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管理(肥胖的管理策略)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
【杨柳科普】肥胖与糖尿病,如何管理体重?
来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全国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显示肥胖患病率在我国持续升高,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仅是审美观念的问题,肥胖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已经凸显出来,包括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心脑血管疾病、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代谢性脂肪性肝病、肥胖性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心理健康、肿瘤疾病风险等等。
一、什么是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或) 分布异常,往往伴有体重增加,由遗传、内分泌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诊断基于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和伴发疾病,将腰围和 BMI 共同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临床上常用 BMI 和腰围作为判断肥胖的指标。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成人超重与肥胖的 BMI标准:BMI≥24.0kg/m²为超重,BMI≥28.0kg/m²为肥胖。我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中对肥胖症的程度作了进一步分级, 根据国际分级标准及亚洲人群特征,指南建议BMI ≥28.0kg/m² 且
腹部内脏脂肪分布容易形成中心性肥胖,也称为腹型肥胖。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内脏脂肪过多与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明显相关。故腰围是临床上判断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
二、什么是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突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多数为人体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和胰岛素抵抗的出现。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标准糖尿病前期包括:IFG 为空腹血糖受损,IGT为糖耐量减低;IFG 和 IGT 统称为糖调节受损。
三、β细胞胰岛功能及胰岛抵抗如何评估?
糖尿病与人体胰腺的β细胞功能密切相关。胰岛功能是指β细胞合成、储存以及脉冲式分泌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的能力。胰岛素脉冲式分泌是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的标志。2型糖尿病起病多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所以如何评价胰岛功能对于肥胖或糖尿病治疗至关重要。
四、如何预防及治疗胰岛素抵抗,肥胖症?
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预防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及肥胖症的基础措施包括:(1)通过强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积极干预管理体重。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至少减少基础体重5%以上,每2-3月减重达到10-15%,可以实现血糖、血压、血脂等全面获益,初发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病程小于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达到糖尿病缓解。(2)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目前我国共有5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规范使用,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有无禁忌症后方可使用,定期在内分泌、营养科等科室医师专业指导下应用,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减重安全。(3)如BMI≧32.5kg/m²以上的中重度肥胖症患者可以通过代谢减重手术、中医药治疗等有效方式协助减轻体重,管理健康。
结语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民政部、教育部等15个部门,实施为期3年“体重管理年”活动在今年春天得到进一步推进,旨在推动全社会对超重或肥胖的重视,重视体重管理,养成健康饮食,积极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超重或肥胖患者需要进行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评估,综合管理,才能健康达标,全面获益。
参考文献:
1.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张忠涛、纪立农.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南编写委员会, 2024, 3.
2.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
3. 马建华,朱大龙.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与保护临床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6.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本文来自【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