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维生素肥胖(肥胖吃维生素有用吗)

张医生健康百科 0
文章目录:

减肥为什么总不见效?最新研究:可能因为体内少了这种关键营养素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华营养学杂志》2023年第45卷:《维生素D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2024年第1期:《微量元素缺乏对代谢健康的影响》

《临床营养学杂志》2023年第9期:《维生素D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机制》

《国际肥胖杂志》2023年第48卷:《维生素D补充对肥胖人群体重管理的影响》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第2期:《维生素D缺乏与胰岛素抵抗的关联研究》

减肥,这个看似简单的健康目标,往往让无数人陷入挫败感的泥潭。你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困惑:明明控制了饮食,坚持了运动,却迟迟看不到体重秤上的数字下降?

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导致减肥效果不佳的罪魁祸首,可能隐藏在我们体内一种被广泛忽视的关键营养素——维生素D的缺乏。

现代人的减肥困境实际上比想象中更复杂。调查显示,超过70%的减肥人群在六个月内会回到原始体重,甚至出现反弹现象。这种现象背后不仅仅是意志力问题,更可能与体内维生素D水平息息相关。

维生素D,这种常被称为"阳光维生素"的营养素,在我们的印象中主要与骨骼健康相关。殊不知,它对体重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维生素D能够影响超过200种基因的表达,许多基因直接参与代谢调节与脂肪存储过程。

近期发表在《国际肥胖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低的人群减肥难度明显高于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人群。

这项追踪超过5000名受试者的长期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充足的人在相同饮食运动方案下,平均减重效果比维生素D缺乏者高出30%。

维生素D如何影响我们的体重?这一问题涉及多重代谢机制。维生素D能够抑制脂肪细胞的形成与扩张,促进脂肪分解代谢,还能调节食欲中枢,降低过度摄食冲动。

更重要的是,维生素D对胰岛素敏感性有显著影响。维生素D水平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体内血糖转化为脂肪的概率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许多人在晴朗温暖的夏季往往减肥效果更好,这背后的科学解释就包括阳光照射带来的维生素D合成增加。冬季减肥难度增加,部分原因也与此相关。现代生活方式让维生素D缺乏变得极为普遍。

室内工作时间延长,防晒意识增强,加上空气污染阻挡紫外线,使得通过阳光获取充足维生素D变得困难。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0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其中肥胖人群的比例更高达80%以上。

肥胖本身就是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因素,这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脂肪组织会"捕获"维生素D,使其无法正常在血液中循环,肥胖者即使摄入相同剂量的维生素D,血液中的有效浓度也会低于正常体重者。

我们需要明白,维生素D并非减肥的"神奇药丸",而是减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缺乏维生素D就像在车辆缺油的情况下期待高速行驶,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正在减肥的人群,检测并纠正维生素D水平尤为重要。标准血液检测中,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低于20ng/mL被定义为缺乏,而理想水平应在30-50ng/mL之间。

研究表明,当血清维生素D达到40ng/mL以上时,代谢健康指标显著改善,减肥效率也随之提高。如何提升体内维生素D水平?适度的阳光曝晒是最自然的方式。

每天让手臂腿部暴露在阳光下15-30分钟(避开中午强烈紫外线时段),能够显著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不同肤色需要调整晒太阳的时间,深色皮肤需要更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才能产生相同量的维生素D。

饮食来源也不容忽视。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肝油、脂肪鱼类(如三文鱼、鲭鱼)、蛋黄、菌菇类(尤其是经过阳光照射的蘑菇)。需要注意的是,仅通过食物摄入达到理想水平较为困难,尤其对于已存在缺乏的人群。

对于维生素D水平显著偏低或无法获得充足阳光照射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补充剂量应根据个人起始水平、体重、年龄等因素个性化调整,通常在800-4000IU之间,切忌盲目大剂量补充。

