医师团队,一起进行综合病情评估,经讨论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连续性的治疗方案,患者的就医体验、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且单次住院日及就医费用较以前下降。

■ 独创糖尿病共享门诊倡导“同伴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糖友们治疗需求的变化,多学科协作诊疗糖尿病成为临床诊疗趋势。同时,对于糖尿病门诊患者,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还开创性地开展了糖尿病专科医护及多学科医师参与的糖尿病共享门诊,倡导“同伴教育”。

内分泌科医师收集糖友们在该科糖友群里经常问到的各种问题,定期召集6至10名糖友到门诊参加糖尿病共享门诊。在90分钟内,多学科医师团队会对糖友们的共性问题统一答疑,也会对某一位糖友的个性化问题进行针对性解惑,患者从团队就诊中能学到更多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知识。

另一方面,患者之间通过“坦诚布公”分享自己治疗疾病的经验,互相学习促进,也互相监督改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糖尿病管理。“这样的共享门诊,还可以帮助我们这些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树立起抗病的信心”,一位年轻糖友在诊断后,整天谨小慎微、怨天尤人,在一次共享门诊见到了10年甚至30年的老糖友可以把疾病控制得很好,他向老糖友取经,对治疗糖尿病也慢慢树立了信心。

文/毛茵 吴萍

来源: 长江日报

专家:我国成年人中50%以上属于超重肥胖

中新网北京7月29日电 “我国肥胖人群越来越多,成年人中50%以上属于超重肥胖,而且肥胖人群上升的比例甚至要超过超重人群的比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在北京表示,肥胖症已在全球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预计到2030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

29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 (COC2023)在北京举行。基于对20余个省市、80余家中心的2万余例的患者分析,会上首次发布了减重与代谢外科5年数据报告。

“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患者数量达到第一个万例,用了2018-2021年3年时间,而第二个万例仅用了2021-2022年1年。”张忠涛说,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建设发展格局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发展,二是如何提高临床专科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张忠涛呼吁,希望政府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相关专业的医生、肥胖患者可以共同关注肥胖、共同管理好体重。“也希望通过和公益性慈善基金会的合作,为经济能力较差、但又需要医学减肥的这些肥胖病人提供一些共性的帮助和支持。”

专家表示,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肥胖防治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在我的门诊当中,70%以上的患者BMI在30以上,并且这个胖度还在不断增加,BMI50、60的越来越多。”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教授陈伟分享了自己接诊患者的变化情况,称近两年其门诊基本转型到为肥胖人群服务,接诊的大多是因胖生病或因为肥胖处于危险状态的患者。

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介绍,我国肥胖人群的地域分布并不均衡,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北方肥胖人群数量偏多,南方肥胖人群数量较少。“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减重手术的量和当地肥胖人口的量呈一个平行状态,但在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一点,内陆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减重手术的实行量也不如沿海地区。”

张鹏认为,建立一套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培训,将这个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以帮助二/三线城市和有更多开展减重专业需求的偏远地区医院更加健康、规范地开展减重手术,让更多患者能真正从这个手术中获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谈到,近几年减重药物的开发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一些药物不仅通过早期的临床研究成功上市,在上市后还开展了长期的心血管保护研究及安全性研究,并在临床实践中看到了很好的减重效果。“如何科学规范使用这些药物,以获得更好的降糖结局同样值得关注。也期待有更多专家投入到肥胖的临床研究,把现有的一些临床证据转化到实践中去。”

“营养和营养带来的减重生活相当于患者的一个自救行为。”陈伟表示,是否存在最佳减肥的膳食模式和体重反弹是临床关注的两个重点问题,期待尽早把减重生活和产品开发结合在一起,更好转化出针对肥胖人群的产品,让他们能够有的吃,也能够知道怎么吃。(完)

发胖的老年人,通常有4个“共性”占了一个,也尽量改正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体的状态不再如昔日那般“坚如磐石”。尤其在年长之际,我们逐渐观察到腹部“馈赠”的“副产品”在悄无声息中增加。对于许多老人来说,那些遥不可及的苗条日子似乎越来越遥远。

时常,身边的老友或亲戚会感慨:“哎,我怎么越来越胖了?”对此,很多人都会心生共鸣:“是啊,我家那位也是,吃得并不多,却依然在增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稍微的体重增加似乎成为了一种“新常态”。然而,若体重的增长显得“突兀”,我们就应当警惕起来。因为相对于年轻时的单纯增重,老年人的体重问题可能更多地关乎健康。

观察这些日益增重的老人,我们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些“共性”。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若不加以注意,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构成威胁,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首先,老年人的饮食态度大多变得“随意”。早晨的餐食常被忽略,而晚餐则可能吃得较晚。他们可能每天的饮食习惯偏向“重口味”,对饺子、包子、油炸食品、糖果等食物来者不拒。生活态度仿佛是“此乃人生应有之态”,餐后加餐、零食与饮料常伴左右。久而久之,脂肪便在体内悄然累积。

值得一提的是,不动并非病态,但频繁地“动而食”则令人担忧。即将嘴巴作为主要的娱乐工具,餐后便坐下休息,成为“油腻大沙发”的代表。加之新陈代谢的减缓和消化能力的退化,即使摄入食物量不大,热量消耗却依旧缓慢。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每日平均消耗的热量仅为年轻人的70%-80%。因此,摄入不多的食物,身体却难以有效处理这些热量,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

其次,老年人的活动量明显减少。许多老人变得懒得动弹,认为坐着舒适便足够。这种生活方式导致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肌肉失去紧致,腰背开始变形。统计数据触目惊心:超过60%的50岁以上人群每周锻炼时间不足150分钟。长期的不动不仅会导致肥胖,还可能引发高血糖、高血压等问题。因此,保持适量运动对老年人至关重要,哪怕每天只是快走几分钟或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也能帮助减脂。

再者,老年人的睡眠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会感觉睡眠时间延长,但往往缺乏规律。白天也可能会有小睡,晚上则可能难以入睡。过度的睡眠和缺乏活动不仅会减缓新陈代谢,还会增加体重。此外,许多老年人习惯在睡前吃些“安神小食”,如甜品、点心等,这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热量摄入,还加重了胃部的消化负担。研究表明,每日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体重增加的几率是正常睡眠时间的两倍。

此外,退休后的老年人可能会因生活节奏变慢而失去目标感。他们可能选择过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变得懒散和无所事事。由于生活节奏的放缓和缺乏紧迫感,他们的饭量可能会增大,而消耗的热量却减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缺乏目标感的老年人更容易忽视健康问题。研究显示,保持积极心态的老年人保持健康和体重的几率要高出许多。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首先,我们要改掉无节制的饮食习惯。控制饮食是关键,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定时吃三餐,尤其是早餐必不可少,合理搭配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其次,逐渐增加运动量。老年人每天都应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伸展操或太极拳等。即使是最简单的步行也能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最后,注意作息规律。维持固定的就寝与起床时间,避免过量饮食和乱睡觉。遵循规律的生活节奏有助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体重的有效调控。

总之,面对老年期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生活方式并付诸实践。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注意作息规律这些都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所在。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吧!

积极心态的养成:拥有目标感的人更易保持身心健康。对于老年人而言,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与参与各类社交活动是一种良好的途径,不仅能持续保持乐观态度,更对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甚至可以有效减少抑郁的风险。

深入探讨肥胖之害:其不仅仅影响到老年人的外观,更深层次地威胁着他们的健康。那么,肥胖究竟会为老年人带来哪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呢?诸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疾病都可能因肥胖而加剧,老年人需警惕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