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我国小学生肥胖率(我国小学生肥胖占比)

湖南日报 0
文章目录:

小学生肥胖率已达12.1%!

学生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当前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的儿童健康问题。超重和肥胖影响的不仅是外形,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后果。

在第34个中国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和滨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天地实验小学、笕桥小学、星澜小学、西兴实验小学、闻涛中学、国信嘉园幼儿园等6所学校一起共同启动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的膳食营养与运动干预研究及评价项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傅君芬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7-18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28%,超重肥胖儿童的数量将达到4948万人。儿童肥胖危害性超乎想象,有70%-80%可延续至成年期肥胖,成为未来几十年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上升,发生率处于中流行水平。据2021年监测数据分析,全省中小学生超重率为14.8%,肥胖率为12.1%,对超重肥胖儿童的监测和健康管理刻不容缓。

据了解,该项目启动后,将在上述幼儿园、小学、初中,对学生肥胖超重进行现状调查,制定强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定期监测身高、体重、腰围及BMI等指标,开展科普健康讲座并评估干预效果。让孩子、学校、家庭及医生联动起来,最终形成切实可行,适合肥胖儿童家庭、校园等多场景的肥胖减重方案。

儿童青少年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仅使得其个人终身受益,还能持续影响到下一代,对于未来公众的健康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省疾控中心从1998年开始着手在全省积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以此为平台,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创建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健康服务,与家长和所在社区携手共进,促使学生建立起“每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截至到2022年,浙江省共有健康促进学校5519所,占中小学数量的95.11%,已积极探索预防近视、合理膳食、健康心理等学生重点健康问题的干预技术与路径,获得了良好成效。

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张雪海表示,希望通过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项目,深化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同心协力探索和研究出适宜的、富有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基于膳食营养与运动的超重、肥胖干预技术,形成该领域的“浙江经验”。

从膳食改善入手降低学生肥胖率

近日,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的2021年浙江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贫血现状数据显示,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14.11%、14.16%,初中生为15.68%、11.13%。肥胖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显著,它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肝脏、运动骨骼、心理行为,更可能进一步影响其认知发展。

如果不考虑遗传因素的影响,膳食餐饮是导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我们要从膳食的视角反思中小学生超重的原因。

第一,不科学的健康观。在家庭小型化、生育率低的当下,多数家庭携老扶幼,一些家庭错误地认为胖是健康,瘦是不健康。尤其是孩子的祖辈,不仅不预防肥胖的发生,反而想尽办法让孩子胖起来。

第二,家庭喂养不当。在物质相对充裕的今天,“有一种饿是妈妈觉得我饿”,更令人担忧的是“姥姥或是奶奶还觉得我饿”。家长以自己的感觉判断孩子的饥饱,导致幼儿食物摄入过量,加之食物的高营养价值,幼儿难以消化,不仅可能损害孩子的肠胃,也可能埋下肥胖的种子。

第三,荤素失衡,日常饮食搭配不科学。饮食中荤是指动物性食物,其内含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素是指植物性食物,其内含有人体易吸收的维生素、钙、铁等元素。荤素都是人体发展所需,荤多素少不仅会造成人体所需必要营养元素缺乏,还会导致脂肪堆积。很多孩子“由着性子、凭着偏好”的偏食、挑食不良饮食习惯是后天肥胖的一个主因,比如过多依赖快餐、零食往往会导致摄入过量的盐、油。

第四,缺乏运动。运动是促进消化、消耗脂肪的有效方式,缺少运动会造成体内的脂质沉积。一些学校过度考虑安全,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运动时空被大大压缩;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久坐,没有运动的时间。

合理科学的营养膳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育的保障,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是影响中小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场所。家长的健康观念、饮食习惯是孩子饮食健康的首要影响因素。首先,家长要持有健康饮食观念,正确认识肥胖与健康的关系,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发展特点为孩子提供饮食,引导孩子形成健康饮食习惯。从幼儿开始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从儿童少年时期控糖限酒。其次,合理搭配家庭膳食,坚持健康烹饪方法。坚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主副搭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杂粮是中国人饭桌上最常见的主食,肉、菜、水果皆为补充。适量摄入鱼、禽、蛋、瘦肉等高蛋白食品,保证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保持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在食物加工中,多蒸煮、少煎炸,蒸煮既能保留食物中最多的营养又避免了摄入油量过多。再其次,坚持运动、规律饮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提出了吃动平衡准则,其中提出: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加强抗阻运动。一定强度的户外运动不仅能让青少年保持合理体重,而且可以保护视力缓解压力。家庭中要坚持规律的饮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减少零食饮料对孩子的饮食习惯的负面影响,尤其提防不规律生活方式,提防日常应酬、饭店就餐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冲击。

学校是保证儿童少年健康饮食、健康锻炼的重要场所。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结合地域饮食文化,科学营养配餐,提高供餐质量。首先要强化学生营养膳食管理,在明厨亮灶基础上,提高学生营养配餐的科学性,合理分配饮食中蛋白质、脂肪、糖分和微量营养素的比例,保证膳食营养平衡。坚持餐品中少油、少盐、低糖的标准,多提供脂肪含量少营养价值高的肉类,减少高脂肪肉类的摄入。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健康饮食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营养膳食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合理膳食对身心发展和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食源性疾病常识,教会学生阅读食品标签。再其次,学校要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规定好学生的运动时间与运动量,以适量适度的运动促进人体内糖分和脂肪的代谢,将中小学生的BMI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体质健康成为每一名中小学生学业成长、人生幸福的基石。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20日第2版

作者:杨玉春

追光|开学第一课这样上,走心了!

寒假过后

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的孩子们

迎来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测视力

和假期前相比

视力下降的孩子

会收到提醒

接下来要注意保护视力

而视力提升的孩子

则会受到奖励

收获可以用来兑换文具、奖品的“新星币”

率先完成视力检测的120名五年级学生中

25人视力有提升

66人维持不变

“寒假天天和小伙伴往外跑

户外活动多了”

“我是因为电子产品玩得少了”

视力提升的孩子们

分享各自的心得

类似的开学第一课

在新华实验小学并不是第一次

前两年

该校开学第一课是称体重

开学第一天

五台电子秤在学校操场上一字排开

各班学生排着队依次上秤

新华实验小学校长胡建芳说

小学阶段

家长普遍对孩子的视力和体重比较关心

因此类似这样的活动

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

家校协作

效果明显

事实上

像这样的开学第一课

并不是新华实验小学的专属

几年前

杭州一所中学的班主任突发奇想

全班寒假前称体重

节后胖了要罚跑步

就曾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不少人表示理解和支持

一位网友说

“表面是老师让孩子管住自己的嘴

实际上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

况且肥胖对孩子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就算节后体重真超过要求

跑步锻炼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

其实

类似这样的寒假作业

其目的不外乎督促孩子们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浙江省疾控中心2021年的监测数据显示

浙江小学生肥胖率达14.16%

初中生肥胖率达11.13%

高中生肥胖率达8.41%

从全国范围来看

多项监测显示目前已经出现肥胖低龄化

青少年肥胖率持续增长等现象

“小胖墩”不少

“小眼镜”问题同样突出

为了防止孩子过早地戴上“小眼镜”

成为“小胖墩”

近年来

国家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

比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而在“双减”政策实施后

许多学校也按照要求

在课后给学生提供文艺、体育等延时服务

欲文明其精神

必先野蛮其体魄

提高人的综合身体素质

青少年是黄金期

体育锻炼是有效手段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受益终身

无论是测视力还是称体重

事关学生身体健康的开学第一课

值得点赞

记者:夏亮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