结合维生素D补充与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减肥效果往往会出现质的飞跃。研究发现,当维生素D水平达到理想范围后,同样的运动强度能够燃烧更多热量,同样的饮食控制能够带来更显著的体重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D不仅助力减肥,还能改善情绪,减少压力性进食。情绪不佳往往导致饮食控制失败,而维生素D的补充能够提升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缓解抑郁情绪,间接支持减肥目标的达成。

减肥难题或许不在于意志力薄弱,而在于体内这种被忽视的关键营养素维生素D的缺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减肥策略,将维生素D水平的管理纳入整体计划中。

毕竟,在生理基础不完善的情况下,再完美的减肥计划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当你下次为减肥效果不佳感到困惑时,不妨先检视一下自己的维生素D水平,这可能是打开减肥成功之门的关键钥匙。健康减肥不仅仅是热量的简单计算,更是对身体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整与优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卫健委放大招催你减肥啦!超50%居民超重,17种癌与肥胖相关

肥肉颤抖吧!国家叫你减肥啦!

最近在全国两会上,国家卫健委宣布,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

“体重管理”说白了就是“减肥”,为啥突然重视体重管理了?为什么叫我们“减肥”?

17种癌都是“胖”出来的!

体重超标可不仅仅是穿衣服不好看这么简单。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经超过50%!

肥胖可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导火索。

就拿糖尿病来说,研究表明,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者肥胖。还有高血压,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6倍。心脏负担也会因为体重增加而加重,肥胖导致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大幅上升。

17种癌也是“胖”出来的。

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与17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其中,超重的人食管癌风险升高136%,胃癌风险升高117%,肾癌风险升高92%,胰腺癌风险升高70%。肥胖的人食管癌、胃癌、肾癌、肝癌的风险分别上升了261%、213%、160%和93%。

发表于《癌症医学》的研究显示,年轻时超重或肥胖的人,患癌症后的死亡风险更高;BMI越高,患癌症后的死亡风险就越高

什么情况说明你该“体重管理”?

01

看一看身体信号

如果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稍微动一下就大汗淋漓,那可得注意了,体重超标导致心肺负担过重。多余的脂肪会让身体变得笨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关节经常疼痛,尤其是膝盖,也可能是体重超标在作祟。

另外,晚上睡觉呼噜震天响,还经常被憋醒,很可能是肥胖引起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02

算一算BMI

BMI就是身体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很简单,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范围是18.5-23.9,如果你的BMI值超过24,就属于超重,超过28,那就是肥胖了。

但是,它仅仅使用了“身高”和“体重”这两个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人BMI虽然正常,但四肢纤细、腹部肥胖。这些腹型肥胖的人,就不适合仅依靠BMI来评估是否肥胖。这时候“腰围”和“腰臀比”,可以帮助判断你是不是属于腹型肥胖。

腰臀比(WHR) = 腰围÷臀围

男性的腰围大于 90 厘米、腰臀比大于0.9,就算肥胖;

女性的腰围大于 80 厘米,腰臀比大于0.85,就算肥胖。

怎么科学进行“体重管理”?

吃对食物

01

多吃蔬菜,它们富含膳食纤维,热量低,还能增加饱腹感。而除了从蔬菜中获取膳食纤维,适当补充膳食纤维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这类产品能够进一步增强饱腹感,减少我们对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食欲,避免在减肥期间因饥饿感而过度进食

主食可以用粗粮代替精米面,比如红薯、玉米、燕麦。减少油炸食品和甜食的摄入,炸鸡、薯条、蛋糕这些,偶尔解馋就行,不能常吃。

补充关键营养素

02

有研究指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肥胖的病因之一。当身体缺乏维生素D时,可能会影响脂肪代谢和能量平衡,使得体重更容易增加。所以,在减肥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除了多晒太阳促进身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外,也可以选择维生素D补充剂。

动起来

03

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日常的活动也能帮助减肥。每天快走30分钟以上,速度以微微出汗为宜。也可以试试做家务,擦地板、洗衣服,都能消耗热量。有条件的话,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比如深蹲、平板支撑,能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

不过在运动过程中,难免感到肌肉酸痛或者关节不适,贴上吡罗昔康贴片,它能有效缓解运动带来的损伤疼痛,让我们能更舒适地坚持后续的运动计划。

规律作息

04

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新陈代谢,还容易让人想吃夜宵。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晚上11点前尽量上床睡觉。睡眠好了,减肥也更轻松。

发胖可能是缺这种维生素,尤其35岁以上

提到缺乏维生素D,很多人想到的是,需要补钙或者骨质不好的人群,其实,胖人可能也需要补充维生素D。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告诉你哪些人最需补充维D,并推荐一套合理的补充方案。

减肥减不下来,可能缺维D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主任、减重医生贾凯表示,肥胖人群如果平时已经很控制饮食,运动量也足够,但还是瘦不下来,可能是身体缺乏维生素了。

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群,身体新陈代谢可能开始变得缓慢,身上脂肪变多,可以尝试着补充一些和脂肪燃烧、身体代谢相关的维生素,如维生素D,有助避免脂肪堆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油脂和有毒物质的排出。

哪些人应该注意补充维D?

我国维D缺乏的情况很普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D缺乏率为18.6%,18岁及以上成人为21.4%。

1. 老年人。年龄增长会使皮肤合成维D的能力下降。

2. 居家人群。包括残疾人和住院人群,他们户外活动少,阳光暴露不足会影响维D合成。

3. 长时间室内工作人群。比如白领一族、工厂或仓库工人、夜班工作者,这些人也容易缺乏阳光照射。

4. 皮肤较暗人群。色素沉着较多,会影响皮肤合成维D的能力。

5. 体力活动水平较低人群。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整体健康水平下降,间接影响体内维D的水平。

6.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胃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甲状旁腺疾病、肝脏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维D的代谢或吸收。

7. 肥胖人群。维D是脂溶性营养素,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导致血液中的浓度降低,腰围过大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8. 接受减肥手术的人群。胃肠道减重手术会影响维D等营养素的吸收,相关人群应注意补充。

9. 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包括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地塞米松、利福平、硝苯地平、螺内酯、利托那韦、醋酸环丙孕酮等,这些药物可能影响维D的代谢或吸收。

10. 某些婴儿。母亲在孕期或哺乳期维D不足,可能导致婴儿维D水平低下。

维生素D是个“健康多面手”

维生素D与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息息相关,除了强壮骨骼、影响新陈代谢,还会给身体带来以下好处:

保护心脑

维生素D可调节血压,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病和脑卒中发生风险。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可使心血管病患者早逝风险降低30%。

改善情绪

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郁的女性,在补充维生素D后病情有所好转,原因可能是维生素D能改善血清素水平,后者对改善睡眠、带来愉悦感非常重要。

保护母婴

怀孕期间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母亲,更易出现先兆子痫、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问题,剖腹产概率也更高。

母亲缺乏维生素D,孩子更易患哮喘等呼吸疾病,肥胖率更高。补充维生素D可减少哮喘和呼吸道感染。

预防糖尿病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液里的维生素D水平越高,糖尿病风险越低,因为维生素D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

补充维D的3种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王国义表示,补足这种维生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晒太阳

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照射能够转化为维D3,经常晒太阳是人体获得充足有效维D的最好途径,每天接受日光照射30分钟左右即可满足需求。

2常吃含维D的食物

动物肝脏、蛋黄、多脂海鱼(如秋刀鱼、多春鱼、沙丁鱼、三文鱼等)、全脂奶等动物性食物含有一定量的维D3,蘑菇等菌类含有少量的维D2。此外,一些营养强化食品也富含维D,比如维A、维D强化牛奶,可适当选用。

3合理利用补充剂

上文提到的10类维D缺乏高风险人群可以先进行筛查(检测血清中25-羟基维D浓度),如果存在缺乏问题,应在临床营养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服用相关补充剂。需要提醒的是,维D是脂溶性的,会在体内蓄积,自行补充可能过量,进而导致中毒。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